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抵達開封

一行人從赤壁順江而下,經鄂州至江州,過鄱陽湖而不入,終於抵達揚州。

大運河與長江在此交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

碼頭上貨物堆積如山,不僅有糧食,還有薪炭、飼料、竹木藤手工製品、雜貨日用品、銅鐵器、茶葉等大宗商品,除此之外,更有來自海外的龍涎香、象牙、珊瑚等奇珍異寶,繁華富庶之氣撲面而來。

在這裡,他們遇到了等候着曾鞏的家人們,隨後一起換乘專門在大運河中行駛的平底客舟繼續北上。

與長江的浩瀚奔騰不同,大運河水流平緩,兩岸是人工修築的堅實堤岸,視野開闊。

船行數日,抵達淮陰,這裡是大運河與淮河的交匯點,也是重要的漕運樞紐。

隨後過泗州入宿州,大運河兩岸的景色也逐漸由水鄉澤國轉變爲更爲開闊的平原,田野裡冬小麥已吐出新綠,一望無際。

淮北兩岸村落多爲土坯房,屋頂茅草厚實,煙囪裡冒着筆直的炊煙。

有些出乎陸北顧意料的是,這裡甚至時不時就能見到牧羊人驅趕着羊羣在堤岸緩坡上吃草。

穿過宿州著名古橋埇橋,不久後,便進入了南京應天府地界。

大宋跟大明不同,大宋的南京應天府指得是商丘,這地方前唐叫睢陽,五代十國的時候稱宋州。

之所以能成爲大宋的五京之一,是因爲趙匡胤當年任殿前都點檢、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陳橋兵變之後,因爲發跡於宋州,遂改國號爲“宋”。

大宋的國名就是這麼來的,宋州自然也因趙匡胤沾了光。

這地方雖不如揚州那般繁華,卻自有一種雄渾的氣度,碼頭上官船比例明顯增多,城垣之上更是雉堞森嚴,有着完整的城防工事。

離開南京應天府,船便駛入了直通東京開封府的汴河,水流依舊平緩,但河面明顯繁忙到了極點前後左右,盡是吃水頗深、滿載貨物的巨型漕船,船隊首尾相接,浩浩蕩蕩,如同一條浮在水面上的長龍。

而除了汴河水運,兩岸的官道之上,陸運的車馬行人亦是絡繹不絕,皆朝着同一個方向駛去。

“看!快看!”曾布眼尖,指着前方地平線激動地喊道。

幾人循聲望去,只見水天相接的極遠處,一片彷彿沒有邊際的、龐大到令人窒息的城郭輪廓,正從地平線上緩緩升起,在深秋澄澈高遠的蒼穹下,如同蟄伏於大地盡頭的上古巨獸。

而最令人震撼的,是汴河入城方向那一片水域.無數高聳的桅杆,密密麻麻,如同突然從水底生長出的、無邊無際的森林,遮蔽了遠方的大片天空。

遙遙望去,這些船隻首尾相連、舳艫相銜,形成了一道由木料、繩索和風帆構成的、緩緩流動的壁壘,幾乎塞滿了整個河面。

“萬國輻輳,天下樞機。”

崔文璟的話語裡有着久別重逢的感慨:“此城乃大宋之冠冕,寰宇之明珠。”

這話說的一點都沒錯,在這個時代,沒有任何一座城池能與開封相提並論。

此時此刻的世界上,論都城的人口規模,第一名大宋的東京開封城人口約爲150萬人,第二名遼國的南京析津府(即燕京)人口約爲30萬人,第三名的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人口約爲20萬人,第四名法蒂瑪王朝的開羅城大約爲15萬人,第五名阿巴斯王朝的巴格達城更是隻有10萬人。

不過對於城池而言,拋開面積談人口是不恰當的,人口密度纔是更能反映城池實際情況的數據。 根據《宋史·地理志》記載,開封城周長爲五十里,而根據現代考古勘探計算,開封城的面積約爲52.5平方公里,也就是說人口密度爲2.86萬人/平方公里。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以面積極爲接近宋代開封城的現代北京西城區來對比,西城區行政區劃面積爲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09.5萬,人口密度爲2.16萬人/平方公里要算上白天通勤工作的人口,以及前來遊覽的外地遊客,人口密度才勉強與北宋開封接近。

所以,開封在古代雖然足以稱得上巨城,但受限於建築高度以及人口規模,在市井中生活的實際感受,其實是會覺得比較擁擠的。

沒過多久,客船便如同匯入洪流的涓滴,速度不可避免地慢了下來,而兩岸也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沿河商鋪、倉庫、民宅。

