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
ttka n CO
1928年初,消息靈通且細心的人就能發現,國際社會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管蘇聯還是奧斯曼帝國,都在加緊編定自己的經濟“五年計劃”。
這樣一來,世界上就同時有三個國家,且都是大國,在經濟領域開展或者準備計劃性的發展本國經濟。
這三個國家也就是,已經實施多年的東非,準備許久的蘇聯,剛剛完成政變,準備大顯身手的奧斯曼帝國凱末爾政府。
而且這三個國家都非常有代表性,蘇聯在高緯度,奧斯曼帝國在中緯度,東非在低緯度,三個國家的氣候環境印象在世界衆多國家裡可以用三個極端來形容,蘇聯“寒冷”,奧斯曼帝國“乾旱”,東非“炎熱”。
當然,實際上這三個國家的氣候環境特徵都是相當複雜的,就比如蘇聯也有溫暖地帶,奧斯曼帝國北部降水不少,東非也有雨林和荒漠,內陸比較溫涼。
這三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極爲不同,國際社會眼中,東非已經算相當發達的工業強國,蘇聯則是半個工業國家,奧斯曼帝國則整體依舊屬於落後農業國。
而在政治,人口,城市,文化,社會等等方面,三個國家的國情更是千差萬別。
三個迥然不同的大國,在經濟發展模式上,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同一種形式,等到蘇聯和奧斯曼帝國的五年計劃徹底實行,這將讓全世界都大跌眼鏡。
而凱末爾政府之所以會如此選擇,顯然是受到了東非的影響。
前世,土耳其在1934年開始實施首個五年計劃,但是這個計劃並非凱末爾在任時期執行的,同時其五年計劃,主要是學習蘇聯,當時,蘇聯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而全世界資本主義世界正處於嚴重危機,加上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的歷史糾纏,所以學習蘇聯這個“老對手”也不算稀奇事。
而凱末爾他本人,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他推崇在經濟領域推行國家主義政策,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但是,前世凱末爾推行的經濟政策,並沒有形成體系化,系統化,比較零散。
現在,凱末爾剛剛上臺,就着手準備奧斯曼帝國的“五年計劃”,很顯然只有東非這一個範例,因爲蘇聯的五年計劃還沒有實施,無從借鑑。
東非對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力是比較深刻的,尤其是在本世紀,兩國交流,貿易,合作越發頻繁,所以,凱末爾政府借鑑東非經濟發展模式也就並不例外了。
當然,更準確的說,東非的發展印證了凱末爾自己的經濟發展理念,尤其是國家在經濟發展中作用這一點。
在伊斯坦布爾政府。
凱末爾向自己的心腹們闡述了自己的經濟政策和理念。
“遷都之後,帝國的經濟改革也將立馬執行,在農業領域,我們將廢除奧斯曼帝國原本的封建土地制度,對土地進行重新分配,引入先進農業技術,同時建立一批大型國營農場和合作社,做爲農業改革的示範。”
“在土地分配這個問題上,我知道這是一個極其冒險的做法,但是我們不得不做,因爲如果我們不主動去做這些事,那奧斯曼帝國的未來不會發生改變。”
“自近現代以來,帝國的領土一直都在被帝國主義國家蠶食,所以,如果我們不推動社會的進步,那未來奧斯曼帝國依舊只能是帝國主義餐盤上的待宰羔羊。”
“同時,只有實現土地的公平分配,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帝國沒有實現工業化以前,農業是帝國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同時關係着社會的穩定。”
