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發乎情,止乎禮義

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出現在門口,穿着漿洗得發白的儒衫,他的身形彷彿一株飽經風霜卻未曾彎折的老鬆。

其手中捧着一摞厚厚的、頁邊已磨出毛邊的舊書,封面赫然是《禮記正義》。

他的步履不快,卻自有一股淵渟嶽峙的氣度,行至講席後,將《禮記正義》輕輕置於案上。

嚴正沒有寒暄,沒有開場,只以指節在講席前的書案上一叩,發出沉悶的聲響。

“《禮記》,非徒記禮之儀文,實乃聖王經世之大法,人倫綱常之砥柱。”

他說話有些鄉音,聲音不大,哪怕是在這種地方並不算特別大的書齋裡,想要聽清楚他說什麼,也得格外專注地去聽才行,不然的話,上課上的就有些囫圇了。

“然墨義之考,非只誦記章句,貴在‘鉤玄提要’,於細微處見精神,於常理中辨真僞。”

他翻開厚重的《禮記正義》,說道:“今日,我將擇數處易淆難辨之章句,論其精微,析其得失。”

箋紙再次分發下來,上面的題目果然刁鑽異常。

如“《禮記·曲禮》雲:‘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語究系何指?後世以之爲貴賤懸殊之據,是否曲解本義?”

又如“《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此‘公’字,究指‘公有’抑或‘公平’?”

嚴正講學,風格與昨日的趙原朗等人皆不相同。

他語速雖慢,引經據典卻如數家珍,字字皆有來歷,句句皆扣本源,對每一處爭議,皆先引鄭玄、孔穎達之註疏,再析歷代大儒之論辯,條分縷析,剝繭抽絲,最後才點出自己的見解。

他的見解尤其強調“一字褒貶”背後的禮法精義與社會倫理,將看似枯燥的經文與現實政治、道德困境緊密相連。

其邏輯之嚴密,論證之周詳,令人歎服。

不過,這也讓學生們更感壓力倍增。

陸北顧凝神傾聽,手中毛筆快速記錄,不敢有絲毫懈怠。

他能感覺到,嚴正所講的“鉤玄提要”,正是墨義考試的《禮記》題目裡區分平庸與高下的關鍵,稍有疏漏,便可能謬以千里。

而昨日趙原朗所講的《春秋》微言大義,此刻在嚴正更爲精密的框架下,似乎又有了新的印證與延伸。

蘇轍聽得極其專注,眉頭緊鎖,顯然也在全力消化這龐雜精深的義理。

蘇洵則端坐如鐘,目光炯炯,時而微微頷首,顯然嚴正的某些見解也觸動了他的思考。

上午的時光在嚴正沉穩而充滿壓迫感的講授中悄然流逝。

當嚴正合上那本厚重的《禮記正義》,宣佈課業暫歇時,不少學子都暗自鬆了口氣,只覺心神耗費甚巨。

午間依舊是簡單的飯食,衆人默默進食,氣氛比昨日更爲凝重。

因爲每日淘汰,就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讓不少人看着手中的炊餅,都頗有些食不知味。

短暫的原地休憩後,下午的課程就開始了。

出乎意料,今天並沒有如同昨天一般上下午換人,下午的講授者仍是嚴正。

“《禮記》墨義之精要,上午已論其‘鉤玄提要’之法門。”嚴正的語速依舊慢吞吞的,“下午,則論其‘融會貫通’之要旨經義相通,禮法互證,單句之解易,貫通諸經之論難。”

而嚴正則不斷提出問題,同時開始點名讓人回答。

相比於上午,下午他拋出的題目更爲宏大,要求將《禮記》中的某些核心觀念,與其他儒家經典的相關論述進行聯繫、比較、印證。

“《禮運》‘選賢與能’與《孟子》‘尊賢使能’、《論語》‘舉直錯諸枉’如何互爲表裡?其選賢之標準、程序,在《周禮》中又有何體現?自前唐以來,以科舉取士來選賢用人,是否可視爲此道之變通延續?”

