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

崇禎會給孫傳庭下旨,把平涼府作爲重點屯田所在,將陝西西部饑民引導向河套地區,儘量減少饑民涌向南面的人數。因爲流動的饑民纔是最可怕的,安穩下來,有口吃的,他們會認爲朝廷沒有拋棄他們;心裡有了希望,就不會生出造反的念頭。

只要措施和用人得當,加上嚴格的監督,平涼府與西安府一東一西,未來會成爲陝西一帶人口最密集的糧食主產區。崇禎會將大量的錦衣衛派過去,朝廷也會安排御史巡視監督。

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期間還需要朝廷適當的補給。

河套地區北接寧夏鎮,西與韃靼土默特部毗鄰,將來只要有了足夠的糧食,免去了朝廷長途運輸的巨大損耗,邊軍就會對周邊的蒙古部落展開攻勢。

曹變蛟是經略這一帶的最佳將領人選。

依照他神出鬼沒的帶兵方式,若是給他一隻萬人以上的騎兵,那將會是蒙古部落的噩夢。

孫傳庭在奏疏中對拓養坤的降而復叛做了自我檢討,並對某些將領的驕橫難製表達了不滿,言語中暗指洪承疇對那些驕兵悍將過於遷就和放縱。

他認爲,雖然導致拓養坤反叛的主因是許忠、劉應傑的敲詐恐嚇,但兩人長期在五省總督麾下聽命,若非洪督平素管束不嚴,那兩人就不會有其他過分的舉動。

畢竟拓養坤和張文耀都已投降,並且已經成爲了官軍,哪有向自己同僚公開索要錢財的將領?

對於孫傳庭的抱怨,崇禎表示理解。但許忠之流並非官軍中的主流,這個時期的大部分將領還是不敢有太過分的舉動。

隨着自己穿越而來,原先歷史上朝廷對於邊將過度依賴的無奈局面已經徹底改觀。

現在他手中的武力已經算是比較強大。

孫傳庭的一萬五千秦軍,盧象升的六千天雄軍、六千川軍和黃得功部五千人馬,孫應元的兩萬勇衛營,正在整訓中的三萬京營,還有秦良玉的白桿兵,這些都是忠誠聽話的精銳之師。

軍器監產出的精良武器和盔甲都是優先供應這幾隻軍隊,這是將來征討不服的依仗。

這將近十萬人的隊伍足以震懾任何一支想擁兵自重的邊將。

更何況還有曹文昭叔侄的七千人馬,楊國柱、虎大威的宣大邊軍。一旦有事,這些都是歷史上用行動證明過的可信賴的武將。

比較難制的也就是關寧軍。

但現在的形式已經和原先的歷史大爲不同,遼東軍並未有任何過分之舉,只是不斷向朝廷伸手要錢而已,糧食他們倒是不缺。

在盧象升麾下聽命的祖寬、李重進部,對於盧象升的將令沒有絲毫違背,並未出現歷史上抗令不遵的現象。

這與接連的勝仗,並且自己折損很少有關係。

洪承疇麾下的吳三桂、祖大樂也一直沒張口說要回遼東,至少表面上還是聽話的。

足夠的賞賜是最重要的手段,拿着人家給的銀子,你好意思不聽話?過去的人講究仁義禮智,不會如後世般,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那樣的舉動會讓人嗤笑,那是純粹的小人之舉。

在沒了禮義廉恥的後世,只要有錢就是親爹,做事毫無顧忌,誰都可以出賣。

不信鬼神,不敬天地,沒有信仰,禮崩樂壞。

單純洗腦解決不了問題,人都是現實的,你天花亂墜說半天,不如一人發十兩銀子管用。

想當然的用後世那種理想信念來維持軍隊的團結和忠誠,那種想法太幼稚了。

這個時候並沒有形成國家民族的概念,沒有亡國的說法。大明亡了,再換個朝廷就是了,皇帝死了,再換一個又不是不行。

滿清要不是搞勞什子的留頭不留髮,江南一帶的反抗不至於那樣激烈。

況且文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代,你拿什麼主義什麼信念講給士卒聽,他們聽得懂嗎?

說一千道一萬,真金白銀纔是最實際的,信念和理想能換來銀子和糧食嗎?

誰給錢糧跟誰幹,絕大多數士卒都是這樣認爲的。

當兵打仗不是爲了聽你說書的,是爲了掙錢養家餬口的。

什麼國家民族,前途命運,與拿刀砍人有關係嗎?

要是洗腦管用,那直接派人打進流賊內部洗得了。

你去給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講講國家民族大義試試,他會讓你知道你的脖頸硬還是刀子硬。

你去跟遼東軍閥談談理想試試,他會把你當瘋子扔進火裡燒死。

選編入伍的張文耀部和西北流賊的部衆,加起來又是萬人左右,這批人的糧餉和兵刃甲具等都要及時發放供應,只有物資到位,才能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

孫傳庭奏疏中關於分兵經略的想法,展現了他超卓的見識。

宜將剩勇追窮寇。

徹底肅清小股流賊後,纔會有商人敢出來經營,百姓才能放心的種地活命。

無商不活。

沒有商業活動的帶動,想要讓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將是癡人說夢。

難道一個人活着只吃飯不成?

針頭線腦、油鹽醬醋、布匹鞋帽都需要有人販運。

現在哪還有商人長途販賣這些物品?不要命了?

