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

談論完海軍問題後,主要還是靠斐迪南大公這個海軍掌事人來運作,康斯坦丁則負責協調資源。

而恩斯特則要主持接下來政府的教育會議,因爲東非第一屆小學生畢業的原因,公辦中學的建設也提上日程。

“當前東非完成了基礎小學教育的普及,第一屆學生也完成畢業,這對於王國來說是一件好事,不過相比於世界諸國來說,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完整的,尤其是進階教育,這就使得學生畢業後除非因爲成績優異而被國家選中,可以參與進一步的教育培養,但是剩下的學生該如何處理,是一個重要問題。”教育大臣戴克赫拉夫在會議上說道。

恩斯特:“中學和小學教育不同,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師,目前來說,我們還不能配齊相關人員,可能還要稍等幾年時間,所以就必須先苦中苦學生和教師了,可以先把學生集中起來,在鎮子或城市建立寄宿制學校,同時改變小學時期的小班教學制度,換成大班教學,等到以後教師不再稀缺時再換過來。”

這實際上就是恩斯特前世在農村上學時的狀態,只有鄉鎮和以上裡存在中學,村子裡存在中學比較少見,東非普及小學教育後,幾乎每個村在都有小學存在,但是中學不可能像小學那樣普及。

這主要是恩斯特的鍋,因爲在早期人才培養上,要向軍隊,政府傾斜,這就會導致黑興根培養的知識分子幾乎都是速成的,應付小學還好說,中學需要的教師就不可能這麼隨意了,沒有幾年時間培養知識儲備都不可能達標。

這個時代中學不像後世那樣分爲初中和高中,19世紀中期,歐洲纔出現高中的苗頭,一般是作爲上大學的預科學校。

恩斯特也不打算搞高中教育,兩套系統完全沒有必要,這就要求加強東非中學的學習時長,因爲要學的東西比較多,這樣才能更好的對接歐洲大學。

恩斯特接着說道:“中學教育,就不能像小學那樣糊弄了,我們糊弄自己可以,但是這樣做歐洲的高校可不會太接受這樣的生源,對於中學教育,我們要加強管理,增強學科學習,尤其是文化課上的選擇,同時在小學畢業考試後實現學生的分流工作,成績前百分之二十的學生進入文科中學學習,剩下的學生則進入實科中學學習。”

文科中學也就是類似前世的初中高中結合體,而實科中學則是類似中專,現在歐洲大學是不招收實科中學學生的。話雖如此,實際上這個時代能上的起實科中學的也不是普通家庭。

而恩斯特這種接受過完整九年義務教育的優秀人才,打算給東非一步到位,順帶把中學教育作爲東非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

恩斯特總結道:“東非的義務教育應該分爲兩個階段,首先是具有普遍性的小學教育,每一個東非孩子都必須強制接受,學制爲五年,然後是二元制的中學教育,也具有普遍性,但是兩者區別在於成績優異的學生爲深入大學做準備,而成績一般的則爲進入社會做準備,學制同樣是五年。”

讓學習成績一般的中學生,畢業後直接流入社會,不是恩斯特不重視教育問題,而是因爲當今時代的特色就是如此。

以比利時爲例,1842年一家棉紡廠僱傭的童工(5—9歲)比例是1%,歷史上到1879年,這個年齡段的童工人數漲爲9%。年齡更大一些的童工(10—14歲),在1859年就達到了34%的比例。

當然,比利時這種國家畢竟會特殊一點,畢竟利奧波德二世確實是比利時仁君典範,在對比利時實現工業化方面確實有些成績,而粗暴工業化犧牲的就是比利時婦女兒童進入工廠和礦山。 普魯士就比較特殊了,雖然普魯士推行義務教育,這就使得適齡兒童可以在學校完成小學學業,但是初衷就比較奇葩,因爲童工進入工廠導致軍隊的後備不足,普魯士出於軍事上的考慮頒佈了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工人保護法。規定10歲以下童工不得受僱,16歲以下不得工作超過16個小時,嗯,很符合普魯士軍國主義的風格,但是不管怎麼說,結果是好的。

