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7章 大水災

第1507章 大水災

北非鐵路是1931年東非國家鐵路工程中的一個重要典型,同時也是東非海外鐵路標準輸出中的一個代表作品,和同時間的南美鐵路(亞松森—利馬鐵路)同等地位的海外鐵路工程。

這其實也反映了東非在應對經濟危機中的積極開放政策,同爲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大國,美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和東非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930年6月份,美國通過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到1931年,美國全面執行該法案,並且對超過兩萬種進口商品徵收接近百分之六十的高額關稅。

美國人希望以此來保護本國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避免外國的競爭,至於該法案的效果,並不好說。

前世美國也實施了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但是不僅沒有緩解美國國內的經濟危機,反而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畢竟,前世的美國,在一戰結束就是全世界毫無疑問的最強大工業國,唯一能對美國工業造成威脅的德國,因爲一戰的失敗,也基本下線。

所以,在前世這個時期,美國在全球貿易中其實處於優勢地位,沒有國家能和美國在工業領域競爭,主動放棄了自由貿易,本身就是對美國經濟的極大削弱。

而在本時空裡,美國只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同時在高端產業方面,面臨着東非和德國等國家的激烈競爭。

別說是德國,就算英法等傳統工業強國,在部分高端產業領域,都足夠美國喝一壺的。

之所以,東非也能成爲高端產業領頭羊之一,則是東非開闢的新賽道更多,比如內燃機,汽車,航天,航空,電力等等。

相比較之下,美國在傳統工業領域和歐洲競爭吃力,在新興工業領域又不如東非和德國,這使得美國在世界市場中的定位很尷尬,有些類似21世紀遠東帝國產業轉型時期。

因此,同樣是推行和實施《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對於兩個不同時空的美國,所產生的作用也可能有很大不同。

某種意義上來說,如今東非取代了前世這一時期,美國在世界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過,東非在面對世界經濟危機時,沒有逃避,而是採取了類似前世美國羅斯福時代的對外經濟政策。

羅斯福時代,執行的是《互惠貿易協定法》,從而避免美國在貿易領域全面樹敵。

東非的北非鐵路和南美鐵路,就是這種所謂“互惠”雙邊貿易的體現,通過和其他國家展開經濟上的合作,在推動合作國發展的同時,奠定雙方經濟和貿易活動中東非的主導地位。

就比如南美鐵路建設完成後,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的交通得到改善,商品出口更加便利,帶動沿線產業發展,而這也有利於東非資本進入到這些地區,獲取當地的廉價礦產,勞動力,農產品等資源,開拓新的市場等等。

北非鐵路則將加強東非和北非地區,意大利,歐洲其他地區的貿易聯繫,東非作爲工業國,註定了在和這些國家地區的貿易中佔據優勢地位。

同時,北非鐵路還能帶動東非北方地區的經濟,促進北方內陸地區的發展。

……

1931年,隨着東非七五計劃的正式展開,同時爲了應對世界經濟危機的惡劣經濟環境,大興土木的時候,萬里之外的遠東帝國又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去年,遠東帝國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軍閥戰爭,也就是中原大戰,這場大戰甚至波及到了東非和遠東帝國的經濟貿易合作區。

不過,東非方面對這場戰爭並不關心,因爲自從1912年以來,東非在遠東帝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重大改變。

隨着清政府的垮臺,這也意味着東非和過去遠東帝國政府的合作模式破產,在1912年以前,雖然東非政府嘴上說淮海經濟區是一個公平互惠的經濟貿易合作區。

但事實上,東非官方經常插手當地的政治事務,敲打原遠東帝國君主制政府,比如在收稅,地區衝突,甚至是工程建設等具體問題上,都要經過東非政府的同意後,才能實施。

甚至在部分特殊時期,東非政府還會派遣軍隊,對遠東帝國政府進行武裝威懾。

東非這麼做的目的也很明確,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維護本國在遠東帝國經濟區內的利益,另一方面是防止原遠東帝國政府和其他列強勾結,侵蝕東非劃定的經濟勢力範圍。

而東非的這一系列做法,對遠東帝國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於,在東非經濟區內,稅收相對平緩,苛捐雜稅相對減少,社會治安比較穩定,大型衝突和戰爭幾乎不存在。

