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

人口是形成市場最根本的條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人口越多,這個市場的基礎和潛力也就越大。

過去英法等傳統殖民者,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能夠迅速利用當地的人口形成其附庸市場,而東非每佔領一地,就對原住民進行清洗,自然也就破壞了原本的市場。

所以,東非的海外殖民地規模看似不小,但是其市場價值卻遠無法和其他國家殖民地比較。

不過,這種情況近些年已經得到了改善,尤其是東非在南洋地區的殖民地,人口恢復最快。

而這也同時就意味着未來在南洋地區將形成世界第三大德語區,僅次於非洲和歐洲,實際上美國德語人口規模爲不小,但是德語在美國發展受到限制,這些年美國政府極力推動去德語化效果顯著,未來德語在美國不可能有太大的前途。

就目前來說,非洲是世界第一大德語人口聚集區,甚至超過了歐洲的德意志地區,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個主要歐洲德語人口大國加起來人口都沒有東非多,更何況奧匈帝國裡德語人口數量連三分之一都不到。

而非洲除了東非這個德語國家以外,南德意志王國的官方語言也是德語,在比屬剛果殖民地還有阿比西尼亞帝國,德語同樣是官方語言之一。

德語在世界範圍的擴張,同樣有利於東非海外市場的擴大,1920年全世界德語人口規模大約在兩億五千萬左右,毫無疑問同種語言下,更有利於東非商品的流通。

……

1924年11月4日。

萊塔尼亞省。

東非的亞歷山大港就坐落在萊塔尼亞省,是萊塔尼亞省最重要的出海通道之一,也是萊塔尼亞省第三大城市。

而萊塔尼亞省第一大城市則是內陸的省會盧班戈,第二大城市則是木薩米迪什。

盧班戈是萊塔尼亞省省會,在葡萄牙統治安哥拉時期,就已經成爲區域最重要的經濟和政治中心。

當時盧班戈的葡萄牙人數量超過千人,是安哥拉南部白人數量最多的城市,當然,按照東非標準,當時的盧班戈別說城市,其規模僅僅相當於一個普通鄉鎮。

而盧班戈當時的人口狀況,也很大程度上說明了爲什麼東非能從葡萄牙人手裡輕鬆搶奪這一地區。

在佔領盧班戈後,東非政府也順理成章的繼續將盧班戈作爲當地的治所,隨着東非移民的大量遷入,盧班戈得到了迅速發展。

而盧班戈坐落於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原上,氣候環境優良,土地肥沃,農業發展基礎優渥。

排行第二的城市木薩米迪什,則和亞歷山大港一樣,都是萊塔尼亞省的沿海港口城市。

其基礎條件和亞歷山大港差不多,但是經濟上卻比亞歷山大港要好太多,而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於亞歷山大港是軍民兩用港,且亞歷山大港距離萊塔尼亞省的經濟腹地更加偏遠。

即便如此,亞歷山大港的發展放在整個南大西洋沿岸,也屬於成績優異的城市之一。

當然,作爲南大西洋沿岸唯一的工業國,東非西海岸的城市發展基本排在區域前列。

而亞歷山大港的主要出口產品中,鋼鐵佔據了很大的份額,不過亞歷山大港本身並不生產鋼鐵。

它的鋼鐵產品主要來自內陸,通過鐵路運輸到這裡,再發往東非其他西部沿海地區,亦或者是西非和南美。

除了鋼鐵以外,內陸的部分農牧產品也通過亞歷山大港出口,不過規模上比北方的木薩米迪什港要小許多。

貝西霍芬是亞歷山大港的一名碼頭工人,而他現在就像往常一樣,使得吊機搬運着貨物。

而他的工友米希爾正拿着一個大喇叭,站在貨倉前面,指揮他完成今天最後一次吊裝作業。

“往左,往左,停,往下,收鉤。”米希爾一邊大聲指揮,一邊用右手做着動作給貝西霍芬提供提示。

而貝西霍芬則熟稔的在駕駛艙裡擺弄推拉桿,將綁着粗鐵鏈的貨物穩穩的安置在貨倉的最後一處位置。

“終於忙完了!”貝西霍芬拿起搭在脖子上的汗巾,擦了擦臉上的汗液。

亞歷山大港的溫度還是偏高的,加上吊裝作業時刻繃緊神經,壓力比較大,所以即便駕駛艙裡的小風扇使勁吹,貝西霍芬還是感覺有些悶熱和煩躁。

不過,現在工作結束,貝西霍芬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儘快下班,他繼續操縱着吊機,按照流程將吊機停放在碼頭的專用車位上。

