八百七十九章 高原雄風一

契丹使者只提出一件事,邊境有疑義,要求兩國重新審查。

僅一句,所有君臣面面相覷,他們想到了很多很多。

鄭朗並沒有說話,僅是盯着四個使者。

四個使者看到鄭朗眼光,皆有些心虛,一是鄭朗赫赫聲名,第二非是鄭朗與自家皇帝的關係,兩國交戰,各爲自主,況且一君一臣,爲了國家利益,以前那點兒關係算什麼。他們擔心的是一路所看到所聽到的,契丹藉機勒索,宋朝用兵河湟,是用了兵,可用兵很少,才兩萬多人,對於養了龐大的一百多萬宋軍來說,兩萬來人又算什麼?

二是大災。

但他們看到的不是想的那麼一回事。

大災嚴重,然鄭朗準備了多少年?甚至自前年起,就自動停止有爭議的改革。

先說人事,人事很重要,讓朝廷來組織賑災,貪污是必不可少的。不過有另一個羣體,職官,這些年職官數量漸漸下降,想解決那是不可能的,職官多的時候乃是仁宗晚年,英宗達到巔峰,也就是這些職官以三十幾歲四十歲爲主,想職官少,必須保持現在良好的制度,還要三十年時間,整個官員數字才能健康化。只能說少了,可一次宗廟祭與兩次科舉,再次增加了許多職官進來。職官不僅無權,還是無錢,兩相對比,收入整差了四倍。

靠正常的程序,朝廷一年也不過挪出來七八百名官員,要等到那一年?因此職官實際多與差官是對立關係,除非家中有人的。說好聽的,這叫磨勘,長見識,說不好聽的這叫以毒攻毒。

因此最渴望官員貶職罷官的不是老百姓,也不是朝廷,朝廷幾年改制後,官員數量穩定下來。可不會管的,這一羣體正是職官。

鄭朗將幾千名職官放下去,名爲磨勘,培養提撥補闕,實爲互相監督。一部分監督組織安排災民。還有一部分用來監督興修道路水利,最後絕大部分安排到各州各縣,名爲學習,實際監督各州縣官吏。主要就是糧食與各種救災物資。

律法也十分酷厲,真殺,僅是年前,殺掉的就是三十多人,兩百人左右罷官流放。不過這時候沒有異疑。大災到來,都要餓死人了,還貪還污,不殺留在何時。

有貪污,官商勾結謀私,但不是很重。

鄭朗對人事最重視,但正是王安石最疏忽的地方,再好的改革,也還要人來執行的。沒有一個良好的官場風氣,王安石智商高達三百,也不能帶領宋朝改革成功。就是這樣,能有八成到八成五用於救災控制糧價,鄭朗就謝天謝地了。對此鄭朗不氣憤。這是在宋朝,還要好一點,若是在明清或者,最多隻能有五六成。嚴重者不滿兩成用於災民,至於其他的。天知道到了那一個人的口袋。

人解決了,再解決災民。

不是所有人願意離開家園的,幾年大治,許多人家還能過得下去,不願意隨朝廷到處施工,自己有糧食的更好,沒有儲糧的,只好用錢買。特別是城鎮化規模擴大,城市裡的居民更要靠買糧度日。

這個問題看似很難辦,但鄭朗想到一個笨辦法,不論是什麼人來購買,一人限量兩升,於各縣衙前發放,一天買多少次不要緊,但不得強行插隊。違反者輕重五十笞,重則一百杖,隔壁就是縣衙,當場笞打。

怎麼辦呢,若說按戶分配,或者按照戶等分配,能公平分配下去嗎?

這個笨辦法就解決了,朝廷是平價糧,排隊的人多,有的人從早上排到下午,才能買一回。就是商人眼饞這個差價,能僱人麼,能僱得起麼,運氣好一天能買一斗,不好僅能買回來兩升四升,差價遠不夠付工資的。

因此對平抑糧價起了積極作用。

這是很重要的,其實若大的國家,不但國倉,糧商與大地主手中多少有許多備糧,就說各地酒務,那一個酒務裡沒有大批糧食。除非旱上三年五年,不然就是熙寧旱災,即便江東圩不象現在,兩荊與兩廣未開發,農田水利實施沒有幾年,若是將所有人的糧食積攢起來,差口不會很多。主要是商人越災越囤,於是糧價越擡越高。

