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

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

“目前來說,我國鐵路大而不強,很多尖端技術依舊需要依賴國外,當然,目前鐵道部正在積極推進我國鐵路人才培養,和攻克各項技術難題,估計只需要二十到三十年時間就能夠追平國際水平。”安德烈說道。

恩斯特:“技術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件事要穩紮穩打,沒有捷徑,同時我希望鐵路部門也要如此,下屬各個單位有時候不要圖省事,造不如買的理念是絕對不行的,根本還是要立足於自身。”

當然,恩斯特也就是說說,實際上在19世紀,靠買是能最快突破技術壁壘的方式,要不然東非也發展不到今天。

當然,買也是個技術活,必須要懂技術,不然被忽悠了,只能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

除了買技術以外,獲得技術的途徑就是“山寨”,這兩項是目前東非工業領域快速發展的“法寶”。

“如今鐵路分佈不均勻,對我們國家的建設是非常大的阻礙,尤其是新增土地區域,也重新構建鐵路網絡,這是未來十年發展的重點之一。”恩斯特說道。

“我們國家歷史短,基礎薄弱,所以在鐵路方面發展時間短,同時根據國外鐵路發展情況,預估未來十年,東非最少應該修建四萬公里鐵路,才能勉強達到需求。”

多增加四萬公里也就是六萬公里,這個數值差不多也就是每年父母修建兩千公里鐵路。

東非家底薄,要補的課也多,所花的錢也多,所以在鐵路建設上不能急功近利。

當然,這也和當前世界經濟局勢有關,七十年代鐵路的突飛猛進是遇上了經濟危機的良好機遇,世界鋼鐵產能過剩。

當然,恩斯特制定的這個目標還是趨於保守,畢竟自從南非戰爭結束之後,東非國防壓力驟減,軍費開支縮減。

軍費從來都不是一個小數目,就比如日本政府爲了發展海軍,每年把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收入投入到海軍建設中,是當前世界上最窮兵黷武的國家。

德國也是如此,如今德國海軍噸位已經攀升到19萬噸,在八十年代初,兩國還是同一水平,現在德國是東非的兩倍左右,而德國陸軍也常年維持在四十多萬左右,威廉二世在今年還要擴充德國陸軍,正好也是東非的二倍。

當然,德國也是迫無無奈,隔壁法國的常備陸軍已經超過五十萬,而德國東邊還有沙俄這個龐然大物,所以德軍就是再擴充一倍,也才勉強夠用。

這方面東非就舒服多了,現在東非海軍噸位有所下降,只有九萬多噸,比八十年代還要少三萬噸,而陸軍更是在南非戰爭之後裁撤到二十多萬水平。

不過相較於人數下降,東非軍費開支反而下降不大,不過主要用於提升軍工水平,提高軍隊素養等領域。

對於恩斯特來說,裁軍是爲了軍隊的健康發展,而不是自廢武功,如果恩斯特願意,東非國防軍完全可以像美國陸軍那樣擺爛。

美國陸軍現役部隊才三萬人,加強預備役也才十三萬人,當然,對於美國人而言確實不需要太大規模的陸軍。

美國海軍噸位已經提升到了24萬噸,僅在英法兩國之後,排在德國之前,是典型的“小陸軍,大海軍”格局。

對於美國海軍的規模,東非只有羨慕的分,畢竟在1890年,美國已經超過英國成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相較於美國的經濟實力,其海軍實際上並不算太“奢侈”,就比如世界第二海軍,法國海軍的噸位都超過三十二萬噸。

英國海軍噸位更是超過六十萬噸,從海軍噸位上也可以看出英法兩國主導世界格局的底氣來源於哪裡。

即便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無非就是失去歐陸霸主的地位,改變不了法國世界第二強國的實力,畢竟德國陸軍再能打,海軍也被英法壓制死死的。

實際上沙俄海軍噸位也不小,應該接近法國,不過沙俄和德國一樣,被地理限制,主力波羅的海艦隊,和德國海軍都在波羅的海里打轉。

總而言之,在19世紀,各國對軍事的投資都是一筆巨大的負擔,雖然各國不至於像日本那樣極端,也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影響。

