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

李承幹寫完這幾個字,沒有落筆書寫接下來的內容。

寧兒在一旁看得出奇,又道:“陛下是想將餘下的話語交給別人去寫?”

在平日裡的生活起居上,寧兒是最瞭解陛下的,尤其是陛下的一言一行,寧兒總是能夠最先知道陛下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有時候蘇婉都覺得自己這個皇后,也不如寧兒與陛下這般有默契。

在以前的東宮,寧兒就照顧着東宮上下,如今陛下登基之後也是如此。

見陛下還在思量着要在不可分割的四個字下,寫下一篇什麼樣的文章。

蘇婉道:“倒不如讓天下學子寫。”

李承幹頷首,“這個想法很好。”

言罷,李承幹又將這捲紙收了起來,遞給一旁的宮女道:“交給楊大掌班,讓他安排人手將這篇文章掛在朱雀門外,告知長安城坊名,讓天下學子書寫文章,由弘文館,崇文館,四方館,文林館四處學館評選文章,每個學館一篇,但凡入選朕不論評價高低,皆給予賞賜。”

“喏。”

如果說鄭公的理念,是大唐文治中的重要枝幹,是大唐學子的立身之本。

那麼大唐還缺少同樣的理想與目標,或許是上一輩子見證過的奇蹟太多,那時的人們靠着一個夢想,做出了許多偉大的事。

而現在,李承幹依舊覺得,想要家國強大,就需要人們有共同的理想。

爲了這個共同的理想,人們可以守護它,去追尋它,完成理想。

因此,李承幹自然而言也覺得唐人,就需要共同的理想,至於這個理想是什麼,還沒有真正地想明白。

或許是脫貧致富,又或者是開疆拓土。

再者說是征服世界,這也算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夢想了。

在這個生產力還很窘迫的時代,或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這個夢想,又或者說是需要幾代人。

畢竟,大唐的強大就用了三代人,纔有瞭如今的局面。

朝中開始了休沐,在酷暑時節,整個長安城就像是個巨大的蒸籠,人們都怕在長安城呆久了,恐怕被蒸熟。

也就在這個時候,李承幹下旨讓天下學子寫文章,寫一篇有關大唐與突厥,吐蕃,西域不可分割的文章。

皇帝沒說寫這篇文章會給多少賞賜,但皇帝下發的首次徵文是面向天下所有文人學子的。

每個人可以寫一篇文章送到長安城的四大學館。

酷暑之下,近來宮裡的人都很擔心,這種擔心寫在了每個人的臉上,太陽再這麼嗮下去,太液池的水都快被嗮幹了。

昨天還聽說曲江池都被嗮到斷流,現在伸手碰一碰地面,都怕會被燙傷。

人們看不到水是怎麼被蒸發,卻肉眼可見……太液池的池水在減少。

要是太液池的池水也被嗮幹了,陛下該去哪裡釣魚啊。

正當宮裡上上下下的人爲了太液池的池水擔憂,甚至還有幾個爲此寢食難安。

終於,在午後的一陣炸雷之後,大雨來到了長安城,宮裡的人們看到漫天的大雨,紛紛歡呼雀躍。

大雨澆灌着大地,澆灌着太液池,在地面上打起一片的水霧。

北苑的屋檐下,皇帝父子正坐在屋檐下,看着漫天的雨水。

於菟道:“來濟老先生離開長安城了,他老人家卻不讓兒臣相送。”

來濟是他的啓蒙老師,於菟對他老人家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李承幹喝着茶水道:“你還是跟在後方送了他老人家一段路,不是嗎?”

被父皇看穿的於菟有些尷尬,他笑着道:“兒臣只是覺得應該送一送老師。”

“他不想你相送,但不會攔着你相送。”李承幹低聲道:“有些事不要等到別人讓你去做你再去做,你想做的事,想要完成的事,都要你自己去爭取,而朕與你母后,乃至你的臣子……只要你想要的都會幫你。”

大雨中的風冷了幾分,有內侍快步而來行禮道:“陛下,這是老人家送來的信。”

宮裡的內侍稱呼太上皇都稱陛下,或者是老人家,父皇很不喜太上皇這個稱呼,因此在明面上,大家都稱呼老人家。

李承幹接過書信,正在看着。

於菟問道:“父皇,爺爺的書信寫了什麼?”

