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

在東非的五五規劃中,農業側重方向在於對水資源的利用和土地治理,因爲這兩項是涵蓋全國範圍的大型農業工程,每個地方基本上都有相關需求。

因此必須注意到的是,在大湖區這種水源十分充沛的區域,節水農業的側重方向也有所不同,同時大湖區的水稻種植區域內,水資源管理和土地治理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而大湖區更加重視排水工作,具體表現就在於農業灌溉工具更加複雜化,細節化,從而實現水資源的量入爲出,提高利用效率,同時建設發達的溝渠網絡,引導水流向他該去的地方。

而關於大湖區水流的方向,除了順着尼羅河向下遊而去以外,東非政府在北大湖省還有一個重點工程項目,當然,這個水利工程項目實際上涉及到兩個省,也就是北大湖省和圖爾卡納省,不過整體上來說圖爾卡納省是受益者。

恩斯特就對此詢問道:“如今,關於你們省的調水工程,也就是從大湖區向薩丁迪達平原的西線引水工程建設如何?”

薩丁迪達平原就是東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亞高原之間的平原地帶,圖爾卡納湖就坐落於這個平原上,而它的東面則是貝納迪爾平原。

當然,這些平原一般不太出名,人們在對這些區域的劃分上,更喜歡以沙漠地貌的判斷,就比如貝納迪爾平原,東非人一般就喜歡叫做索馬里沙漠地區,或者東北沙漠地區。

而薩丁迪達平原的氣候情況和索馬里基本上差不多,所以爲了加強對當地的開發利用,東非有三項重要調水工程。

當然,也可以看做兩個,其中關於從東非高原引水進入薩丁迪達平原的工程,分爲東線和西線,所以可以看做兩個獨立的引水工程。

最後一個則是從埃塞俄比亞高原引水進入薩丁迪達平原,這也可以稱爲薩丁迪達平原引水北線工程。

而這三線引水工程的目的就在於解決薩丁迪達平原的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問題,受益者都是圖爾卡納省。

不管東非高原還是埃塞俄比亞高原,它們在前世都有一個稱呼,那就是“非洲水塔”。

東非高原就不需要多說了,擁有整個非洲最豐富的淡水儲量,孕育出著名的東非高原湖泊羣。

而埃塞俄比亞高原,降水同樣豐富,是尼羅河,朱巴河,謝貝利河等東非重要河流以及東非第四大湖圖爾卡納湖的水源地,在阿比西尼亞帝國境內的埃塞俄比亞高原上還有塔納湖這一個大型湖泊。

所以,利用好東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亞高原的水資源,能進一步拓展東非的宜居地帶,緩解區域水資源緊張問題。

而涉及到北大湖省的西線工程,就是引一部分尼羅河水,進入圖爾卡納湖西南方向的荒漠地帶。

而目前,東非政府對於薩丁迪達平原調水工程的主要開發項目,除了滿足圖爾卡納省的工業和生活用水以外,更多的是爲了擴大本國的棉花種植區域,將這裡打造成東非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

所以,在涉及到這個工程的建設進度問題上,曼弗雷德說道:“陛下,關於薩丁迪達平原引水西線工程,我們省的進度基本上完成,不過,圖爾卡納省方面進度相對比較緩慢,預計等到兩年後,才能全線貫通。”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事實上在於圖爾卡納省境的建設能力相對於北大湖省差很多,雖然北大湖省是農業省份,但是他的工業規模還是比較可觀的,畢竟人口體量擺在這裡,而有人口,就有相對應的市場需求。

更何況,農業省份本身就在水利建設方面有更多的經驗,所以北大湖省能夠提前完成省內工作進度,也就在情理之中。

對於曼弗雷德高官的解釋,恩斯特還是比較滿意的,他說道:“在北方地區,受限於人口,經濟和工業能力等原因,工程項目的開發相對其他地區比較困難,所以你們省作爲靠近北方的重要省份,就更應該發揮帶頭作用,配合國家大方針和政策,不能抱有狹隘心理。”

恩斯特之所以這麼強調,那就是因爲薩丁迪達平原引水工程,這個大型水利項目,事實上對於北大湖省的作用極其有限。

在薩丁迪達平原引水工程中,除了北線工程完全由圖爾卡納省自己承擔以外,東線和西線裡,普魯士省(肯尼亞西部)和北大湖省都屬於付出更多,且沒有太多收益的一方。

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工程放在歐美那些區域相對自治的區域,想要協調這種工程,毫無疑問會比較困難。

