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

“敢問聖上,王總管適才爲何心情激盪若此?老臣適才聽聞其爲孩兒謝恩,但其行舉不似爲加恩蔭一事啊?難不成王總管雙喜臨門?呵呵,老臣只是閒極無聊,是以這纔多口相問,聖上若是不便答覆,就當老臣從未問過好了,呵呵,呵呵呵呵!”

眼見的朱由檢神態輕鬆異常,好像是一下子解決了一個重大問題的樣子,溫體仁起身移步至御前階下,拱手後以閒聊的語氣笑問道,而孫傳庭等人仍在思考着洪承疇傳來的消息。

對關外軍情絲毫不感興趣的溫體仁並沒有去靜思解決之道,他對朱由檢和王承恩之間的互動倒是頗覺有趣。就在他思索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時,王承恩突然之間的舉動讓他詫異不已,隨即他敏銳的捕捉到了王承恩代孩兒謝恩的那句話。

雖然這回自己蒙皇帝垂憐,次子溫侃能得以由正七品連升四級擢到從五品的職位,但溫體仁對此並未滿足。

因爲溫侃的舉人身份已經決定了他的前程有限,將來能落個從四品位子就已經是老天開眼了,再往上升基本不可能。

除非能力、政績異常出色,對朝廷有特別大的貢獻,否則就別再有更高的奢望了。

可從四品這樣的官職人脈遠遠不能保住後代子孫的榮華富貴,一旦自己致仕或者故去,次子就算熬到從四品的職位,也很難再讓溫家保持在頂級官紳的行列中。

要是後代中再無驚才絕豔的人物出現,那溫家很快就會敗亡下去,這種可以想見的未來讓現在志得意滿的溫體仁根本無法接受。

溫體仁雖然不知道王承恩過嗣之事,但不妨礙他通過推斷得出最正確的結論。

依照王承恩剛纔激動的樣子,人老成精的溫體仁瞬間就猜到了可能跟承繼香火有關,要是其他事,王承恩絕對不會激動的聲淚俱下。

而按照王承恩三旬多的年紀來看,若是與子嗣有關的話,當事人年紀應該不會超過十五歲,比太子大不了幾歲。

等等!比太子大不了幾歲?!莫非與太子有關?

這可是天大的事啊!

聽聞皇帝與太子日常相處時和睦異常,皇帝甚至經常縱容太子便裝出入宮內與民間,這說明皇帝與太子之間的關係非常之好,也證明了太子之位是無可動搖的。

而王承恩若是有了子嗣,並且與太子年齡相若,那莫不是說適才皇帝給王家子許下了什麼前程不成?

自家長孫溫佑年已十四歲,目前以生員身份就讀於國子監,學業雖然並不出衆,但爲人處世卻是漸有圓滑之像,倘若此事與太子有關,那自己這大孫子能否搭上太子這條線呢?

不行!得打聽打聽!

這可是事關溫家將來幾十年的富貴前程!

“呵呵,大伴過嗣了兒子,有了後代,自家名字也能重歸族譜,朕適才爲其子加了恩蔭,是以纔有失態之舉。呵呵,溫卿見微知著,倒是觀察的甚是細緻!”

朱由檢現在也不是初來大明時的政治雛兒了,溫體仁的旁敲側擊之意他豈能看不出來?

他本想將太子一事順便說出來,讓老溫高興高興,但看到老溫投射過來的滿是希冀與渴望的眼神,朱由檢忽然強行忍了下來,決定先吊一吊老溫的胃口再說。

“呵呵,老臣與軍務之上並無殊見,此亦非老臣之所長,孫白谷幾人皆爲多謀善斷之輩,老臣還是藏拙爲好!臣之所長是爲內政,對此臣有自知之明,對於不擅長之方面,臣絕不予以插手!”

