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

雖然東非的鐵路建設已經慢下來,但是每一次東非政府都會將鐵路放在交通領域的第一位,這也充分說明了鐵路對東非國內經濟的重要性。

雖然之前說俄國對鐵路十分依賴,但是從事實上來看,東非和美國也不遑多讓,而且東非和美國在鐵路建設上做的比俄國更好。

除開俄國缺乏優質出海口,氣候環境相對惡劣等因素,俄國,東非和美國都面臨着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國內的河流狀態不佳,這讓三國經濟發展中,鐵路必須佔據重要地位。

美國和俄國的主要問題是河流走向問題,美國雖然有密西西比河這條“黃金水運航道”,其流經中央大平原,注入加勒比海,可以聯通內陸和沿海經濟,但是美國的經濟重心卻在東部沿海和五大湖地區,如果密西西比河是東西流向,並且注入東海岸,才能真對美國經濟起到巨大提升作用。

而俄國就更是如此,俄國主要大河基本呈南北走向,並且會受到冬季氣溫降低河面結冰的影響,而俄國國土卻呈現東西狹長分佈狀態,所以俄國政府主導了西伯利亞鐵路建設,來連接本國的東西部地區。

而東非的河流狀況情況更加複雜,與美國和俄國相比,東非的剛果河,贊比西河呈東西走向,分別注入印度洋和大西洋,基本和東非經濟發達區域重合,或者捱得很近。

但是東非河流不僅受到地形制約,地勢落差大,多瀑布,峽谷和激流,同時還受制於降水條件限制,尤其是贊比西河,河流季節變化大。

所以縱觀全世界,內陸航運條件最好的區域,一個是歐洲,另外一個就是遠東。

雖然這些年來,東非積極的改善內陸航運條件,修建了大量人工運河通道,但是這些人工運河的問題在於運力有限,運力有限,時效性和穩定性又無法和鐵路相比,這就讓鐵路在東非國內交通的地位幾乎不可動搖。

當然,從事實角度來看,能夠對鐵路地位形成威脅的也只有公路交通了,甚至從體量和重要性上來說,公路交通就是第一,只不過鐵路有公路所無法完全取代的優勢,尤其是對國防,民生和經濟等領域的重要意義。

尤其是國防領域,鐵路的重要性要超過公路和水路,這也是東非遷都萊茵市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兩大鐵路樞紐,也就是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東非中央政府可以做到對全國區域的有力控制,尤其是大規模的軍事調動,鐵路在兼具運力優勢的同時,還具有時效性和穩定性。

所謂兵貴神速,公路速度雖然也很快,但是單位運力無法和鐵路相比較,而且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至於水路就更不需要多說了,如果通過河流來運送士兵和戰略物資的話黃花菜都涼了。

1918年的人口和鐵路數據,都已經達到了東非政府的心理預期,人口方面,快速城市化的情況下,東非依舊保持着人口的高速增長,這也預示着東非經濟的活力。

而鐵路方面,如今東非建設成高度發達的鐵路網絡,大幅度提高了東非的交通水平,足以支撐未來東非經濟發展的需求。

而其他方面的數據,就需要東非政府再等待片刻了,不過伴隨東非誇張的經濟增速,完全可以確定其他各個領域在四五期間的發展數據也不會太差。

……

1919年3月。

視線轉移到東非的西海岸的羅安達,作爲東非西部的大城市,羅安達市在今年年初和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市正式結爲“友好城市”。

羅安達市政府。

由東非政府組織的晚宴上,東非政府人員和智利一方的官員,進行了友好和諧的交流。

這次活動,不僅僅有羅安達市政府參與,同時東非中央政府和西海岸省政府都派遣和組織人員,在市政廳和智利的代表進行了相關討論。

參加宴會的東非和智利企業更是數不勝數,不過其中最矚目的還是東非的一些礦業巨頭。

“歡迎貴國和帝國之間的友好合作,我希望通過這次兩國合作,能夠讓麥哲倫海峽航線,重新恢復往日的生機,從而對貴國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作用。”東非交通部部長雷尼舉着酒杯對智利外長里加爾多祝說道。

里加爾多回敬道:“麥哲倫海峽的航運不僅僅事關到我國人民的需要,同時也是兩國人民共同利益的選擇,我們智利也希望以此爲契機,推動兩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共同進步和繁榮。”

不管雷尼還是里加爾多都提到了麥哲倫海峽,而這也是這次兩國合作的重點,所謂羅安達市和蓬塔阿雷納斯市結爲“友好城市”的原因,也在於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市是位於麥哲倫海峽上的唯一城市。

雷尼說道:“這些年來,我們和智利的貿易量逐年攀升,兩國的文化,人才和貿易交流,越發頻繁,但是智利主體處在太平洋沿岸,東非卻位於大西洋沿岸,這就對兩國的交流產生了不利影響。”