“說你晉王叔叔的爐子有了很大的進展,這一次爐子燒了一晚上,竟然沒有炸爐。”

書信中對李治的話語就這麼簡單一句,李治到底怎麼樣了,還要親自去看過纔好。

再往下看父皇的信,漂亮的飛白體這麼多年一直沒有變化。

能夠讓當年的虞世南與歐陽詢得到肯定的書法,其中造詣自然了得。

“父皇,爺爺的書信還說了什麼。”

李承幹不動聲色地將信紙折了起來,語氣平靜地道:“你爺爺要帶你去九成宮避暑。”

“九成宮?”於菟下意識一想,又詢問道:“兒臣聽晉王叔叔說過,當初父皇讓人將前隋的仁壽宮修建成九成宮,用來避暑,後來九成宮的修建幾次因用度緊張被父皇攔下了。”

李承幹淡淡道:“你晉王叔叔連這都與你說?”

於菟有些得意地笑道:“兒臣現在晉王叔叔是莫逆之交,叔叔什麼都與我說。”

李承干將對摺的信紙放在一旁的桌上,又道:“其實你晉王叔叔說錯了。”

“說錯哪兒了?”

見兒子追問,李承幹一手扶着太陽穴,解釋道:“其實當年我們家的老太爺重建過一次仁壽宮,後來仁壽宮幾次遭了大水被淹,老太爺讓人翻修的仁壽宮暫時荒廢了,再之後又要面對中原各地的叛亂,仁壽宮就被荒置。”

“再之後,你爺爺要修繕仁壽宮,這纔將仁壽宮改名成九成宮,其實你爺爺在年輕的時候就跟着隋帝去過九成宮避暑,朕的確好幾次阻撓了你爺爺要修建九成宮的事,不僅如此,朕還阻撓了你爺爺要爲我們家的老太爺修建夏宮一事。”

李承幹耐心地向兒子解釋着,又道:“其實所謂夏宮就是在龍首原修建一片皇宮,當年袁天罡說過龍首原的確是一片修建皇宮的好地方,袁天罡是一個道長,他主張若修建皇宮就修建在龍首原,但他也說過若是不在龍首原修建皇宮,不破壞那裡的地貌,其實也更好。”

“這世上奪天地造化的事太多了,不過朕不喜這種說法,朕需要不修建夏宮的主張,朕又想摒棄,他對天地造化的那一番說辭。”

於菟像是在聽一個故事,他問道:“那之後呢?”

李承幹又道:“之後,袁道長離開了,再也沒有回來過,袁道長覺得天時地利不能逆反,可若是阻礙到了大唐子民的生活,若所謂的天時地利不能讓人們生活了,朕也會與這天時地利鬥一鬥,因此朕將荒廢多年的昆明池重新修建了起來。”

“爲了大唐子民的生活,朕爲此可以想方設法改造天時地利。”

於菟想起來了,言道:“大唐耗費近三十年,在荒漠中種起來的一片樹林,兒臣在西域見過,荒漠中養活一棵樹很難,他們只能將枯死的樹拔了重新再種,如今瓜州一帶有了一片十分茂密樹林,在沙州還開了很多酒肆。”

李承乾道:“其實,在你看來當皇帝很簡單吧。”

於菟搖頭道:“兒臣覺得很難。”

李承幹又道:“這有什麼難的。”

“兒臣要看很多的卷宗,至今兒臣還沒記下中原各地的賦稅。”

“這不難,多看幾遍,多記幾組數據就能記住了。”

於菟自小就知道數據要怎麼做,皇帝當然不能只依靠數據治國,所謂數據也是皇帝家不外傳的本事,聽說其中一部分父皇教給了李淳風道長。

但於菟知道好幾種數據的排列方式,但於菟也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父皇可以將中原各地接連三五年內的所有賦稅盤算清清楚楚。

只要父皇指着地圖上的州縣,就可以隨口說出這個州縣近五年的賦稅變化,每一年的賦稅,人口,戶籍多少,都背誦得準確無誤。

當然,身爲一個皇帝要知道自己的家產是多少,這很重要。

可人與人是不能比較的,於菟看向眼前的水面,水面上父子兩人的倒影,明明自己與父皇有着一張一模一樣的臉,可自己怎麼就沒有得到父皇一星半點的天賦呢?

於菟很是懊惱地咬下一口桃子。

李承乾道:“你爺爺讓你一起去一趟九成宮避暑。”

“兒臣不想去。”於菟扭過頭,又道:“兒臣還有很多事要學,還有很多卷宗要看。”

李承幹手中又拿着一卷卷宗,卷宗打開是一幅畫,是閻立本所畫的六駿圖,這是原畫,一邊欣賞一邊道:“去吧。”

“兒臣再不努力去學,妹妹又會來取笑兒臣的。”

“鵲兒的確很聰慧,你比不得她。”

於菟更加懊惱了,大口再一口咬向了桃子,還有汁水迸濺。

言外之意就是說你比鵲兒笨也沒關係,你將來成了皇帝不那麼聰明也沒關係,哪怕顯得遲鈍,也沒有關係,這天下會有很多人來幫助你。

但正值男孩最有逆反心的於菟,面對父皇心平氣和地態度,他反倒是激起了更大的鬥志,站起身就要走入雨中,打算接着去學習。

“站住。”

