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

朱由檢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派員徵收商稅,以什麼樣的方式徵收。

商稅必須要全面徵收,這是爲將來組建海軍籌集所需的經費,海軍不能再由着鄭家一家獨大,必須想辦法消除這種不穩定因素。

海軍太燒錢了,將來成立的海軍艦船首先要從西洋購買,那種西式的炮艦價格非常昂貴,必須要另開稅種才行。至於自造艦船,那得需要通過引進大量的人才後方能進行。

原先大明稅收最大項來自於農稅,佔據了整個朝廷稅收來源的七成以上,而鹽稅和商稅分別只佔了一成;這種畸形稅收政策導致越窮的農戶繳納給朝廷的稅賦越多,越是富有之人承擔的社會責任反而越輕微,其結果就是民不聊生,無奈之下合起夥來拿着鋤頭耥耙造反了。

自己穿越至今已歷三年,經過種種努力,通過減免田稅、廢除金花銀、徹底改革鹽業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內帑和太倉銀庫的收入,極大程度上減輕了絕大多數農戶沉重的負擔,並使得大明幾乎所有農戶都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可以說已經基本杜絕了再次發生大規模造反的情況。

普通百姓只要有一口飯吃,是絕對不會起來對抗朝廷的。尤其是現在,日子正在一天天好轉,大規模減免賦稅讓所有農戶對將來有了盼頭,這種狀況下就算後世的傳銷巨頭穿越到李自成身上,也根本無法蠱惑更多人跟着他造反送命。

但既然是此消,那就應該彼長才行。

政權穩定的基礎已經牢靠,那既得利益集團就該出點血了。

在大明什麼都可以動,就是不能動士大夫階層的利益,一點點兒都不成。凡是動了的,從上到下,按級別分別打成昏君,奸臣,小人。太監嘛,不用說了,跟着皇帝混,皇帝安生些,聽士大夫話些,皇帝太監的名聲就好些。如果皇帝有點點想法,特別是想法還動了士大夫階層利益,那對不起了,皇帝和太監就是昏君和姦佞之輩。

www ✿TTkan ✿C〇

在大明,士大夫階層眼中的國家,就是爲了保護他們利益而存在的,其它任何階層都是爲他們的攝取利益服務的。要叫他們爲國家支出一星半點,那這樣的大明還是士大夫的大明嗎?這樣的大明對掌控整個個國家資源的士大夫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徵稅先從哪裡開始呢?

朱由檢首先想到的便是京杭大運河上的鈔關,要想加大稅收力度,那就得從這裡着手。

大明的鈔關也不是問誰都要錢,它們有三不收:官船不收,太監的船不收,進士和舉人的船不收。

大明的商船過鈔關,變着法兒逃費,有的造一對假牌子,在船頭豎起來,一面寫“相府”,另一面寫“通政司大堂”,冒充官船,就像後世某些民用貨車掛軍車牌照那樣;有的請進士或者舉人坐在船上當護身符,過鈔關的時候,人家要錢,就讓護身符出面對付,類似後世某些驢友開車出門時儘量捎一記者。時代不同了,手法仍然會復古。

冒充官船風險太大,請進士或舉人做護身符卻百試百靈,所以在明朝,進士和舉人堪稱一專多能,他們不但推動了文化教育產業的繁榮發展,而且在民營航運領域大顯身手。船主給他們的回報也豐厚,一位秀才同時給兩艘民船護航,最後能拿人家五兩紋銀的顧問費,進士和舉人比秀才有身份多了,他們更有資格幫人免交過路費,拿的報酬自然更高。

若想改變這種狀況,那就要所有船隻一視同仁,取消免費通行制度,除了官船以外,所有船隻必須收費。

不管你是一品大員也好還是新科進士也罷,只要乘坐的不是官船,那就證明你出行不是公差,既然不是因公出行,幹嘛給你免稅?至於那些舉人、秀才就更無須多說,每個鈔關都會派駐御史和錦衣衛,在他們眼中,內閣大佬都不在話下,何況你一個小小的舉人。

