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1章 鑄鐵廠

羅貝爾是來自巴拉圭的商人,而他這次前來萊塔尼亞省的目的就是爲了考察一批被淘汰的工業設備,而馬蘇德就是他僱傭的中間人兼翻譯。

兩人一邊向車站外走着,一邊進行着交流。

馬蘇德向羅貝爾說道:“羅貝爾先生,我相信你已經初步對帝國目前的經濟建設情況有了一定的瞭解。”

羅貝爾點點頭:“是這樣的,馬蘇德先生,你們東非人常說聞名不如一見,就我今天的所見,確實是這個道理。”

“就以亞歷山大港的情況來說,東非領先我們巴拉圭至少三十年,不過,不知道東非的其他城市又是如何一番景象,所以我也想在東非多停留一段時間,尋找一些商機。”

羅貝爾和馬蘇德兩人從巴拉圭出發,抵達東非的交通工具是一艘東非客輪。

巴拉圭和東非之間有固定的客輪運營航線,在20世紀初,航空業尚不發達的年代,輪船是跨洋國家間最好的交通工具。

而東非和南美各國之間,隨着近些年來貿易和交流的日益頻繁,遠洋航運業發展的也如火如荼。

一些海洋航運公司以東非的卡賓達市爲起點,沿着南大西洋的赤道暖流,抵達巴西,然後再沿着巴西暖流南下,途徑巴西,烏拉圭,巴拉圭,阿根廷和智利等國家的港口,最後再貼近西風漂流往東繞回非洲海岸線,在南非的開普敦分流,選擇前往非洲東西海岸航線。

而羅貝爾和馬蘇德毫無疑問是選擇非洲西海岸航線,沿着本格拉寒流最終抵達東非。

本格拉寒流經過前世納米比亞和安哥拉地區,也就是東非的西南省,萊塔尼亞省,本格拉省,西海岸省,最後再回到卡賓達。

這就在南大西洋形成了一個循環,而航運公司也依此制定運營計劃。

所以,這一路下來,羅貝爾見識到的東非城市僅有鯨灣港市,斯瓦科普蒙德市,亞歷山大港市這三座東非城市。

而鯨灣港和斯瓦科普蒙德雖然是東非西南省的重要城市,但是規模都不算大,畢竟西南省整體人口規模就不太多。

所以,在抵達盧班戈前,亞歷山大港算是羅貝爾唯一接觸過的東非“大城市”,當然,以羅貝爾的角度來看,亞歷山大港肯定算大城市範疇。

畢竟,巴拉圭本身小國寡民,且作爲農業國,城鎮化程度偏低,只有首都亞松森等寥寥幾個城市有些規模。

馬蘇德就對羅貝爾介紹道:“亞歷山大港在我們東非算不上大城市,整個萊塔尼亞省唯一能和大城市稍微沾邊的也就只有省會盧班戈了,不過即便如此,盧班戈的人口也才三十多萬。”

“不過,即便如此,盧班戈在東非算作大城市也比較勉強,在東非只有人口達到五十萬以上,才真正稱得上大城市。”

“不過,盧班戈雖然規模不大,在帝國的重要性和政治地位卻並不算低,畢竟它是省會,兼具重要交通樞紐,以及鋼鐵產業中心和重工業基地之一。”

雖然馬蘇德說的都是客觀情況,但還是讓羅貝爾對東非感到大吃一驚。

羅貝爾說道:“馬蘇德先生,如果不是對你比較瞭解,我都懷疑你在故意炫耀萊茵帝國的強大。”

“要知道我們巴拉圭全部人口加起來也不到二百萬規模,就按照二百萬算,光是你口裡所謂不算大城市的盧班戈,人口就能佔到巴拉圭全國的百分之十五以上。”

“而你所謂的大城市標準,我們巴拉圭至少要把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匯聚在一個城市纔可以實現。”

“而這讓我想到了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人口恐怕就和我們全國差不多,果然對於你們這種大國來說,一城比一國並不是虛言。”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如今整個拉美地區,最炙手可熱的城市,所以羅貝爾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它。

馬蘇德卻說道:“布宜洛斯艾利斯是一個怪胎,別說你們,放在東非恐怕也能成爲人口第一大城市,上一次人口統計時,我們東非也沒有人口接近兩百萬的城市,不過在東非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倒是有不少,這幾年說不定還有所增加。”

南美很多國家城市化水平其實比較超前,就比如阿根廷和巴西,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很大原因,在於兩國是移民國家,而且居民多來自歐洲。