史上王安石做得不錯的,熙寧七年時京城米價一斗僅一百五十文,想一想仁宗時,江南米價都漲到過一石六千文,這個價格算什麼?這就是常平倉與發運司的功勞。

就是這個價格,朝廷還從各地調米過來,平價一百米供應京城百姓食用,最後又降十文。如此的大旱,做到這一步何其不易,可惜司馬光、文彥博、鄭俠與韓琦看不到。

不過這是京城,國家重心,其他各地仍然很慘,河北許多地區漲到三百多文,四百多文,河東漲到四百多文,五百文甚至六百七百文一貫,陝西多少已不可想像了。這才導致流民遍野,沒有辦法,國家財力就那麼大,誰想到會發生這樣突如其來的大災。仍在王安石組織下,比明道時好得多。很是不易。

未來糧食價格會漲到多少,鄭朗不知道,但元旦時,京城米價只有七十文,麥價四十文,粟價二十文。無奈,麥粟便宜,準備得最多。河北平均僅有九十文,五十文,二十文,加了一個運費,粟乃當地所產,價格未變。河東是一百文,五十文,二十文。如此大的大災,居然還沒有皇祐時糧價貴。因此民不怨,流民也很少。

還有貧困的農民,他們豐年時僅能保持溫飽,這樣的大旱,明年夏收肯定沒有了,不得不聽從朝廷指揮,出來做工代賑。然而朝廷做得也很人道,搭設工棚,發放物資,送一些烤火的木炭煤炭。甚至有少數人家有大牲畜的,集中起來,打上記號,派人看管,若牲畜出了問題,以後按價賠償。不過朝廷沒有接手,這一次朝廷做得太細密。慈善會居然不知道怎麼插手相助,因此將這一塊接手過來,替災民做做善事。然後又僱一些大夫,前往各個工地,替百姓治病。當然。也替朝廷節約了一筆開支。

四個使者一路南下。用心察看。

看到的情況根本不是他們所想的,各州縣還留守着大量百姓,並且看上去,明明外面田野枯裂。可是他們喜笑顏開,就當沒有旱災發生一樣。也看到一些流民,大牲畜他們更捨不得宰割,但離開家園了,家中還養着一些豬雞鴨的畜禽。沒有人照料了,帶是沒辦法帶走,於是殺了,用鹽掩漬,裝上小車。笨重的傢俱是帶不走的,不過這些年積攢的一些衣被,包括棉衣棉被一起帶走。朝廷也組織多次用工代賑,特別是北方,災害多。許多人有經驗,從容不迫。甚至一邊在殺豬,一邊在談笑。然後用小車子拉着,隨着官吏上路。四個使者看了感到萬分驚訝,這是逃荒還是走親戚?

四人一路南下。其實未必有那麼好,大災到來,肯定還會發生一些不好的人間慘劇,這是無法避免的。只能說一個國家面對這樣的大災。還能保持眼下這份天光,不能說後無來者。但幾乎達到一個前無古人的境界。不過肯定不是四個使者所能看到的,於是一路南下,越看越心驚。

對此,全國幾乎都發出讚歎聲。

但沒有看到另一件更隱蔽的情況,那就是在鄭朗變態大腦組織下,現在整個國家越來越象臺機器,不論做什麼,只要鄭朗插手,馬上就變成機器精密高效地運轉。

精兵簡政改制後,六年多的治理,即便是大災,也無法阻擋使這臺機器帶着宋朝開始大步長跑了。

四個使者也看不到。

但知道這一切是因爲誰而來的。

再想想以前聽到的種種傳言,看到鄭朗看他們,他們心中又心虛又害怕,居然不敢直接目視。

然而出忽他們意料,鄭朗自始至終沒有表態。

但其他人不這麼想,契丹擺明了來勒索的,答應喪權辱國,盟約一次次被破壞,最後契丹貪婪無厭,胃口越開越大。不答應,很有可能與西夏、吐蕃聯手,夾攻宋朝。

那時候天就塌了。

使者退,君臣沒有走,一個個全部看着鄭朗。

鄭朗爲政幾十年,大半時間在替宋朝做最大最勇敢的救火隊員,又在契丹呆了一年多時間。只有看他了。

鄭朗笑了一笑,道:“陛下,諸位臣工,我只說兩件事。兩件遼國發生的事,首先是遼國自耶律重元叛亂後的幾場戰爭,熙寧二年遼國大臣耶律使遜煽動北部準布部族叛亂,遼國了很大力量才鎮壓下去。同年臘月,五國部又叛亂,遼國動用了皇室的斡魯朵(契丹最精銳的禁衛軍),又花了很大力氣才鎮壓下去。有一點我要說明一下,以前契丹北疆時有叛亂,但未動用過中央軍隊,更不用說動用翰魯朵了。再看我朝南方叛亂,儂智高叛亂規模遠勝於五國部,狄青南下時,真正動用的僅是幾千蕃騎。熙寧四年,遼國北方大雪災,南方大旱。熙寧五年,烏古敵烈又自立爲帝,契丹幾乎花了半年時間才鎮壓下去,同年全國再次大饑荒。也許不及我朝這次災害來得嚴重,但卻餓死了許多人。”