嗯,就這樣吧,先從鈔關開始,提高徵收額度,二十稅一,鈔關開具憑證後,沿途任何衙門不得再行徵收,違者就地免職。

這條政令肯定會遭到激烈反對,沒關係,朱由檢就是想看看到底是誰站出來和自己對着幹的。

現在局勢穩定,並且有強軍在握,建奴一時半會還構不成威脅,不怕那些既得利益者翻了天。

只要有人敢站出來反對,朱由檢早就爲其量身定做了好的去處。

再就是徵收礦稅。

這事萬曆皇帝曾經幹過,但手段和手法都太糙,最後幹砸了。

萬曆皇帝派遣太監徵稅入的是內帑,和太倉國庫根本沒關係,並且這幫太監手段太爛了:礦監看中那家店鋪或者房產,就說你房子下有礦脈要來挖,你要麼產業盡毀,或者只能花錢賄賂礦監“完稅”,因此顯然這種稅款很多都沒有入賬被經手人私吞了。最後萬曆皇帝銀子沒收多少,反而被罵的狗血噴頭,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做法過於弱智,最後便宜的是那羣太監。

但如果照搬後世的成立專門徵稅部門的方法,也好像不太現實,那可是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才行,依戶部這點人手,就算全撒下去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來。

既然不好徵收,那就全部收上來,由四海商行負責開採,朝廷分成利潤,若遇對抗直接連根拔除一併除掉。

爲了應對將來製造業和商業的繁榮所產生的人才短缺的問題,四海商行已經在皇莊開辦了培訓班,聘請京城商鋪經驗豐富的掌櫃前去授課,專門教授學院如何做賬和查賬的方法。每逢官員休沐之日,商行還會重金聘請戶部相關的官員吏目前去講課,這些人又比商行的掌櫃更加專業了。

因爲四海商行的背景大家已經心知肚明,因此請人授課時並未受到任何牴觸,很多人反而是爭相前去,妄圖能抱上大明最粗的一根大腿。

授課的對象當然就是錦衣衛數年來收攏到皇莊的孤兒了,當然並不是全部,要年齡在十四歲以上、頭腦靈活的纔可以入選。

與此同時,在朱由檢的授意下,太醫院也在皇莊建好的學堂中開辦了培訓班,院正、院判、御醫們輪流前去上課,京城內小有名氣的郎中也會抽空被邀請前往授課。

授課的內容主要是朱由檢與吳有性等人探討過的戰場救護措施,包括消毒、止血、包紮、看護等等,這些措施具體如何實施,朱由檢也是懵懵懂懂,但他將思路講出來後,自有吳有性等這些行家去完善後實施。

太醫院授課的對象範圍就廣了,只要年齡在十六以上、五十歲一下,不分男女都可以參加。雖然有些御醫、郎中對給婦人以及那些粗鄙的農戶授課很不情願,但在各種威逼利誘下也只能捏着鼻子從了,因爲錦衣衛作爲主導者參與在了其中。

之所以大規模開展這種培訓,爲的就是準備應對明年的遼東之戰。

籌集糧食、給士卒放假休養、組建醫療救護隊、京營、勇衛營裝備車營、改變戰法,這些都是爲了戰爭做準備。

任何大規模的戰爭不是說打就能打的,沒有充足的後勤保障和準備,倉促上陣只有敗亡,就如歷史上的松山之戰一樣。

朱由檢已經決定,崇禎十一年對建州展開大規模進攻,對其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殺傷其有生力量,使其再無對抗大明之力。

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二百三十五章 盧象升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三百八十七章 狹路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三百五十七章 辦學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二百八十九章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二百章 客戶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八百二十四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
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二百三十五章 盧象升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三百八十七章 狹路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三百五十七章 辦學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二百八十九章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二百章 客戶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八百二十四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