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7章 大水災
北非鐵路是1931年東非國家鐵路工程中的一個重要典型,同時也是東非海外鐵路標準輸出中的一個代表作品,和同時間的南美鐵路(亞松森—利馬鐵路)同等地位的海外鐵路工程。
這其實也反映了東非在應對經濟危機中的積極開放政策,同爲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大國,美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和東非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930年6月份,美國通過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到1931年,美國全面執行該法案,並且對超過兩萬種進口商品徵收接近百分之六十的高額關稅。
美國人希望以此來保護本國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避免外國的競爭,至於該法案的效果,並不好說。
前世美國也實施了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但是不僅沒有緩解美國國內的經濟危機,反而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畢竟,前世的美國,在一戰結束就是全世界毫無疑問的最強大工業國,唯一能對美國工業造成威脅的德國,因爲一戰的失敗,也基本下線。
所以,在前世這個時期,美國在全球貿易中其實處於優勢地位,沒有國家能和美國在工業領域競爭,主動放棄了自由貿易,本身就是對美國經濟的極大削弱。
而在本時空裡,美國只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同時在高端產業方面,面臨着東非和德國等國家的激烈競爭。
別說是德國,就算英法等傳統工業強國,在部分高端產業領域,都足夠美國喝一壺的。
之所以,東非也能成爲高端產業領頭羊之一,則是東非開闢的新賽道更多,比如內燃機,汽車,航天,航空,電力等等。
相比較之下,美國在傳統工業領域和歐洲競爭吃力,在新興工業領域又不如東非和德國,這使得美國在世界市場中的定位很尷尬,有些類似21世紀遠東帝國產業轉型時期。
因此,同樣是推行和實施《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對於兩個不同時空的美國,所產生的作用也可能有很大不同。
某種意義上來說,如今東非取代了前世這一時期,美國在世界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過,東非在面對世界經濟危機時,沒有逃避,而是採取了類似前世美國羅斯福時代的對外經濟政策。
羅斯福時代,執行的是《互惠貿易協定法》,從而避免美國在貿易領域全面樹敵。
東非的北非鐵路和南美鐵路,就是這種所謂“互惠”雙邊貿易的體現,通過和其他國家展開經濟上的合作,在推動合作國發展的同時,奠定雙方經濟和貿易活動中東非的主導地位。
就比如南美鐵路建設完成後,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的交通得到改善,商品出口更加便利,帶動沿線產業發展,而這也有利於東非資本進入到這些地區,獲取當地的廉價礦產,勞動力,農產品等資源,開拓新的市場等等。
北非鐵路則將加強東非和北非地區,意大利,歐洲其他地區的貿易聯繫,東非作爲工業國,註定了在和這些國家地區的貿易中佔據優勢地位。
同時,北非鐵路還能帶動東非北方地區的經濟,促進北方內陸地區的發展。
……
1931年,隨着東非七五計劃的正式展開,同時爲了應對世界經濟危機的惡劣經濟環境,大興土木的時候,萬里之外的遠東帝國又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去年,遠東帝國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軍閥戰爭,也就是中原大戰,這場大戰甚至波及到了東非和遠東帝國的經濟貿易合作區。