“而麥哲倫海峽,是我們兩個國家,唯一直接聯通的交通要道,甚至誇張一點的說,麥哲倫海峽是兩國貿易的生命線,所以開發建設和維護麥哲倫海峽航道,對我們兩個國家有重大意義。”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側,是太平洋國家,和東非之間除了隔着一個大西洋以外,還隔着阿根廷,所以理論上來說東非和智利的交流是繞不開的阿根廷的。

但是,現實卻是東非和智利的交流,並不需要經過阿根廷中轉,而這一切都源於被智利完全控制的麥哲倫海峽航線。

麥哲倫航線處在智利和阿根廷兩國南部國土中間,但是麥哲倫海峽以及海峽沿岸的土地,卻完全掌握在智利手中。

而麥哲倫海峽是連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線,這也就意味着智利掌握着通往大西洋的海上通道,所以智利雖然是一個太平洋國家,但是和大西洋諸國的交流並不受制於阿根廷。

阿根廷和智利關係向來不好,尤其是關於火地島的領土問題,兩國之間一直矛盾頻發,而麥哲倫海峽南岸就是火地島。

上個世紀,阿根廷和智利爲了火地島的主權問題大打出手,最後智利更勝一籌,所以智利佔領着火地島的三分之二土地,而正是這三分之二的土地,使得智利可以毫無阻礙的通行麥哲倫海峽的東部出海口。

而在一戰前,麥哲倫海峽也是整個美洲東西海岸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不管北美還是南美的船隻,想要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亦或者從太平洋到大西洋,都需要繞道麥哲倫海峽。

不過這個時間一直截止到1914年,在巴拿馬運河通航以後,麥哲倫海峽這個過去美洲兩岸唯一的海上通道也迅速衰落。

這無疑對智利經濟造成了一定打擊,尤其是對位於麥哲倫海峽的唯一城市——蓬塔阿雷納斯,造成了嚴重影響。

蓬塔阿雷納斯處在麥哲倫海峽的中間位置,建設於1843年,起初主要爲過往船隻加煤,後來因爲智利政府不斷向當地流放罪犯,漸漸發展爲規模稍大的定居點。

而蓬塔阿雷納斯真正發展起來,主要得益於金礦和羊毛,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蓬塔阿雷納斯已經成爲重要的羊毛加工中心。

而蓬塔阿雷納斯的好日子,結束於1914年,隨着美國人所主導的巴拿馬運河正式完工,這使得麥哲倫海峽的地位大大下降。

這種影響甚至超過了蘇伊士運河對好望角的影響,因爲麥哲倫海峽所處的南美洲,本身就屬於世界的偏僻地帶,而位於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更是如此。

雖然麥哲倫海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美洲大陸兩岸的唯一海上通道,但是其通行船隻數量並不多。

就算其鼎盛時期,對比同時期的好望角也相差甚遠,要知道其最發達時期,蘇伊士運河已經開通,好望角的地位一落千丈。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樣的,一個是鐵路的崛起,使得美洲兩岸的主要交通格局徹底改變,最典型的就是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紛紛興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鐵路。

所以,即便沒有巴拿馬運河,麥哲倫海峽的地位也並非不可取代。

而南美地區經濟相對於北美,幾乎就是落後地區,兩岸貿易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除了經濟問題以外,麥哲倫海峽的自然條件也比較堪憂,麥哲倫海峽緯度太高,氣候寒冷,地處西風帶,風高浪急多浮冰,而且整條海峽長達五百公里,沿岸地形複雜,人煙稀少這在全世界的主要海上交通要道里都是比較少見的。

就拿好望角來說,雖然好望角也因爲風暴多的原因比較危險,但是和麥哲倫海峽對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好望角的緯度在南緯三十四度左右,而麥哲倫海峽處在南緯五十多度,所以麥哲倫海峽的氣候更加惡劣,而且好望角海域相對開闊,而麥哲倫海峽不僅相對狹窄,其航道長度更是一個槽點,五百公里的距離,加上覆雜地形,使得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水手想要安全通過這裡也需要一定的勇氣。

所以說,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如果按照原歷史的發展,幾乎給麥哲倫海峽判了死刑。

而這也是智利政府爲什麼積極配合東非關於麥哲倫海峽復航合作的主要原因。

智利外交部長里加爾多對着雷尼說道:“確實如此,巴拿馬運河的開通,讓麥哲倫海峽航線幾乎癱瘓,所以我國格外重視貴國對於麥哲倫海峽的提議,並且願意積極配合貴國的規劃。”

“我們希望未來麥哲倫海峽航線,像如今的好望角一樣,雖然因爲蘇伊士運河的出現,地位下降,但是卻因爲貴國的崛起而起死回生。”