這裡凱末爾着重強調了農業和稅收問題,事實上,他的農業改革,也是希望藉此機會,重塑國家的財政狀況。
過去,奧斯曼帝國作爲一個封建帝國,衰敗的一個很大原因,就在於財政系統的崩壞,財富被中間階層截流,而國家和底層民衆都不富裕。
就拿現在的凱末爾政府而言,因爲凱末爾的軍事政變,沒有實現奧斯曼帝國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所以現在奧斯曼帝國國庫,依舊是入不敷出的情況。
政府手裡沒錢,凱末爾的一系列想法,尤其是本國工業發展的資金問題就得不到保障。
而凱末爾是極其反對外資對奧斯曼帝國經濟上控制的。
所以,凱末爾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通過經濟改革,對本國經濟進行重新分配,讓奧斯曼帝國富人手裡的錢,流動起來。
而關於這一點,凱末爾已經有了兩個目標,一個是他的“好朋友”阿拉伯教,一個是其他反對者,尤其是帝國境內的其他民族分裂主義分子。
在奧斯曼帝國這個阿拉伯教國家,宗教勢力掌握的社會財富是最驚人的。
就比如土地,奧斯曼帝國土地就是掌握在地主和宗教兩大羣體手中,前者凱末爾不好動,對於後者,他就毫不手軟了。
所以,凱末爾說道:“阿拉伯教,應該專心研究宗教學術,而不應該把精力放在經營上,所以,未來宗教手上的土地,應該統一收歸國有,然後由國家統一分配。”
“同時,廢除什一稅等苛捐雜稅,減輕農民負擔,鼓勵農民對農業經營的積極性。”
“除此外,後續農業改革中,尤其是南部和東部,也是我們土地改革的重點關注區域。”
凱末爾已經預料到如果在這些區域推行土地改革會受到的阻力,但他也正打算釣魚執法,只要發生叛亂,他就可以通過軍隊,進入地區剿滅叛亂分子,然後收攏當地部落,地方勢力的土地。
總結而言,凱末爾的農業改革中,唯一保障的只有土耳其人地主階級的利益,因爲這是他必須拉攏的勢力,至於宗教,地方和民族分裂勢力,則是他選中的錢包。
畢竟,凱末爾也不可能得罪所有人,他也需要政治上的盟友,所以,他不僅也不會打擊土耳其人地主,還要適當的給予他們一些支持,從而保證國家不會因爲過於激烈的改革進一步分裂,甚至解體。
在分配問題上選中固定受害者後,凱末爾才說道:“然後是農業發展領域,首先是引入西方的技術,包括,農業種植技術,農藥和化肥使用,採買農業機械等等。” “而關於農業機械的採買,很顯然,個體農戶很難獨立承擔,所以建設國營農場和合作社就很有必要性了。”
“未來由國家出資,購買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業機械,提高帝國的糧食產量,推動農業的進步。”
“這基本就是我對農業改革的一些看法,後續我們可以再進行梳理和補充。”
“下面是關於如何發展奧斯曼工業,我的一些想法。”
“衆所周知,如今是工業的時代,沒有強大的工業,那就註定了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
“過去奧斯曼帝國也試圖發展本國工業,但基本沒有什麼成績,所以,我們必須嘗試新的做法。”
“而通過對如今後發國家的研究,我得出結論,那就是後發國家想要發展工業,政府就必須起到主導作用,除非有美國那樣優良的條件。”
“但美國顯然只是個例,本身美國就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土地和豐富資源優勢,而且從美國建立以來,他就從來沒有貧困過,家底豐厚,所以,美國並不算純粹的後發國家,他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十分強大。”
“而其他國家,包括德國,東非和日本等國家,還有意大利,他們的經濟發展中政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這些國家裡,除了東非以外,其他都有各自的短板,就比如意大利和日本,既沒有豐富的資源,也沒廣闊的土地,可他們這些年的經濟發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所以,我認爲在奧斯曼的工業發展進程中,政府應該勇於挑起自己的責任,主導國家工業發展的大梁。”
