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一進一出

“華人有諸多的惡習和偏見,不可能在生活上美國化,更不可能接受美國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之上的倫理道德標準;而且華工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同美國工人搶飯碗的緊張態勢,使用華工會導致工人薪水降低。”——勞工騎士團。

“今天美國正式通過《關於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這是美國社會進步的一大步,代表着對傳統秩序和文化的維護,同時維護了廣大舊金山市民的利益。”——舊金山工人協會。

美國反華勢力由來已久,尤其以西部地區的加州爲中心,但是從1882年五月開始,他們的政治主張正式得到了法律上的支持,這在美國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很快舊金山成立了華人移民處理站,用來遣返華人移民,而東非移民署很快就和舊金山市政府的官員們達成協議,幫助美國節省遣返開支。

天使島移民處理站。

很諷刺的名字,現在舊金山境內的非法華人都會被送到這裡,狹隘的環境中,人頭涌動,比舊金山的貧民窟還要髒亂差。

這裡的華人大多留着辮子,這點和遠東帝國無異,面色飢黃,衣衫襤褸,身體看起來也不是很健康,畢竟乾的活都是些髒活累活,並不比遠東帝國好上多少。

就連見慣各種場面的移民署工作人員威爾遜也有些嫌棄這種環境,但是一想到去年工作上的不順利,現在機會來了,也不得不拉下身份到這裡工作。

威爾遜照常一樣拿着鑰匙,打開移民處理站的小房屋,隨後助理把桌子和椅子端出來。

房屋前已經擠滿了人羣,每天都有新人被送到這裡,然後他們會在老人的口口相傳中得知威爾遜的存在。

因爲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願意去非洲,在美國待久了,多少也知道一些非洲的消息,美國和東非之間打交道不算多,所以對非洲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十幾年前,當然,還有人只是想要重回遠東而已,或者想着逃出這裡,繼續黑在美國。

這些不願意去往非洲工作,或者不信任威爾遜的人,自然會在移民處理站多停留幾天。

但是被逼走投無路的,也大有人在,這些多是些黑戶,當然,在美華人很多都是黑戶,因爲遠東帝國政府並不鼓勵出國,而且尤其以華南地區移民居多,這個時間和太平天國時期差不多。

威爾遜開始一天的工作,他打量着第一個站在桌子面前的人,確定他手腳健全後直接問道:“在美國是幹什麼的?”

“碼頭搬運工。”

“那你之前在哪裡幹活?”

“紐約。”

“那爲什麼到舊金山來?紐約可是距離舊金山很遠。”

“先生,最近整個美國都在抓像我這樣的人,然後被送到這裡。”

“有沒有去非洲工作的意願?”

“管飯麼?”

“當然,不過非洲很遙遠,這一路恐怕會很辛苦。”

“那我去,我不怕吃苦。”

“你通過了!”說罷威爾遜拿起一張小票遞給他。連登記信息都沒有,只要有這張小票,就能登上前往非洲的船,這種粗獷的選人方式很不符合以往東非移民署的習慣。

威爾遜也懶得和他們科普非洲的情況,因爲這次東非招募移民沒有嚴格要求,這些人都是送往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的。

要是東非自己選移民,那肯定會精挑細選上一番,至於給其他地區和國家,那就沒有什麼嚴格要求了。

當然,如果能遇到稀有人才,那東非肯定會自己截流,不過這種事很難發生,來到美國的華人,基本上都在最底層。

每天通過威爾遜之手,前往非洲的人就有數百之多,而將這些人帶回非洲的,恰好是從東非到美國來的販奴船。

畢竟美國有排華法案,但是沒有排黑法案,所以東非的幫助下,美國一進一出,人口數量並不會受到影響。

這些華人很多在美國社會接受了工業社會的“教育”,等去了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後也能更好的爲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建設添磚加瓦。

“這些華人都是遠東帝國的冒險者,很多都是淘金客,亦或者是被忽悠參與美國鐵路建設的工人,現在我們正好把他們打包送到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解決那裡的人口問題。”德爾萊斯號販奴船船長維斯對着下班的威爾遜說道。

“維斯先生,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的待遇應該不錯,這些人在美國待着也不會有出路,所以還不如去非洲碰碰運氣,當初我就是這樣去東非的。”

如果沒有東非干預,那這些移民絕大多數即使能留下來,可能在美國只有一代,畢竟比黑人地位還低,在美國婚姻市場根本不存在價值。

反而是那些早已經去往東非的人,說不定都已經生了好幾胎了,但是這批華人移民顯然沒有這種運氣。

現在依然是美國的大蕭條時期,而早在1873年經濟危機爆發,東非就已經在美國招募人口,那時是最後的窗口。

實際上排華法案就是當然美國經濟下行的結果,美國社會也需要出氣筒,而社會地位低下,價值觀不同,勢單力薄的華人羣體是最好的欺負對象。

現在在去非洲,沒有技能,東非是不會要的,包括鐵路職工也是如此,只能被送往比屬剛果和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

畢竟之前東非給過他們機會,甚至在經濟危機之前,而且能跑到美國的華人,那說明還是有些膽魄的,而東非不需要有膽魄的人。

當初要不是德意志移民潛力被榨乾,東非都不想吸收在美國的德意志移民。

至於這次招募移民,主要還是補齊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和比屬剛果的缺口,而具體什麼待遇,那就看比利時人的良心和錫格馬林根王室的統治手段了。

不過整體上前往非洲還是不錯的,尤其是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畢竟是以東非爲模板,所以華人移民地位上受到歧視的可能性也少一些。

其實排華法案並不是孤例,東非政府也有相似針對東非黑人的舉措,只不過恩斯特要面子,不會像美國這樣直接寫入法典。

在排華最嚴重的美國加州,實際上之前加州政府不支持排華,因爲華人的稅收填補了政府的赤字,後來,政府財政富裕了,便不再反對排華。

這和東非之前很像,東非東部開發出來以後,也在着手“除黑”運動,第一個執行的地區就是索馬里地區的兩個省份。

大家都是過河拆橋的好手,所以東非也不可能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美國的做法,除非美國針對東非,大家相互摸黑和揭老底。

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63章 年底第953章 新家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48章 訂婚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581章 “火車頭”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882章 出口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151章 在法國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98章 遊歷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1220章 萊茵人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236章 “羅馬”之謀。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991章 抵達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844章 魯道夫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182章 抉擇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28章 “圈地運動”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24章 籌措資金第123章 誘拐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347章 開飯第735章 廓爾喀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183章 到達第968章 分歧第3章 在柏林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543章 德國應對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528章 養寇自重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182章 中間商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431章 居所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792章 條件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698章 魚餌第144章 貿易第84章 消息第9章 接觸戰第12章 戰場間隙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492章 靜坐戰
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63章 年底第953章 新家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48章 訂婚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581章 “火車頭”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882章 出口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151章 在法國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98章 遊歷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1220章 萊茵人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236章 “羅馬”之謀。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991章 抵達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844章 魯道夫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182章 抉擇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28章 “圈地運動”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24章 籌措資金第123章 誘拐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347章 開飯第735章 廓爾喀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183章 到達第968章 分歧第3章 在柏林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543章 德國應對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528章 養寇自重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182章 中間商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431章 居所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792章 條件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698章 魚餌第144章 貿易第84章 消息第9章 接觸戰第12章 戰場間隙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492章 靜坐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