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

面對老漢的質問,姚崇從懷中拿出五枚銅錢遞上。

剛在罵人的老漢接過銅錢,一時間語窒,又從葡萄藤上摘了兩串葡萄,葡萄沉甸甸,放入一個布袋中,遞上。

姚崇接過葡萄,又道:“不來關中當真不知如今的關中是何模樣。”

接過銅錢的老漢,擺手示意,讓就要來幫忙趕人的村民離開。

而後,他又道:“小娃娃,這兒葡萄還沒熟,要再過半月才能摘,要吃就去涇陽,那邊的葡萄熟了。”

姚崇道:“這裡的葡萄也很好。”

“老漢我守着這片葡萄地,你小子若不給錢,現在已在縣衙了。”

姚崇又往口中送了一顆葡萄,道:“現在關中人人都還能分到田地嗎?”

這個關中一直在變,關中的人卻沒有怎麼變,這裡的人依舊是樸實又彪悍。

見對方能給銀錢,老漢也就不計較了。

這個年輕人看起來有十五六歲,他若不給錢,就不是喝罵三兩句的事。

老漢聽到對方的問話,再看對方的穿着,多半是學子之流。

現在關中能讀書的人多了,但凡這個年紀的孩子身上都帶着一些文氣,人們也都見怪不怪了。

老漢聽對方講話也帶着關中口音,就在田埂邊坐下來,道:“你不知道嗎?”

姚崇道:“我遊學兩年,如今纔回到關中。”

自小出生在關中的姚崇,近來年一直在中原各地走動,自他從小懵懂時那是貞觀十五年,如今又過去十五年,自小就在支教夫子的教導下獲得的學識。

那時候崇文館的夫子就已開始了支教,姚崇的認知也是從那個時代開始建立的。

準確地來說,他是當下的新學子,他獲得一切學識對這個時代來說都是新的。

老漢望着遠處的風景道:“以前關中的地還是很多的,近來年少了很多,當年皇帝東征之後越來越少了。”

這也是姚崇的記憶,他的記憶就是從天可汗東征之後開始的。

老漢低聲道:“朝中很少再分田地,如今田地珍貴,誰家有個幾畝田,都該過得很好,我們渭北也聽說,北面的也還寬裕,渭南,藍田縣已分不出田了。”

姚崇迎風而立,雙手揹負,“土地是有限的,人口還會增加,關中想要走出困境只有一條路,繼續增設作坊,當今陛下聖明。”

老漢笑道:“現在的官都很累,皇帝是好的,一直都是好的。”

姚崇邁步離開這裡,一邊吃着葡萄。

老漢也站起身,哼着關中的歌謠繼續看着葡萄地。

現在的關中終究和以前還是有不同的,以前建設的淤地壩如今已顯得有些陳舊了,在姚崇還很小的時候,就見到了魏王帶着村民正在建設淤地壩,那時候剛修起來的淤地壩被沖毀了好幾次,也淹了一些田畝。

再之後,毀了又修,修了再被毀,如此循環往復三四年,如今在關中的幾座淤地壩,這才穩穩地立在了河道上,讓黃河之水安穩了許多。

尤其是下游的潼關,更是有了大片的河灘可以當作新土地。

在淤地壩的邊上是一大片的淤地,淤地上長着紅色與金色的花卉,這些花卉在風中搖曳,如果走遠了看,就可以看到寬闊的河道上坐落着一座堤壩,堤壩的兩側種滿了花朵,風吹過時,這些花卉如同波浪一般在翻涌。

