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三角聯盟

在大湖區種植粳稻,除了考慮溫度上同東非沿海平原的差異外,同時是爲了提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像遠東,日本,朝鮮包括東南亞部分地區,這些糧食市場對於稻米要求是迥然不同於中東和印度地區的。

而現在國際糧食市場的現狀就是越來越卷,有了東非糧食生產的加入,加上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沙俄這些糧食生產地區的擴大生產。

現在可以確定全世界糧食產能已經過剩,甚至比前世這個時間段還要提前,而維持糧食產能過剩的正是各國工業化的極速發展,現在整個世界正處於經濟危機前的極端繁榮之中,大家都在盲目投資生產,反正幹什麼都賺錢,一但經濟泡沫被戳破,這一兩年內必然會爆發經濟危機。

爲了規避風險,恩斯特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優化東非產業,開拓東非內部市場,處理掉歐洲的不良資產,還有進一步加強東非的經濟壁壘,同世界市場分割。

實際上東非一直以來在經濟上都是同世界市場脫節的,作爲財團擁有的國家,東非的所有對外貿易都要通過黑興根財團這個“連接器”,所以東非的對外貿易也就並不和世界市場接軌。

所以世界經濟危機對東非這種純農業國家影響很有限,甚至會造成有益影響,這點可以參考遠東,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時候反而成爲了工業投資最火熱的時間段。

雖然對東非有益,但是經濟危機會影響到黑興根財團賺多賺少的問題,畢竟黑興根財團大部分資產在德國和奧匈帝國。

因爲東非的攪局,恩斯特並不確定這個時空經濟危機會在哪個時間突然爆發。

歷史上是1873年初,但是在1872年末就已經出現預兆,主要就是美國鐵路生產卷不動了,但是最先爆發危機的地方卻是奧匈帝國,危機中心在美國。

……

1871年7月。

因爲東非建設內羅畢的原因,從遠東引流了部分產業工人,加上歐洲兩場戰爭結束造成的訂單減少,膠州紡織業一部分機器陷入停擺,膠州紡織業產能削減勢在必行。

這個產能削減針對的是黑興根財團投資在遠東的紡織業,實際上因爲工人移民,膠州的棉紡織業產能已經被削減,黑興根財團這次主要是將產能削減後的過剩機器出手掉。

膠州紡織廠。

膠州紡織廠銷售代表萊文斯:“喬先生!你看看這批機器,它們運行的時間不足兩年,完全可以當做新設備繼續使用,即便未來十幾年內也不會被市場淘汰掉,在您之前已經有日本企業的購買意向,但是我們還是決定把這批機器大部分留在遠東。”

把機器賣給日本是不可能的,這批機器訂購的時候是世界最先進水平,放在現在依然是第一梯隊。

而日本因爲改革的原因,紡織業取得巨大發展,恩斯特並不想幫助日本提升機械化水平,繼續當血汗工廠纔是日本最好的選擇。

當前西方對東方是存在技術封鎖的,主要是先進機械的封鎖,就算出口機械,也是出口一些即將淘汰的技術上落後的機械,而膠州紡織廠這批機器是黑興根財團以德國(普魯士)名義從英國進口的,所以當時不存在什麼阻礙,英國廠商也沒想到黑興根財團會在遠東組裝建廠。

喬致庸:“萊文斯先生!雖然貴廠的機械看上去確實很新,但是這批機器畢竟是二手,而且價格太高了!”

萊文斯搖搖頭道:“喬先生,我要給你普及一些概念,這批機器就算放在歐洲都是一流水平,生產效率非常高,如果你有能力到英國去考察,就會發現英國本土的許多紡織企業甚至都沒有應用上,還在使用更落後的機器,所以我們打算出手的這批機器在遠東完全就是有價無市的存在,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這就是您乃至貴國的損失。”

喬致庸:“唉,話雖如此,但是在下做的小本生意,在這方面也沒有經驗,所以要承擔巨大風險!”

信伱就有鬼了!