這已不僅僅是考校對單本經書的熟悉,更是對士子整體經學素養、思維廣度和邏輯串聯能力的考驗。

他先點了戎州一位以博聞強記著稱的學子,那人引經據典頗爲詳實,但略顯堆砌,缺乏精煉的串聯。

隨後又點了嘉州一人,其論述則過於發散,偏離了核心。

對於這些回答,嚴正並沒有顯露出什麼不滿之色,只是認真講解了這個題目,隨後繼續點名。

“陸北顧。”

陸北顧心頭一凜,起身道:“學生在。”

“就《論語·學而》中的‘禮之用,和爲貴’與《毛詩序》中的‘發乎情,止乎禮義’二語,論‘禮’對‘情’之節文,兼及‘和’之真義。可引《禮記·樂記》相關篇章爲證。”

題目極難,不僅要求理解兩句話的各自含義,更要把握“禮”與“情”、“和”之間的辯證關係,並能在不同經典中找到支撐點。

陸北顧沉吟片刻,方纔開口答道:

“回先生,‘禮之用,和爲貴’,此‘和’非鄉愿之和,乃‘致中和’之境界,是萬物各得其位,情性各得其正之大和諧。‘發乎情,止乎禮義’,則點明‘情’乃人性之本然,而‘禮’乃節文之堤防,使情之發不逾矩,不流於濫。”

他頓了頓,思維愈發清晰:“《禮記·樂記》雲:‘樂者爲同,禮者爲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此‘異’即禮之‘別’,明尊卑,序貴賤,使萬物有序。然‘別’非爲製造隔閡,終極目的仍在‘和’,也就是‘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

“故禮對情之節文,非爲壓抑,實爲導引,使情得其‘中’,發而皆中節,達乎‘和’之大境。若無禮之節文,則爭鬥生;然若禮法僵死,不近人情,則‘和’亦成虛文。是以‘止乎禮義’,其‘止’非斷滅,乃‘恰到好處’之節度,此即‘和’之精義所在。”陸北顧的論述,不僅準確引用了《樂記》的關鍵句,更將“禮”對“情”的規範作用,提升到了追求社會整體的哲學高度,並點出了其辯證關係。

——既不能放縱自己去破壞整體秩序,也不能讓僵化的禮法扼殺人的自然情感。

嚴正聽着,眼神中首次閃過一絲難以察覺的讚許。

“善。”他微微頷首道,“點明‘和’非無原則之和,乃有序之和;‘節文’非壓抑,乃導引中節。引證精當,論理清晰,坐。”

這聲“善”,在嚴正口中已是極高的評價。

齋內衆人看向陸北顧的目光又添了幾分敬佩,蘇洵只覺得昨日那“後生可畏”之感更加強烈。

崔文璟則暗自握緊了拳,感到了更深的壓力。

嚴正隨後又點了蘇洵,請他論“禮”與“法”之關係。

蘇洵的論述則更側重於“禮”作爲道德根基對“法”的補充與超越,以及僵化禮法對變革的阻礙,其雄辯風格與批判鋒芒再次顯露無疑,與陸北顧的論述形成了不同角度卻同樣深刻的呼應。

而且,蘇洵似乎也吸收了一些陸北顧所寫版本《六國論》和《項籍論》的變革觀點。

對於蘇洵的回答,嚴正亦給予了肯定。

下午的課程在嚴正高強度的思維錘鍊中結束,衆人皆感心力交瘁,晚餐的麥飯和清湯倒是比昨天好,但也難解精神上的疲憊。

當暮色四合,燭火再次點亮松濤齋時,氣氛已凝重得如同灌了鉛。

另一位學官如期而至,講授詩賦的“情景交融”與“託物言志”。

然而,經歷了白日嚴正的洗禮和麪臨淘汰機制的重壓,不少學子雖強打精神,眉宇間已難掩倦色,應答也少了昨日的鋒芒,就連蘇轍在詩賦上的發揮都有些表現平平。

當學官離去,助教將那張決定命運的考卷再次分發下來時,書齋內只剩下沉默。

考卷上,墨義題裡《禮記》相關題目佔據了近半篇幅,題目刁鑽程度比白日嚴正所講有過之而無不及,策論題則要求結合《周禮》與當朝官制論“省官”之利弊,詩題則限定了“秋日感懷”的尋常題目。