大家一起微笑起來。

有鄭朗的功勞,也有他們的功勞。十有八九,此次災害的處理,能作爲一座豐碑銘記於史冊,各州縣官員肯定不會記於史冊了,可他們一個是少不了的。到了他們這一步,權與錢幾乎到達巔峰,又僅有一些微弱的小黨爭,因此更重視一個名。

“也就在這一年,遼國國內又出現了大饑荒,去年雖蝗蟲向南飛,遼國多少也受了一些影響。若是沒有西夏之困,陛下,諸位臣工,即便我們兩國面對面碰,我朝軍隊戰鬥力也不弱於契丹了。甚至斗膽地說一句,若是用好主帥,已經略勝於契丹一籌。在此我還要告訴大家一件好消息,第二種火炮研發成功了。”

“哦,”大家一起驚喜起來。

宋朝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歷朝歷代好大喜功,但在宋朝相反,爲了苟和與打壓武將,大勝往往匿之不聞,大敗卻廣爲傳揚。最後造成連人主都不大自信。將士不行啊,於是只好拼命研發武器。

“鄭公,帶朕試炮去。”

“陛下,武器不是唯一,主要還是將士。陛下若看炮可以。且聽臣將話說完。”

就是那種佛朗機炮,鄭朗想讓它進步飛躍,反成了欲速則不達之勢,最後降低要求。這才研發成功,威力與大小與佛朗機炮相等,因此鄭朗不是很喜歡。

與紅衣大炮相比,它射程有限,有效射程僅有五六百米。僅比神臂弓遠一半,另外殺傷力也不比更小更機動靈活的虎蹲炮強,不過若用來發射霰彈威力還是可以的,然而霰彈技術又未跟上來。當然,它也有優點之處,重量仍不是很高,大者兩百斤,一輛小車子就推走了,輕者只有幾十斤。一匹馬就馱走,同時配有子彈,發射速度更快,一分種能發射三到四發炮彈。也就是以騎軍的衝速,足以在有效射程內發射五發炮彈。敵騎纔來殺到眼前。還有工藝簡便,不易炸膛,對士卒操作技術要求很低。

大規模集團軍作戰,或者用來攻城守城。有紅衣大炮還是爲佳的。有可能與吐蕃人交戰用不上,但與西夏、契丹人開戰。必須掌握紅衣大炮這張王牌。

“臣再說第二件事,遼主喜狩獵,好佛釋,他有一匹寶馬,名叫飛電,據說能眨眼之間急馳百里,因爲馬太快了,侍衛往往跟不上,只好到處在深山大壑裡尋找遼國皇上。但這次鬧事的不是遼主,他玩都來不及了,況論將算盤打到我們宋朝身上。大約是另一人,耶律乙辛,此人出身很貧寒,乃是一個牧羊人的孩子。當然,一人的出身不代表着什麼,范仲淹出身更貧寒,卻是舉世賢臣。關健是他的上位,他上位形式與李林甫一模一樣,因爲處處恭順遼主,由此得到遼主喜愛,加上遼主遊山玩水,不喜國政,於是漸漸將國政交給此人。現在,此人手持國家大政,慘害忠良,權勢幾乎通天。大約在國持立威不夠,看到我朝有困難了,又將威打到我朝身上。不過這一君一臣,陛下,諸位,想到了什麼?”