擁擠的汴河中,滿載着貨物的商船比比皆是,更有掛着奇異旗幟、形制迥異的“蕃舶”,船身造型奇特,顯然是來自高麗、交趾甚至更遙遠的海外國度。

而空氣中更是瀰漫起了複雜的味道——河水的溼腥、新糧的谷香、船木的桐油味、魚蝦的鮮氣、食物的香氣。

排了很久的隊,他們乘坐的客船才抵達那艘著名的虹橋。

只見一座巨大的單孔木拱橋,如同長虹臥波,橫跨在汴河之上。

橋上人流如織,車馬喧囂,橋下船隻往來如梭,在橋洞中穿行,形成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

“此乃天下拱橋之冠。”崔文璟解說道,“橋下甚至可過千石大舶。”

他們的客船緩緩穿過虹橋的橋洞,短暫的陰影籠罩下來,而穿過橋洞後,眼前豁然開朗。

——東水門!

這座開封最繁忙的城門並非單一門洞,而是由巨大的閘門、甕城和水道組成一套複雜的防禦和通行體系。

水道入口處,水流明顯變得湍急,數道粗大的鐵鏈橫亙在河面上,由岸邊的絞盤控制,用於在必要時封鎖河道。

而身着扎甲的士兵持着步槊或長斧,肅立在高高的閘門兩側和甕城牆頭,目光銳利地掃視着下方川流不息的船隻。

城外,巨大的石砌碼頭上面的“卸貨埽岸”極爲繁忙,無數赤膊的腳伕喊着號子,扛着比人還高的麻包、沉重的木箱、成捆的貨物,在船隻與岸上的貨棧、牛馬車隊之間健步如飛。

岸上,稅吏手持算籌和賬簿,在一排排棚屋前指揮着商船靠岸查驗,然後進來繳納商稅和入城稅。

腳伕的號子、稅吏的呵斥、商賈的爭論、小販的叫賣、牛馬的嘶鳴、車輪的滾動、船板的碰撞、水流的嘩啦空氣中各種聲音的喧囂達到了頂點,無數種聲響匯聚成震耳欲聾的聲浪,如同實質般撲面而來,衝擊着每一位初來者的耳膜。

他們乘坐的客船在稅吏指揮下,緩緩靠向東水門內的一處碼頭,陸北顧緊緊抓住船幫,目光掃過眼前這熱鬧到近乎沸騰的景象。

這便是東京開封府!

大宋的心臟,世界的中心!

在這座彷彿由無盡人煙、財富與權力構築成的龐然巨物面前,個人的渺小感油然而生,卻又讓人陡然生出一股身處歷史洪流中心的興奮戰慄!

