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4章 人口

魯道夫對於恩斯特的建議確實感到吃驚,蘇聯對於帝國主義國家而言就是一種“禁忌”,更別說學習了。

他小心翼翼的說道:“這樣一來,恐怕不需要工黨動手,國內的那些利益集團就把我們趕下臺了。”

對於魯道夫的擔憂,恩斯特說:“經濟危機一來,誰也跑不了,與其被動,顯然主動有更多的操作空間,哈布斯堡最重要的還是牢牢把持住軍權,同時,提振國民信心,穩定住多數人。”

“真等到經濟危機爆發,那就以如今奧匈帝國的體量和經濟形勢,那很有可能導致動輒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失業,這些人的基本生存如果得不到保障,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這也是你的機會,如果能利用的好,或許可以進一步打破原本奧匈帝國民族問題的桎梏。”

解決經濟危機的辦法,實際上就是建立新的經濟秩序,從而適應新的生產力,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國家格局的重塑。

因此,恩斯特說道:“這也是奧匈帝國中央政府,把手伸入到帝國內部各個地區的契機,就像蘇聯這個國家,誰都不能否認,蘇聯的各個部門還有大型企業,他們的垂直管理,使得莫斯科對地方的控制發揮到了極致。”

“而這也是奧匈帝國所缺乏的,如今你們已經初步控制了匈牙利地區,匈牙利或許就能成爲試點之一,從而繞開匈牙利地方對維也納的干擾。”

這一點在東非其實也有體現,就比如東非許多政府部門,還有國有企業,他們深入東非各個區域,但卻由東非中央統一管理,地方對其影響很有限,比較典型的就是鐵路系統。

隨後,恩斯特繼續和魯道夫傳授了不少經驗,不過,就是不知道魯道夫現在開始準備,是否還來得及。

……

1929年5月2日。

東加里曼丹。

隨着全國統計工作的展開,東加里曼丹總督府也變得熱鬧起來。

“這是經過幾個月的彙總,還有核實,如今整個東加里曼丹的總人口是三百二十一萬五千零四十三人,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多出近幾十萬人口。”

密密麻麻的文件擺在東加里曼丹總督克萊森面前,秘書奧倫向他彙報說。

克萊因總督眉頭緊鎖的詢問道:“怎麼多出這麼多,我記得之前政府檔案記錄的人口可是隻有兩百三十多萬,現在這人口統計超出的部分都接近百萬之衆了!”

奧倫回覆道:“總督閣下,多出來的這些人口,大致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東加里曼丹的人口出生率是遠高於本土的,尤其是遠東帝國移民,這導致了我們數據的失真。”

“我們上一次統計殖民地人口,大約是五年前,而且當初統計工作並不完整,畢竟殖民地官員和經費有限,加上過去道路,通信等問題,所以誤差較大很好理解。”

“另一個原因,則是偷渡人口,黑戶是東加里曼丹人口暴漲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文萊,砂拉越等南洋地區偷渡到我們這裡的人口並不少。”

“這一部分人大約也有二三十萬,而且關於這些非法移民,我們如何處理,我也正打算向你請示!”

如何處理非法移民,克萊因給出了答案:“還能怎麼處理?他們現在都已經跑到東加里曼丹了,我們也不可能把他們遣返,而且能過來也算他們的本事,對於這部分人,進行審覈,只要沒有太大問題,就默許他們存在,不過接下來,要讓他們老老實實的辦理入籍手續。”

大部分非法移民,進入東加里曼丹的途徑,克萊因總督簡單一想,也知道他們成功混進來的辦法,無非就是投靠在東加里曼丹的親朋好友,否則的話,他們想在這裡生活都不容易。

“對於這些非法移民,身份覈實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預防阿拉伯教分子,日本等各國間諜滲透。”

