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5章 半殖民地

東非政府爲什麼看中玻利維亞這種小國,也是有講究的,小國遠比大國更好操縱,在南美能稱的上的大國的,也只有巴西和阿根廷,因此巴西和阿根廷在對外交流中的自主權也比其他拉美國家高許多,不管英國,美國還是東非,對這兩個國家拉攏多於打壓。

像他們這種體量,如果打壓狠了,直接投向敵方陣營,完全就是得不償失,所以哪怕東非對阿根廷,巴西的外交策略,也是以穩住他們爲首要目的,反過來,阿根廷和巴西也對東非和美國持謹慎態度,反而更加重視和歐洲國家的聯繫。

20世紀以來,阿根廷和巴西的發展也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加上兩個國家本來就有成爲強國的潛力,所以不僅是東非,美國,英國這種世界強國覬覦南美的霸權,阿根廷和巴西同樣認爲他們應該成爲南美的領導者。

……

蒙得維的亞。

這裡是烏拉圭的首都,這座位於大西洋海濱的城市,建設於18世紀,後來成爲西班牙拉普拉塔殖民地和葡萄牙巴西殖民地競爭的焦點,多次易手,這種歷史恩怨後來又延續到阿根廷和巴西身上,最終巴西帝國勝利,並且將烏拉圭變成其領土。

進入19世紀,烏拉圭的民族意識已經覺醒,1825年,烏拉圭再次趕走巴西殖民者,正式宣告獨立,蒙得維的亞成爲烏拉圭首都。

不過,獨立後的烏拉圭,就陷入到內部權力鬥爭之中,政局動盪下,蒙得維的亞直到19世紀中後期,才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1928年,蒙得維的亞人口大約五十多萬,並且得益於其地理區位的優勢,成爲唯一能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競爭的城市。

兩座城市圍繞拉普拉塔河流域的貿易主導權,矛盾比較突出,尤其是港口稅收,航運線路上的衝突,這也給了東非資本進入烏拉圭提供了契機。

在20世紀以前,烏拉圭和阿根廷市場基本被英國資本控制,不過,蒙得維的亞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二選一的話,英國資本顯然更青睞後者。

時間進入20世紀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自從南非戰爭結束後,東非的經濟和國力都大幅度提升,並且開始抓緊向南美地區的資本擴張。

蒙得維的亞憑藉優異的港口和地理位置條件,進入了東非的視線,而且和阿根廷,巴西不同,烏拉圭對東非的投資持歡迎態度,前兩者因爲主權問題更重視和歐洲國家,主要是和英國的合作,而烏拉圭因爲和這兩個國家都有矛盾,這就讓英國在取捨問題上,不得不偏向阿根廷和巴西兩個更大的市場。

所以,爲了制衡巴西和阿根廷,烏拉圭並不反感和東非在經濟上的聯繫,加上此前巴拉圭在東非的幫助下,經濟和人口都迅速恢復,這進一步加強了烏拉圭對東非的良好印象。

至於東非在南洋,中東,非洲的橫行霸道,這顯然不能一概而論,畢竟從這些地區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東非針對的主要是黑人和阿拉伯教勢力。

因此20世紀以後,東非資本逐漸取代英國,成爲烏拉圭第一大投資和貿易國,1929年蒙得維的亞的經濟也比前世更加繁榮。

而1929年的玻利維亞和巴拉圭戰後談判,也在蒙得維的亞召開,東非主導這次會議,並且阿根廷,巴西也參加了會議。

蒙得維的亞市國際會議中心。

東非駐烏拉圭大使斐列格主持了這次會議,同時,東非駐巴拉圭大使,駐阿根廷大使,以及區域內各國政府要員參會。

斐列格:“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的戰爭,起因源自於兩國對北查科地區的爭議,而我們根據歷史和近年以來兩國對北查科地區的實際統治情況,最終認定在1929年以前,北查科地區屬於無主之地,並且,鑑於巴拉圭作爲戰爭勝利的一方,因此北查科地區按照國際慣例,正式劃入巴拉圭。”

“北查科地區總計二十六萬平方公里土地,從今天以後,正式爲巴拉圭領土,各位可有異議?”