至於弊端,則是打擊了原遠東帝國君主制中央政府的權威,減少了其部分稅收收入,不過就它的口碑,哪怕沒有東非的存在,也基本無可救藥了,而收入方面,原政府也基本花不到實處去。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原君主制政府倒臺。

從1912年之後,東非官方力量大幅度從遠東帝國撤出,至於經濟方面,在東非官方資本撤出後,東非民間資本也沒有順序補入。

原因也很簡單,1910年東非全國才正式放開自由市場,民營經濟剛剛起步,彼時東非民間資本,根本沒有能力向海外擴張。

最近幾年,東非民間資本發展起來後,纔開始進入淮海和珠江地區,推動了新一輪東非對遠東帝國的經濟投資和貿易活動。

至於原本東非官方在遠東帝國的產業和投資,早在二十年前,就被東非政府出售給遠東帝國當地的親東非民族資本了,當然,如果說難聽,叫東非扶持的“買辦”也沒有問題。

東非在遠東帝國的收縮,也導致了淮海地區的動盪,就比如1930年的中原大戰,放在20年前,各方勢力想在東非的“勢力範圍”大打出手,這種局面基本不可能出現。

而1930年的戰爭,也是淮海地區近幾十年以來最大的“人禍”,今年,淮海地區又遭遇了近幾十年以來最大的“天災”。

開封。 東非駐遠東帝國領事館。

最近一年裡這處領事館的東非官方人員日子並不好過,去年,因爲西北軍和江陵政府的衝突,使得開封成爲了一處被反覆爭奪的焦點地區,好在戰爭基本被控制在下面的縣區。

市區雖然沒有遭受到直接的炮火摧殘,但是也因爲大量戰爭難民的涌入,使得這座古城變得格外擁擠,城市也變得更加糟亂,治安問題嚴峻。

而今年,隨着遠東帝國雨季的到來領事館的人員的壓力反而變得更大。

倫德爾總領事的秘書葉真一邊給他的茶杯蓄水,一邊憂心忡忡的問道:“總領事,今年遠東帝國雨水明顯更加極端和異常,也不知道會不會對領事館的安全產生威脅。”

“天災比人禍更加可怕,就算去年的戰爭,也不可能波及到我們這些外交人員,但是如果黃河水位繼續增長,沖垮黃河大堤,開封城就危險了。”

葉真的擔憂不無道理,開封這座遠東帝國城市,本身就一直受到黃河的威脅,歷史上也被淹過多次。

倫德爾總領事倒是坐的住,他對自己的秘書說道:“我已經和開封的省政府人員溝通過,如今已經過了最危險的時期,在民衆的努力下,現在這裡是安全的。”

“遠東有一句諺語,叫做久病成醫,像開封這種最容易遭受水患的城市,反而在防洪工作上,準備更加充足。”

“反倒是遠東帝國其他地區的情況,就很不樂觀了,這次遠東帝國除了東北和西北以外,幾乎大部分地區都發生了洪水,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等,從華北到華南,甚至四川盆地都是受災區域。”

1931年遠東帝國發生了近幾十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降水,大半個國家都受到了影響,且肯定是20世紀導致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災害,波及八個省,直接死亡人數甚至可能超過四十萬,受災人數更是至少超過五千萬。

要知道此時遠東帝國全國人口也才四億多,這也就意味着至少有八分之一的民衆受到了波及。

更別說,這次全國性大水淹沒了大量農田,可能超過一億多畝農田被沖毀,同時還有瘟疫,饑荒等等後續災害要防範。

除此外,還有一些城市也受到了影響,就比如20世紀遠東帝國的大城市之一江城,就直接變成了“水城”,長江的河水直接蔓延進入了三鎮市區,部分水深超過五米,最深處甚至達到十米,直接死亡人數就有數萬之多。

長江一線城市,都不好過,包括江陵政府所在地,部分城區也被洪水淹沒,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受災也很嚴重。

這輪洪災,淮海地區也是重災區之一,就比如東非的另一處領事館所在地,徐州也受到了波及,部分城區被淹沒,鐵路公路中斷,農田絕收,災民流離失所。

而徐州還不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魯南,豫東,皖北和蘇北的情況比長江流域好不到哪去。

倫德爾總領事說道:“與其他地方相比,我們已經算是幸運的了,不過,這恐怕還不是遠東帝國災難的結束,根據國內的消息,日本國在遠東帝國東北地區也有異動。”