三炷香的時間,陸北顧摒棄雜念,全力應對,答完卷之後也是額頭見汗。

香盡,卷收。

等待的時間,比答題更爲煎熬。

終於,熟悉的腳步聲再次響起。

助教的出現,讓衆人反而有了如釋重負的解脫之感。

“嘉祐元年四州英才講習會,次日松濤齋日考末位者——”

“瀘州,韓子瑜。”

韓子瑜猛地擡頭,他嘴脣翕動了幾下,昨日周明遠的身影彷彿在此刻與他重疊。

“韓生。”助教的聲音不帶絲毫波瀾,“請回去收拾行囊,今晚得搬到州學外面的民宅住。”

韓子瑜臉上那慣有的銳氣如潮水般褪去,只剩下一種灰敗的死寂。

他默默地、動作僵硬地開始收拾自己的筆墨紙硯,那速度慢得令人心焦。

當他抱起自己的笈囊,轉身走向門口時,那背影挺得筆直,卻透着一股好像被硬生生折斷的悲愴。

他沒有再看任何人,跟着外面等候的雜役,腳步沉重地消失在門外廊道的陰影裡。

齋內鴉雀無聲。

十二張書案,如今又空了一張。

州試前最後的淬鍊,正以最殘酷也最直接的方式,錘鍊着每一個渴望躍過龍門的靈魂。

“陳元禮教授有言,諸生謹記——州試龍門,非獨考才學,更煉心志,心志不堅者,難免爲他人磨刀之石!”

陸北顧緩緩吐出一口濁氣,低頭看向自己手掌,因一整天用力書寫而留下的壓痕,此時還尚未褪去。

淘汰的殘酷,如同冰冷的江水,徹底澆滅了心中昨日論戰蘇洵帶來的激越之情。

“磨刀之石。”他心中默唸着助教的話,眼神卻愈發銳利。

他輕輕握住拳,感受着自己的力量。

在這座匯聚了四州頂尖英才的熔爐裡,他不能是那塊被磨去的石,他必須是那把最終淬鍊成劍的鋼!

