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

時間一轉眼來到了1923年末,德國和奧匈帝國政府,終於頂住了俄國的攻勢,雙方在波蘭,烏克蘭等地區實現了軍事上的暫時平衡,俄國在付出大量人員傷亡後,始終無法突破波蘭和烏克蘭建立的新防線。

事實上從八月份開始,因爲此前戰爭的原因,波蘭,烏克蘭和德奧等國家軍隊的接連潰敗,這讓俄國工黨產生了“帝國主義”不堪一擊的錯覺。

隨後,幾個月的時間裡,俄國政府更加積極的往邊境派駐軍隊,希望一舉恢復原本沙皇俄國時代的土地。

但是,現實卻給了俄國當頭一棒,在波蘭和西烏克蘭民衆的支持下,干涉軍和波蘭,烏克蘭兩國軍隊在兵力遠低於俄軍的情況下,逆風翻盤。

這是十分滑稽的情況,在烏克蘭西部和波蘭,因爲工業極度薄弱的原因,佔據絕對人口優勢的農民,對俄國工黨完全不感冒。

俄國工黨對當地的“滲透”不僅沒有獲得支持,反而隨時面臨着兩地羣衆的舉報和抵制。

所以,現在情況反了過來,在波蘭和西烏克蘭,各國干涉軍以及兩國政府獲得了人民的支持。

要知道,俄國軍隊的戰鬥力本來就十分差勁,武器裝備和軍隊素養都遠不及干涉軍,頂多也就和波蘭還有西烏克蘭政府軍處在同一水平。

所以,在無法獲得絕大多數民衆支持下的俄國軍隊,表現十分不堪,被德奧兩國爲首的干涉軍極少的兵力擊潰,這也就是很正常的情況。

光從歷史角度來看,俄羅斯民族從來就不是一個善戰民族,而應該歸納爲好戰民族。

莫斯科。

進入冬天,莫斯科這座紅色俄國的政治中心,再次被皚皚白雪所覆蓋,陰霾的天空下,莫斯科這座古老的東歐城市,氣氛格外的壓抑。

就像世人所共知的一樣,俄國人的情緒就像俄國的天氣一樣沉悶,十分容易讓人感覺抑鬱。

而俄國工黨顯然給這個古老帝國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

街道上,黨員帶領羣衆正在積極的清除道路上的積雪,熱火朝天的氣氛,和莫斯科陰沉的天氣,就像人與自然的對抗,給這個壓抑的國家注入了一絲活力。

對於莫斯科這種城市來說,清雪可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但是在工黨的以身作則下,大多數莫斯科市民毫無怨言的參加這項活動。

而在氛圍的感染下,即便一些原本不情不願參與到活動中的人,也轉變了想法,那就是還不錯。

畢竟,舊時代的俄國官僚可不會帶頭參與這種民生和市政工程,更別說像工黨一樣,揮舞着汗水和鐵鍬,在街頭,道路上進行體力勞動。

當然,對於這種集體勞動,很顯然心存不滿的死硬分子也不少。

哈耶夫維奇有氣無力的拿着鐵鍬,處在隊伍的末尾,和幾個同樣裝模作樣的同伴低聲抱怨。

“這羣革命黨就只會作秀,收買人心,那羣愚昧無知的傢伙,還感恩戴德的支持他們,簡直就是精神病,瘋子,蠢驢……”

哈耶夫維奇罵罵咧咧的臭罵着工黨以及街道上勤奮工作的人羣,各種能想到的惡毒詞彙,不要錢一樣的脫口而出。

“嘿嘿,哈耶夫維奇,你暗地裡罵有什麼意思,不如直接跑到前面和那些人說出你的想法。”一個同伴不懷好意的說道。

哈耶夫維奇用怨毒的目光盯着這個不識趣的同伴,說道:“呵呵,米哈伊爾,你以爲我是傻子麼?別以爲你自己是個白癡,大家就都和你一樣沒有腦子。”

“我只是看不慣工黨作假,又不是真的想找死,而且我真豁出去和工黨對峙,你以爲你能跑的了!”

“大家可都是工黨眼裡的‘餘孽’,根不正,苗不紅,如果我真出事,大家一個也別想跑,我知道你平時看不慣我,但是你也別指望工黨就能因爲其他原因,對你另眼相看,我們現在還能活着都算不錯的結果了。”

米哈耶爾無奈的說道:“我只不過調侃一下,你就這麼容易暴躁,這很不好,要知道禍從口出的道理,你每天這麼抱怨,也就是我們幾個聽到,所以無所謂,要是被別人聽到了,那就禍事了!”