南洋地區也是阿拉伯教比較氾濫的區域,就比如加里曼島北部,也就是英國殖民地,就有不少阿拉伯教信徒。

至於其他國家的間諜,在東加里曼丹比較活躍的也就是英國,日本這兩個國家。

英國可以理解,他們的殖民地和東非接壤,而且文萊,沙撈越還是重要的石油產區,所以提防東非人很有必要,說東非對加裡曼丹島北部沒有興趣,恐怕東非自己人都不會信。

之前,東非就和英國因爲加裡曼丹島的領土問題,發生過爭議和衝突,只不過雙方都比較剋制罷了。

而日本,就純粹是野心和戰略考量了,日本對南洋的野心很大,所以不僅僅是東非殖民地,整個南洋地區,日本間諜的活動都比較頻繁,英,法,美,東非,荷蘭各國殖民地“雨露均沾”,倒不是針對東非一家。

克萊因總督說道:“異教徒和各國間諜,一經發現,就要毫不猶豫的把他們從東加里曼丹驅逐出去。”

“至於那些身份沒有問題的移民,也要把他們打散,重新安排管理,不能讓他們和當地的部分勢力,尤其是華人家族勢力抱團……”

南洋地區的華人是很容易形成以宗族爲核心的家族勢力,在其他國家殖民地,自然有這樣的必要,在東非殖民地搞這套,就是犯了大忌。

在交代完對非法移民的處理問題後,克萊因總督吩咐說:“把這份統計數據,發往本土吧!三百萬人口,我想這可能在帝國所有殖民地裡,也沒有比我們東加里曼丹增長更快的了。”

“估計,阿拉斯加領地的人口都沒有我們這裡多,很大概率,我們東加里曼丹已經成爲了帝國人口最多的核心殖民地。”

所謂的核心殖民,實際上也就是那些東非居民爲主的殖民地,而非東非居民爲主的殖民地,典型的則是阿比西尼亞帝國這種。

事實也正如克萊因所想,東加里曼丹殖民地已經超過阿拉斯加,成爲東非人口最多的殖民地。

東非首都萊茵市。

如今弗里德里希皇儲就接到了各個殖民地的人口彙總。國家統計局局長董宇:“東加里曼丹殖民地以三百二十多萬人口,佔據了榜首的位置,而帝國老牌殖民地,阿拉斯加以接近兩百萬,人口排在第二,至於第三則是棉蘭老島,人口超過一百三十萬。”

“除了這三個殖民地以外,其他殖民地人口數據就差了許多,只有多哥蘭人口超過三十萬規模。”

“整個1929年,帝國殖民地人口總數是六百九十四萬,接近七百萬,再過幾年,帝國核心殖民地人口應該能超過千萬規模。”

也就是說1929年,東非殖民地人口和澳大利亞人口相當,都是六百多萬,只不過東非比澳大利亞多幾十萬,明年應該能達到七百萬以上。

而東非核心殖民地面積,也就不到三百萬平方公里,所以說這個人口規模,是超過了東非政府心理預期的。

弗里德里希說道:“如果算上殖民地人口,那帝國人口超過了兩億,本土的人口大約是一億九千七百萬,下一個週期內,本土人口肯定能超過兩億。”

這裡所謂的東非本土,還包括蘭芳海外省等行政管理納入東非中央政府管轄的區域,他們在東非的定位裡,和殖民地還是有差別的。

1929年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了東非如今依舊比較誇張的人口增長,十年前,東非人口只有一億六千多萬,十年後,東非新增加了三千多萬人口。

而同期,美國增加了大約兩千萬人口,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二十年代,是美國人口增速較快的一個時期。

因爲整個二十年代,美國經濟表現出了高度繁榮,這個時期,前世被美國稱爲“咆哮的二十年代”,所以這個階段,美國不管是民衆生育慾望,還是移民數量,都處在一個爆發期。

甚至爲了應付移民潮,美國加大了對東歐和南歐,亞洲等地區的移民限制。

東非倒是對這些區域的移民比較歡迎,但也是殖民地比較歡迎,東非本土倒是和美國採取了類似做法。

但是美國和東非本土,還有阿根廷等地,依舊是二十年代最受移民青睞的地區。

統計局局長董宇繼續說道:“帝國本土人口和我們之前預估的差不多,殖民地倒是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尤其是東加里曼丹和棉蘭老島這兩個地方。”

“其他殖民地增長也比較快,但是基數太小,再過十年,可能會有比較亮眼的表現,但是現階段,對帝國的作用不大。”

