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
自一戰結束以來,國際糧食市場就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陷入了長期蕭條之中,僅以小麥爲例,從一戰結束到如今,近十年時間,國際市場的小麥價格已經跌破了百分之六十,換句話說,農業蕭條比本輪經濟危機發生的時間要早的多。
20世紀20年代,全世界的機械化水平都大幅提高,農藥化肥產量激增,還有農業技術進步和提高等等,是導致世界糧食產量過剩的重要原因。
然後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還有列強的土地開發,也進一步加劇國際農業市場的競爭,衆所周知,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而二三十年過去,這些被各國吞併和侵略的地區,情況也發生了極大改變。
這個過程對於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當地的民衆確實是一場災難,但同時瓦解了這些地區原本落後的自然經濟,帶來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先進的農業技術。
以東非舉例,原本東非這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如果放在土著手裡,可能依舊維繫着採集和狩獵的原始經濟模式,如今在東非的改造下,卻變成了世界上耕地最多的地區,糧食產量更是翻了不知道多少倍。
不僅能供應東非本國近兩億人口的同時,還能大量對外出口,而這只是東非本土,如今東非海外殖民地也有大量耕地和種植園正在被開闢。
這只是東非一家的情況,像英國和法國這種殖民地大戶,也不可能放着殖民地完全不管不問,尤其是英國,光是印度一個區域,這些年增加的糧食和農業產出就超乎想象,這一點從印度已經突破三億的人口規模就能看出來,而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都已經成爲重要的農業產區。
尤其是加拿大,加拿大的農業不管是規模,還是產量都達到一個驚人的程度,在1928年,加拿大的糧食產量排在世界第四的位置,僅次於東非,美國和蘇聯。
而加拿大更是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僅次於東非和美國兩個國家,加拿大的糧食產量如此突出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五大湖和北美中央大平原也有加拿大的份,而且這些地方非常適合機械化作業。
所以,加拿大雖然人口不多,卻能憑藉發達的農業技術,工業能力,優良的自然條件,豐富的土地資源,支撐本國農業的大規模開發。
因此,英國實際上纔是二十年代全球糧食市場長期低迷的罪魁禍首,除了英國本國殖民地以外,像阿根廷這種糧食出口大國,當年也是英國資本培養出來的。
……
“如果英國的殖民地能從世界上消失,那世界農業危機的問題能解決一大半!”
“英國害人不淺,它們纔是世界糧食市場長期低迷的罪魁禍首。”
“如果能把加拿大等地區從地圖上抹除掉就好了,一千萬人口卻出產了世界第四多的糧食產量……”
東非農業部的衆人,在分析過最新的全世界農業發展調查報告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農業部長芬格爾對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殿下,在目前世界主要農業出口地區中,英國的殖民地幾乎都排在前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英國殖民地的農業生產過剩,比我們和美國的性質都要惡劣的多,畢竟東非和美國的人口是實打實的,而英國的衆多殖民地,除了印度以外,大部分都是地廣人稀的存在。”
東非和美國雖然同樣糧食產量過剩,並且在不考慮殖民地因素的情況下,分別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糧食生產國,但是兩國的人口也多。
再反觀加拿大,澳大利亞……簡直就是專門爲了推動農業生產過剩而產生的怪物。就加拿大那個糧食產量,加拿大人一天六頓飯都不可能吃的完,這種“毒瘤”存在,世界糧食市場不低迷就奇怪了。
弗里德里希也對如今英帝國殖民地誇張的糧食產量感到驚訝,他說道:“以往,我們一直把美國視爲導致世界糧食價格崩潰的主要國家,現在看來,英國纔是最應該把黑鍋扣死在身上的那個國家。”
“過去我們確實忽視了這些英國殖民地的農業發展情況,沒想到加拿大,澳大利亞,甚至是南非,新西蘭這種沒多大的殖民地,糧食產量都不容小覷。”
“如果,把英國的所有殖民地算上,再加上他們在半殖民地,還有其他國家操縱的農業,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直到現在,英國依舊能撐起世界霸主的地位。”
“僅僅是靠着糧食這個武器,英國就有能力讓全世界農業市場,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東非確實低估了英國這個世界霸主的實力,最近這些年來,英國明面上混的一年不如一年,可如果深挖下去,才能明白英國掌握了全世界多少資源。
就以糧食爲例,那些過去不起眼的英國殖民地,它們的糧食產量加在一起,比東非,美國這兩個所謂世界農業大國要誇張的多,英國纔是真正的世界第一糧食生產國和第一大糧商。
也不怪東非會忽視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國殖民地,至少在上個世紀,這些殖民地的實力肯定是沒有如今這麼誇張的,但是,時代發生了變化,尤其是機械化和農業技術的進步,讓這些區域,在短短二三十時間裡,農業發展到十分驚人的地步。
農業部長芬格爾面色嚴肅的說道:“不僅如此,糧食僅僅是英國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冰山一角,這些年,英國在經濟作物領域的進步更是十分迅速,而且對帝國農業形成了巨大沖擊。”
“比如棉花,橡膠,香料,茶葉,菸草等等方面,英國對南亞和東南亞殖民地的開發,使得一個十分繁榮,且具備規模的新熱帶經濟作物產區在世界上崛起。”
“這個區域的經濟作物種植,已經取代當年的加勒比海地區,成爲世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