好望角曾經因爲蘇伊士運河開通地位一落千丈,而彼時東非雖然在非洲大陸上嶄露頭角,但是經濟水平卻並不高。

而轉機出現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着東非從葡萄牙手中搶奪大量西海岸國土,爲了開發西部,好望角成爲了東非兩岸船隻往來的主要通道,這就重新帶動了好望角航運的復興。

而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東非兩岸的貿易需求量進一步加大,而海運的成本優勢,使得東非船隻穿越好望角越發頻繁,如今好望角航線變得更加興旺起來,甚至恢復了幾分往日的榮光。

雷尼部長說道:“這是自然,帝國重視和美洲各國的貿易,而智利是美洲在太平洋沿岸的重要國家,過去幾年,我們從貴國進口了大量礦產和農產品,所以爲了兩國貿易的需求,重啓麥哲倫海峽航線就成爲了當務之急。”

“甚至,有可能的話,我們希望貴國可以在麥哲倫海峽爲我們提供一處據點,從而作爲我國船舶的避風港和維護基地。”

對於雷尼的這個提議,里加爾多拖延道:“關於這件事,畢竟涉及到領土問題,所以我國政府還要多研究研究,不是我這個小人物所能決定的。”

雷尼的這個要求對於里加爾多來說,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並非經濟領域的合作,而是爲東非海軍做準備。

麥哲倫海峽的經濟價值其實也就那樣,但是戰略價值卻相當高,如果東非政府和智利達成協議,那說不定未來東非海軍就可以藉助麥哲倫海峽,從大西洋直接進入太平洋。

除了麥哲倫海峽以外,東非海軍想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其他兩種選擇,一是通過美國控制下的巴拿馬運河,二是冒險通過德雷克海峽。

前者,幾乎不可能實現,畢竟能夠威脅到東非在太平洋利益的國家,只有美國,所以美國人怎麼可能把東非放過去。

至於後者,德雷克海峽雖然是公海,但是它的環境比麥哲倫海峽還要惡劣,船隻想要通過幾乎九死一生,甚至德雷克海峽的命名者,德雷克本人都沒有穿越過德雷克海峽,如果東非海軍冒險通過德雷克海峽,說不定可以重演當年元朝海軍進攻日本的慘劇,被狂風巨浪吞噬。

當然,對於東非政府想要將德雷克海峽用作軍事的意圖,也並非沒有談判空間,這也是里加爾多所說智利政府正在研究的原因。

要知道麥哲倫海峽整體長度超過五百公里,如果東非僅僅是建設一兩個軍事基地,其實意義並不大,除非東非像智利一樣控制整個麥哲倫海峽兩岸的土地。

對於里加爾多的婉拒,雷尼沒有表現出失落的情緒,畢竟他也就是提一嘴。

雷尼說道:“如果貴國想好的話,可以和我們聯繫,我們可以按照正常標準提供租金。”

“不過。現在貴國沒有想法的話,我們還是來談談麥哲倫海峽的經濟上的開發,如今帝國已經是智利的第二大貿易國,我們希望和貴國進一步拓展貿易規模。”

“尤其是打造穩定的銅礦石和硝石運輸通道,這對於兩國而言,都是好事。”

早在1908年,智利就已經榮升爲東非的第一大銅礦進口國,本身東非就是銅礦生產第一大國,但是東非電力等產業的發展,還是讓東非對銅礦的需求供不應求。

而硝石就更不需要多說了,如今正值一戰期間,世界對硝石的需求量極大,東非從智利進口硝石後,再加工成炸藥等工業成品,出口到歐洲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

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1474章 人口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496章 交戰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511章 聲吶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1510章 九大工業區第1011章 借錢第504章 借人第33章 尋找“光明”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1141章 學習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618章 良知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194章 迎接第1304章 坎帕拉第81章 煤礦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852章 夏威夷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811章 送行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521章 申請第315章 清倉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780章 追蹤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847章 畜牧業第70章 蒙巴薩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252章 軍事安排斐迪南大公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809章 事後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37章 戰爭第629章 教育第903章 萊茵宮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552章 過往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254章 錫礦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220章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517章 過剩第45章 羅恩羅達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1498章 移民第524章 幸福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519章 百萬黑奴
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1474章 人口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496章 交戰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511章 聲吶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1510章 九大工業區第1011章 借錢第504章 借人第33章 尋找“光明”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1141章 學習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618章 良知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194章 迎接第1304章 坎帕拉第81章 煤礦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852章 夏威夷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811章 送行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521章 申請第315章 清倉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780章 追蹤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847章 畜牧業第70章 蒙巴薩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252章 軍事安排斐迪南大公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809章 事後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37章 戰爭第629章 教育第903章 萊茵宮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552章 過往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254章 錫礦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220章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517章 過剩第45章 羅恩羅達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1498章 移民第524章 幸福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519章 百萬黑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