“這樣一來,整個遠東帝國從南到北,幾乎沒有一處安寧之地。”

日本有異動,完全不出東非政府的預料,畢竟如今東北空虛,加上遠東帝國國內的災情,還有世界經濟危機的局勢,日本政府都不可能沒有動作。

關於東北空虛這個問題,其實也和去年的戰爭有關,最後江陵政府取得戰爭勝利,就是因爲東北軍倒向江陵政府入關,成爲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此前,遠東帝國的反蔣同盟和江陵政府的實力其實不相伯仲。

葉真說道:“唉,這也是沒有辦法,可以說天意如此,幾乎所有事情的發展,都在朝着有利於日本的方向發展,不過,日本政府就算想在東北搞動作,應該也不容易,畢竟遠東帝國在東北的軍事實力還是要強於日本的。”

對於葉真的說法,倫德爾總領事倒不是很認同,他說道:“雖然在東北的日軍只有萬餘人,但是別忘了,朝鮮可是他們的殖民地,這也就意味着,日本人隨時可以通過半島爲跳板,進入遠東帝國的東北地區。”

“而現在,東北地區的兵力雖然佔據優勢,但是主力卻還在關內。”

關內的東北軍大約爲十萬,這十萬人基本是其最精銳的部隊,至於關外的十幾萬軍隊,說實話,他們的戰鬥力具體如何,那就很難說了,甚至可能不如東非的民兵。

當然,倫德爾和葉真絕對想不到日後江陵政府和東北軍將領的無腦操作,否則的話他們根本就不可能討論這個話題,現在他們的討論,至少還是建立在東北軍能和日本進行戰爭的基礎上,哪怕前者不具備優勢。

倫德爾說道:“反正這些事也輪不到我們操心,說實話,就近些年帝國對遠東帝國的外交政策,就是突然放棄淮海經濟區,我都不懷疑。”

“甚至,我聽小道消息說,未來帝國在遠東帝國的工作重心,可能轉移到其他地區。”

事實上,倫德爾聽到的這個小道消息,它是真實存在的,雖然東非政府不至於完全放棄淮海經濟區,但接下來的關照力度,只會進一步減少。

而關於未來和遠東帝國的外交工作重心,將會轉移到西北和西南兩個地區,甚至,東非政府已經在和江陵政府溝通,謀求在西安和山城新增兩處領事館。

這只是政治領域的安排,至於經濟方面,東非早已經在幾年前,就將原本淮海經濟區的部分產業,轉移到西北和西南兩地。

而這些安排,就不是倫德爾這個層次能接觸到的了,這件事,即便是東非政府的高層,知道的人也不多,畢竟遠東帝國近些年來,東非政府整體上的關注是下降的。

反倒是東非民間資本剛剛準備大舉進入這個市場,結果就迎頭碰上了經濟危機,加上近期遠東帝國局勢動盪,還有天災頻發,更是拖延了它們的腳步。

而且,在東非政府的推動下,南美市場現在纔是東非全國最關注的地區,藉着南美鐵路的修建,許多東非企業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南美地區。

除此外,還有南洋,中東,南亞市場,西非和北非市場,總而言之,東非資本的選擇性很多。

(本章完)

第998章 貝拉市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1421章 鑄鐵廠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936章 軍售第1528章 養寇自重第162章 打魚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33章 尋找“光明”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014章 輕工業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504章 借人第327章 南下第574章 服軟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852章 夏威夷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230章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577章 收尾第1166章 體驗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780章 追蹤第300章 掠奪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332章 稻種第494章 假情報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223章 “療養”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317章 《東埃邊界劃定協議》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1262章 慫恿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308章 滲透第1442章 公園取經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231章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37章 戰爭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387章 初交手
第998章 貝拉市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1421章 鑄鐵廠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936章 軍售第1528章 養寇自重第162章 打魚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33章 尋找“光明”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014章 輕工業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504章 借人第327章 南下第574章 服軟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852章 夏威夷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230章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577章 收尾第1166章 體驗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780章 追蹤第300章 掠奪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332章 稻種第494章 假情報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223章 “療養”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317章 《東埃邊界劃定協議》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1262章 慫恿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308章 滲透第1442章 公園取經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231章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37章 戰爭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387章 初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