閒暇時過來這裡看,看久了就會陶醉在這美麗的景色中,甚至忘記了時辰。

在淤地壩邊上,還有幾隻大鵝正在遊動,遠方驚起了一片鳥羣。

姚崇聽着鳥羣扇動翅膀的動靜,它們散開像是一張網,在河面上飛掠而已,又落在了遠處的一片溼地上。

沒人知道這些候鳥是從何來的,可能是現在關中變得更好了,它們遷徙的路上,願意來關中停留。

姚崇擡頭看去,又見到了成排的大雁,正在蔚藍的天空下無聲飛翔而過。

關中的土地是有限的,但皇帝正在創造更多的土地。

土地是可以創造出來的,荒地已成了可以耕種的田地,河灘又成了一片肥沃的溼地,這些都是司農寺的人建設出來的。

關中的土地是有限的,因此司農寺到處縫縫補補,在關中各處開闢出更多的耕地,看起來只是東一處西一塊的新耕地。

但若真的去丈量,就會發現關中憑空多出了上萬畝良田。

這就是郭駱駝的本事,是司農寺成就之一。

沙州與瓜州一直在種樹,以前只是覺得那是皇帝的率性而爲,沒想到這一種,就種了十七年。

從河西走廊開始建設,唐人在那裡種了十七年的樹。

如果河西走廊外的土地肥沃,那片靠着植樹種出來的新土地,讓那片土地有了新主人,那就是大唐的財富。

所以土地是可以創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創造土地,也是再造財富。

就像是崇文館的學識所言,土地本沒有價值,但只要有人,土地的價值可以無限地拔高,價值是人創造的,與土地無關。

因此土地兼併這種拙劣的手段,早已被如今的學子們所摒棄了。

姚崇帶着這些思量,邁步走入了長安城內。

這裡自己離開時一樣,這裡依舊是人聲鼎沸,姚崇一走入城內,就見到了城門口一座座食肆,春明門是長安城最熱鬧的城門,也是食肆最集中地坊市。

姚崇走入一間食肆,剛坐下來夥計就迎了上來。

在這裡可以聽到高談闊論的話語聲,人們還在議論着糧食,與如今的運河,洛陽,還有些瑣碎的話語聲。

“客人?要吃點什麼?”

姚崇整了整衣袖道:“有什麼吃的?”

夥計笑着道:“我們店家有上好的羊肉,那都是養在陰山的羊,羊羣從陰山一路趕到關中,都是吃着草原上的草養大的羊,我們這裡還有好酒,酒是用衡水的麥子所釀的美酒,還有蜀中的粱米,山西的好醋。”

姚崇道:“來碗樑米,來二兩羊肉。”

夥計又道:“這位客人不來點酒水,就太可惜了。”

“還要去崇文館,不能飲酒。”

夥計點頭就去吩咐了。

一碟羊肉,一碗樑米飯上桌,還送了一些醋芹。

“現在朝中的言語可看得真嚴,一點風聲都打探不到。”

姚崇吃着飯菜,聽着隔壁桌的話語聲。

“這西域該是還要打仗的吧。”

“以前還能聽到些許風聲,如今是一點消息都不透啊。”

“說不定皇帝都沒說要打仗,你們這些人都是聽風就是雨。”

……

這些話語聲傳在耳中,姚崇用了飯食,起身便離開,一路走向崇文館。

長安城的朱雀大街走到中段倒沒有城門口那般擁擠了,而後又走了一路,來到朱雀大街十字路口,這裡的行人又開始多了。

這座繁華的長安城,擁有百萬人口,這裡的坊市像是一個個方方正正的格子,它們排列在城中,這些坊市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在長安城的坊市中,晉昌坊是這些坊市中最熱鬧的坊市之一。

姚崇走入晉昌坊,來到了崇文館。

晉昌坊能這麼熱鬧是因這裡有個崇文館,在這裡的年輕人也是最多的。

走到崇文館門口,姚崇看到這裡有很多同齡人在這裡,或許這裡的人有朝一日會與自己同朝爲官,大家此刻正在爭論着。

一個較爲年長的學子,看起來二十歲左右,他給衆人每人一張紙,言道:“諸位!我們每人寫一句話,寫出自己的想法,商討如今的朝中要怎麼做。”

蘇味道欣喜道:“姚崇,你回來啦!”

“嗯,在洛陽留了兩月。”

講話的是姚崇當年兒時的玩伴,蘇味道又道:“聽聞如今洛陽也很熱鬧?”

“是啊。”

蘇味道嘆道:“我想去洛陽看看。”

一張紙送到自己的面前,姚崇看着四周的學子開始在紙張上書寫。

看着衆人所寫的都是他們對朝中政令的理解。

待衆人寫罷,將他們所寫的見解遞上。

最後輪到了姚崇。

有人走到近前,看到姚崇的紙,朗聲道:“怎只有兩個字。”

姚崇道:“兩個字足夠了。”

盧照鄰擡眼見到了這兩個字,而當這張紙呈於衆人面前,這上面分明就是“新政”二字。

盧照鄰問道:“何謂新政?”

姚崇起身,“回主簿,所謂新政便是致力建設新天地,爾等都說大唐欠缺什麼,大唐還需要什麼,可在下看來大唐需要的是新政!摒棄以往的陳舊的觀念,不破不立!”

“說得好!”

有人拍案而起,道:“大唐需要新政,需要新的變革,這天下該換個模樣了。”

姚崇接着又道:“陛下建設官邸,增補官吏,建漕運,建設安西鎮,新設官邸,中書侍郎有十數人,六部職權重新劃定,當今陛下所求的難道不是圖變,圖強嗎?”

