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

李邦華對崇禎的話非常不滿。糾劾官員不法事乃督察院的職責,現今成了被錦衣衛霸佔的差遣了,聖上如此倚重錦衣衛非文官之福。

官員觸犯朝廷綱紀,自應由朝廷有司查證論處,錦衣親軍乃皇帝私軍,怎能事事都要插手?那督察院以後將如何自處?

他開口反駁道:“聖上處處以錦衣親軍爲先,朝廷有司豈非有空置之嫌?私器公用豈是長久之計?望聖上三思!”

崇禎擺手笑道:“李卿稍安勿躁!此次事涉朝廷從三品大員,朕意右都御史施卿親往揚州坐鎮,望施卿秉公處斷,不徇私情!今日議處淮安之事,朕對此事有所思,說出來諸卿參詳。”

右都御史施邦曜出列施禮接旨後,諸臣歸列收聲,靜待崇禎示下。

崇禎開口道:“淮安提舉司一事涉案官吏之廣讓朕倍感震驚!其所貪墨之多更令朕咋舌!一個只有三名朝廷命官的小衙門,上下無一清白之人,這是大明立國以來未有之事,實乃朝廷之恥!諸卿身爲重臣,難道不該反思其中之過?”

諸臣皆是垂首不語,溫體仁和李邦華出列躬身施禮道:“此乃臣等之過,還請聖上息怒!”

崇禎嘆道:“諸卿身負領袖羣臣之職,在嚴以律己之際,也該擔負起本身之責!淮安衆犯貪墨幾達百萬兩,這還只是一個提舉司,那都轉運使司這等權利更大之署衙呢?其結果朕實不敢想!朕不明白的是,要如此多錢財何用呢?據朕所知,京城一個普通五口之家,一年所費不過三十兩,一家人便能衣食無憂;而一個從九品的職官,竟能貪墨三十萬兩!足夠一萬個五口之家一年所費!”

諸臣適才只是驚歎於那個九品吏目所貪之多,並未細算其到底有何驚人之處,經崇禎一說方纔醒悟,此人之貪婪的確令人髮指。

崇禎繼續道:“若是正當經營,就算你身家百萬朕也樂見其成。可令朕難忍的是,這些銀錢本該是朝廷之財!去歲兩淮鹽課共納五十餘萬兩,若無此事,朕也以爲乃是常數。現今看來,朕與諸卿皆被人矇蔽而不自知也!”

諸臣皆知鹽課中有很大的貓膩,兩淮作爲全大明最重要的鹽課之所,其有司中人肯定會上下其手,撈取私財。現今看到淮安一案後,都不禁開始推算鹽課到底有多少被人中飽私囊了。

崇禎接着拋出一張大餅:“上月朕用內帑給京師衙門漲薪,算下來,年所費計三十萬兩;朕本打算等太倉、內帑有更多收入時,再推出一批新政,提高獎賞額度。可淮安一事讓朕頓覺寒心不已!朕不想讓某些貪得無厭之輩,在損公肥私之餘還能受賞!”

李邦華出列奏道:“聖上所慮甚是,年末各衙考覈之時,臣定要求督察院上下嚴格審查,絕不使聖恩被辜負!”

怎麼?你剛給大家漲了薪,莫非要反悔不成?要知道很多官吏可是剛要過上好日子。你不就是怕人家貪着你的錢還領着你的賞,你心裡憋屈嗎?那督察院就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好了。

崇禎點頭道:“朕信得過李卿。年末考覈之事,督察院爲首,吏部爲輔,凡有違反朝廷法紀者,一律嚴懲!”

李邦華和吏部左侍郎周雲行禮後退回班列。自從王永光被罷吏部尚書一職後,崇禎一直沒想到合適的尚書人選,吏部部務由周雲負責,他也在暗中運作,爭取扶正。今日之事周雲並未看清風向,所以沒有表態。

崇禎喝口茶水潤了潤嗓子,接着道:“朕從淮安之事中推斷,兩淮鹽利必是一個驚人的數目,朕絕不允許本該屬於朝廷的利益被個人攫取!朕決意裁撤各地都轉運鹽使司!廢除鹽引鹽課祖制!以後售鹽取鹽不需用鹽引,大明全境之鹽由朝廷統一價格發售!”

乾清宮裡幾乎所有人都被崇禎的話驚呆了。

自太祖創立本朝始,承襲宋制開設鹽引至今已歷兩百餘年,鹽引已經成爲了銀錢的象徵,甚至在某些時候某些地區,鹽引可以當做銀兩來流通使用。

鹽課更是朝廷重要的稅收來源之一,雖然已經逐年減少,但對於嚴重缺錢的朝廷來說也是一筆很大的收入,皇帝怎麼說廢就廢了?

在場諸人只有侯恂心中有數,他現在越發斷定,市場上出現的新鹽就是皇帝自家的產業了,要不誰能指使的了錦衣衛爲其保駕護航?這次借淮安之事裁撤各地鹽使司,廢除鹽引鹽課,不過是順勢而爲罷了。爲了填滿內帑,皇帝也是蠻拼的。

溫體仁遲疑了一下,還是出列奏道:“先前聖上裁撤長蘆,乃其產鹽極少,留置署衙也只是徒耗國孥,並致使過萬竈戶窮困潦倒,在京師之側實爲隱患之故;可兩淮運轉兩百年,其在江南一地影響甚廣,無數人等倚其養家;今聖上驟然裁撤,是否會有不妥之處?臣以爲懲治貪瀆官員即可,裁撤之事尚需從長計議。”

王應熊奏道:“首輔所言甚是!臣亦覺裁撤欠妥!今聖上已遣錦衣前往,更兼有右都御史這等重臣主持肅貪之事,兩淮一事應能妥善解決;可若是依聖上所言,取消鹽引、鹽課,其中有利益牽涉者甚衆,在其私利受損之情形下,恐引起不可料之禍患!還望聖上勿要因一時意氣而匆忙決斷!”