聽見兩人的爭吵,一邊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道:“好了,大家都少說兩句,這個時候還內訌,這也難怪工黨能夠竊取國家大權。”

“之前,各路反工黨組織就是因爲這個原因,才被俄國工黨各個擊破的,畢竟當初俄國工黨並不算強大,他們的勢力僅僅侷限於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少數城市。”

“就是因爲內部的不團結,結果各自爲戰,不僅沒有把俄國工黨趕下臺,反而被打的滿地找牙。”

哈耶夫維奇打了個哈欠道:“哼哼,當初就不應該相信那些民主勢力能夠成勢,想要把俄國工黨趕下臺,還是要靠貴族。”

“阿列克謝陛下,現在組成的臨時政府就在東非,可惜當年他的年齡太小,各路諸侯都不聽他的,如果能在沙皇領導下,我們現在也不至於掃大街了。”

“要知道當初,那羣跳樑小醜可是逼着尼古拉二世陛下下臺的,結果他們自己又對付不了工黨,可憐的尼古拉二世陛下,現在連屍骨都找不到。”

哈耶夫維奇原本並非俄國的保皇黨,畢竟他作爲一個小資家庭出身的成員,理論上應該站在當初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立場上。

可惜,當年俄國臨時政府的表現實在太難堪,這個僅僅存在幾個月的政權,在一定程度上替尼古拉二世背了黑鍋。

但這口鍋他們肯定也甩不掉,誰讓他們在鼓動尼古拉二世退位時出了大力,所以在哈耶夫維奇看來,如今俄國被俄國工黨奪權,責任完全在於所謂的民主派,也就是俄國工黨口中的資產階級。

米哈耶爾雖然以前和哈耶夫維奇不對付,但也同意他的這個想法。

“這一點我支持哈耶夫維奇,原來那些資產階級組織難成大事,指望這羣蟲豸,推翻工黨的暴政,顯然是不可能的。”

“這些傢伙,有一個算一個,比貴族還要貪婪,貴族至少還有榮譽感,他們只想着一心撈錢,結果最後全部都便宜了工黨。”

“而且,沒有這羣二五仔的話,帝國也不至於在軍事上輸的這麼慘,烏克蘭,波蘭等廣大領土,完全便宜了德國和奧匈帝國。”

雖然,波蘭等地區客觀來講,是工黨政府出賣給同盟國的,但是對於米哈耶爾等人來說,導致工黨上臺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更是罪大惡極,假設沒有他們背刺“偉大”的尼古拉二世陛下,怎麼可能導致俄國前線軍事的大潰敗,又怎麼可能導致工黨上臺。

果然,“人死債消”,在尼古拉二世死後,他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爲了“悲情英雄”,至少對於部分反工黨分子來說是這樣的。

而在國際社會上,就算昔日對尼古拉二世恨得牙癢癢的威廉二世,在尼古拉二世死後,也曾“潸然淚下”,表達對這位表兄弟的同情。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到烏克蘭和波蘭,最近工黨好像在前線吃了癟,這應該對於我們而言也算一個好消息。”

“雖然俄國工黨極力掩飾他們在前線的失敗,但是和幾個月前,報紙上鋪天蓋地宣傳戰爭勝利的消息對比,最近俄國的報紙,顯然很不正常。”

畢竟俄國工黨也不可能無中生有,現在俄國主流報紙,雖然依舊宣傳俄國在前線的各種優勢,但是反動分子們顯然嗅出了不同的味道。

米哈耶爾說道:“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按照工黨好大喜功的風格,但凡他們真獲得了一點進展,恐怕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宣傳內容如此平淡。”

“不過,前線俄國工黨如果真失敗的話,那纔是大快人心,哪怕最終的結果是德國人打的莫斯科,那也比工黨控制俄國要好的多。”

相對於米哈耶爾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兩人,哈耶夫維奇就更加極端了。

他說道:“我寧願德國人統治,也不想看到工黨這羣泥腿子統治俄國,當然,最好的結果是德國和工黨兩敗俱傷,然後帝國恢復以前的狀態,然後阿列克謝陛下,從東非那個鬼地方回國主持大局。”

從哈耶夫維奇的話就可以看出,阿列克謝皇儲,這個昔日的“漏網之魚”流亡國外,對於如今俄國工黨而言影響有多壞,而且更壞的是阿列克謝在東非組織了反動流亡政府。

這樣一來,在俄國境內,那些對工黨政權感覺不滿的人,就彷彿找到“主心骨”,當然,肯定也有一些人對迎回沙皇不感興趣,主要是那些“民主”分子,他們還是希望建立西方那種議會制國家。

但是,沙皇對於俄國更具有代表性,俄國的歷史就擺脫不了沙皇的影響,在俄國,支持沙皇的反動勢力更多。

不過,不管是民主派還是保皇黨,在俄國工黨面前,已經無力迴天,哈耶夫維奇等人的幻想也只能存在於口頭上。

事實上,他們自身都沒有反抗俄國工黨的勇氣,在這種情況下,寄希望流亡海外的新沙皇阿列克謝打回德國,還不如考慮德國兵臨莫斯科城下。

“哈耶夫維奇,米哈耶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你們三個在幹什麼?磨磨蹭蹭的,難道沒有看到其他人正在積極工作麼?不要想着偷奸耍滑,我會盯着你們的!”

