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

談論完海軍問題後,主要還是靠斐迪南大公這個海軍掌事人來運作,康斯坦丁則負責協調資源。

而恩斯特則要主持接下來政府的教育會議,因爲東非第一屆小學生畢業的原因,公辦中學的建設也提上日程。

“當前東非完成了基礎小學教育的普及,第一屆學生也完成畢業,這對於王國來說是一件好事,不過相比於世界諸國來說,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完整的,尤其是進階教育,這就使得學生畢業後除非因爲成績優異而被國家選中,可以參與進一步的教育培養,但是剩下的學生該如何處理,是一個重要問題。”教育大臣戴克赫拉夫在會議上說道。

恩斯特:“中學和小學教育不同,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師,目前來說,我們還不能配齊相關人員,可能還要稍等幾年時間,所以就必須先苦中苦學生和教師了,可以先把學生集中起來,在鎮子或城市建立寄宿制學校,同時改變小學時期的小班教學制度,換成大班教學,等到以後教師不再稀缺時再換過來。”

這實際上就是恩斯特前世在農村上學時的狀態,只有鄉鎮和以上裡存在中學,村子裡存在中學比較少見,東非普及小學教育後,幾乎每個村在都有小學存在,但是中學不可能像小學那樣普及。

這主要是恩斯特的鍋,因爲在早期人才培養上,要向軍隊,政府傾斜,這就會導致黑興根培養的知識分子幾乎都是速成的,應付小學還好說,中學需要的教師就不可能這麼隨意了,沒有幾年時間培養知識儲備都不可能達標。

這個時代中學不像後世那樣分爲初中和高中,19世紀中期,歐洲纔出現高中的苗頭,一般是作爲上大學的預科學校。

恩斯特也不打算搞高中教育,兩套系統完全沒有必要,這就要求加強東非中學的學習時長,因爲要學的東西比較多,這樣才能更好的對接歐洲大學。

恩斯特接着說道:“中學教育,就不能像小學那樣糊弄了,我們糊弄自己可以,但是這樣做歐洲的高校可不會太接受這樣的生源,對於中學教育,我們要加強管理,增強學科學習,尤其是文化課上的選擇,同時在小學畢業考試後實現學生的分流工作,成績前百分之二十的學生進入文科中學學習,剩下的學生則進入實科中學學習。”

文科中學也就是類似前世的初中高中結合體,而實科中學則是類似中專,現在歐洲大學是不招收實科中學學生的。話雖如此,實際上這個時代能上的起實科中學的也不是普通家庭。

而恩斯特這種接受過完整九年義務教育的優秀人才,打算給東非一步到位,順帶把中學教育作爲東非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

恩斯特總結道:“東非的義務教育應該分爲兩個階段,首先是具有普遍性的小學教育,每一個東非孩子都必須強制接受,學制爲五年,然後是二元制的中學教育,也具有普遍性,但是兩者區別在於成績優異的學生爲深入大學做準備,而成績一般的則爲進入社會做準備,學制同樣是五年。”

讓學習成績一般的中學生,畢業後直接流入社會,不是恩斯特不重視教育問題,而是因爲當今時代的特色就是如此。

以比利時爲例,1842年一家棉紡廠僱傭的童工(5—9歲)比例是1%,歷史上到1879年,這個年齡段的童工人數漲爲9%。年齡更大一些的童工(10—14歲),在1859年就達到了34%的比例。

當然,比利時這種國家畢竟會特殊一點,畢竟利奧波德二世確實是比利時仁君典範,在對比利時實現工業化方面確實有些成績,而粗暴工業化犧牲的就是比利時婦女兒童進入工廠和礦山。 普魯士就比較特殊了,雖然普魯士推行義務教育,這就使得適齡兒童可以在學校完成小學學業,但是初衷就比較奇葩,因爲童工進入工廠導致軍隊的後備不足,普魯士出於軍事上的考慮頒佈了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工人保護法。規定10歲以下童工不得受僱,16歲以下不得工作超過16個小時,嗯,很符合普魯士軍國主義的風格,但是不管怎麼說,結果是好的。