而歐洲的移民移居兩地後,自然更傾向於選擇兩國的城市定居,尤其是里約熱內盧和布宜洛斯艾利斯,這種政治,經濟,交通,基礎設施等綜合條件最優越的地區。

而東非作爲移民國家之所以能夠避免這種情況,在於當初東非政府建立時,就是強勢政府,且東非政府挑選的移民本來就更容易管理。

爲了實現“徙民實邊”,從而消化殖民地,所以當初東非政府一直都在積極推動人口向內陸和西部的遷徙,並且開發耕地,以民爲兵,這其實就是東非版的“屯田”。

而這樣一來,東非和其他移民國家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東非存在過一個廣泛的傳統農業社會階段。

就比如在東非,如果你問一個東非人他的老家是哪裡?很多東非人他可能給你指向一個東非東部某處鄉下地方,這是很反常的,畢竟,東非是一個移民國家,追根溯源下東非人基本上來自遠東和歐洲。

而現在纔過去短短不到幾十年時間,在東非就形成了鄉土文化和底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母國記憶。

而反之,如果在阿根廷和巴西,問他們的老家在哪裡,他們或許會理直氣壯的回覆歐洲的某個國家或者地區,就比如羅貝爾,如果問他老家哪裡,他肯定會說意大利。

當然,這並非東非人“數典忘祖”,而是多次政府主導下的大規模遷徙所造成的,尤其是東非除了東部以外的區域最爲明顯。

因爲現在東非的很多民衆,他們上一代生活在東非東部,所以他們第一時間會把東部的某個地方當做自己的故鄉,當然,如果再往上,他們就要翻“家譜”。

雖然說東非絕大多數人沒有家譜,但是口口相傳,還是可以尋根溯源的,畢竟東非的歷史過於短暫,老一輩對於故國還是有很深記憶的。

而對於這種情況,東非政府是樂見其成的,畢竟這有利於東非“家國”情懷的塑造,增加東非的凝聚力,而這也正是其他移民國家所欠缺的。

這也算意外之喜了,畢竟東非政府當初根本沒有想到會發生這種情況,只能說東非推行的政策導致歪打正着。

羅貝爾說道:“確實如此,阿根廷和巴西的人口都高度集中在首都等大城市,我們巴拉圭在南美應該屬於特殊情況,相對於周邊國家,巴拉圭人口分佈上也更加均勻。”

“當初,巴拉圭政府爲了吸引移民,所以積極給移民發放土地,我父親就是逃難到巴拉圭的意大利人,當時巴拉圭政府不僅接納了他,而且將他安排到了我母親所在的村莊,兩人最終修成正果,這纔有了我。”

上個世紀的巴拉圭戰爭,對於巴拉圭的影響極大,人口斷崖式減少,包括首都亞松森在內的許多地區,遭到嚴重破壞,國內人口結構嚴重失衡。

而這也就導致新的巴拉圭政府,爲了恢復人口,推動了一系列積極政策,比如給歐洲移民發放土地,准許土著成爲本國公民,積極推動失偶婦女再婚。

當然,巴拉圭政府給移民發放的土地,談不上多好,但是對於一些落難南美的歐洲移民來說完全就是“暴富”了。

畢竟,他們之所以困難南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歐洲人口增長,從而導致土地緊張,很多農民不得不到海外謀生。

而巴拉圭政府的一系列舉措,也使得巴拉圭人口迅速得到恢復,甚至這幾年有可能突破兩百萬。

而前世,這個時間段巴拉圭人口不足百萬,可能只有七八十萬水平,由此可見,巴拉圭政府的一系列舉措是比較有效的。

不過,即便如此,現在巴拉圭人口依舊是南美墊底的存在,只能排到第九位,僅次烏拉圭多,烏拉圭人口大約一百五十萬左右,而這個時代,整個南美的獨立國家也才只有十個。

而其他南美國家人口都在兩百萬以上,就比如排在第八的厄瓜多爾,人口就在兩百萬左右。

羅貝爾說道:“如今巴拉圭人口初步恢復,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於這些年政府的各種利好政策。”

“這讓我們巴拉圭度過了最危險的階段,尤其是這些年和玻利維亞的領土衝突中,玻利維亞人口只比巴拉圭多幾十萬。”

“而人口的恢復,自然而然的推動了巴拉圭經濟領域的發展,以前巴拉圭是南美最發達的國家,但是現在我們只能重新起步,而這也是我到東非的目的之一,我相信接下來巴拉圭的經濟會進一步發展,所以要提前佈局。”

在上個世紀,巴拉圭確實在發展領域算的上南美最好的國家,要不然也不可能和阿根廷,巴西兩個大國進行長達多年的戰爭。

當時巴拉圭建設有南美唯一一座現代化鑄鐵廠,同時老佩洛斯還引入了其他產業,後來小洛佩斯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巴拉圭兵工廠,使得巴拉圭擁有生產步槍,火炮,甚至是機槍等武器的能力。