“唐朝皇與李林甫。”

“陛下,中的也。”鄭朗微微嘆息。因爲想到了一個女孩子,昔日還是一個小女童,鄭朗還沒有牲口到這地步,對一個小女童產生什麼想法,現在漸漸老了,更不會去想。但終是有些感情的,馬上這個小少婦就要慘死了。忽然眼睛亮了亮,又道:“不過局面對我朝肯定不是很有利,想經營河湟,又要分心旱災,若是契丹不詭,梁氏必然插足,我朝雖不懼,可四方交戰,大好國政必然敗壞。唉,若沒有這麼多事,三四年欠負就償還了。因此時間拖得越久對我朝越有利。有兩條應付辦法,第一先是裝聾作啞,儘量拖,拖得越久越好。第二就是稍做退讓。不過諸位,想一想我朝是如何對待契丹的,爲求和好,契丹災害到來,我朝讓他們來就食,災情過後,又如數將災民遣返。落井下石之仇,還有每年龐大的五十萬歲納,澶淵羞侮,若不記住,羞爲宋臣。”

“是啊,”趙頊咬牙切齒地說。

鄭朗進一步寬慰大家,又開了一個玩笑,道:“各位,我朝現在裝聾作啞,契丹不會放過的,不久會進一步逼我朝表態,但誰有能力與契丹扯皮的,主動站出來,爲我朝與契丹扯皮,扯得越久越好,最好拖到河湟與旱災結束。那時就是我朝做大步退讓,契丹也未必敢受。”

富弼、張方平等幾個老臣一起笑罵。

可一個玩笑,讓大家壓力立即鬆馳。

然後觀炮。

契丹使者回去,西南傳來好消息。

自後世三江口(岷江、金沙江、長江),也就是五糧液酒廠與翠屏山一直到瀘州向南,稱爲瀘州蠻,或者瀘州夷,乃是宋朝最難控制地區之一。蘇東坡親自爲之作傳的好朋友,電視劇蘇東坡裡的大俠巢谷,巢谷有一個朋友乃是宋朝勇將韓存寶,沒有敗於吐蕃與西夏,卻折戟於此。

非是這裡窮,相反的,鄭朗典賣所謂的莊園,無非就是讓這些大戶利用充足資金,在北方樹立一個良好的立體農業經營標本。其實這裡早就有了先進的立體農業生產模式。谷地種植稻穀,坡地半養半牧牛馬豬羊,牲畜的糞肥又爲稻穀增加了收成。唯獨所差的,就是缺人少爲地種植苜蓿茈蘆等飼料。因此這一帶百姓很富裕,有一個兵士會報說有一村莊。有良田田萬頃。頗多積穀,其林箐乃在數百里之外。萬頃良田那是不可能的,王韶折騰了幾年,若大的秦渭二州。也不過折騰出來八千頃耕地,那能有萬頃良田呢。但說明這個村落擁有很大的一塊耕地。而且文明程度也很高。

本來按照這種形式,是最好管理的,但這裡卻有一樣產出,導致了嚴重矛盾。鹽井!

瀘州鹽井很有名氣,因此漢夷爭之。

朝廷爭這個鹽井很好解釋,一是斂財,二是控制。就象南江蠻一樣,他們徵過路錢,不僅害民,而且因爲手中有錢了,就能養一些私兵,力量越來越強。官府越來越難以控制。逼到最後,只能魚死網破。

用意是好的,但執行不是那麼一回事。就象王安石,那一條用意不是好的,青苗法用意不好嗎。但執行下去就不同了。當地官員執行,非是以削弱大酋爲主,多是爲了斂財,因此多奪民間鹽井。由是“自官中賣井,我失賣茅之業。又令我納米折茅,所以結集夷衆。”誇張的說法,朝廷敢將蠻人逼到這一步?不過肯定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加上一些野心勃勃的大酋挑唆,由是叛亂不休。

這還能有點同情,實際朝廷也再三詔令,寬舒百姓。關健是有些官員到來後不敢作爲,一些豪強膽子越來越大。去年兩個瀘州大酋,一個叫晏子,非是春秋那個晏子,一個叫斧望個恕。這兩人將山外六姓、納溪二十四姓生夷聯合起來,由淯江入侵內地。這個做法就很沒有道理了,若是官府不好,殺官就是,何必傷害無辜的百姓。

朝廷只好調熊本前去平叛。

熊本來到瀘州後並沒有着急,而是派人打探具體情況。然後得知一條消息,瀘州蠻之所以敢入侵,乃是淯井外有十二個村子百姓被蠻人收買。熊本找了一個藉口,將他們聚集起來,侍衛帶刀突然將這些人包圍,一一擊殺。一百多個人頭在瀘水邊掛起,餘部驚嚇之下,紛紛效忠。朋友來了有美酒,敵人來了有刀槍,效忠好辦,馬上封官拜爵。恩是不行的,越恩越容易養白眼狼,威也是不行的,往往留下仇恨的傷疤。但恩與威結合,馬上威力大增。得到諸部族的效忠,熊本立即將當地十九姓豪強武裝力量集合,再加上朝廷軍隊,帶着大將王宣、賈昌言南下,討伐一直不服的豪強柯陰。