當然,德意志之前是鬆散的,各個邦國有自己的法律,普魯士統一德國後,俾斯麥就開始着手德國立法工作,將普魯士的法律推向整個德國,同時完善之前的法律法規。

相比較而言東非的孩子都是比較幸福的,東非王國從殖民地時代開始就制訂了嚴格的法律,禁止七歲以下兒童參加社會性勞動,七歲以上兒童則必須參加義務教育。

東非小學爲五年制,等他們畢業時至少已經十二歲,其中成績優異或者提前完成學業的,還可以由教師提名參加王國的每年兩次的統一特招考試,然後赴歐洲留學。

所以第一批東非官方留學生雖然才五百人,實際上之前特招時已經有極少數學生提前出國學習,不過人數只有四十三人,這批人也就是傳說中的天才。刨除掉這部分人,剩下的八百六十二人中有三百一十七人直接進入黑興根軍事學院。

剩下的則是一些學生,因爲體能或者性別(女生)等原因,無法直接進入黑興根軍事學院,所以需要在第一鎮市小學留級,等到第一鎮市中學完工後,再進入中學學習,而且是文科中學,這也算是特殊時期,特殊待遇。

以上東非第一屆小學生總數是一千四百零五人,這是整個東非王國的數據。

這也很好理解,東非招收移民一般在遠東就會進行篩選,其中十五歲以下的移民是不能單獨移民到東非(有家庭的不算),畢竟海上的風波一般人可吃不消。

這種情況隨着東非殖民地建立時間積累而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因爲東非王國移民人數大增,加上生育率爆發,過幾年東非的學校恐怕就會人滿爲患。

而等到東非小學生畢業後,再進入同樣五年制的中學繼續接受教育,等到他們畢業後,也就是十七歲,這個年齡恩斯特認爲是比較合理的。

東非把他們養到成年,接下來就完全看他們自己的了,從國家層面來說東非政府充分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恩斯特接着說道:“本質上,我們實行的中學教育,依然是窮教育,所以統一考試不可避免的會在多樣性上有所犧牲,所以對於一些偏科嚴重但是某些科目極其優秀的學生,我們也不能忽視,政府方面可以對這類學生進行特別考察,組織全國性的單一學科考試,把這部分學生提純出來,成立一類特別學校,不過這種學校要放在城市或者大型鄉鎮中,這也算是我們對特殊人才的優待。”

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618章 良知第76章 應許之地第82章 麪粉廠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713章 不畏戰第381章 國禮第498章 和談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713章 不畏戰第609章 提升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210章 小丑第1272章 犀牛園第752章 軟柿子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867章 推銷第566章 比較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272章 犀牛園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413章 拉攏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240章 大借款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492章 靜坐戰第852章 夏威夷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57章 探險隊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801章 恭賀第930章 漢薩省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30章 多多馬第1262章 慫恿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809章 事後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430章 客人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289章 教學第847章 畜牧業第37章 戰爭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351章 過往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619章 繳獲第596章 壓迫感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488章 情報戰第449章 野心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50章 教育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224章 收網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438章 倒計時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119章 農忙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
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618章 良知第76章 應許之地第82章 麪粉廠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713章 不畏戰第381章 國禮第498章 和談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713章 不畏戰第609章 提升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210章 小丑第1272章 犀牛園第752章 軟柿子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867章 推銷第566章 比較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272章 犀牛園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413章 拉攏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240章 大借款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492章 靜坐戰第852章 夏威夷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57章 探險隊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801章 恭賀第930章 漢薩省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30章 多多馬第1262章 慫恿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809章 事後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430章 客人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289章 教學第847章 畜牧業第37章 戰爭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351章 過往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619章 繳獲第596章 壓迫感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488章 情報戰第449章 野心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50章 教育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224章 收網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438章 倒計時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119章 農忙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