恩斯特接着說道:“只有北方經濟發展起來,大湖區的上限才能相對應的提高,畢竟大湖區位於內陸,周邊區域就相當於你們的經濟腹地,所以你們現在看似吃虧,但卻是爲自己未來的發展添柴加火。”

對於皇帝陛下所言,曼弗雷德也頗爲認同的點點了頭,他說道:“我們北大湖省也明白這一點,作爲大湖區省份,我們在全國的區域,相對而言是比較差的,尤其是遠離海洋這一點。”

“所以,內陸和周邊貿易,是大湖區唯一的出路,儘可能彌補我們非沿海省份的缺點,而我們省的主要學習目標,就是成爲類似奧匈帝國或者德國那樣的內陸重要貿易,交通,交流節點。”

雖然說奧匈帝國和德國都有出海口,但是就兩國的經濟分佈來說,他們屬於內陸經濟相對發達的區域,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德國和奧匈帝國周邊國家的經濟水平都不算差。

所以,只有區域大環境好的情況下,北大湖省的經濟發展上限才能進一步提升,成爲東非的經濟強省。

恩斯特就點點頭說道:“薩丁迪達平原引水工程,看起來你們好像有些吃虧,但是從長遠來看,對於你們同樣有着重要意義。”

“就拿引水工程沿線,未來種植的大量棉花等農作物來說,毫無疑問,這些基礎農產品的加工,勢必會反哺北大湖省的紡織業等行業,進一步降低你們紡織業發展的原材料成本,提供更加優質的原材料。”

“這樣,圖爾卡納省能夠通過種植更多的農作物,獲得收入,你們也能獲得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場。”

至於圖爾卡納省,本身是不可能發展大規模工業的,所以如果圖爾卡納省的農業得到發展,最終北大湖省還是會成爲受益者。

而圖爾卡納省不會大規模發展工業的原因也有很多,就比如氣候上,圖爾卡納省的薩丁迪達平原區域,先天不足,將工廠建設在這裡,就要建設額外的散熱配套設施,而把工廠放在臨近的大湖區,甚至連風扇都不需要安裝。

畢竟大湖區的年平均氣溫只有二十多度出頭,工人在這種溫度下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而薩丁迪達平原的溫度就有可能達到三十多度,甚至四十多度,畢竟薩丁迪達平原很大一部分都是沙漠和半乾旱草原地帶。

除此外,薩丁迪達平原連水源都是從外部引入,而發展工業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水,反觀大湖區,水源有充足的保障還能往外輸出。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把工業部署在大湖區,最終工業排放的污水,可以通過尼羅河流到埃及,而圖爾卡納省的薩丁迪達平原,他沒有向外的河流,如果在當地建設工業,最終污染的還是東非自己的土地,而且因爲地勢的原因,這些污染會高度彙集。

最典型的就是圖爾卡納湖,它的上游也就是奧莫河,就是一條內流河,奧莫河發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南部,進入薩丁迪達平原後,最終注入圖爾卡納湖,而不是海洋。

所以,理論上來說,可以將圖爾卡納湖看做東非的“羅布泊”,奧莫河則可以視作“塔里木河”。

只不過,薩丁迪達平原不是塔里木盆地,它的東面連接着平均海拔更低的貝納迪爾平原,但是因爲沙漠和乾旱的氣候,即便地形不受阻礙,也沒有發育出注入印度洋的天然河道。

這一點有些類似,東非尼羅河行省境內,尼羅河盆地和埃及蘇丹地區的交匯地帶,本來尼羅河上游的水量是不錯的,但是這些河水,很大一部分在東非境內被蒸發掉,還有很大一部分會被沙漠吞噬,補充地下水。

而這也是爲什麼發源於阿比西尼亞帝國的青尼羅河對於埃及如此重要的原因。

而奧莫河顯然水量,以及下游的低窪地形和乾旱炎熱的氣候不足以支撐其發育成爲一條大型河流並且最終注入印度洋。

而東非的薩丁迪達平原引水工程,顯然也會在中途有所損耗,不過,這些引水工程主要目的是爲了發展農牧業,在它的末端,基本上不會有水量剩餘,形成類似圖爾卡納湖一樣的內流湖。

當然,東非政府的用意不止於此,這些引水工程除了經濟利益以外,還肩負着改造區域生態的作用。

而這項工程最大的受害者其實還是埃及,因爲薩丁迪達平原引水工程中很大一部分水源來自東非高原的大湖區,而大湖區的下游是尼羅河,東非將這些河水引入到圖爾卡納省,那也就意味着流入到埃及的尼羅河水量會變得更少。

