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

在李瑞上本之後沒幾日,錦衣衛北鎮撫司突然出動大批校尉前往河間府,將長蘆都轉運鹽使司都轉運使以下數十名官吏全部逮入詔獄,此舉在朝堂中引發不小的震動。

戶部尚書侯恂帶着兩名侍郎緊急趕往內閣,與內閣諸位輔臣商議一番後,便一起遞本請見。

崇禎在乾清宮召見了內閣諸人。

大禮參拜之後,溫體仁拱手稟道:“啓稟聖上,臣今知錦衣遠赴河間,將長蘆鹽使司上下數十人逮入詔獄,此事聖上可有所聞?”

崇禎點頭道:“數日前朕既風聞長蘆鹽使司上下貪墨之事,朕便遣錦衣查證,果然屬實!值此國家危難之際,朝廷國庫枯竭之時,彼輩置朝廷利益於不顧,不思實心報國,反而上下其手,自火中取栗,朕難忍也!”

作爲首輔,溫體仁只是起個頭而已。他當然知道錦衣衛是奉旨行事,所抓之人與他毫無干系。但身爲朝臣之首,不得不帶頭出面與皇帝交涉,只不過得罪皇帝的事他是不會幹的。

溫體仁聞言後拱手退到一旁,王應熊、張至發等人也是沉默不語。

侯恂出列拱手道:“啓稟聖上,臣不知長蘆之事內情,但臣身爲戶部長官,事關部事不能不問明前因後果。此次長蘆自轉運使以下全體入獄,那鹽場將如何運轉?國庫空虛下,長蘆停運之損失如何彌補?倘若長蘆諸人有罪,那其空額由誰補缺?”

長蘆鹽場諸官雖隸屬戶部,主要官員雖節禮不斷,但並非侯恂之人,所以他更關心的是不能讓朝廷的財源之一斷掉。對於侯恂來說,別說一年入庫十幾萬兩,就是幾千兩銀子對他也是個大數目了。

長蘆都轉運使可是從三品的高官,其以下同知、判官、副使、提舉司提舉等主要官員都是名聲不顯,但油水豐厚的職位。這下被錦衣衛一鍋端掉,空出來的可都是人人眼紅的職位。

王應熊趕忙出列奏道:“啓稟陛下,臣贊同侯尚書之言!長蘆鹽場向爲朝廷歲入之重要來源,在朝廷財政拮据之境下其重要性尤現!臣聞都轉運使孫某以清廉知名,有司查證其貪墨是否屬實?”

都轉運使孫作仁是王應熊的門生,重賄王應熊後謀得此肥差,現在任上出事,身爲其座師王應熊還是試圖救他一把。

崇禎沒有回答王應熊的問題,而是開口問道:“長蘆鹽場下有煮鹽竈戶多少?歲入幾何?”

戶部左侍郎周志謙出列回稟道:“啓稟聖上,長蘆鹽場有竈戶一萬五千三百六十二丁,亭竈六千兩百三十八面,滷池四千六百五十三口,鍋撇兩千七百一十四口,去歲入庫十一萬兩千二百餘兩!”

崇禎讚許的看了周志謙一眼,開口道:“周卿對如此細微之數如數家珍,可見日常於部事勤勉異常,甚好!”

周志謙心中得意,今日在聖上面前大大的露了一個臉,對以後的仕途可謂是相當有利。

他剛忙拱手遜謝道:“不敢當聖上誇讚!尚書大人忙於部內大事,無暇他顧;臣閒暇之時喜翻看各處上報之數據,故以能記得清楚!”

崇禎點頭道:“做的好當然要誇!周卿尚要戒驕戒躁,侯卿年歲已長,你與張卿正值壯年,要好好輔佐侯卿打理好戶部!朝廷的錢袋子乃重中之重,做得好的話,朕不吝升賞!”

周志謙連忙和右侍郎張雄躬身致謝,張雄自是對周志謙出了個大風頭嫉妒不已。

崇禎接着道:“諸卿既然都提及長蘆之重要,王卿更言都轉運使孫某名聲之清廉,那朕就讓諸位看看,如此重要職位上的主官是何等清廉之人!”

說罷一揚下巴,李二喜從御案之上拿起幾張紙走下御階,交於首輔溫體仁手中。

溫體仁接過後定睛觀瞧,少頃臉上滿是訝色。他看完第一張之後將之遞於王應熊手中,王應熊接過後略一打量,面上神色頓時難看至極。

這幾張紙上記載着北鎮撫司查抄長蘆犯官家產後得出的詳細數據,第一頁就是查抄都轉運使孫作仁的家產情況。

待衆人傳看之後,李二喜將紙張收回,放於御案之後側身立於皇帝一旁。

崇禎玩味的看着諸位重臣,呵呵一聲道:“適才周卿言道,去歲長蘆入庫十一萬餘兩白銀,諸卿也已看到,單單從孫某府中便抄得現銀八萬餘兩!其任職不過兩載有餘!呵呵!這就是有清廉之名的大明官員!”

