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

在土木堡一役中,大明勳貴羣體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包括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樑成、王貴等在內的諸多名將戰死,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爲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

隨着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皇帝只能通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離心離德,國勢日蹙。

由於承襲爵位的勳貴們並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功績,所以勳貴集團在朝堂上的話語權也大打折扣,大明文武均衡的姿態被打破,文貴武賤的態勢迅速形成並延續至今。

受到土木堡之變影響的還有大明的內閣。

正統前期政歸內閣,三楊爲軸,制度也漸趨完善,但無法阻止自身實際作用的逐漸下降。

土木事變發生前後,內閣作爲與皇帝最爲親密的輔政機構,未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權,在後期的北京保衛戰和景泰、天順的風雲交替中也毫無建樹,表現十分羸弱,于軍國大事退避三舍。

這段時期,內閣只能尷尬地任由宦官專政,或被皇帝輕視而任用於謙,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滿,上書稱于謙太過專權,請求六部大事須與內閣一同奏報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決定擺佈。

一百多年下來,文臣們對武將的蔑視已經滲透到骨髓之中,所以在看到朱由檢有拔高武將地位的企圖時,朝堂上雖然並沒有公開反對皇帝的聲音出現,但大多數文臣的心裡還是感到不滿的,這也是內閣中大多數人淡化呂宋島屠殺事件的原因。

他們不想看到武人崛起,更不願與粗鄙武夫共商國是,所以就不願意在內外平定的局面下,武將們能有再立新功的機會。

“依白谷、建鬥之意,此次當建言聖上派發大兵予以征伐爲好?

只是自太宗朝三寶太監七下西洋之後,我大明水師早已式微,如此遠涉重洋征伐不服之事,先不說耗費巨大,單是大洋之上天氣變幻無常,一旦遇上狂風巨浪,船隻傾覆,那所載之官軍精銳無法存活之變就不得不慎重考量。

老夫對於軍略之事並無所長,只是偶爾慮及於此,故此提出後以供白谷與建鬥深思。“

溫體仁對於武人是不是趁勢崛起抱着無所謂的態度,在他的眼中只有皇帝纔是最重要的,文臣也罷,武人也好,誰都不會給他家帶來榮華富貴的綿延不絕。

照目前的形勢來看,溫侃的前程可謂是一片光明,將來穿上緋袍已是毫無疑問,但具體能夠達到什麼高度,一是憑藉實力,二就全看皇帝的態度了。

他心裡清楚,就算他在文臣中人緣再好,有許多重臣替溫侃說好話,這些都是屁用沒有。

皇帝表面上很溫和,看起來是善於聽從他人意見的那種,但其實根本不是那回事。

皇帝是個非常有主見的人,尤其是在選材用人的問題上,任你說的天花亂墜也白給。

皇帝看重的是實際,是結果,而不是被衆人的言論所左右。

“溫公、建鬥,我朝前番與荷蘭人達成之協議中,便有以馬尼拉闢地,遷臺灣島之荷蘭人於他處之說,聖上下旨五軍都督府與兵部會商攻略呂宋之事便是有的放矢之舉。

我朝向來講究師出有名,無論對誰,從不興不義之師,現如今西班牙人屠戮黎庶之舉,恰恰於我朝以出師之名。

興正義之師討伐暴虐之衆,此般行徑是毋容置疑之舉,也是民心所向之舉,是以,此次興兵已成必然,票擬當以此上稟!”

孫傳庭雖然沒有把話說得很徹底,但溫體仁和盧象升心裡都已瞭然。

聖意難違。

皇帝早就針對出兵之事做了準備,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的攻略都已經出來了,登州的劉國能和張文耀部早就開始進行演練了,我們就算是在票擬中不建議興師動衆,你以爲皇帝會聽咱們的?

皇帝乾綱獨斷之勢已然形成,數年來所有的大政方針無不是由皇帝親自提出,然後再由羣臣商議具體操作的細節,皇帝啥時候因爲衆臣反對而改弦更張過?

就算偶有對羣臣妥協,但最後皇帝還會拐彎抹角地達成自己的目標,只不過手段比較隱蔽和溫和而已。

“白谷所言有理!

不過,既是票擬派發大兵,爲防我軍於海上與西班牙人之艦隊遭遇而吃虧,老夫以爲,當建言靖海伯出動所屬之精銳船隊護航纔好。”

溫體仁思忖片刻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孫傳庭和盧象升對視一眼後,均是點頭表示同意。

鄭芝龍的海上勢力太過龐大了,雖然在陳奇瑜和鄒維璉的設計下,鄭氏集團發生了內訌,整體實力有所削弱,但短時間內,還是沒有其他勢力與之相抗。

如果能借機削弱鄭氏的實力,那便是再好不過的事了,最好是讓鄭氏的炮船與西班牙人的艦隊在海上來一場大戰,雙方最後落個兩敗俱傷的結果,那可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局面了。

“既是我等建言出兵,那此次當以多少兵力爲好?

五軍都督府與兵部所定之奇襲策略倒是可行,但襲佔馬尼拉之後,我軍當以多少人留守當地?

馬尼拉之地戰略位置極爲重要,西班牙丟失此地後,定不會善罷甘休,若其舉重兵來攻,妄圖奪回此地,我軍如果人數太少,怕是會面臨極爲困難之局面,一旦失利,路途遙遠之下,就算調派援軍也是爲時已晚。

故此,象升以爲,需在全面衡量之後,與票擬中提出合適之方略!”

當日下午,內閣有關派遣官軍征伐呂宋,爲大明移民復仇的票擬送入宮中,朱由檢閱覽後勃然大怒,當即同意了內閣的請求,下令徵發登州劉國能部五千名官軍擇日出發,攻打駐紮在呂宋的西班牙人,爲被屠殺的大明子民報仇,靖海伯鄭芝龍要派遣精銳艦隊護航,以防萬一。

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六十章 追擊2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八十章 困難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三百章 證據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五章 皇莊1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槍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八百章 太子聽政、安撫鄭芝龍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十七章 樊城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懼怕的怪獸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
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六十章 追擊2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八十章 困難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三百章 證據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五章 皇莊1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槍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八百章 太子聽政、安撫鄭芝龍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十七章 樊城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懼怕的怪獸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