不過,死道友不死貧道,對於埃及境內尼羅河水量減少,恩斯特是十分樂見其成的。

畢竟要知道如今的埃及包括蘇丹地區,這些區域前世人口加起來將近有一億五千萬,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數字。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埃及是典型的阿拉伯教國家,恩斯特可不希望和一億多阿拉伯教徒做鄰居,這樣容易引起東非北部的“綠化”。

畢竟,埃及之於東非,就類似墨西哥之於美國,不過,好消息是埃及和東非之間的自然環境阻隔,比美國和墨西哥交界處更差。

除此外,埃及人還可以到歐洲討生活,前世埃及國家財政收入中“僑匯”就是一個重要項目。

而這個創造“僑匯”的羣體其實可以看做遠東帝國的農民工,只不過埃及人打工目的地要出國,而出國目的地是歐洲發達國家,或者中東的那些石油富國。

而東非相對於埃及而言,毫無疑問也是一個“發達”國家,而且兩國還是陸上鄰國,所以恩斯特擔心埃及人學習拉美人偷渡美國一樣,未來大規模偷渡到東非,這個擔心並非沒有道理。

要知道東非這麼龐大的一個國家,目前人口也纔不到兩億,未來可能也就維持在幾億人水準,所以面對埃及這個“窮”鄰居,且這個鄰居還有很多讓人難以接受的“惡習”,至少恩斯特在心理上是無法接受的。

所以,減少埃及的人口承載力,在恩斯特看來就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前世埃及的人口增長模式,可以說過於誇張,而造成這種人口增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宗教,一個是大餅政策。

前者在思想上讓埃及人肆無忌憚的野蠻生長,這在很多阿拉伯教國家都是常態,後者則是政府保底,廉價大餅讓埃及人生的有“底氣”。

但是,縱觀20世紀初,波斯灣沿岸的那些小國,卡塔爾,海盜海岸,巴林,他們人口在石油未發現前,始終無法擴大,就是因爲氣候過於惡劣。

東非截取更多的尼羅河水量,顯然會讓未來埃及的生存狀況更加糟糕,但是,這顯然還不夠,恩斯特還有更惡毒的計劃,那就是提前幫助阿比西尼亞帝國在青尼羅河上建設水壩。

阿比西尼亞帝國再怎麼說也是基督教國家,而且近些年在文化上迅速東非化,所以在文化上和東非差異性越來越小,所以相對於埃及這種“難以改變”的國家,恩斯特不擔心阿比西尼亞帝國未來人口增長。

當然,難以改變並不意味無法改變,只不過像東非或者歐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廢物基本上辦不到這一點,但是,讓工黨來辦說不定就有奇效。

如果,埃及能變成俄國一樣的紅色國家,那說不定未來人口增速就可以降下來,俄國型工黨對付宗教十分有一套,加上大規模普及教育和發展工業,所以就前世情況來看,工黨國家的生育率普遍不高。

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472章 備戰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113章 野望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847章 畜牧業第72章 菸草種植第832章 押解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42章 移民熱潮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87章 勸說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844章 魯道夫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385章 煽動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210章 小丑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28章 打探第75章 大逃亡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354章 電報第727章 艦隊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821章 裁軍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261章 威脅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1519章 會議第255章 五五開第1519章 會議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847章 畜牧業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609章 提升第1182章 中間商第464章 勸說第1037章 電氣化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239章 兵變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304章 調停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299章 預判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368章 插曲第882章 出口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207章 換牌第1081章 消耗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698章 魚餌第55章 到東非去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822章 卡賓達第945章 空軍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387章 初交手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871章 “萊茵”市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233章 抓捕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797章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639章 不對等交易第1236章 敖德薩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586章 忽悠合資
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472章 備戰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113章 野望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847章 畜牧業第72章 菸草種植第832章 押解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42章 移民熱潮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87章 勸說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844章 魯道夫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385章 煽動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210章 小丑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28章 打探第75章 大逃亡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354章 電報第727章 艦隊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821章 裁軍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261章 威脅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1519章 會議第255章 五五開第1519章 會議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847章 畜牧業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609章 提升第1182章 中間商第464章 勸說第1037章 電氣化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239章 兵變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304章 調停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299章 預判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368章 插曲第882章 出口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207章 換牌第1081章 消耗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698章 魚餌第55章 到東非去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822章 卡賓達第945章 空軍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387章 初交手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871章 “萊茵”市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233章 抓捕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797章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639章 不對等交易第1236章 敖德薩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586章 忽悠合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