聽到父皇的話語,於菟下意識地停下腳步。

李承幹收起了畫作,又拿起茶碗,茶碗中的茶水飄着熱氣,低聲道:“當年你爺爺幾次想要去九成宮避暑,但都沒有去成,若你現在不去,你爺爺就再也不會去了。”

“兒臣……去。”

“嗯,就在玄武門外等着你。”

於菟跑入雨中一路朝着玄武門而去。

這個孩子是懂事的,他的天分說不上好,他很勤奮可也貪玩,可能他自小有來濟教導,這孩子十分注重孝道,這樣的孩子不論在外面怎麼樣,都不會學壞。

哪怕他辦事遲鈍,將來他的朝堂上也會有一羣能臣名將輔佐。

李承乾重新拿着閻立本的畫作,繼續欣賞着六駿圖,在父皇的昭陵中也刻了一幅六駿圖,閻立本的原作,也就是自己手中這捲了。

“父皇。”

話語聲從身後傳來,李承幹回頭看了眼道:“今天沒有去找她們玩嗎?”

鵲兒身邊有一羣玩伴,都是長安城權貴圈中年齡相仿的小丫頭,她平日裡還要帶着小孟極與驄兒。

鵲兒是個很聰明的丫頭,她的聰明比於菟高一個臺階,她自小受麗質與臨川的教導,還有小兕子傳授的本領。

這個女兒學得很雜,但卻都能有所精通。

“父皇真的讓兄長去九成宮了?”

“你爺爺想去,就讓他陪着去了。”話語一頓,李承幹問道:“怎麼?你也想去?”

她搖頭道:“明天女兒還要去學數術呢,原以爲父皇會讓兄長抓緊學習。”

李承乾道:“呵呵呵,其實是……朕看他煩了。”

“嗯!”小鵲兒點頭道:“兄長又笨又遲鈍,不多學點早晚會被人欺負的。”

李承乾道:“朕會給他安排天下最好的老師。”

“最好的老師不就是父皇嗎?”

“朕不急着教他,若要教三五年足矣,以他現在水平,要理解大唐社稷運作的底層邏輯還很難,更不要說生產力模型與人口關係,這些學識的起點太高,現在還沒到教他的時機,其實也不用他學得多好,將來他有了孩子,給朕得一個孫子,朕大不了好好教會孫子。”

鵲兒輕笑道:“父皇永遠都有最壞的打算。”

李承幹遞給她一串葡萄道:“最近送來關中的瓜果太多了,你多吃點,吃不完就給宮裡分了。”

“嗯。”

鵲兒點着頭心情很不錯地去分葡萄,一邊吃一邊分。

半個時辰後,玄武門那邊送來了消息,於菟坐上了父皇的車駕前去九成宮,母后去了東陽的醫院,說是要給東陽幫忙。

休沐之後,李承乾的生活也平靜了不少,教教兒女,閒來欣賞四個學館送來的文章。

最近坊間學子的風氣不好,因此他們的文章分爲激進與維穩兩派。

第155章 狄家父子304.第304章 寒冬第16章 德智體美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第13章 耿耿於懷219.第219章 調令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第131章 折衝府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第2章 “人肥”第37章 舅爺與舅舅481.第481章 山下骨190.第190章 下蛋了78.第78章 解氣?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第84章 戰書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376.第376章 封禪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568章 長安之南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542章 再遇玄奘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第18章 彪悍的早朝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153章 崇文館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07.第207章 演武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535章 有很多人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78.第78章 解氣?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493.第493章 李孟嘗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45章 冒失舉薦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176章 唐人的城257.第257章 活捉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第517章 大宛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第573章 終章79.第79章 家宴第159章 父子春遊第175章 莫要內耗436.第436章 老將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323章 新爺孫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484.第484章 比試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56章 告老辭官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
第155章 狄家父子304.第304章 寒冬第16章 德智體美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第13章 耿耿於懷219.第219章 調令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第131章 折衝府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第2章 “人肥”第37章 舅爺與舅舅481.第481章 山下骨190.第190章 下蛋了78.第78章 解氣?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第84章 戰書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376.第376章 封禪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568章 長安之南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542章 再遇玄奘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第18章 彪悍的早朝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153章 崇文館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07.第207章 演武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535章 有很多人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78.第78章 解氣?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493.第493章 李孟嘗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45章 冒失舉薦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176章 唐人的城257.第257章 活捉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第517章 大宛第543章 吐蕃往事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第573章 終章79.第79章 家宴第159章 父子春遊第175章 莫要內耗436.第436章 老將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323章 新爺孫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484.第484章 比試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56章 告老辭官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