就在哈耶夫維奇三人在隊伍末尾暢想的時候,一名莫斯科大媽對他們三人大聲訓斥道。

無奈,三人只能繼續裝模作樣的揮動鐵鍬,好像正在積極工作。

而這個時候,克里姆林宮裡,約瑟夫也正在頭疼戰爭的問題。

鋼鐵同志約瑟夫最近很忙,一方面國家領袖弗拉基米爾的身體越來越差,眼看很難撐過這個冬天,所以約瑟夫爲了國家的穩定,不得不親自接管國家政治工作。

因爲弗拉基米爾的身體原因,很顯然這個時候,約瑟夫不可能離開莫斯科這個國家政治中心,避免國家政權落入到“別有用心”之徒手中。

作爲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和堅定的工黨戰士,約瑟夫顯然對於很多人是不放心的,畢竟俄國工黨自奪取國家政權以來,內部確實混入了不少投機分子。

要知道俄國工黨以前在俄國也就是僅僅十幾萬的黨派,那個時候就已經魚龍混雜,就拿約瑟夫自己來說,他並不認爲自己過去的經歷很“完美”,畢竟搶劫銀行這種事他也幹過。

當然,他的目的是爲了給工黨供應經費,但是其他人呢?誰能保證工黨內部,真的上上下下都是苦行僧,道德品質高尚的聖人。

對於真正嚴於律己的工黨人員,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過於追求完美,這反而容易陷入極端,眼裡容不下沙子。

而約瑟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眼裡容不下沙子的人,在入主莫斯科後,俄國工黨內部,一部分人迅速腐化,向着過去沙俄時代的舊官僚看齊,約瑟夫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但是,俄國工黨又不得不妥協,畢竟如果真要挑選完美無缺的人來治理國家,俄國工黨也不可能真找出那麼多“聖人”,人性註定了“聖人”從來都是個例,每個人都有缺陷。

所以,約瑟夫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由他來充當“獨裁者”,獨攬大權,隨時對那些反動勢力進行敲打,甚至是清洗,既然無法杜絕腐化和反動分子,那就只能選擇拿起屠刀了。

約瑟夫絕對不允許勝利果實被投機分子和敵人竊取。

所以在約瑟夫的角度看來,現在俄國不僅沒有他想象中的強大,反而處在“內憂外患”之中。

除了俄國工黨內部的問題,他意見很大以外,外部軍事失利,帝國主義對俄國的全面封鎖等等都讓他感覺頭疼。

現在,他就要面對如何解決前線戰爭的問題,毫無疑問,俄軍的失利,讓俄國的處境更加艱難,而且戰爭繼續下去,對俄國本就脆弱的經濟也是巨大的破壞,要知道到現在,俄國都在恢復戰爭的創傷。

在思考良久後,約瑟夫還是決定和德國和談,現在俄國的內部情況,因爲弗拉基米爾的身體原因,接下來會處於一個動盪期,所以約瑟夫想要掌控俄國,就必須度過這個動盪期,這個時候,繼續戰爭顯然對他接管俄國是不利的。

其次,俄軍的戰鬥力實在堪憂,在沒有強大工業的支撐下,俄國軍隊和沙俄時代幾乎沒有太大區別,所以約瑟夫認爲,如果不能發展強大的工業,那俄國想對外輸出意識形態也不可能實現。

最後,則是俄國需要休養生息,但是俄國又面臨國際社會的圍追堵截,所以戰爭繼續,不利於民衆對俄國工黨的支持,再者,現在戰爭上,工黨也無法取得巨大突破,反而有可能被帝國主義反攻。

要知道,從俄國發動戰爭到現在,德國和奧匈帝國都還沒有真正發力,這還不算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如果俄國真的一意孤行,把戰爭持續下去,必然會引來更多的帝國主義國家干涉。

所以,綜合多種原因,約瑟夫在心裡都打算結束這場戰爭,而且這次俄國已經拿下了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大部分地區,白俄羅斯全部,俄國事實上已經初步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

至於剩下的地方,那些和反動勢力一心和俄國對抗的波蘭還有西烏克蘭農民,確實也不值得俄國人去“解放”。

第1165章 抵押物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572章 停火線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945章 空軍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1395章 下藥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780章 追蹤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474章 人口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99章 岸防炮第463章 站隊第55章 到東非去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80章 農業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1411章 工程建設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210章 小丑第924章 海洋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1326章 野望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326章 野望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1063章 推力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1507章 大水災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60章 革新第556章 氣吐血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024章 監視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207章 換牌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78章 奧匈帝國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596章 壓迫感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230章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821章 裁軍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1519章 會議第752章 軟柿子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
第1165章 抵押物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572章 停火線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945章 空軍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1395章 下藥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780章 追蹤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474章 人口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99章 岸防炮第463章 站隊第55章 到東非去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80章 農業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1411章 工程建設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210章 小丑第924章 海洋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1326章 野望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326章 野望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1063章 推力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1507章 大水災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60章 革新第556章 氣吐血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024章 監視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207章 換牌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78章 奧匈帝國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596章 壓迫感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230章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821章 裁軍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1519章 會議第752章 軟柿子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