這些都是百姓的必需品,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資,只有徹底安全後,纔會有這些物資的流通。

而孫傳庭親自率軍遠赴寧夏鎮之舉,更是讓崇禎讚歎不已。因爲這正是他計劃之中的一步,沒想到孫傳庭想到並且正在實施。

雖然他不知道的是,孫傳庭是因爲不願跟在洪承疇後面聽其指揮,才另闢蹊徑去到別處立功。

名人之所以成名,就是因爲他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能力,總會在某些地方表現出與衆不同,盛名之下無虛士就是這道理。

自己也就是穿越到皇帝身上,並且比古人多了見識和眼界而已,論智商,自己差遠了。

寧夏鎮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這裡已經是朝廷忽視多年的地方了。

最近二十年間,朝廷的目光集中在遼東和流賊身上,對於防禦蒙古部落的寧夏鎮早就沒了興趣。

蒙古各部已經式微多年,對大明構不成什麼威脅了,那些數代戍邊的邊軍就成了雞肋般的存在。

但寧夏鎮的邊軍可是非常強悍的所在。

歷史上剿滅三藩作亂的,正是滿清的甘陝綠營,而這些強兵大多來自與寧夏鎮以及延綏鎮。

孫傳庭肯定是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以封疆重臣的身份前去解決問題。

以身份約束將領,以重兵壓制邊軍士卒,清除軍中的不穩定者,再輔以充足的糧餉,收攏軍心民心,打造出一支敢戰之兵,這應該就是孫傳庭的計劃。

現在就等着洪承疇的戰報了,兩萬餘精銳對付羽翼未豐的李自成,應該不在話下。

關鍵是別讓那位後來的義軍總瓢把子逃出生天,他可是有名的打不死的小強。

想到延綏鎮時,崇禎的腦海中閃電般劃過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

鄭崇儉!

自己怎麼把這位老倌兒忘了?

這位孫傳庭的鄉黨也是相當牛逼的人物啊。

穿越近兩年,自己滿腦子都是李自成、張獻忠,孫傳庭、洪承疇,怎麼把這位大叔給忘了?

延綏巡撫相當重要,延綏鎮邊軍對陝北流賊構成了直接威脅,可怎麼一直沒聽到鄭崇儉的動靜呢?

不行,趕緊派人去延綏鎮。老頭年紀不小了,雖然去延綏鎮不到三年,可邊鎮苦寒之地,條件極爲惡劣,得派個太醫去看一下。

還有糧餉,軍械,都得遣人送去。

延綏鎮的邊軍要重整,以鄭崇儉的能力沒有問題。

寧夏鎮和延綏鎮的邊軍重建應以騎兵爲主。

大明除了遼東有數萬騎兵,其餘的將領手下多是缺乏戰馬和騎兵。

像曹變蛟這樣酷愛遊擊作戰的勇將,手下最多時也只有一千騎兵。

這兩處邊鎮靠近蒙古,戰馬資源豐富,並且會騎馬作戰的軍卒非常多。

只要糧餉充足,兩鎮各自招募起一隻上萬的騎兵應該不難。

要是還想增加騎兵人數,不是還有邊牆外的蒙古人嗎?

現在的大明都沒有國家民族的概念,更別提野蠻粗魯愚昧的蒙古部落了。

再說大明自建國起就有招募蒙古人參戰的先例。

早期的明軍裡有非常多的蒙古人,而且這羣加入明軍的蒙古人,在征討自己同胞時,下手毫不留情。

這個傳統其實一直保留下來,只是這些年朝廷財政窘迫,沒有多餘的開支用於招募異族參戰。

現在自己有錢了,這個光榮傳統更要發揚光大。

建奴現在的蒙古八旗,基本以科爾沁蒙古部落爲主,還沒遠涉到西邊招募土默特等部落。

也就是說,建奴現在並未徹底征服蒙古。

賊可往,我亦可往。

青海以西的土默特部就是最理想的異族戰士。

對於窮的只剩褲衩的蒙古部落來講,別說銀子了,只要有糧食,招募個幾千上萬沒有任何問題。

鄭崇儉和延綏鎮的事讓兵部派人就行,自己要做的就是拿銀子出來,還有糧食。

按照崇禎的諭旨,內閣行文下發各地,現在各省巡撫都已開始着手屯田,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

爲了徹底穩住民心,崇禎自內帑中拿出了一百萬兩銀子,按災情輕重送達各地。

不能做守財奴,那樣死了會覺得窩囊,不管爲己還是爲民,都要捨得才行,無舍無得。

有了孫傳庭在西安府的成功經驗,又有了皇帝內帑的支持,大規模的開荒屯田已經開展起來。

絕不能讓另一個陝西再次出現。只要農戶們有田種,然後官府有糧食支撐,那來年就會有收穫。

現在不差錢了,差的是糧食。鄭家還在持續不斷的用海船運來稻米,這算投桃報李吧,福建總兵能換來這麼大的回饋,說明鄭家還是挺有良心。

要不要再給鄭芝龍封個伯之類的?

要是真的封伯,鄭家應該能感受到朝廷的真情厚誼吧?

崇禎細想一下還是算了。戰功才能封爵,這點一定不能善動;國之重器,不能輕與。

歷史上的鄭芝龍並不是忘恩負義的王霸蛋,眼看大明大廈將傾,他順應大勢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只是想維持住鄭家的富貴而已。可惜未能如願,碰到狠主了。

是個小人,但不是僞君子。

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馬骨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二百章 客戶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二百九十一章 細節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槍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四章 洪承疇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十五章 譁變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軍隊登陸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十八章 容情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
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馬骨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二百章 客戶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二百九十一章 細節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槍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四章 洪承疇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十五章 譁變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軍隊登陸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十八章 容情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