兩軍於黃葛交戰,柯陰很快知道爲什麼有夜郎自大這個成語,一戰大敗。但沒有關係,敗了有深山老林,撥腿就逃。可是又錯了,宋軍早不是幾十年前的宋軍,相反的,很早時候,自鄭朗討伐張海時,就在訓練這個爬山。比爬山,比鑽林子,大家就比吧,柯陰鑽深山,鑽老林,上高山,下大河,但不管他怎麼蹦達,身後宋軍一直沒有丟下。

被宋軍幾乎追得發瘋,最後嚎啕大哭,俺不逃了,大爺們,你們也別追了。走了出來,將所有人口、土地、財寶、牛馬一起獻了出來。說打真未打,不過黃葛打了一場戰役,然後就是追。可這種瘋狂的追趕,讓晏子與斧望個恕徹底失望。斧望個恕出面代表二人投降,並將兒子送到熊本身邊作做了一個小官,實際就是人質。二人一降,連帶着淯井、長寧、烏蠻、羅氏鬼主等部一起來降。範百祿主持立誓,諸族永爲漢官奴,誓書刻成石碑,立在武寧砦。但隨後讓鄭朗更改,諸族永爲大宋民,而非是漢官奴。

熊本還朝,這一戰打得漂亮,只用了幾萬緡錢,也沒有死多少人,因此趙頊說了一句:“卿不傷財,不害民,一旦去百年之患。”授熊本爲三品官。說漏了嘴,大災到來,還有河湟,到處用錢,將財放在民前面了。

實際遠不能稱爲去百年之患。只要這個鹽井之爭還存在,瀘州蠻就不會有平息的時光。

並且還有一件更慘的事件到來。

在這件事發生之前,鄭朗進一步做了種種佈置。因爲不久他要下去……

災情越來越嚴重,終於逃荒的災民多起來,於是朝廷組織災民進一步南下,先是丹水與洛水的通道,不是水路,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水源,而是旱路,這也不容易的,若是沒有炸藥,僅是蒼莽的熊耳山就成了不可跨越的天塹。但溝通這段道路,其意義非同小可,同樣只有三百多裡的道路,自此以後,漢江流域的貨物就能抄捷徑源源不斷運向京城。這兩條道路一修,丹水變得極其重要。不過就是不打通上游,工程量也非同小可,大規模通航,必須設棧道供縴夫拉縴,在冬天枯水期內,還用炸藥將一些礁石炸除,以便通航不產生隱患,以及一些局部地區加固堤防,拓寬等等。這是西側兩個主幹道,還有東南的主幹道。將災民進一步南移,以便就食,順便拓寬蔡州到光州、黃州的官道,兩廣與荊南還有江南西路一些貴重的貨物,便可以利用湘水與贛江之便,抵達大江,再由黃州旱路用最快時間運到京城,而不是繞到江寧揚州,兜了一個大圈子,才從汴水入京。

昔日,周沆與田瑜就提過擔心,南方越來越重,會不利於京城地位與國家的統治。

這些道路水利興修,不僅是繁榮北方,也是鞏固京城的地位。

反正入春以來,災民越來越多,最後幾乎達到近千萬災民,不用來幹活,難道讓他們四處飄蕩?

