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

而談到馬匹出口問題上,東非就比較尷尬了,在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短暫時間裡,東非曾一度成爲世界上的最大養馬國之一。

根據東非在1900年的數據,當時東非全國馬匹存量高達兩千一百萬左右,而在世界大國中,達到這個水平的只有俄國和美國。

俄國馬匹數量長期處在世界首位,就比如一戰前,俄國馬匹存量可能在三千萬上下,其次是美國,也在兩千萬左右。

弗里爾一臉遺憾的對湯姆森說道:“湯姆森大使,你們爲什麼不選擇更多的汽車呢!雖然馬匹我們東非並不缺,但是這些年因爲汽車產業的發展,東非交通運輸業發生重大變革,馬匹養殖數量已經下了一個檔次。”

“目前我國馬匹存量只有一千多萬,這個水平和沙俄,美國相差的很遠,所以不如多訂購我們的汽車,東非在汽車製造業已經相當發達,完全可以滿足貴國的一部分需求。”

曾經東非是和俄國,美國同一層次的馬匹養殖大國,畢竟在古代,乃至工業化初期,馬匹都是相當重要的動力來源。

軍隊需要馬匹,而馬耕盛行讓農業也需要海量馬匹,最後就是交通運輸業,如今歐洲大部分國家依舊以馬車作爲最重要的運輸工具,不管鄉村還是城市,馬車大行其道。

目前真正實現汽車大規模普及的只有東非和美國,其他國家雖然可能存在汽車製造業,但是改變不了“騾馬”國度的事實。

就比如英國人,開戰後就投入了一百多萬馬匹,還要持續不斷的從美國進口馬匹。

歐洲各國都是養馬大戶,連小小的比利時都有接近五十萬匹,法國,德國,奧匈帝國這種大國也有數百萬匹。

當然,能夠實際上應用於戰場的軍用馬匹就不太夠看了,目前法國主要從美國,阿根廷和東非三國進口來補充缺口。

湯姆森苦笑道:“如果可以的話,我們自然也希望大規模普及軍用車輛來拖曳火炮,但是我們缺乏維修人員,經驗豐富的司機,燃油等等,所以還是馬匹更適合目前的法國。”

湯姆森都把話說清楚了,弗里爾只能退而求其次道:“既然如此,這次貴國準備從我們東非採購多少馬匹?”

如今東非馬的作用正在迅速下降,養殖規模也大幅度下跌,但是體量依舊不容小覷,依舊可以排在世界第三位,僅在俄國和美國之後。

拿來賣給法國人是沒有什麼壓力的,東非的馬,整體質量雖然不如歐洲,但經過多年培育,也有不少優良品種。

畢竟東非還保留了不少騎兵部隊,這些騎兵部隊所使用的軍馬就是東非自己培育出來的品種。

湯姆森說道:“我們打算先購買一萬匹,試試水,如果效果不錯的話,後續會繼續考慮訂單問題。”

這已經是相當大的手筆了,因爲戰爭原因,現在馬匹的價格可不低,不過這也說明了法國目前在戰爭中的巨大壓力。

自從開戰以來,法國東北部工業地帶基本被德國佔領,這導致法國損失了將近六成的鋼鐵產能,七成的紡織業,大片的糧食產區。

法軍陸軍部自吹“我們的戰士總是能每天吃到兩頓正餐”後,前線一下子就涌來了二十多萬封抗議信。

一線士兵們聲稱前線運送的三十多萬份補給和裝備中只有半數能用,新鮮的肉類從來都見不到,平常只能啃油膩、咬不動罐頭牛肉,吃鹽沒放夠的鹹魚,所謂的奶酪意麪也吃起來像樹皮,所有這些食品都摻雜了大量灰土。

當然,法國的敵人們只會更加窘迫,因爲法軍的伙食已經是歐洲交戰國中比較好的了。

有失有得,東北部重工業區的喪失,導致法國在武器產量上難以和德國抗衡,步槍,炮彈都無法滿足前線供應。

目前法國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工人轉向軍工生產,而法國的對手德國,這一比例卻是百分之五十八,看起來沒有多少差距,而事實則是德國人口基數以及工業人口遠大於法國。

不過相對於俄國,法國能力絕對是頂尖的,戰爭爆發後,法國的軍工產能擴充了三十倍,可以支撐法國在前線和德軍的較量,而俄國只有一倍多,可以看出俄國和其他工業國之間的差距。