不過,東非方面對這場戰爭並不關心,因爲自從1912年以來,東非在遠東帝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重大改變。
隨着清政府的垮臺,這也意味着東非和過去遠東帝國政府的合作模式破產,在1912年以前,雖然東非政府嘴上說淮海經濟區是一個公平互惠的經濟貿易合作區。
但事實上,東非官方經常插手當地的政治事務,敲打原遠東帝國君主制政府,比如在收稅,地區衝突,甚至是工程建設等具體問題上,都要經過東非政府的同意後,才能實施。
甚至在部分特殊時期,東非政府還會派遣軍隊,對遠東帝國政府進行武裝威懾。
東非這麼做的目的也很明確,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維護本國在遠東帝國經濟區內的利益,另一方面是防止原遠東帝國政府和其他列強勾結,侵蝕東非劃定的經濟勢力範圍。
而東非的這一系列做法,對遠東帝國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於,在東非經濟區內,稅收相對平緩,苛捐雜稅相對減少,社會治安比較穩定,大型衝突和戰爭幾乎不存在。
至於弊端,則是打擊了原遠東帝國君主制中央政府的權威,減少了其部分稅收收入,不過就它的口碑,哪怕沒有東非的存在,也基本無可救藥了,而收入方面,原政府也基本花不到實處去。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原君主制政府倒臺。
從1912年之後,東非官方力量大幅度從遠東帝國撤出,至於經濟方面,在東非官方資本撤出後,東非民間資本也沒有順序補入。
原因也很簡單,1910年東非全國才正式放開自由市場,民營經濟剛剛起步,彼時東非民間資本,根本沒有能力向海外擴張。
最近幾年,東非民間資本發展起來後,纔開始進入淮海和珠江地區,推動了新一輪東非對遠東帝國的經濟投資和貿易活動。
至於原本東非官方在遠東帝國的產業和投資,早在二十年前,就被東非政府出售給遠東帝國當地的親東非民族資本了,當然,如果說難聽,叫東非扶持的“買辦”也沒有問題。
東非在遠東帝國的收縮,也導致了淮海地區的動盪,就比如1930年的中原大戰,放在20年前,各方勢力想在東非的“勢力範圍”大打出手,這種局面基本不可能出現。
而1930年的戰爭,也是淮海地區近幾十年以來最大的“人禍”,今年,淮海地區又遭遇了近幾十年以來最大的“天災”。
開封。 東非駐遠東帝國領事館。
最近一年裡這處領事館的東非官方人員日子並不好過,去年,因爲西北軍和江陵政府的衝突,使得開封成爲了一處被反覆爭奪的焦點地區,好在戰爭基本被控制在下面的縣區。
市區雖然沒有遭受到直接的炮火摧殘,但是也因爲大量戰爭難民的涌入,使得這座古城變得格外擁擠,城市也變得更加糟亂,治安問題嚴峻。
而今年,隨着遠東帝國雨季的到來領事館的人員的壓力反而變得更大。
倫德爾總領事的秘書葉真一邊給他的茶杯蓄水,一邊憂心忡忡的問道:“總領事,今年遠東帝國雨水明顯更加極端和異常,也不知道會不會對領事館的安全產生威脅。”
“天災比人禍更加可怕,就算去年的戰爭,也不可能波及到我們這些外交人員,但是如果黃河水位繼續增長,沖垮黃河大堤,開封城就危險了。”
葉真的擔憂不無道理,開封這座遠東帝國城市,本身就一直受到黃河的威脅,歷史上也被淹過多次。
倫德爾總領事倒是坐的住,他對自己的秘書說道:“我已經和開封的省政府人員溝通過,如今已經過了最危險的時期,在民衆的努力下,現在這裡是安全的。”
“遠東有一句諺語,叫做久病成醫,像開封這種最容易遭受水患的城市,反而在防洪工作上,準備更加充足。”
“反倒是遠東帝國其他地區的情況,就很不樂觀了,這次遠東帝國除了東北和西北以外,幾乎大部分地區都發生了洪水,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等,從華北到華南,甚至四川盆地都是受災區域。”
1931年遠東帝國發生了近幾十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降水,大半個國家都受到了影響,且肯定是20世紀導致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災害,波及八個省,直接死亡人數甚至可能超過四十萬,受災人數更是至少超過五千萬。