膠州紡織廠尋找下家都是有自己考量的,經濟實力不行的商人,根本就沒有到這裡看貨的資格。

南方倒是有一批商業巨鱷有能力接手,但是和英國資本關係甚密,黑興根財團連讓他們進門的機會都不給,說不好聽點,那叫資敵。

作爲德意志資本代表的大財團,黑興根在國際市場上就是英國資本的競爭對手之一,尤其是德國統一之後。

而喬致庸作爲北方地區商業巨鱷,其背後代表的是當前北方最有實力的晉商。

晉商經營代表性業務是票號,這放在西方就是開銀行的,和黑興根銀行算是半個同行,其實力自然非常強勁。

最重要的是其背後沒有其他域外國家影響,是遠東土生土長的商業團體,是黑興根銀行可以合作的夥伴。

而且晉商大本營在山陝爲主的西北地區以及內外蒙古,商業範圍和黑興根財團並不重疊,黑興根財團目前開拓的商業範圍主要集中在華北,最遠也就輻射皖北,豫東以及直隸南部,這已經是極限,畢竟北方沒有南方那樣密集的水網,隔壁煙臺還有英法競爭。

如果黑興根財團和晉商雙方建立合作關係,黑興根財團以及東非就可以通過晉商的商業渠道,將業務覆蓋到遠東西北腹地。

萊文斯:“喬先生,你是個有眼光的人,不要在乎這麼點蠅頭小利,試想一下,如果你拿到這批機器,就可以利用你們遠東北方腹地的人口市場以及資源,打造同南方相比較的棉紡織企業,據我們瞭解,貴國北方以及西北可都適合棉花種植。”

在兩人商談的同時,隔壁車間。膠州紡織廠也在同徽商代表胡雪巖談判。

沒錯,這次黑興根財團就是兩頭通吃,因爲膠州紡織廠要產能減半,而作爲當前遠東第一大紡織廠,其一半產能也不是一個小數。

而東非又不是什麼強國,全靠拉着德意志的虎皮在遠東有不小的影響力,能在北方佔據一席之地就不錯了。

想進一步在遠東發展,就必須有代理人和合作夥伴,晉商和徽商作爲遠東兩大商幫,在經濟實力上是有能力和東非合作的。

雖然兩大商幫現在看上去風光,實際上二者現在都處在非常危險的境地,他們作爲遠東商業的代表之二,同樣面臨國外資本的競爭。

這次和黑興根這個外來戶劃定各自勢力範圍也好,減少三者內耗就可以避免其他國家資本乘虛而入。

大家都是英法美等國資本的競爭對手,所以抱團取暖很有必要,如果三方結合,就能穩住各自商業範圍內地區經濟的獨立性,當然,如果要是競爭對手通過戰爭手段打開突破口就另說了。

就比如徽商,其地理位置非常危險,江淮流域那是英國資本已經有了橋頭堡的存在,整個長江沿岸都不太安全。

也就是徽商還有些抵抗性,比如胡雪巖,歷史上和外國資本對抗,最後毀於本國官僚集團和外國勢力的聯合打壓。

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354章 電報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7章 擴大生產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850章 移民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629章 教育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222章 體面第37章 戰爭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925章 造船業第447章 趣談第320章 雙標第680章 緩衝區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299章 預判第701章 城市化第144章 貿易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1262章 慫恿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810章 海岸線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924章 海洋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42章 宣戰第878章 無線電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187章 勸說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13章 國際調停第797章第315章 清倉第187章 勸說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281章 酒館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1399章 加入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811章 送行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698章 魚餌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451章 人口(續)第53章 土豆種植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903章 萊茵宮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847章 畜牧業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353章 下一站第930章 漢薩省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230章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945章 空軍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
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354章 電報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7章 擴大生產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850章 移民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629章 教育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222章 體面第37章 戰爭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925章 造船業第447章 趣談第320章 雙標第680章 緩衝區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299章 預判第701章 城市化第144章 貿易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1262章 慫恿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810章 海岸線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924章 海洋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42章 宣戰第878章 無線電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187章 勸說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13章 國際調停第797章第315章 清倉第187章 勸說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281章 酒館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1399章 加入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811章 送行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698章 魚餌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451章 人口(續)第53章 土豆種植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903章 萊茵宮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847章 畜牧業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353章 下一站第930章 漢薩省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230章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945章 空軍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