東非的港口,經過一輪現代化升級後,機械化效率大大提高,極大的減少了人工成本的投入,同時也大大提升了作業的安全性。

如果是過去,這一船的貨物,不知道要裝卸多少天,才能徹底完工,而且還要出動更多的人手。

而在其他絕大部分國家,港口的運營效率就遠不如初步普及機械化的東非,貨輪的裝卸工作就要佔據很長一段時間,而等它們裝滿貨物,從東非港口出發的貨輪,說不定都快抵達目的地了。

不知過了多久,米希爾也已經從船上下來,他來到貝西霍芬面前,把胳膊搭在貝西霍芬的肩膀上說道:“下班了沒有其他事,要不要去喝一杯?”

貝西霍芬痛快回複道:“這是當然,現在的天氣這麼熱,我坐在那個該死的駕駛艙裡,就像饅頭進了蒸籠一樣,屁股都差點燙熟了,恨不得馬上來一杯冰鎮啤酒,去去暑氣。”

11月是南半球的春夏兩季交替的時間,所以亞歷山大港的溫度也相對應的提高了一些,好在亞歷山大港旁邊就是本格拉寒流經過,能夠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

但是,亞歷山大港遠不如本格拉亦或者羅安達等西海岸城市宜居,主要是亞歷山大港的地貌有些特殊,亞歷山大港整座城市都建立在沿海沙漠之中。

所以,白天亞歷山大港的溫度,加上太陽的直射,這就讓作爲駕駛員的貝西霍芬很難受了,他的駕駛位實際上就是包裹在一層鐵皮裡,而毒辣的太陽烘烤下,這個位置裡工作自然不可能太舒服,更何況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所以,貝西霍芬有些羨慕的對米希爾說道:“還是你的活輕鬆,隨便比劃幾下,還能吹吹海風。”

對於貝西霍芬的話,米希爾無語道:“你可別這麼說,我每天嗓子都快喊冒煙了,而且還要在太陽下面站着,更別提你工資可比我多出不少。”

而貝西霍芬解釋道:“你看我的活好像一直坐着很輕鬆,但是就那個座椅邦邦硬,一坐就是六七個小時,我的屁股又不是鐵打的,正常人根本受不了,所以我多拿些辛苦錢也是理所應當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這個工作可是技術活,一般人幹不了,難不成隨便找個普通人來開弔機?”

對於這個解釋,米希爾也不否認,不過他也說道:“我的工作也不是隨便找人就能替代的,畢竟要對各種船舶有一定的瞭解,同時還要有指揮能力。”

“你想想看,如果找一個口齒不清,思維不靈活的傢伙,你還能這麼流暢的完成任務麼?”

米希爾這話也不錯,一定程度上他就是吊機的眼睛兼大腦,畢竟吊機吊裝的貨物,一般都很危險,成噸的貨物,一個失誤就可能導致一場災難的發生。

貝西霍芬也誇讚道:“這一點我確實服你,我還記得上一個指揮,那個傢伙就只知道叫,性子還急的很,有時候根本搞不清楚他的具體意思。”

米希爾洋洋得意的說道:“所以說我的工作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好了,都下班了,還是趕快去搶位置吧!”

聽到米希爾的提醒,貝西霍芬也恍然大悟,他們兩人下班,其他人的工作也快結束了,所以即便去喝酒,也要趕在別人前面找個好位置。

畢竟,亞歷山大港的商業雖然也比較繁榮,但是真正口碑好的店也是少數,而這些口碑好的店鋪自然也就容易人滿爲患。

所以,米希爾和貝西霍芬兩人,風風火火的朝着一家他們最喜歡的燒烤店而去。

說是燒烤店,其實是一個帶着店面的攤子,大部分客人都坐在遮雨布搭建下的店鋪前路面上,這也是爲了儘可能的節約經營成本。

而因爲工作提前結束,所以米希爾和貝西霍芬趕到時,燒烤店還沒有多少客人,如果是平時的話,這裡早就人滿爲患了。

貝西霍芬熟練的對老闆娘說道:“來四瓶啤酒,要冰鎮的,羊肉串來六份,牛肉的來四份,再來兩個涼菜。”

作爲畜牧業大省,萊塔尼亞省的牛羊肉價格不高,而乳畜產品外銷也是萊塔尼亞省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