第3章 一紙《御夏策》,文成滿堂驚!第67章 意外第62章 實力排序第216章 摸底小測第258章 《論漢唐以來吏治得失》【求月票!第137章 韓三孃的心思第133章 白沙先生的建議第145章 《論苛政猛於虎》第30章 江川號子第284章 “科舉怪物”章衡第72章 莫離蓋纏,莫求佛祖【求月票!】第22章 周明遠的邀請第175章 你猜是誰寫的?第146章 甲上之選!第231章 《太虛仁淵歌》第194章 始惜月滿 花滿 酒滿【求月票!】第72章 莫離蓋纏,莫求佛祖【求月票!】第137章 韓三孃的心思第107章 《鷓鴣天千古事》【求月票!】第133章 白沙先生的建議第3章 一紙《御夏策》,文成滿堂驚!第188章 《三峽秋望》【求月票!】第172章 揪出蛀蟲第258章 《論漢唐以來吏治得失》【求月票!第106章 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第178章 陸解元,收此嘉獎吧!【求月票!】第110章 “淺水原與好水川”第58章 沐佛節第228章 陰陽矛盾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183章 蘇軾到訪【求月票!】第283章 得遇故人第121章 分別第139章 立碑表彰第141章 觀瀾社第203章 故壘西邊,周郎破曹第144章 四州聯考第183章 蘇軾到訪【求月票!】第182章 光耀門楣【求月票!】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281章 除夕第125章 挺身而出第89章 白沙先生第170章 大丈夫當如是也!第152章 “三難”第274章 嫂嫂的家世第64章 禪林雅會的獎勵第216章 摸底小測第101章 挺進前五名第266章 權衡利弊第135章 《哪吒降龍》第255章 王安石【三更求月票!】第71章 風過鬆杪兮霓迴天【求月票!】第127章 “水窗”第203章 故壘西邊,周郎破曹第136章 童謠第131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151章 與蘇洵的較量第211章 宰相鬥法第232章 國子監與太學第23章 獨竹漂第78章 新家第218章 聖火昭昭,聖光耀耀第100章 劍走偏鋒第172章 揪出蛀蟲第259章 轉移矛盾是個好方法第67章 意外第106章 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第134章 范仲淹圖什麼?第91章 嫂嫂的私房菜館第56章 韓子瑜的善意第264章 鹽鐵司的任職邀請第235章 無人問我粥可溫第156章 開封再見第74章 在“是或否”之間選擇了“或”【求月第168章 劍拔弩張第168章 劍拔弩張第268章 拜碼頭第62章 實力排序第7章 照這麼說是死結?第200章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第55章 高度內卷的州學第246章 又是平手第283章 得遇故人第157章 再入藏書樓第87章 頒獎儀式第28章 難得奢侈第101章 挺進前五名第96章 這世界這麼小嗎第82章 縣試第232章 國子監與太學第155章 發乎情,止乎禮義第237章 持守中正,立定人極第116章 脫胎換骨第201章 成爲知州的終南捷徑第146章 甲上之選!第178章 陸解元,收此嘉獎吧!【求月票!】第252章 趙徽柔第128章 真神了!第169章 沙上築塔
第3章 一紙《御夏策》,文成滿堂驚!第67章 意外第62章 實力排序第216章 摸底小測第258章 《論漢唐以來吏治得失》【求月票!第137章 韓三孃的心思第133章 白沙先生的建議第145章 《論苛政猛於虎》第30章 江川號子第284章 “科舉怪物”章衡第72章 莫離蓋纏,莫求佛祖【求月票!】第22章 周明遠的邀請第175章 你猜是誰寫的?第146章 甲上之選!第231章 《太虛仁淵歌》第194章 始惜月滿 花滿 酒滿【求月票!】第72章 莫離蓋纏,莫求佛祖【求月票!】第137章 韓三孃的心思第107章 《鷓鴣天千古事》【求月票!】第133章 白沙先生的建議第3章 一紙《御夏策》,文成滿堂驚!第188章 《三峽秋望》【求月票!】第172章 揪出蛀蟲第258章 《論漢唐以來吏治得失》【求月票!第106章 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第178章 陸解元,收此嘉獎吧!【求月票!】第110章 “淺水原與好水川”第58章 沐佛節第228章 陰陽矛盾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183章 蘇軾到訪【求月票!】第283章 得遇故人第121章 分別第139章 立碑表彰第141章 觀瀾社第203章 故壘西邊,周郎破曹第144章 四州聯考第183章 蘇軾到訪【求月票!】第182章 光耀門楣【求月票!】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281章 除夕第125章 挺身而出第89章 白沙先生第170章 大丈夫當如是也!第152章 “三難”第274章 嫂嫂的家世第64章 禪林雅會的獎勵第216章 摸底小測第101章 挺進前五名第266章 權衡利弊第135章 《哪吒降龍》第255章 王安石【三更求月票!】第71章 風過鬆杪兮霓迴天【求月票!】第127章 “水窗”第203章 故壘西邊,周郎破曹第136章 童謠第131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151章 與蘇洵的較量第211章 宰相鬥法第232章 國子監與太學第23章 獨竹漂第78章 新家第218章 聖火昭昭,聖光耀耀第100章 劍走偏鋒第172章 揪出蛀蟲第259章 轉移矛盾是個好方法第67章 意外第106章 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第134章 范仲淹圖什麼?第91章 嫂嫂的私房菜館第56章 韓子瑜的善意第264章 鹽鐵司的任職邀請第235章 無人問我粥可溫第156章 開封再見第74章 在“是或否”之間選擇了“或”【求月第168章 劍拔弩張第168章 劍拔弩張第268章 拜碼頭第62章 實力排序第7章 照這麼說是死結?第200章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第55章 高度內卷的州學第246章 又是平手第283章 得遇故人第157章 再入藏書樓第87章 頒獎儀式第28章 難得奢侈第101章 挺進前五名第96章 這世界這麼小嗎第82章 縣試第232章 國子監與太學第155章 發乎情,止乎禮義第237章 持守中正,立定人極第116章 脫胎換骨第201章 成爲知州的終南捷徑第146章 甲上之選!第178章 陸解元,收此嘉獎吧!【求月票!】第252章 趙徽柔第128章 真神了!第169章 沙上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