“在三角貿易時代,加勒比海依託自然和成本優勢,成爲歐洲和世界經濟作物最重要的產區,爲歐洲各國帶來豐厚的利潤。”
“但是,隨着奴隸貿易的結束,環境的破壞,美國崛起等因素,加勒比海地區經濟一直在衰退,而英國也將精力轉向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這個過程持續了近半個世紀,如今英國當年的付出,已經到了收穫的時候,但這對我們而言,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 曾經,英國在經濟作物領域的重心在美洲,尤其是北美地區,隨着美國的獨立,以及上個世紀,美國不斷對美洲的擴張,英國只能把方向放到南美,非洲,南亞,東南亞等地區。
但是伴隨東非的突然崛起,英國在非洲的擴張並不順利,至於南美,更是面臨着美國和東非兩國的雙重打擊,這使得英國只剩下南亞和東南亞選項。
而英國經濟作物供應地向這兩個區域大規模轉移,也就是19世紀後期開始的,比如印度的棉花和茶葉種植,東南亞的橡膠園等等。
以茶葉爲例,雖然早在19世紀初,英國就已經嘗試在印度栽培茶樹,但這只是起步階段,英國在印度的茶葉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那必然也是經歷過漫長的時間。
一直到19世紀八十年代後,印度茶葉產量才超過英國從遠東帝國進口量,而茶葉已經算是英國在印度比較早的經濟作物了。
在棉花種植上,從19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英國在印度的棉花種植面積擴大了一倍以上規模,因爲棉花田的擴張,還因此引發了印度大饑荒。
這也顯示了當時英國在印度開闢新棉花產區的急迫性。
畢竟當時英國最重要的棉花供應地,也就是美國南方,因爲內戰的原因,港口被北方封鎖,無法向英國出口,這引發了英國紡織業的“棉花饑荒”。
在南北戰爭前,英國八成的棉花來源於美國南方,這使得英國不得不尋找新的棉花產地,替代美國進口棉花。
最後是橡膠,英國在東南亞和南亞引入橡膠種植的時間就更晚了,形成規模更是一直到20世紀之後。
但是,如今,英國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已經威脅到了東非對世界橡膠產業的控制權。
芬格爾說道:“隨着上個世紀中後期,英國在南亞和東南亞,對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種植佈局,這些經濟作物種植業,如今已經徹底形成規模和成熟的體系。”
“而且,南亞和東南亞廉價的人力成本優勢,這一點是我們所不具備的,這也意味我們農業過去重要的收入來源,也就是經濟作物出口領域,將處於不利的競爭位置。”
棉花和茶葉的種植,在東非雖然已經可以機械化生產,但會犧牲一定的成品質量,就比如機械化採摘棉花,會殘留過多的雜質,需要後期複雜工序剔除,茶葉收割,破壞成品的美觀性等等,而橡膠更是基本無法機械化作業,其他經濟作物……
總而言之,現階段東非經濟作物種植的機械化推廣並不順利,人工種植在成本和品質上的優勢無法被取代。
芬格爾因此說道:“所以,不僅是糧食種植產業上,我們應該限制生產規模,在經濟作物種植方面,帝國也應該加快向其他區域轉移,從而才能保證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同時減少農業危機中的損失。”
“過去,農業生產的利潤,讓我們可以勉強維持本土對農業的全面開發,現在許多已經成爲了經濟發展的負擔,很多種農場和植園完全不能盈利,依靠政府補貼,還有關稅保護存活。”
弗里德里希皇儲也不得不承認這種情況的存在,東非畢竟和英國不同,英國的殖民地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可以利用,而東非本土,還有殖民地上的居民,自然不可能當“印度人”使用。
他說道:“既然如此,看來這次全國農業調整中,我們應該加強對殖民地農業的建設和投資,同時應該加強對那些東非勢力範圍的關注。”
“而本土從糧食到經濟作物種植和生產,都應該進行收緊規模,取締那些入不敷出的農業種植和生產企業,並且繼續擴大經濟作物從本土對外的轉移範圍。”
“不過,我們也不能完全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除了農業向南洋地區的轉移以外,西非,南美也應該同步進行,從而保證我們種植業的安全性。”
東非在南洋地區的殖民地不缺乏土地,人口規模也比較可觀,但是在萊茵皇室看來,南洋地區的安全性值得懷疑。就像前世,二戰時期,日本在南洋地區的擴張,直接導致同盟國橡膠來源,陷入十分被動的處境。
因此,弗里德里希皇儲出於安全戰略考量,認爲應該把部分農業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這樣東非就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兩個方向都有相關佈局,其他國家想要限制東非就很難辦到。
而芬格爾農業部長,這個時候也給弗里德里希出了一個主意,他說道:“殿下,其實我們還有一個很好的選擇,那就是法國在印度的那些殖民地,同樣可以分擔我們的一部分壓力,尤其是伊默里納王國。”
伊默里納王國也就是馬達加斯加島東部那個幾乎沒有多少存在感的法國殖民地,東非雖然在馬達加斯加也有領土,但基本分佈在熱帶草原地帶。
而伊默里納王國境內可就是典型的熱帶雨林和高原半溼潤地區了,同時,伊默里納王國的面積和人口也不少,是很好的投資對象。
雖然是法國殖民地,可馬達加斯加島處在東非的眼皮子底下,伊默里納王國更是直接和東非接壤,所以東非完全不擔心在這裡進行投資會打水漂。
現在伊默里納王國的人口大約是三百多萬,和東非人口最多的東加里曼丹殖民地相當,更關鍵的地方在於,伊默里納王國的人工成本,顯然比東加里曼丹這種東非殖民地低的多,用來發展種植園經濟,再合適不過,而且和東非往來交通便利,且運輸成本極低,是建設種植園最理想的地區之一。
至於法國,說難聽點,就算東非現在入侵伊默里納王國,法國政府頂多也就是抗議一下,現在法國在東非眼裡和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家,都已經沒有太大區別,他們輝煌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也就是法國家底厚,但在世界列強中,法國連前五都已經算不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