當然,亞歷山大港的物價相較於萊塔尼亞省其他地方是偏高的,因爲這裡處在沿海沙漠,自身物產並不豐富。

不過,亞歷山大港的環境在萊塔尼亞省並不具備代表性,在萊塔尼亞省主要還是以稀樹草原氣候爲主,只有西部沿海以及南部有一些沙漠分佈。

就比如萊塔尼亞省的省會盧班戈,氣候環境就相當不錯,不管種植業還是畜牧業的發展條件都比較突出。

而亞歷山大港市所需的大部分糧食還有其他農產品,基本上就是從內陸地區運輸過來的。

從盧班戈到亞歷山大港距離也就兩百多公里路程,在鐵路和公路的加持下,省內物資運輸十分便利。

所以,即便亞歷山大港的物價偏高,也高不到哪去,而且亞歷山大港的工資水平也比其他地方更好一些。

而關於這一點,萊塔尼亞省的另一個重要海港城市,木薩米迪什和亞歷山大港其實差不多,區別在於亞歷山大港居民的收入更加穩定,這裡除了工人以外,還有海軍駐紮,而海軍官兵毫無疑問也是消費大戶。

畢竟,全世界海軍的待遇都比陸軍要高許多,東非也不例外,這也促進了亞歷山大港市經濟的繁榮。

很快,貝西霍芬和米希爾兩人用嘴對着啤酒瓶的瓶口直接豪邁喝了起來,在炎熱的天氣下,冰涼的啤酒順着咽喉流入肚子裡,頓時讓貝西霍芬一陣透心的舒爽。

貝西霍芬說道:“果然,還是冰鎮的啤酒喝着舒服,每天下班能來到這裡,喝一口冰鎮啤酒,再吃着烤串,這日子也是不錯的。”

米希爾打了個酒嗝,拍着肚皮說道:“今年經濟明顯有了好轉,現在亞歷山大港每天來往的船隻,都恢復了許多,雖然不如歐洲戰爭的時候繁忙,但也差不了太多。”

“而經濟好了,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日子才能過的更好,要知道前面我還在爲工作擔憂呢!”

貝西霍芬一邊擼着牛肉串,一邊說道:“今天省內的鋼鐵訂單就比過去幾年增加了不少,尤其是羅安達,卡賓達等大城市的訂單增長的最快。”

“除此外,纔是國外,阿根廷和巴西,這說明帝國經濟的恢復速度也比國外快一些。”

當然,這只是貝西霍芬的個人感覺,實際上東非經濟恢復速度在主要工業國裡並不算快,歐美許多國家就在東非之上。

當然,從世界範圍來看,東非也屬於前列了,畢竟工業國帶來的優勢,使得混的再慘,也不至於比那些農業國和落後地區差。

而南美和西非這些地方,基本屬於後者,除了一個阿根廷以外,其他國家的發展水平都不高。

而阿根廷主要是得益於其自然條件的優越性,農牧業非常發達,但是涉及到工業領域,表現只能說差強人意。

雖然,這些年阿根廷的工業在南美地區發展最快,但主要還是因爲農業賺的錢太多,所以能惠及到工業發展上來。

但是,阿根廷工業雖然資金問題得到了一定解決,自主性卻並不高,而且在重要基礎工業領域發展不盡人意,而一旦阿根廷的農業和外貿出現問題,它的工業就極有可能被打回原形。

畢竟,阿根廷的發展主要是靠着外資推動的,尤其是英國,雖然英國在南美的影響力大幅度下降,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舊對很多南美國家有重要影響力,而接下來,在東非和美國的擠兌下,英國還會從阿根廷等國家進一步撤退。

第958章 巴拉圭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511章 輸血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581章 “火車頭”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1200章 電氣化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390章 勸離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313章 交易達成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255章 五五開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12章 戰場間隙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740章 古戰法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607章 迂迴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368章 插曲第29章 艱苦行軍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976章 開始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938章 換血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680章 緩衝區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95章 兵工廠升級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37章 戰爭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426章 鋁都第945章 空軍第474章 討論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570章 投降!第1008章 分析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595章 鼓動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802章 爭論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1238章 教唆第369章 送別
第958章 巴拉圭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511章 輸血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581章 “火車頭”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1200章 電氣化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390章 勸離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313章 交易達成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255章 五五開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12章 戰場間隙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740章 古戰法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607章 迂迴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368章 插曲第29章 艱苦行軍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976章 開始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938章 換血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680章 緩衝區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95章 兵工廠升級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37章 戰爭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426章 鋁都第945章 空軍第474章 討論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570章 投降!第1008章 分析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595章 鼓動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802章 爭論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1238章 教唆第369章 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