王應熊低下頭不敢與皇帝對視,他剛剛還說孫作仁有清廉之名,想要爲自己的門生減輕罪責,結果被鐵一般的事實結結實實打了臉。

溫體仁出列慷慨激昂的奏道:“啓奏聖上,國亂當頭之際,孫某等人枉顧聖恩,只顧私利,如此惡劣行徑決不能恕!若有牽連,也應一併處置!以正朝廷綱紀!”

孫作仁不是他的門生故舊,既然家都抄了,那結局顯而易見。自己當然要以一副正氣凜然的姿態表明態度,博取皇帝的好感了。至於孫作仁的背後是誰都無所謂,反正他溫體仁和誰關係都不好。

王應熊心中又氣又急。按照溫體仁話裡的意思,孫作仁這事不算完,還應追究其背後之人的責任,他和孫作仁的師生關係一查便知,那豈不是牽連到自己頭上?更可怕的是不知錦衣衛有沒有用刑,一旦用刑,孫作仁承受不住,再把當年賄賂自己謀得這個職位的事招出來,依照皇帝猜忌急躁的性格,自己還不知道有什麼樣的結局呢,但自己又不能出言反駁,難道眼看溫體仁把自己坑死不成?

情急之下,他朝一旁的張至發使了個眼色,二人平日交好,在內閣中也是結夥與溫體仁相抗衡。

張至發會意後出列奏道:“啓奏聖上,臣贊同溫閣老之言!孫某等人絕不可恕!但臣不贊成株連!值此朝廷用人之際,倘若藉此案大肆株連,會使滿朝官吏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朝廷各項政令陷於遲滯!當務之急是如何善後,如何挑選合適官吏充實長蘆,以免鹽場荒廢!”

崇禎早就看過錦衣衛的審訊筆錄,孫作仁已將行賄王應熊之事招出。但現在要緊的是廢除朝廷在長蘆設置的職司,若是毫無理由的下旨強行廢除,會讓本想着去撿漏的朝臣不滿,從而影響到朝廷的正常運轉,所以還需要內閣配合。殺人如果能解決問題的話,他早就把大部分官吏殺光了。那種穿越過去,動不動就誅人九族的沙比事他幹不出來。真要大開殺戒的話,很快就會衆叛親離,那些守土有責的地方官早就打開城門迎闖王了。

他笑了笑道:“溫卿與張卿所言皆有理,孫某招出何人何事不重要,或許是其情急之下隨口攀誣,朕心裡有數即可。但朕思慮之下有一事不明,長蘆鹽戶上萬,官吏兵丁數百,爲何年出鹽只得數百萬斤?致使北地之鹽還需仰仗兩淮供給。效率如此低下,還有無存在之必要?”

溫體仁聞絃歌而知雅意,揣摩上意是他的拿手本事,不然怎麼甚得皇帝信任?

他立刻出列奏道:“聖上所言甚是!臣聞長蘆官吏盤剝甚重,鹽戶苦不堪言,舉家逃亡者時有之!萬餘丁口實乃不可忽視之力量,倘若被有心人操縱,不堪欺壓之鹽戶羣起,恐有禍亂京畿之危!據此,臣以爲長蘆廢之即可!”

崇禎讚許的衝着溫體仁點頭。還是老溫好使啊,自己一張口,人家就能明白啥意思。

王應熊心裡膩歪,鹽戶是很苦,但好歹有一口飯吃,只要有口飯吃,誰敢聚衆對抗朝廷?就算其敢反抗,可京畿之地,還不等禍亂就會被大軍鎮壓。

皇帝剛纔的意思,孫作仁看來是把自己給賣了,但皇帝有放自己一馬的想法。

溫老賊雖然就會拍馬屁,但王應熊不得不承認,人家對皇帝的意思理解透徹,反應也快。看來皇帝是打算廢除長蘆鹽場,並且不打算自己背鍋,這口黑鍋得由內閣來背。好吧,既然皇帝的態度在模棱兩可之間,那就用黑鍋換取皇帝的不追究吧。

王應熊出列奏道:“臣附議!鹽戶困苦,產鹽量對北地來講屬杯水車薪,長蘆便如雞肋般,既如此,莫若裁撤,以輕百姓之苦!”

張至發也奏道:“臣附議!”

崇禎望向一直沉默不語的戶部三人道:“長蘆乃戶部職司所在,卿等三人之言最是關鍵,侯卿,此事該當如何?”

侯恂心說,你提的裁撤長蘆的話題,人家內閣都同意了,我再有想法也得同意啊。

於是他奏道:“既是諸位閣老之意,老臣別無他想。只是從此國庫每年減少十餘萬兩收入,臣甚是不捨。再就是鹽戶如何安置,還請聖上妥善考慮!”

周志謙、張雄也奏道:“臣等無異議!”

崇禎開口道:“既然內閣提議,那朕就從善如流!溫卿等回去擬旨,裁撤長蘆鹽轉運使司及相關官職!此次抄沒孫某等人家產共計銀四十三萬兩,戶部分得一半!鹽戶每口五兩安家銀,等待朝廷派員安置!孫某以下全部斬首棄市!家眷流宣大邊關!”

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二百九十二章 鄭芝鳳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給你,但你要拿東西來換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二百八十八章 佈網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
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二百九十二章 鄭芝鳳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給你,但你要拿東西來換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二百八十八章 佈網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