畢竟是閣老,雖然能力欠缺,但凡事都要站在朝廷的高度考慮,王應熊自然會想到皇帝的舉措有可能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一直冷眼旁觀的兵部尚書楊嗣昌出列奏道:“臣不贊同兩位閣老之言!兩淮之弊聖上已是講的甚爲明瞭!現今剿賊安民都需海量錢糧,兩淮鹽課只納銀五十萬兩,承平時節勉強尚可,但從淮安一案中可知,其利遠不止此!若想獲其利就需得果決!亂世需重典!逮治貪瀆之時也要革新除弊!聖上定詳知其中內情,否則怎會做出如此斷然之舉!臣贊同裁撤廢除淮鹽一事!”

楊嗣昌也是七竅玲瓏的心肝,他楊家在兩淮並無利益糾葛,裁不裁撤,廢不廢除與他無干,所以他打算在一邊瞧熱鬧就行。

但當他看到崇禎先是拋出淮安窩案引發羣臣對兩淮的不滿,後又隱晦的指出,兩淮鹽課本可以更多,然後內帑、太倉受益後,京師官吏的待遇將會有更大的提高,接着順勢將裁撤廢除之策放出來後,他心裡頓時明白,皇帝這是想把大明鹽利徹底掌控在自家手中。

既然知道皇帝的目的,那當然就要順着聖意去表演了。

崇禎讚許的衝着楊嗣昌點了點頭,溫言道:“楊卿之言甚合朕意。卿上任本兵之後勤勉盡職,朕亦是看在眼中;卿之才幹足可依託,兵部交於你手朕甚是放心!”

崇禎當然不知楊嗣昌心中所想,但楊嗣昌的話很合他的心意。

自己從後世而來,當然知道鹽利有多麼的豐厚,在財政捉襟見肘之時,才處心積慮的想把鹽利全部收歸己有。

可人家楊嗣昌身處局中,竟然能得出自己知道內情的結論,這讓他不得不承認,絕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自己只不過是比他們多了一份見識和眼界而已。

真要論智商的話,假如自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大明人,一輩子也達不到人家的高度。

楊嗣昌心滿意足的退回班列,皇帝的褒獎纔是升遷的根本,別人意見再大也沒屁用。一家人暗地裡把老溫罵的肉都臭了,可人家照樣在首輔位子上待着。關鍵就是老溫能體察聖意,只要聖眷不衰,首輔的位子就會一致穩固下去。

要說能爬到高位的人,那可真都是精英,一個個粘上毛比猴子都精。

吏部左侍郎周雲也站了出來,他看到崇禎對楊嗣昌的溫言安撫,那就說明楊嗣昌猜對了皇帝的意圖。

他慷慨激昂的表態道:“臣附議本兵之言!淮鹽之利不能握與私人之手!淮安提舉司官吏貪腐,吏部對其缺少有效監督,臣負有不可推卸之責!當下京師吏治已現清明之色,這皆賴聖上勵精圖治之舉!吏部正在制定相關章程,爭取將京師治吏之經驗推廣到大明全境!使聖上子民免受酷吏之害!”

這種赤裸裸的馬屁行爲自是引起大家暗自鄙視,不過崇禎倒是覺得周雲這人不錯,能把淮鹽的話題扯到吏治上,有前途。

崇禎開口道:“周卿既有改變吏治之雄心,那就好好去做,有疑難之事多與內閣溝通;只要對大明有利,朕自是會全力支持!”

人家既然選邊站了,自己當然要有個態度,不能讓人家熱臉貼涼屁股不是?

周雲暗自得意,神情莊重的施禮退回。皇帝能所有迴應,說明自己猜對了,這就給聖上留了個好印象,在扶正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只是現在還沒看出到底誰是自己的競爭者,沒法趁機給對方上點眼藥,着實可惜。

崇禎看向一旁默不作聲的侯恂,出言問道:“淮鹽一事戶部最有話語權,侯卿到底是何態度?”

這是逼着老侯表態了,只要戶部尚書同意,其餘外行說話就沒多少說服力了。

侯恂遲疑了一下出列奏道:“聖上之舉確有可行之處,只要將來鹽課比現下要多,那將鹽利收回乃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臣亦覺王閣老之言甚爲有理,臣以爲爲了安定起見,徐徐圖之較好!”

崇禎選擇性的無視了他的徐徐圖之,果斷拍板道:“好!既然戶部也贊同朕的策略,那就這麼定了!即日起,裁撤都轉運鹽使司,廢除鹽引鹽課!”

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七十章 商路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五十五章 襲殺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五十章 殘暴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九章 皇莊5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四章 洪承疇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將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
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七十章 商路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五十五章 襲殺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五十章 殘暴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九章 皇莊5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四章 洪承疇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將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