要知道此時遠東帝國全國人口也才四億多,這也就意味着至少有八分之一的民衆受到了波及。
更別說,這次全國性大水淹沒了大量農田,可能超過一億多畝農田被沖毀,同時還有瘟疫,饑荒等等後續災害要防範。
除此外,還有一些城市也受到了影響,就比如20世紀遠東帝國的大城市之一江城,就直接變成了“水城”,長江的河水直接蔓延進入了三鎮市區,部分水深超過五米,最深處甚至達到十米,直接死亡人數就有數萬之多。
長江一線城市,都不好過,包括江陵政府所在地,部分城區也被洪水淹沒,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受災也很嚴重。
這輪洪災,淮海地區也是重災區之一,就比如東非的另一處領事館所在地,徐州也受到了波及,部分城區被淹沒,鐵路公路中斷,農田絕收,災民流離失所。
而徐州還不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魯南,豫東,皖北和蘇北的情況比長江流域好不到哪去。
倫德爾總領事說道:“與其他地方相比,我們已經算是幸運的了,不過,這恐怕還不是遠東帝國災難的結束,根據國內的消息,日本國在遠東帝國東北地區也有異動。”
“這樣一來,整個遠東帝國從南到北,幾乎沒有一處安寧之地。”
日本有異動,完全不出東非政府的預料,畢竟如今東北空虛,加上遠東帝國國內的災情,還有世界經濟危機的局勢,日本政府都不可能沒有動作。
關於東北空虛這個問題,其實也和去年的戰爭有關,最後江陵政府取得戰爭勝利,就是因爲東北軍倒向江陵政府入關,成爲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此前,遠東帝國的反蔣同盟和江陵政府的實力其實不相伯仲。
葉真說道:“唉,這也是沒有辦法,可以說天意如此,幾乎所有事情的發展,都在朝着有利於日本的方向發展,不過,日本政府就算想在東北搞動作,應該也不容易,畢竟遠東帝國在東北的軍事實力還是要強於日本的。”
對於葉真的說法,倫德爾總領事倒不是很認同,他說道:“雖然在東北的日軍只有萬餘人,但是別忘了,朝鮮可是他們的殖民地,這也就意味着,日本人隨時可以通過半島爲跳板,進入遠東帝國的東北地區。”
“而現在,東北地區的兵力雖然佔據優勢,但是主力卻還在關內。”
關內的東北軍大約爲十萬,這十萬人基本是其最精銳的部隊,至於關外的十幾萬軍隊,說實話,他們的戰鬥力具體如何,那就很難說了,甚至可能不如東非的民兵。
當然,倫德爾和葉真絕對想不到日後江陵政府和東北軍將領的無腦操作,否則的話他們根本就不可能討論這個話題,現在他們的討論,至少還是建立在東北軍能和日本進行戰爭的基礎上,哪怕前者不具備優勢。
倫德爾說道:“反正這些事也輪不到我們操心,說實話,就近些年帝國對遠東帝國的外交政策,就是突然放棄淮海經濟區,我都不懷疑。”
“甚至,我聽小道消息說,未來帝國在遠東帝國的工作重心,可能轉移到其他地區。”
事實上,倫德爾聽到的這個小道消息,它是真實存在的,雖然東非政府不至於完全放棄淮海經濟區,但接下來的關照力度,只會進一步減少。
而關於未來和遠東帝國的外交工作重心,將會轉移到西北和西南兩個地區,甚至,東非政府已經在和江陵政府溝通,謀求在西安和山城新增兩處領事館。
這只是政治領域的安排,至於經濟方面,東非早已經在幾年前,就將原本淮海經濟區的部分產業,轉移到西北和西南兩地。
而這些安排,就不是倫德爾這個層次能接觸到的了,這件事,即便是東非政府的高層,知道的人也不多,畢竟遠東帝國近些年來,東非政府整體上的關注是下降的。
反倒是東非民間資本剛剛準備大舉進入這個市場,結果就迎頭碰上了經濟危機,加上近期遠東帝國局勢動盪,還有天災頻發,更是拖延了它們的腳步。
而且,在東非政府的推動下,南美市場現在纔是東非全國最關注的地區,藉着南美鐵路的修建,許多東非企業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南美地區。
除此外,還有南洋,中東,南亞市場,西非和北非市場,總而言之,東非資本的選擇性很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