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

自從努爾哈赤以十三福鎧甲起兵造反以來,八旗兵對陣明軍便幾無敗績。

正是這十餘年來明軍不斷地送人頭、送裝備,再有像晉商這樣的無恥奸商暗中襄助,才讓八旗上下在與明軍對陣時充滿了驕傲和自信。

歷史的發展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

明軍的一場場慘敗,與大明體制的腐朽沒落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其中的很多原因紛繁複雜,種種因素疊加,導致了大明必然滅亡。

至於偶然,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當屬烽火戲諸侯了。

周幽王爲了博美人一笑,有事沒事就點烽火玩,最終導致西周王朝轟然倒塌。

自古以來許許多多的大事件,都是由偶然發生的小事引發的。

歷史大部分時間像是個不苟言笑的中年人,給人一種很靠譜的感覺。但他有時卻又像稚嫩頑劣的孩童一般,往往一個無意中的小小舉動,便會造成慘烈的後果和結局。

孫傳庭等三人在奏報中將最近剛剛結束的戰事做了簡略彙報。

在花了近兩天時間填埋和清理完清軍留下的工事後,以車營爲先導,秦軍和白桿兵爲後隊的明軍繼續北上追敵,秦軍張遠部則被孫傳庭留下,擔負起看守輜重營地的任務。

孫傳庭本以爲清軍主力已經走遠,陳奇瑜整合的萬餘人馬是決計擋不住數萬北返清軍的。

沒想到的是,陳奇瑜採用了與清軍如出一轍的策略:挖壕築牆,以綿延數裡的防禦工事來延緩清軍北撤的步伐。

陳奇瑜留下雷聲部在北面部下防禦陣型,以防後路被清軍偷襲,然後他親自指揮衛川與張先部依託工事,對北撤的清軍展開了阻擊戰。

在嘗試過強突無果後,清軍驅趕包衣冒着明軍火銃與虎蹲炮的轟擊開始填壕推牆,在包衣們死傷無數的情況下逐漸將明軍的工事慢慢推平。

多爾袞調派五千名兩白旗士卒進入東側山林,企圖繞過明軍的防禦工事,從側面對明軍展開攻擊。

此時負責後路防禦的雷聲部傳來警迅,萬餘清軍已經南下至防線十里處,準備接應南路清軍主力,這樣一來,陳奇瑜所率的萬餘人就面臨着被清軍三路夾擊的危險。

而駐紮與松山的洪承疇在接到雷聲南下前的稟報後,又偵知一萬清軍從自己眼皮底下向南而去,這很明顯的意味着清軍主力在前方吃了大虧,正謀求撤回到鬆錦一線。

洪承疇與沈世玉商議一番之後,做出了領兵突擊這股清軍後路的決定。

本來一向謹慎的洪承疇並不想有如此冒險的舉動,但現在的形勢下已經由不得他按兵不動了。

雖說按照兵部的部屬,他的主責就是守好城池便可,但眼看着一路路的清軍持續南下,並且局勢已經朝着對明軍極爲有利的方向發展着,這個時候再不拿出點動作來,那將來敘功的時候,他很可能就會排在後面了。

在經過縝密的分析後,洪承疇決定領兵出城,對清軍展開攻擊。

在留下沈世玉帶兩千人守城後,洪承疇率六千人出松山城,匯合了大興堡、威遠堡、定遼堡等松山周邊數座堡城裡的京營兵馬,尾隨清軍南去。

洪承疇並沒有調派錦州城裡的遼西兵馬,只是派人向祖大壽通傳了軍情,至於祖大壽如何去做那就是他的事了。

他對遼西將門有着很深的戒備之心,知道那是一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萬一關鍵時刻率先跑路,那對其餘明軍士氣的打擊可想而知。

爲防止被清軍抄了後路,洪承疇把威遠堡、定遼堡的共計六千餘人留在松山城附近,構築防線防備十餘里外的清軍大營,他自己親率九千人攻擊清軍後路。

濟爾哈朗此前在接到探馬傳回的情報後,立即覺察形勢對清軍十分不利,於是便迅速的派遣一萬人南下接應,剩餘的萬餘人馬則是堅守大營,繼續威懾鬆錦明軍。

清軍的一萬援軍很快便與雷聲所部的秦軍展開了對戰,而陳奇瑜則是率領人馬在南面阻擊北撤的清軍主力。

洪承疇趁機下令九千人從背後對清軍援軍發動了進攻。

就在這時,在清軍的猛攻下,張先和衛川部在損失極大的情況下已經無法堅持,無奈之下,陳奇瑜也沒辦法顧及到北面來的友軍,他只能下令三路明軍向着附近的鎮山堡且戰且退,直到退進堡城之中。

繞道山林的五千清軍在得知前面還有明軍時,在帶隊的梅勒章京率領下繼續沿着山林潛行,從側翼對發覺事情不妙正率隊回撤的洪承疇部發動了突襲。

猝不及防之下,九千明軍與一萬多清軍陷入混戰當中,洪承疇被不惜性命突進的清軍白甲兵射中後落馬,眼看軍心要亂,一場潰敗就要發生,幸虧京營副總兵朱阮及時調遣兩百名擲彈手衝至陣前,一頓狂轟濫炸之下才將清軍的攻擊打退。隨後朱阮指揮剩餘兵馬緩緩後撤,在數百顆震天雷的襲擊下損失慘重的清軍膽寒之下並沒有繼續追擊,朱阮率軍北撤三十里之後就近入駐了附近的定遼堡中。

這場慘烈的阻擊戰結束沒多久,孫傳庭率明軍主力趕到戰場,但清軍主力已經加速北返而去,只留下了數萬包衣拖在後面,最後除了少部分逃進山林的鐵桿包衣外,其餘的全部成了明軍的俘虜。

時候孫傳庭、秦良玉與陳奇瑜聚到一起,在夜不收向前探查清軍動向後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策略,結果到了傍晚時分,三人接到了夜不收送達的緊急稟報:清軍主力已經快速通過定遼堡外,薊遼督師洪承疇重傷昏迷不醒!

孫傳庭三人聞聽之後大驚失色,在短暫商議之後三人決定留下陳奇瑜善後,孫傳庭和秦良玉連夜率軍北上,以防再有不測發生。

在路過定遼堡時,孫傳庭和秦良玉進城探視洪承疇,並詢問戰事的經過,隨後將整個阻擊戰的簡況寫成奏報,派人回傳時請陳奇瑜簽名認可後,用快馬送往了京師。

看罷奏報之後,朱由檢陷入了沉思之中,就連王承恩悄悄地回到自己身邊都沒有察覺到。

關外戰事進行到現在,損失相對較小的官軍已經由守勢逐漸轉向了攻勢,那接下來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呢?

清軍慘敗的消息傳回到盛京後,皇太極會用什麼辦法來應對這個不利局面呢?

宣大盧象升麾下的數萬騎兵,以及登州劉國能、張文耀部應該何時出動纔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六章 皇莊2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八十章 困難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十六章 平叛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五十一章 親情
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六章 皇莊2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八十章 困難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十六章 平叛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五十一章 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