佈置完了,鄭朗這才提出一件事,一件讓他牽掛很久的事。

六百九十七章 三關四六百八十九章 烽煙六百六十二章 變臉上四百五十一章 第一聲八百四十九章 三道八百十八章 燦爛第92章 爭琴四百零九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四百三十四章 請使下第154章 冤(上)六百三十章 皇佑之治二七百五十九章 少年派的美麗背後四百八十二章 敲打四百八十二章 敲打五百二十三章 絕上第273章 進攻第129章 中(下)九百十八章 扯皮八百九十一章 大會戰三第222章 處女地(四)第354章 從瞎氈開始(二)第199章 放榜(上)八百九十九章 逆轉上七百五十五章 罰與賞第172章 走鋼絲第148章 銅錢第105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下)五百七十六章 刑關第163章 君子黨來了(下)五百六十七章 何人爲首相第99章 講仁(七)四百十八章 鳳凰第33章 三變小妻子(下)八百五十八章 剋星下第267章 草棉子七百三十章 姓李第31章 好多老浪花六百五十四章 特磨道六百零九章 首相七五百零八章 渾沌下第286章 白蛇傳(下)七百零三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第313章 瘦身五百四十八章 小妾八百二十一章 治平改制下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七百八十五章 小重山三第277章 無敵(上)四百十三章 暗戰上九百二十五章 雪大結局一四百七十二章 爬山三百八十九章 阿干城四八百三十章 水貨五百三十八章 用春秋放虎第180章 兩小鬥中丞·指槐罵桑第87章 潔字(上)第247章 春雨八百零七章 倒計時四第137章 明道四百六十三章 大計劃五第265章 大星第9章 小鳥小飛(上)八百六十五章 兩個瘋子五百二十五章 高折第73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上)四百二十八章 替罪羊四百八十章 站隊上八百九十八章 大會戰十第223章 湖上,小露鋒芒九百零六章 資敵三百二十八章 平戎策四百五十八章 天長之戰下七百六十七章 秋實上第173章 走鋼絲(下)四百二十五章 天人合一八百零三章 道心第107章 天外飛仙(上)三百八十四章 魚肉與刀俎五百七十五章 理七百零五章 擒龍下五百九十八章 科學的力量中六百二十一章 御史的榮耀p八百四十章不划算的生意四百三十一章 各人心思上五百三十七章 四大家族五百四十三章 爭八百三十三章 數據化九百二十一章 林花謝了春紅六百三十六章 爲誰戰八百六十九章 河湟二第23章 三疊陽春(中)四百六十一章 大計劃三五百三十三章 騎士禮六百八十二章 魔術師中七百零九章 上樹八百八十九章 大會戰一六百三十三章 皇佑之治五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第238章 出手(上)五百三十四章 功臣
六百九十七章 三關四六百八十九章 烽煙六百六十二章 變臉上四百五十一章 第一聲八百四十九章 三道八百十八章 燦爛第92章 爭琴四百零九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四百三十四章 請使下第154章 冤(上)六百三十章 皇佑之治二七百五十九章 少年派的美麗背後四百八十二章 敲打四百八十二章 敲打五百二十三章 絕上第273章 進攻第129章 中(下)九百十八章 扯皮八百九十一章 大會戰三第222章 處女地(四)第354章 從瞎氈開始(二)第199章 放榜(上)八百九十九章 逆轉上七百五十五章 罰與賞第172章 走鋼絲第148章 銅錢第105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下)五百七十六章 刑關第163章 君子黨來了(下)五百六十七章 何人爲首相第99章 講仁(七)四百十八章 鳳凰第33章 三變小妻子(下)八百五十八章 剋星下第267章 草棉子七百三十章 姓李第31章 好多老浪花六百五十四章 特磨道六百零九章 首相七五百零八章 渾沌下第286章 白蛇傳(下)七百零三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第313章 瘦身五百四十八章 小妾八百二十一章 治平改制下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七百八十五章 小重山三第277章 無敵(上)四百十三章 暗戰上九百二十五章 雪大結局一四百七十二章 爬山三百八十九章 阿干城四八百三十章 水貨五百三十八章 用春秋放虎第180章 兩小鬥中丞·指槐罵桑第87章 潔字(上)第247章 春雨八百零七章 倒計時四第137章 明道四百六十三章 大計劃五第265章 大星第9章 小鳥小飛(上)八百六十五章 兩個瘋子五百二十五章 高折第73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上)四百二十八章 替罪羊四百八十章 站隊上八百九十八章 大會戰十第223章 湖上,小露鋒芒九百零六章 資敵三百二十八章 平戎策四百五十八章 天長之戰下七百六十七章 秋實上第173章 走鋼絲(下)四百二十五章 天人合一八百零三章 道心第107章 天外飛仙(上)三百八十四章 魚肉與刀俎五百七十五章 理七百零五章 擒龍下五百九十八章 科學的力量中六百二十一章 御史的榮耀p八百四十章不划算的生意四百三十一章 各人心思上五百三十七章 四大家族五百四十三章 爭八百三十三章 數據化九百二十一章 林花謝了春紅六百三十六章 爲誰戰八百六十九章 河湟二第23章 三疊陽春(中)四百六十一章 大計劃三五百三十三章 騎士禮六百八十二章 魔術師中七百零九章 上樹八百八十九章 大會戰一六百三十三章 皇佑之治五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第238章 出手(上)五百三十四章 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