不過,隨着巴拉圭戰爭的失敗,這些曾經在南美輝煌的工廠也隨着佩洛斯家族煙消雲散了。

而羅貝爾這次來到東非,就是爲了購買東非淘汰的生產設備,重建巴拉圭的鑄鐵廠。

羅貝爾說道:“巴拉圭這些年因爲戰爭的原因,百廢待興,所以我認爲鋼鐵產業在巴拉圭有很大的市場。”

“不過受制於巴拉圭礦產資源限制,我想到的辦法就是重建巴拉圭的鑄鐵廠,生產初級鐵製品在巴拉圭銷售。”

巴拉圭缺乏煤炭和鐵礦資源,雖然巴拉圭有鐵礦,但這個時代並沒有發現,而且建造鋼鐵廠如何和國外企業競爭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所以,羅貝爾打算從東非進口鋼鐵材料,再運回巴拉圭加工成各種工業品。

馬蘇德笑呵呵的說道:“那羅貝爾先生,你可算來對了地方,我們東非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鋼鐵產業體系,而萊塔尼亞省剛好是帝國的重要鋼鐵產業中心之一。”

羅貝爾提醒道:“我可沒有那麼多資本採購最先進的設備。”

對於這一點,馬蘇德則說道:“那就更好了,羅貝爾先生,你對於我們東非的情況並不瞭解,就在近些年,我們東非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產業升級。”

“而這也就導致很多原本落後的生產設備被淘汰掉,這也是我們的機會,可以藉此,以低廉的價格拿到成套的二手生產設備。”

羅貝爾還是有些擔心的說道:“雖然說我的要求不高,但是也不能當冤大頭,尤其是二手設備,萬一因爲質量問題,到了我手裡變成一堆廢鐵,我可就虧大了。”

對於他的擔憂,馬蘇德說道:“關於這一點,羅貝爾先生完全不用擔心,因爲你對於我們國家最近的經濟不太瞭解。”

“這次產業調整,完全是由政府強力推行的,這就導致,一大批鋼鐵企業因爲政策轉變,而被迫關停,尤其是那些沒有及時轉變的民營鋼鐵相關企業。”

“而這次經濟調整,甚至導致一些剛剛出廠的工業設備和機器,因爲不符合標準的原因,變成了無人問津的廢鐵。”

“所以,現在東非市場上流通的二手設備,其中有不少甚至都沒有使用過,對於這些設備,難道你還擔心會出問題麼?”

而瞭解了這些經濟內幕的羅貝爾激動的說道:“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萊塔尼亞省買到十成新的生產設備,而且不用花太多錢?”

馬蘇德點點頭說道:“是這樣的,當然,我建議你找個當地的專業人員進行評估,這樣你也能知道我所言非虛。”

“之前在盧班戈應該有不少設備流入到市場上,如果沒有人要,大概率會被當做廢鐵處理,所以趁着風口,先下手爲強,對於你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機器設備無人打理,光是放着也有可能出問題。”

羅貝爾認同了這種說法,畢竟在東非人看來,這些淘汰的設備,不盡快處理掉,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還佔地方,更別說精心打理照看了。

第1474章 人口第33章 尋找“光明”第81章 煤礦第189章 佔領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981章 捷徑第308章 滲透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1504章 脫鉤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243章 70式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549章 潰兵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862章 後續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13章 野望第332章 稻種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822章 卡賓達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19章 農忙第446章 災情第276章 “老朋友”第802章 爭論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145章 機遇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215章 交涉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356章 鐵路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78章 奧匈帝國第1464章 鐵血暴君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511章 聲吶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505章 提速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424章 奔逃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159章 交易和威脅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837章 颱風第355章 安卡村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336章 東非菜?第961章 危與機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862章 後續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878章 無線電第160章 革新第556章 氣吐血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
第1474章 人口第33章 尋找“光明”第81章 煤礦第189章 佔領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981章 捷徑第308章 滲透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1504章 脫鉤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243章 70式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549章 潰兵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862章 後續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13章 野望第332章 稻種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822章 卡賓達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19章 農忙第446章 災情第276章 “老朋友”第802章 爭論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145章 機遇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215章 交涉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356章 鐵路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78章 奧匈帝國第1464章 鐵血暴君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511章 聲吶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505章 提速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424章 奔逃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159章 交易和威脅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837章 颱風第355章 安卡村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336章 東非菜?第961章 危與機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862章 後續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878章 無線電第160章 革新第556章 氣吐血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