第81章 帶着祝福努力吧!第58章 沐佛節第262章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第214章 迷霧散盡第99章 “中有龍蛇紙上聲”第48章 上頭有人罩着第211章 宰相鬥法第273章 他不是知道錯了第268章 拜碼頭第210章 甜水巷第151章 與蘇洵的較量第44章 詩賦之道第288章 穿越者的蝴蝶效應第150章 什麼叫雄辯家啊?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138章 重點培養第150章 什麼叫雄辯家啊?第152章 “三難”第10章 遲早要被這書呆子拖累死第248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282章 《別歲》第141章 觀瀾社第106章 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89章 白沙先生第77章 裴娘子您可真有福氣第236章 周敦頤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126章 陸北顧的想法第34章 芙蓉城第167章 淯井監第208章 呂惠卿的小心思第248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193章 《小宋學士夜宴圖》【求月票!】第147章 放榜第57章 嫂嫂來信第219章 六塔河案第3章 一紙《御夏策》,文成滿堂驚!第144章 四州聯考第228章 陰陽矛盾第260章 流外入流第89章 白沙先生第85章 這是誰的文章?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257章 帝國真正的掌權者第285章 戰意高昂的蘇軾第100章 劍走偏鋒第43章 鑊氣第125章 挺身而出第222章 清風樓第4章 甲中之評,貼榜公示!第80章 縣試第一名的福利第121章 分別第238章 成爲聖人的途徑第164章 範祥到來第66章 山中可採薇第93章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第253章 初冬的尋常黃昏第157章 再入藏書樓第260章 流外入流第212章 毫無破綻的包拯第257章 帝國真正的掌權者第258章 《論漢唐以來吏治得失》【求月票!第163章 浮一大白第210章 甜水巷第125章 挺身而出第226章 思想變革的前夜第129章 定波門外第118章 其得也赫赫,其失也昭昭第167章 淯井監第175章 你猜是誰寫的?第287章 這題我熟第16章 君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第266章 權衡利弊第206章 《過赤壁古戰場記》【求月票!】第288章 穿越者的蝴蝶效應第5章 來自何聰的記恨第185章 《蜀饌錄》【求月票!】第278章 宋庠的明示第141章 觀瀾社第188章 《三峽秋望》【求月票!】第219章 六塔河案第155章 發乎情,止乎禮義第254章 西夏劇變第81章 帶着祝福努力吧!第259章 轉移矛盾是個好方法第192章 廟堂爭鬥,江湖餘波【求月票!】第267章 剜肉補瘡,寅吃卯糧第276章 姐夫第93章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第44章 詩賦之道第105章 我真的有一頭牛第122章 小道消息第131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121章 分別第101章 挺進前五名第268章 拜碼頭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207章 抵達開封第40章 天下奇才!
第81章 帶着祝福努力吧!第58章 沐佛節第262章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第214章 迷霧散盡第99章 “中有龍蛇紙上聲”第48章 上頭有人罩着第211章 宰相鬥法第273章 他不是知道錯了第268章 拜碼頭第210章 甜水巷第151章 與蘇洵的較量第44章 詩賦之道第288章 穿越者的蝴蝶效應第150章 什麼叫雄辯家啊?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138章 重點培養第150章 什麼叫雄辯家啊?第152章 “三難”第10章 遲早要被這書呆子拖累死第248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282章 《別歲》第141章 觀瀾社第106章 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89章 白沙先生第77章 裴娘子您可真有福氣第236章 周敦頤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126章 陸北顧的想法第34章 芙蓉城第167章 淯井監第208章 呂惠卿的小心思第248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193章 《小宋學士夜宴圖》【求月票!】第147章 放榜第57章 嫂嫂來信第219章 六塔河案第3章 一紙《御夏策》,文成滿堂驚!第144章 四州聯考第228章 陰陽矛盾第260章 流外入流第89章 白沙先生第85章 這是誰的文章?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257章 帝國真正的掌權者第285章 戰意高昂的蘇軾第100章 劍走偏鋒第43章 鑊氣第125章 挺身而出第222章 清風樓第4章 甲中之評,貼榜公示!第80章 縣試第一名的福利第121章 分別第238章 成爲聖人的途徑第164章 範祥到來第66章 山中可採薇第93章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第253章 初冬的尋常黃昏第157章 再入藏書樓第260章 流外入流第212章 毫無破綻的包拯第257章 帝國真正的掌權者第258章 《論漢唐以來吏治得失》【求月票!第163章 浮一大白第210章 甜水巷第125章 挺身而出第226章 思想變革的前夜第129章 定波門外第118章 其得也赫赫,其失也昭昭第167章 淯井監第175章 你猜是誰寫的?第287章 這題我熟第16章 君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第266章 權衡利弊第206章 《過赤壁古戰場記》【求月票!】第288章 穿越者的蝴蝶效應第5章 來自何聰的記恨第185章 《蜀饌錄》【求月票!】第278章 宋庠的明示第141章 觀瀾社第188章 《三峽秋望》【求月票!】第219章 六塔河案第155章 發乎情,止乎禮義第254章 西夏劇變第81章 帶着祝福努力吧!第259章 轉移矛盾是個好方法第192章 廟堂爭鬥,江湖餘波【求月票!】第267章 剜肉補瘡,寅吃卯糧第276章 姐夫第93章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第44章 詩賦之道第105章 我真的有一頭牛第122章 小道消息第131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121章 分別第101章 挺進前五名第268章 拜碼頭第104章 南朝何事?第207章 抵達開封第40章 天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