“在1929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大概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這個成績倒是十分突出,一戰結束時,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還不到百分之四十,這說明了近十年帝國工業和城市的飛速發展。”

“同時這意味着,我們和歐美工業強國之間差距進一步縮小,而再考慮到帝國的人口規模,帝國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第一工業國地位。”

“按照如今世界各國城市化的情況來說,城市化率至少超過百分之二十,才能算工業國,超過百分之五十,則是工業強國,但是帝國因爲龐大的人口規模,所以並不完全對應這個邏輯。”

按照如今世界的發展情況,城市化水平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國家,經濟和工業基本不會太差,典型的就是日本和西班牙,兩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都超過百分之二十,甚至能達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再往上,則是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城市化水平在百分之三十以上。

而蘇聯的城市化率則接近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說,現在的蘇聯介於工業國和農業國之間。

至於城市化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國家,分別是英國,德國,美國和法國,以及一些歐洲小國。

英國的城市化水平超過百分之八十,而德國也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此英國和德國毫無疑問是如今歐洲最強的兩個國家。

美國的城市化水平大約在百分之五十多,法國在這幾個國家中,城市化水平最低,剛好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因此,從世界主要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看出,東非的城市化在列強中依舊排在中游水平,但是和前幾名的差距已經進一步縮小。

當然,城市化水平和工業發展程度並不直接掛鉤,就比如東非的城市化雖然排不到第一,但工業規模和體量,毫無疑問排在首位,就算論質量也能進入第一梯隊。

除此外,南美國家則是更加典型的案例,就比如阿根廷,他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過了百分之六十,但工業和列強一比,完全不值一提。

典型的還有巴西,巴西的城市化水平也達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但是這個時代,巴西工業連阿根廷都不如。

蘇聯也屬於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他的城市化水平不到百分之二十,依舊是農業國水平,但其工業能力不容小覷,至少比南美那些虛高的國家強太多,同時比日本,西班牙這些列強也要強大很多。

所以,蘇聯的工業大約和奧匈帝國處於同一水平,前者體量更大,後者質量更優。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百分之四十五的城市化水平,這說明過去十年裡,帝國的經濟和工業發展速度,放在全世界,依舊能排在前列。”

“只要能維持這個速度,再過二三十年,毫無疑問,帝國將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

“帝國的城市化率只要超過百分之六十,不管在體量還是質量上,就都能達到頂尖強國標準,那時,唯一能和東非對抗的可能也就只有美國一個國家了。”

至於蘇聯,就算未來二三十年裡飛速發展,它和東非,美國這種超級強國之間的差距,依舊是十分巨大的,不過蘇聯的潛力確實不容忽視,就算其工業只達到東非或者美國一半規模,對於世界其他國家也將形成碾壓優勢。

而遠東帝國這個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他的潛力更加突出,四億人口,城市化水平甚至不到百分之十,復興難度幾乎難如登天,至少本世紀基本沒有太大可能,除非整個二十世紀,其都不會犯太大的錯,並且經濟維持在較高發展水平。

但是,現在遠東帝國連穩定的內外發展環境都沒有,所以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276章 “老朋友”第79章 閒談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383章 引入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2章 戰場間隙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220章第367章 鐵甲艦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191章 青檸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515章 狗咬狗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62章 打魚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515章 進軍奢侈品行業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991章 抵達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361章 影響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539章 中東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404章 警告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958章 巴拉圭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441章 回國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199章 結款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220章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640章 工地第1511章 聲吶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50章 教育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726章 深入第351章 過往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081章 消耗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369章 送別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1182章 中間商第472章 備戰第464章 勸說第820章 購艦第1316章 對話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925章 造船業
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276章 “老朋友”第79章 閒談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383章 引入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2章 戰場間隙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220章第367章 鐵甲艦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191章 青檸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515章 狗咬狗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62章 打魚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515章 進軍奢侈品行業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991章 抵達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361章 影響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539章 中東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404章 警告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958章 巴拉圭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441章 回國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199章 結款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220章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640章 工地第1511章 聲吶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50章 教育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726章 深入第351章 過往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081章 消耗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369章 送別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1182章 中間商第472章 備戰第464章 勸說第820章 購艦第1316章 對話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925章 造船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