玻利維亞政府代表德爾埃斯特羅第一個跳出,義憤填膺的說道:“斐列格閣下,我反對!你們這是對巴拉圭的包庇,北查科地區也不是所謂無主之地,它一直都是我們玻利維亞自古以來的領土。”

斐列格對德爾埃斯特羅的話完全不在意,他說道:“反對理由無效,德爾埃斯特羅先生,我知道你們玻利維亞作爲戰敗一方,對於北查科地區並不死心。”

“但是關於北查科地區的主權問題,我認爲並不存在爭議,在1929年以前,北查科地區的歸屬本來就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而在20世紀以前,不管你們還是巴拉圭,在北查科地區都沒有實際統治和投入。”

“包括現在,北查科地區的居民,依舊是印第安人,因此真要嚴格計較的話,北查科地區應該屬於當地印第安人的土地。所以我將北查科地區認定爲無主之地,這也符合過去幾百年來,國際社會對無主之地的認定辦法。”

“因此,你們兩個國家,誰能在軍事上實現對北查科地區的佔領,保障當地印第安人的權益,並且取得其承認,誰就能拿到這片土地,現在玻利維亞輸掉了戰爭,完全就是咎由自取的結果,畢竟,這場戰爭還是玻利維亞率先挑起的。”

在這裡,斐列格定下了一個基調,那就是佔領北查科地區的國家,必須保障當地印第安人的權益,這樣一來,巴拉圭就必須接納這片土地上的印第安人爲本國公民,這符合東非在國際上的一貫做法,進一步深化巴拉圭的民族融合進程。

像阿根廷這種“白人至上”的國家,反而不爲東非所喜,畢竟東非本身也不是一個純白人國家。

德爾埃斯特羅當然不清楚東非的這些小算盤,現在他不謀求整個北查科地區的領土主權,也要強行爲玻利維亞分一杯羹。

他說道:“斐列格閣下,雖然我們玻利維亞確實輸掉了戰爭,但是我認爲將北查科地區全部劃入巴拉圭也是不合理的,玻利維亞可以接受恢復戰前雙方實際控制線,作爲兩國邊境,但無法容忍巴拉圭強奪所有北查科地區領土。”

斐列格還沒有開口,巴拉圭代表皮裡薩爾先反駁道:“哼,德爾埃斯特羅先生,不知道當初你們入侵我們巴拉圭北查科地區控制區的時候,有沒有想到今天這個結果。”“玻利維亞對巴拉圭不宣而戰,本來就是不義之舉,如果不是我們反應快,以巴拉圭本來就孱弱的國力,恐怕早就亡國了。”

“戰前玻利維亞本身領土就是我們的數倍,人口更是巴拉圭的兩倍之多,所以,玻利維亞對巴拉圭的入侵,本來就是以大欺小,貪得無厭。”

“所以,你們還妄圖站在道德制高點,這簡直就是可笑,玻利維亞在戰爭之中的表現,完全就是不仁不義。”

“而且,從19世紀以來,玻利維亞幾乎和幾乎所有鄰國,都發生過領土爭端,這充分證明了玻利維亞就是一個好戰的野蠻國家,你們對北查科地區的貪婪,也證明了這一點。”

皮裡薩爾這一番話,可以說起到了極佳的效果,這次參加會議的國家中,智利,秘魯,阿根廷和巴西,同樣和玻利維亞有過領土問題,他們顯然不能站在玻利維亞的角度,指責巴拉圭,畢竟如果反駁皮裡薩爾的話,那他們從玻利維亞獲得的領土,就少了一分合法性。

此前,他們和玻利維亞關於領土的問題,其實和北查科地區的爭議都是相似的,所以,錯的只能是玻利維亞。

同時,皮裡薩爾將巴拉圭包裝成一個“弱小”國家,自帶受害者背景,這種情況下,玻利維亞輸了,那隻能怪玻利維亞自己軍隊不爭氣。

當然,爲了進一步逼迫玻利維亞接受現實,皮裡薩爾接着加碼說道:“如果,德爾埃斯特羅先生,不認同如今會議的結果,那也好辦,我們巴拉圭可以給你們機會,將戰爭繼續下去,如果你們能奪回北查科地區,那我們巴拉圭也就認了,但是繼續戰爭的後果,玻利維亞必須全盤接受,到時候,就不只是北查科地區一地的問題了!”

德爾埃斯特羅被氣的面紅耳赤,卻吭吭哧哧說不出話來,皮裡薩爾完全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但他完全拿這個巴拉圭人有一點辦法。

隨着北查科地區戰爭的結束,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戰爭卻依舊在進行,如今巴拉圭軍隊已經深入玻利維亞東部國土範圍內。

隨着,前線主力的崩潰,後續玻利維亞雖然極力挽回,卻也無力迴天,除了巴拉圭的威脅以外,玻利維亞國內的地方勢力也蠢蠢欲動,一個不小心,玻利維亞就有可能四分五裂。

無奈,德爾埃斯特羅只能代表玻利維亞政府,接受戰敗這一惡果,除了割讓北查科地區以外,同時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巴拉圭方面的主要收穫,就是國土面積達到了四十八萬多平方公里,而玻利維亞面積只剩下一百萬平方公里出頭,整個北查科地區的二十六萬平方公里土地,不像前世一樣,一分爲二,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一起分享。