最近一段時間,意大利的工業確實發展的比較火熱,在貝尼託這個強人的政策下,雖然有諸多問題,但意大利工業確實比以前發展的更快。
這也是凱末爾爲什麼把意大利也作爲典型案例之一的原因。
凱末爾接着說:“在工業發展方面,由國家出資,新建一批國有企業,收回部分被外資控制的重要產業,同時考慮到資金問題,我們應當優先發展輕工業。”
這就涉及到國有化問題,奧斯曼帝國和之前沙俄一樣,他們的產業很大一部分被外資控制,這是凱末爾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會逐步收回一些重要產業,納入政府的管控範圍之內。
“同時,提高關稅,保護本國產業發展,替代進口工業品,減少外部依賴。”
提高關稅,保護本國產業發展,這是很普遍的做法,至於後者,進口替代,這是許多工業不發達地區的通常做法,就比如南美一些國家也有類似做法。
“加強交通物流建設,尤其是鐵路和公路,從而降低工業發展成本,同時還能起到鞏固國家政權穩定的作用。”
“未來國家陸地交通建設,將以新首都安卡拉爲核心,加強對兩河流域,高加索,還有黎凡特的控制。”
凱末爾的許多政策,都和遷都問題關聯在一起,這不僅有利於他重塑國家政治和經濟制度,而且有利於加強對新月沃地等分裂傾向較強地區的控制。
這就和當初東非遷都萊茵,蘇聯遷都莫斯科類似,東非遷都萊茵市,其中一個關鍵點,就在於加強對西部,內陸,乃至全國的控制,而蘇聯則更多的是從安全性角度考慮。
不過,遷都莫斯科顯然也能加強蘇聯政府對全國局勢的把控,聖彼得堡雖然條件優越,但是在沙俄版圖裡也確實太偏僻,莫斯科雖然地理位置也不靠近中心,但能輻射的區域比聖彼得堡要大的多。
整體而言,奧斯曼帝國遷都安卡拉和蘇聯遷都莫斯科的相似性更多,畢竟他們都考慮到舊勢力限制本國發展的這個問題,新首都更有利於他們的一些改革和國家治理工作的開展。
而東非當初遷都就不存在考慮舊勢力這個問題,因爲奧斯曼帝國和蘇聯相當於“改朝換代”,而東非遷都前後,政府始終沒有變化,只不過是換一個辦公地點辦公。
同時,蘇聯和奧斯曼帝國兩國原本首都的安全性也確實太差,聖彼得堡和伊斯坦布爾都容易受到海洋方面的威脅,相比較之下,東非原首都,第一鎮市雖然距離海岸線也不遠,可終究有巴加莫約和達累斯薩拉姆作爲屏障。
更別說東非周邊沒有強大國家能威脅東非的安全,而聖彼得堡和伊斯坦布爾距離其他國家都不算太遠。
尤其是伊斯坦布爾,幾乎和前線都沒有太大區別,只要一發生戰爭,就很容易受到海陸兩個方面的直接威脅,甚至被希臘和保加利亞兵臨城下,而這個時候,奧斯曼帝國都來不及調動全國軍事力量對伊斯坦布爾進行支援。
所以,遷都可以說是凱末爾改革的一個重要支點,許多重要政策都只有在正式遷都才能徹底展開實施。
如果繼續待在伊斯坦布爾,那凱末爾政府恐怕連覺都睡不好,他們同時要面臨內外部勢力的壓力,甚至是暗殺和叛亂問題。
……
1928年,註定是令人難忘的一年,尤其是奧斯曼帝國和蘇聯的巨大變革,這兩個國家的改革,不僅僅對本國產生巨大影響,同時對未來世界格局的變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而這一年,蘇聯和奧斯曼帝國推動五年計劃實施,加上東非這個先例,以及後來三個國家在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中亮眼的表現,也讓計劃性經濟,影響了未來許多國家在經濟領域發展的決策。
三個完全不同的國家,君主制,資本主義制度,還有工黨政權,猶如生物界趨同進化一般,都選擇“五年計劃”形式,三日當空,這堪稱1928年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奇觀。
而蘇聯,奧斯曼帝國和東非三個國家,自東歐,到中東再到非洲大陸,在地圖上剛好形成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斜軸線,將整個世界分割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