溫體仁見皇帝並未吐露真相,遂立刻將話題引到了別處。

皇帝越是遮掩,那說明事情越是不小,這可得抓緊着打聽,好事不能別人拔了頭籌才行。

“卿之所言甚佳!方面之才治方面之事,此方爲執政之道!卿爲首輔,首要之責便爲領袖百官、調和陰陽,不使朝廷大政方針出現重大錯漏之處,如此便是稱職之臣。朕對卿一貫之舉頗爲看好,望卿一以貫之,莫負朕望!”

朱由檢對溫體仁的表態很是滿意,能知道自己擅長與缺失,這纔是作爲首輔的第一要務。

“啓奏聖上,臣苦思良久,對關外之事偶有所感,不知當不當講?”

陳奇瑜的插言打斷了朱由檢與溫體仁的對話。

“卿儘管道來便可!但爲國事,何來不當講之說?”

朱由檢面帶微笑開口道。

“啓奏聖上,臣以爲,此事雖不知其因何而起,但結果卻是對朝廷極爲有利,寧遠總兵重傷於祖家,祖吳兩家從此之後再無媾和之可能。臣以爲當下應將寧遠總兵旗下之馬隊調入關內,之後尋機遣往宣大盧建鬥處聽令,以防來年與建州大戰時,祖吳兩家爲私仇爭鬥而誤國事!”

陳奇瑜這個建議提出的極爲恰當與合理。

在祖吳兩家翻臉成仇時,明年大戰一起,除了朝廷官軍之外,遼西各將也都要帶兵參戰,按照兩家精銳俱爲私兵的特性,極有可能爲了報仇而引發內訌,那樣的結果是非常可怕的。

而將吳三桂的三千騎兵調回關內駐紮薊鎮也是非常不妥,不如直接派到盧象升的麾下,參與到東征的戰事中,也順便消耗一下吳家的實力。

盧象升雖然忠直但卻不是愚鈍之人,相信他自會有相應安排來消解吳家的實力。

“大尹之議甚爲合理,寧遠馬隊現下已成爲關外隱患之所在,況且其亦爲薊鎮精華之所在,若能遠赴塞外爲朝廷征戰,既消朝廷之憂,更合爲國盡忠、馬革裹屍之意,實屬一舉兩得之舉!”

一旁的楊嗣昌也是出言附和道。

“啓奏聖上,大尹之議是爲其一,臣以爲現下仍應以穩定爲主。朝廷應行文至錦州總兵處,斥責其火併之行時亦要安其心,不使關外大戰之前生亂。待決勝建州之後,再以重兵圍困錦州,迫其解除武力以永消此患。若其無視朝廷之令,那便困其於城中至死爲止。對遼西之策,臣以爲緩圖爲上!”

孫傳庭考慮半天,還是將自己解決遼西問題的設想全盤托出,以供皇帝做出決斷。

在他看來,明年與建州的大戰是徹底解決關外兩大割據政權的最好時機,在大軍雲集錦州一線,兩翼各有奇兵突襲的情況下,建奴不可能不敗。

在給建奴以重創,迫使其無力南顧後,正好是前線大軍挾勝勢一舉將遼西將門徹底解決之時。

之後再根據實際情況,再決定是否乘勝直搗黃龍,將建州武力徹底消滅。

因爲遭受致命打擊後的建州,在缺少人口物資的情形下,數年之內根本不可能恢復過來,退又無處可退,朝廷自會有大把的時間從容籌劃佈置。

“幾位卿家之議甚合當前之境,朕亦覺當前應以穩定爲主。楊卿,稍後兵部便據此行文錦州吧,再就是着人知會吳襄,配合其安排人手將寧遠總兵接回關內休養。依照孫卿之言,與建州之戰是爲最爲緊要之處,到時朕亦會親征關外以鼓全軍之士氣,親自見證跳梁之覆滅!”

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三百六十章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四章 洪承疇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軍抵達馬尼拉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二百三十五章 盧象升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二百八十八章 佈網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
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三百六十章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四章 洪承疇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軍抵達馬尼拉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二百三十五章 盧象升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二百八十八章 佈網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