東非維持一定規模軍隊也會拖累經濟,但在可接受範圍之內,而且也有必要性,畢竟本國內還有兩千萬黑人,沒有足額的軍隊鎮壓勢必會對東非社會造成惡劣影響。

反過來,兩千萬黑人所能創造的經濟價值,絕對是可以反哺東非經濟的,這樣算下來反而很划算,等於黑人分擔了東非的軍費開支。

要知道日本人口也才三千萬水平,而兩千萬黑人所能創造的價值遠在日本之上,畢竟東非不是日本那種資源貧乏的國家,即便黑人生產力低下,在東非的鞭打下也能突破其原本的生產力水準。

這一點在農業和採礦業體現的尤爲明顯,至於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黑人也是出了大力,只不過具體價值不好體現。

恩斯特說道:“鐵路和公路能夠帶動鋼鐵等產業的飛速發展,所以每年鐵路建設應該呈遞增趨勢,這樣才能符合東非發展的需要,未來東非至少要建設數條全國性鐵路幹線,交織成覆蓋全國的鐵路網絡。”

“就比如西南非洲,雖然現在看來沒有什麼價值,但是面積大,底下資源豐富,所以即便西南非洲也至少修建一條幹線鐵路,把鯨灣港和內陸連接起來。”

“南部中央鐵路則順勢延伸到布隆方丹和金伯利,在往西卡拉哈里盆地以及奧蘭治河以北,直到阿平頓也需要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鐵路幹線,對維護國防安全有重要意義。”

“北部阿贊德高原,大湖區,索馬里都需要鐵路建設,中東部的鐵路網也應該着手完善,中東部已經開發出來,城市人口衆多,需要更密集的鐵路網絡來催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最後也就是東部沿海區域,很多國家都會在沿海修建鐵路,東非東部平原區域也需要一條南北方向的沿海鐵路,促進沿海城市經濟的發展和聯動。”

東非東部沿海海岸線就長達五千多公里,如果沿着海岸線修建鐵路至少也要四千公里,所以恩斯特的設想完全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而且東部修建沿海鐵路,未來西部肯定也是如此,即便西南非洲自然環境惡劣,西部沿大西洋鐵路線也不少於一千公里。

對於恩斯特的這些話,東非的官員們絲毫不懷疑東非能否完成,因爲鐵路建設能力是一個遞增式的過程,就像美國鐵路爆發式增長也就是近幾十年歷史。

東非國土比美國要大,人口也多,而且東非對鐵路的依賴性也遠大於美國,美國有一望無際的中央大平原,發達的水運網絡。

而這都是東非所缺乏的,所以東非對鐵路的重視更加凸顯,在這個基礎上,未來東非鐵路至少也要達到和美國差不多的水平纔算合理。

第104章 飲食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57章 探險隊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41章 衣錦還鄉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1305章 封賞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343章 屯田第453章 借款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904章 卡賓達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09章 聖誕節第898章 太特市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607章 迂迴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84章 消息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801章 恭賀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802章 爭論第1159章 交易和威脅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1302章 巴庫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187章 勸說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542章 波西米亞紡織工人運動第49章 疾病防控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013章 站隊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903章 萊茵宮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775章 紹奎第949章 戰敗第86章 咖啡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735章 廓爾喀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1448章 竊聽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88章 衝突升級第453章 借款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164章 肉類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1224章 收網第991章 抵達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765章 南非戰爭下面目全非的歷史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430章 客人第861章 分贓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102章 備戰第964章第491章 進攻失敗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539章 鄰居論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
第104章 飲食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57章 探險隊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41章 衣錦還鄉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1305章 封賞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343章 屯田第453章 借款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904章 卡賓達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09章 聖誕節第898章 太特市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607章 迂迴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84章 消息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801章 恭賀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802章 爭論第1159章 交易和威脅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1302章 巴庫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187章 勸說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542章 波西米亞紡織工人運動第49章 疾病防控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013章 站隊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903章 萊茵宮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775章 紹奎第949章 戰敗第86章 咖啡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735章 廓爾喀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1448章 竊聽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88章 衝突升級第453章 借款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164章 肉類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1224章 收網第991章 抵達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765章 南非戰爭下面目全非的歷史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430章 客人第861章 分贓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102章 備戰第964章第491章 進攻失敗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539章 鄰居論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