而這也就導致法國等國家必然要犧牲掉其他生產活動,這也是東非和歐洲各國合作的基礎。

……

隨着戰爭轉入僵持階段,各國人員進出東非的頻率也越來越高,而各國會選擇最優路線,要麼卡賓達,羅安達,要麼達累斯薩拉姆市,在這三座城市中選擇登陸地點。

比如德國人和奧匈帝國習慣選擇達累斯薩拉姆,而法國就選擇羅安達,其他國家會根據自身需求而定。

這樣一來,東非遷都後的不方便之處也體現出來,雖然從沿海到萊茵市的鐵路十分便利,但是還是會消耗不少時間,東非就不得不在羅安達市或者達累斯薩拉姆市設立臨時的外交處理機構和人員。

尤其是歐洲戰爭這種事關歐洲各國命運的大戰,一兩天的甚至幾個小時的拖延就有可能對戰爭形勢造成重大影響。

當然,東非肯定不會爲了遷就其他國家改變首都位置,畢竟不管是東海岸還是西海岸,都會對一些國家造成影響,就比如將首都設置在東海岸,有利於印度洋地區和遠東地區國家的交流,如果是西海岸則有利於和大西洋沿岸國家交流。

東非雖然和美國一樣是兩洋國家,但是美國的國情和東非大爲不同,其經濟重心在東部,尤其是東北部,所以華盛頓的地理位置勉強夠用。

與之相比東非就均衡不少,東非東海岸雖然強,但是西海岸也不算差,坐擁中位的萊茵市反而成了最優解。

針對這種情況,恩斯特說道:“現在我們要在卡賓達,羅安達,達累斯薩拉姆三座城市,建立由中央垂直管理的臨時外交事務處理機構,一些不重要的問題,可以有這個機構處理,比如貿易糾紛,海上衝突等等,事態或者情況比較緊張的再遞交到中央來。”

如果是前世,航空業發達的時代,就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飛機可以直飛內陸腹地,但是現在東非民航業也纔剛剛起步,而其他國家更是隻有軍事等用途的飛機,數量也不多。

所以,想要和東非中央政府當面對話,就必須通過鐵路中轉,在飛機沒有實現續航和安全性突破的階段,萊茵市的這個弊端就無法避免,好在通信技術已經比較發達,即便在羅安達,達累斯薩拉姆和卡賓達建立分級機構,東非中央也能隨時掌握全局。

也難怪海權國家喜歡將首都建立在沿海地區,在如今這個時代,確實有着比較大的優勢。

而且這有利於統籌本國海軍力量,像日本江戶,英國倫敦都有類似作用,當初東非首都第一鎮市亦是如此,恩斯特可以隨時就近觀察東非海軍的發展情況,可惜東非情況複雜,不僅幅員遼闊,而且懷抱兩大洋,所以纔會造成這種幸福的煩惱。

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120章 熱帶疾病研究中心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6章 戰爭臨近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1265章 新世界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357章 索加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574章 服軟第243章 70式第299章 預判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1182章 中間商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837章 颱風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942章 宣戰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793章 籠中鳥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594章 矛盾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800章 威尼斯變化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249章 熱度第464章 勸說第713章 不畏戰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803章 威脅第847章 畜牧業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898章 太特市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371章 生意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395章 耍無賴第617章 行動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79章 閒談第1529章 第十九路軍第652章 經濟收入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13章 國際調停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713章 不畏戰第162章 打魚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810章 海岸線第1092章 菜市場第504章 借人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154章 發“貨”第1014章 輕工業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740章 古戰法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981章 捷徑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
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120章 熱帶疾病研究中心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6章 戰爭臨近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1265章 新世界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357章 索加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574章 服軟第243章 70式第299章 預判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1182章 中間商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837章 颱風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942章 宣戰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793章 籠中鳥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594章 矛盾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800章 威尼斯變化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249章 熱度第464章 勸說第713章 不畏戰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803章 威脅第847章 畜牧業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898章 太特市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371章 生意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395章 耍無賴第617章 行動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79章 閒談第1529章 第十九路軍第652章 經濟收入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13章 國際調停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713章 不畏戰第162章 打魚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810章 海岸線第1092章 菜市場第504章 借人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154章 發“貨”第1014章 輕工業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740章 古戰法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981章 捷徑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