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9章 鋼鐵

民用造船和軍工造船業雖然關係密切,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就比如前世美國,其造船工業發展相對來說比較畸形。

美國民用造船業拋開風帆時代,一直落後於歐洲,但是軍工造船業又格外強大,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直到遠東帝國復興,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初,遠東帝國不管軍工造船業亦或者民用造船都已經呈現出勢不可擋的發展態勢,而並非美國那種只是軍工造船業十分發達,民用造船業一塌糊塗的存在。

以至於後期美國大型船舶製造幾乎完全依賴軍事訂單才能存活,而美國軍工造船業原本的技術優勢也因爲壟斷等原因難以維繫,說到底,軍工造船業應該和民用造船業協調發展。

而當前階段,除了英國和日本以外,世界大部分海軍強國都面臨類似問題,其中尤其以美國和德國最爲突出。

至於日本造船業發展完全是靠着低廉人工成本以及窮兵黷武的發展模式支撐起來的,日本船工的生活質量說難聽點連東非黑奴都不如,當然。日本造船業發展也有着嚴重問題,那就是資源限制。

恩斯特:“民用造船業領域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我國在民用造船業領域還有諸多不足,就比如隨着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發展,我國對石油需求量極速增加,而海外進口石油是對我國石油需求的重要補充,像石油這種戰略物資的運輸,很大程度上依賴海運,所以研發相關運輸船隻是我國的必要需求。”

當前,東非石油消耗量巨大,每年從美國和俄國等重要石油產地的訂單都在快速增加,已經成爲全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

當然,出於能源安全考慮,東非本國石油開採已經佔據主要地位,依靠大湖區和圖爾卡納湖石油產區的生產,基本可以滿足本國需要,除此外東非在西海岸的石油勘測工作進展也十分順利。

不過想解決東非能源安全上的顧慮,最重要的還是快速解決北部灣領地(阿聯酋)的戰爭,徹底控制北部灣領地能極大緩解東非未來的能源生產壓力。

從石油產業和造船業發展關係中,也可以看出新興產業對東非發展的極大促進作用,新技術和新產業同時也能開拓新的市場。

船舶工業局局長克里肖恩說道:“我國對民用造船業的扶持政策一直以來都在極大推進,船廠對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應用也在加大,爲我國工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需求,帶動了重型機械裝備製造業,鋼鐵產業,通信技術等諸多領域的發展。”

“從三五計劃開始,我國造船工業進行了新一輪的技術革新,各個船廠積極推動技術研發,在蒸汽輪機,蒸汽機,內燃機等船舶動力領域都有巨大突破,同時積極建設大型船塢和船臺,以積累建造大型船隻的優勢。”

20世紀初的船舶動力主要還是蒸汽機,而在這方面掌握話語權的自然是技術積累豐厚的英國人,這也是世界其他國家造船業上的短板。

而東非船舶工業局寄希望於通過最終的蒸汽輪機和內燃機技術在船舶動力領域的應用來實現對英國趕超。

至於其他層面,東非在船舶工業反而具有一定優勢,就比如材料,通信等。

在材料上,造船業和鋼鐵產量關係密切,材料變更是推動世界各國海洋實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比如曾經的美國,憑藉美洲大陸豐富的森林資源,一度超過英國,成爲風帆時代造船業第一強國。

而隨着鋼鐵在造船業上的應用,英國很快就重新奪回了世界第一的寶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爲英國世界霸權續了命。

截止到目前,造船業幾乎和鋼鐵產業掛鉤,造船業是鋼鐵消耗大戶,所以鋼鐵產業發展對造船業有着巨大影響,鋼鐵產業生產成本越低,造船業生產成本也會相對減少。

在二五計劃期間,東非鋼鐵產量已經突破一千萬噸,和德國相當,而三五計劃期間,東非制定的鋼鐵產業生產計劃是在1915年之前至少達到兩千萬噸。

這個目標對於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經驗的東非政府而言,並不難達到,樂觀估計,東非鋼鐵產量在1915年至少能達到兩千三百萬噸。