當然,德意志之前是鬆散的,各個邦國有自己的法律,普魯士統一德國後,俾斯麥就開始着手德國立法工作,將普魯士的法律推向整個德國,同時完善之前的法律法規。

相比較而言東非的孩子都是比較幸福的,東非王國從殖民地時代開始就制訂了嚴格的法律,禁止七歲以下兒童參加社會性勞動,七歲以上兒童則必須參加義務教育。

東非小學爲五年制,等他們畢業時至少已經十二歲,其中成績優異或者提前完成學業的,還可以由教師提名參加王國的每年兩次的統一特招考試,然後赴歐洲留學。

所以第一批東非官方留學生雖然才五百人,實際上之前特招時已經有極少數學生提前出國學習,不過人數只有四十三人,這批人也就是傳說中的天才。刨除掉這部分人,剩下的八百六十二人中有三百一十七人直接進入黑興根軍事學院。

剩下的則是一些學生,因爲體能或者性別(女生)等原因,無法直接進入黑興根軍事學院,所以需要在第一鎮市小學留級,等到第一鎮市中學完工後,再進入中學學習,而且是文科中學,這也算是特殊時期,特殊待遇。

以上東非第一屆小學生總數是一千四百零五人,這是整個東非王國的數據。

這也很好理解,東非招收移民一般在遠東就會進行篩選,其中十五歲以下的移民是不能單獨移民到東非(有家庭的不算),畢竟海上的風波一般人可吃不消。

這種情況隨着東非殖民地建立時間積累而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因爲東非王國移民人數大增,加上生育率爆發,過幾年東非的學校恐怕就會人滿爲患。

而等到東非小學生畢業後,再進入同樣五年制的中學繼續接受教育,等到他們畢業後,也就是十七歲,這個年齡恩斯特認爲是比較合理的。

東非把他們養到成年,接下來就完全看他們自己的了,從國家層面來說東非政府充分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恩斯特接着說道:“本質上,我們實行的中學教育,依然是窮教育,所以統一考試不可避免的會在多樣性上有所犧牲,所以對於一些偏科嚴重但是某些科目極其優秀的學生,我們也不能忽視,政府方面可以對這類學生進行特別考察,組織全國性的單一學科考試,把這部分學生提純出來,成立一類特別學校,不過這種學校要放在城市或者大型鄉鎮中,這也算是我們對特殊人才的優待。”

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833章 拖拉機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820章 購艦第379章 黃金葉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444章 到家第1305章 封賞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53章 送酒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39章 利薩海戰第47章 聯姻事宜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95章 拜訪第404章 暴富第1504章 脫鉤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953章 新家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200章 分裂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898章 太特市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87章 西北之亂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361章 k001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78章 奧匈帝國第1361章 影響第782章 近衛師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435章 雙總部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714章 伊林加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38章 開墾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704章 底氣第1189章 邀請第1442章 公園取經請假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1420章 客戶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66章 《東桑條約》第144章 貿易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833章 拖拉機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672章 危與機第1011章 借錢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379章 黃金葉第809章 事後第1182章 中間商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517章 過剩第882章 出口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661章 柏林會議
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833章 拖拉機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820章 購艦第379章 黃金葉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444章 到家第1305章 封賞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53章 送酒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39章 利薩海戰第47章 聯姻事宜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95章 拜訪第404章 暴富第1504章 脫鉤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953章 新家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200章 分裂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898章 太特市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87章 西北之亂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361章 k001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78章 奧匈帝國第1361章 影響第782章 近衛師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435章 雙總部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714章 伊林加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38章 開墾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704章 底氣第1189章 邀請第1442章 公園取經請假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1420章 客戶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66章 《東桑條約》第144章 貿易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833章 拖拉機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672章 危與機第1011章 借錢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379章 黃金葉第809章 事後第1182章 中間商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517章 過剩第882章 出口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661章 柏林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