話語聲越來越激動,姚崇再朗聲道:“自武德年間始,世家大族,門閥士族大肆兼併土地,大量人口沒入隱戶,充爲奴失去了田地,自東征之後,新帝登基,殺得人頭滾滾,律法之嚴苛古今罕有,難道陛下做了這些,還要讓中原活回去嗎?”

蘇味道擡手道:“新政!”

這場喧譁下,還有人在說反對的聲音,還有人反對這個沒有雛形的新政,新政的路又在何方呢?

姚崇站在衆人身前,乾脆站在桌上,他大聲道:“自兩晉南北朝以來,人們對於朝堂如同隔着紗,看不清摸不到,世人不知廟堂爲何物,廟堂不知人世間疾苦,如今不同了,陛下將政令告知天下人。”

“朝中政令通達,下至老農皆知朝中政令,朝中一言一行皆與民生相關,是陛下要扯開那張破布,讓廟堂與坊間再無隔閡,如陛下渴求新政,我等當身先士卒,爲陛下排除萬難!”

十四歲的駱賓王與楊炯看着同齡人一個個大聲呼喊着,他也控制不住地喊着。

盧照鄰走入屋內,來到蘇亶身邊,道:“老師,這……”

蘇亶笑道:“你覺得這個姚崇所言太過了?”

盧照鄰低聲道:“如此煽動人心,恐怕不好。”

蘇亶低聲道:“其實這也無妨,陛下需要這樣的學子。”

眼前的情景,讓熟讀三蒼與爾雅的盧照鄰覺得混亂,這與他少年時所讀的學識,有太大的差距,書中沒有教過學子這麼做。

蘇亶道:“你看他,這個姚崇看起來是陛下最堅定的追隨者,他們會擁護陛下。”

再看盧照鄰的神色,蘇亶對他道:“你覺得現在的大唐還缺少什麼?”

盧照鄰低聲道:“正是如姚崇所言,需要一種敢於做出變革的勇氣。”

蘇亶點頭,道:“陛下希望如今的唐人要有敢於冒險的勇氣,需要有勇氣才能做出改變,不論是敢於走出大唐去冒險,還是如他們這樣。”

正如蘇亶所言,盧照鄰覺得像姚崇這樣激進又勇敢的人,就應該是當今陛下最堅定的擁護者。

隨着鈴鐺聲響起,這些學子又要上課了。

姚崇來到崇文館的一處書房內,面前站着崇文館主事蘇亶。

“你想要支教?”

姚崇道:“學生遊學兩年,看中原各地還有諸多地方沒有支教夫子。”

蘇亶道:“支教兩年再來科舉,再有兩年去軍中歷練,再去文林館讀書,來來回回四五年光陰就過去了。”

“學生明白。”

當年科舉剛開,朝中任用官吏還是很方便。

但這些年,朝中用人越來越嚴苛。

陛下手中雖說缺少能臣,但也是寧缺毋濫,寧可保持原樣,也儘可能選出可靠的臣子。

“且不說你在外面喊得多大聲,以後四年,你需要反覆奔波。”蘇亶遞給他一卷文書,道:“支教朔方,明年過了上元節就動身。”

“喏。”

現在想要在朝中爲官需要在外支教兩年,在軍中歷練兩年,而後在文林館考試,才能正式被朝中錄用。

前後四五年的時間,一個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到了能入仕爲官的年紀,也二十餘歲了。

再之後纔是正式爲官,二十歲左右的年紀纔剛剛開始。

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207.第207章 演武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86.第286章 轉變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420.第420章 戰象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第127章 遊園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73章 “肥羊”351.第351章 少了360.第360章 歸心第138章 從不退讓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286.第286章 轉變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424.第424章 重逢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第50章 天分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第12章 等暖風來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554章 無底洞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176章 唐人的城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第88章 活得明白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219.第219章 調令429.第429章 讓步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43章 一朝一夕間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77章 立冬宴席第35章 越活越平庸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70章 家事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172章 精氣神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471.第471章 河東裴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第172章 精氣神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34章 儲君心事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153章 崇文館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243.第243章 雪後471.第471章 河東裴
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207.第207章 演武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86.第286章 轉變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420.第420章 戰象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第127章 遊園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73章 “肥羊”351.第351章 少了360.第360章 歸心第138章 從不退讓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286.第286章 轉變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424.第424章 重逢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第50章 天分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第12章 等暖風來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554章 無底洞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176章 唐人的城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第88章 活得明白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219.第219章 調令429.第429章 讓步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43章 一朝一夕間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77章 立冬宴席第35章 越活越平庸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70章 家事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172章 精氣神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471.第471章 河東裴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第172章 精氣神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34章 儲君心事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153章 崇文館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243.第243章 雪後471.第471章 河東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