而鋼鐵產量極速增加的背景是當下東非工業的高速發展,東非在上個世紀培植的新興產業已經開始發力,加上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期間,東非工業規模跨越式發展,東非對鋼鐵的需求日益旺盛。

拋開工業發展因素,東非人口依舊處在高速增長階段,人口增長本身就能帶來大量消費市場。

而且進入三五計劃期間,東非大型工程建設依舊維持在較高水平,諸如東非全國運河計劃等大型工程,以及城市發展建設,鐵路,公路等交通建設都對鋼鐵產業具有極大促進作用。

在三五計劃期間,東非鋼鐵產量的目標是徹底超過德國,成爲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鋼鐵生產國,這和東非當前,人口,工業規模,經濟形勢是適配的。

同時,東非在特種鋼鐵產量上發展更爲突出,軍工製造業,汽車產業,造船業等等都對鋼鐵等原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實上,如今東非鋼鐵產業發展不管規模還是質量都已經達到世界頂級強國行列,作爲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重要工業發展指標。

鋼鐵產量能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而在鋼鐵生產上,東非不管總量還是人均都達到工業強國標準。

目標東非工業的整體參考對象,主要就是美國和德國,其中美國對東非最具參考意義,包括鋼鐵產量,鐵路,造船業等諸多領域,東非政府都會將美國工業生產數據作爲重要指標。

當然,東非工業短板也就是輕工業層面和其他工業國差距依舊顯著,主要體現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處於劣勢,這也是三五計劃尤其強調輕工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如果東非補齊輕工業短板後,東非工業可以說已經完善,和美國等工業國家的差距將體現在金融業,服務業領域。

話題回到造船業上,恩斯特說道:“造船業發展需要豐富的技術積累,以及漫長的投資週期,現階段各國將精力集中在海軍方面的發展上,我國民用造船業具有一定優勢,我們要利用這個空窗期,實現民用造船業的跨越式發展,並且和國內諸多新興產業積極配合,在安全性,實用性,舒適性等等取得突破。”

“至於海軍方面,軍工造船業要以研發新興船舶技術爲主,包括航母,潛艇等技術上的突破,進一步追求質量上的發展。”

事實上,目前各國海軍軍備競賽是嚴重超標了的,這一點從前世一戰結束後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就可以看出來,實際上各國海軍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動發展,東非暫時擺脫了海軍軍事競賽,就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經濟發展上來。

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287章 不動如山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65章 電燈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404章 警告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942章 宣戰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560章 記者會第24章 籌措資金第801章 恭賀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36章 道路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1185章 速成第58章 密謀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521章 申請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347章 開飯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304章 調停第658章 方針第607章 迂迴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417章 炊事車第361章 k001第64章 一日政治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833章 拖拉機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803章 威脅第261章 威脅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315章 清倉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015章 市場第232章 裁區設省第953章 新家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485章 半殖民地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749章 南下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840章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1211章 集中營第647章 準備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287章 不動如山第1349章 犧牲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24章 籌措資金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1507章 大水災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1349章 犧牲第631章 準備第802章 爭論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924章 海洋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
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287章 不動如山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65章 電燈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404章 警告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942章 宣戰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560章 記者會第24章 籌措資金第801章 恭賀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36章 道路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1185章 速成第58章 密謀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521章 申請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347章 開飯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304章 調停第658章 方針第607章 迂迴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417章 炊事車第361章 k001第64章 一日政治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833章 拖拉機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803章 威脅第261章 威脅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315章 清倉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015章 市場第232章 裁區設省第953章 新家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485章 半殖民地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749章 南下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840章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1211章 集中營第647章 準備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287章 不動如山第1349章 犧牲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24章 籌措資金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1507章 大水災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1349章 犧牲第631章 準備第802章 爭論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924章 海洋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