至於其他條款,實際上的好處則歸於東非,像戰爭賠款,用來抵消此前巴拉圭向東非藉助的戰爭貸款,這次巴拉圭爲了戰爭勝利,購置了大量武器……

這樣一來,巴拉圭和東非都取得了好處,只有玻利維亞受傷,至於其他國家,在東非霸權之下,敢怒不敢言,畢竟玻利維亞的下場已經不言而喻。

同時,他們這個時間段,就算求助其他大國,來抗衡東非也做不到,就比如玻利維亞背後的支持者美國。

因爲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現在美國自己都焦頭爛額,哪有閒心顧得上玻利維亞局勢的發展,這也是玻利維亞爲什麼輸的如此徹底的重要原因。

除了美國以外,在南美比較有影響力的國家只剩下英國,可英國現在也步入美國的後塵,更別說英國早就在南美盡顯頹勢,根本無法和東非,美國競爭,至於區域大國,阿根廷和巴西,他們最多自保,想幹預東非這種大國的決定,根本不可能實現。

隨着《蒙得維的亞議定書》的簽訂,巴拉圭和玻利維亞戰爭徹底劃上句號,巴拉圭軍隊將從玻利維亞撤出,退回北查科地區這個如今巴拉圭領土之內。

同時,東非也藉此機會,徹底打開玻利維亞的國門,在經濟上玻利維亞因爲戰爭賠款,東非政府成爲其債主,玻利維亞和東非後續重新編定通商條約,全面對東非開放市場。

交通上,東非主導建設的亞松森—利馬鐵路也將開工,玻利維亞完全納入東非經濟勢力範圍,同時,東非將進一步主導玻利維亞後續一些交通線路的建設,從而將其經濟重心,從太平洋轉向南大西洋。

軍事上,東非擁有在玻利維亞的駐軍和通行權,這也意味着,東非的軍事力量徹底深入南美腹地,以玻利維亞爲中心,對周邊包括秘魯,智利,巴西,阿根廷在內的南美各國影響力進一步加強。

文化層面,東非雖然沒有過多要求,但是很顯然,接下來德語人羣將在玻利維亞佔據重要地位,玻利維亞本身移民中德意志移民就不在少數,其德語人口,基本是由上個世紀德意志地區移民組成,如今玻利維亞就有不少礦區,擁有許多德語社區。

經過這一次,巴拉圭和玻利維亞戰爭,玻利維亞實際上徹底淪爲了半殖民地國家。

其經濟重心,也將向東部轉移,經過巴拉圭,通過鐵路和航運,最終和東非市場對接,成爲東非經濟上的附庸。

而控制了玻利維亞,也間接敲打了整個南美國家,尤其是阿根廷,巴西這種國家,過去東非對他們的威懾主要來自海洋,而隨着玻利維亞成爲東非半殖民地,東非軍隊進入,日後,東非在南美的陸軍也要得到加強。

除此外,太平洋沿岸的秘魯和智利兩個國家,在國家利益考量中,也因爲這一變化,必須更加重視和東非的關係,雖然東非過去和智利在麥哲倫海峽有所合作,但是這條海運通道,畢竟控制在智利手中,現在,通過玻利維亞,東非可以從陸地上,對太平洋沿岸形成威脅。

第865章 高原省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624章 要人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775章 紹奎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368章 插曲第1262章 慫恿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769章 籌碼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775章 紹奎第1518章 旅遊業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98章 遊歷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519章 會議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801章 恭賀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513章 抉擇第797章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332章 稻種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316章 萊茵盾第1464章 鐵血暴君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511章 輸血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811章 送行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904章 卡賓達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1092章 菜市場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97章 建議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882章 出口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803章 威脅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1008章 分析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861章 分贓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81章 煤礦第424章 奔逃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742章 大捷第430章 客人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464章 勸說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925章 造船業
第865章 高原省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624章 要人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775章 紹奎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368章 插曲第1262章 慫恿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769章 籌碼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775章 紹奎第1518章 旅遊業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98章 遊歷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519章 會議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801章 恭賀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513章 抉擇第797章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332章 稻種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316章 萊茵盾第1464章 鐵血暴君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511章 輸血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811章 送行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904章 卡賓達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1092章 菜市場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97章 建議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882章 出口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803章 威脅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1008章 分析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861章 分贓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81章 煤礦第424章 奔逃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742章 大捷第430章 客人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464章 勸說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925章 造船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