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和東非這種後發國家相比,法國還是家底過於雄厚,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法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資本輸出國,僅次於英國。
這個階段裡,歐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金融中心,除了英法德以外,比利時,荷蘭,瑞士等國家,金融業發展都相對不錯,就是比利時對外資本輸出都在三十億萊茵盾左右,差不多是五億美元。
不過在戰前,這些國家的資本輸出方向和側重點有所不同,英國的投資主要在帝國內部,即英國所佔有的廣大殖民地,其次是整個美洲。
法國的國外投資主要是在歐洲,其中俄國佔大頭,其次是東非,最後纔是本國殖民地。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在於法國殖民地質量上顯然不如英國殖民地,英國資本可以選擇印度,加拿大等地區,並且獲得不錯的回報,而法國殖民地相對而言,投資見效比較慢。
最後是德國,德國的投資可選項比英國和法國就少很多,主要是中東歐和奧斯曼帝國以及東非,值得一提的是奧匈帝國是德國投資的重點區域。
不過,自從世界大戰之後,這種世界金融業的格局也發生了極大變化,比如美國成爲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而東非也從戰前的負債累累,成爲戰後的世界主要債權國之一。
這種轉變實際上和兩國的經濟相適應,戰後東非和美國的工業產量之和,超過世界工業產量的百分之五十,而歐洲則萎縮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也就是大約普法戰爭時期,歐洲的工業產量接近全世界工業產量的百分之六十五。
由此可見,東非和美國等域外國家崛起,對歐洲經濟和工業的強大沖擊和破壞。
就比如南美這一過去英國重點的資本輸出地區,因爲一戰的原因,事實上被美國和東非瓜分掉,而戰後,英國資本想回歸這一地區,幾乎不可能實現,英國資本只能進一步向本國殖民地內部流動。
法國則比英國還要慘,法國最大的投資在俄國,但是俄國工黨上臺導致法國對俄國投資血本無歸,唯一的好消息則是法國遭受的損失肯定比前世小一點,這是因爲東非崛起,讓法國資本找到了新的投資熱土。
其實,從戰前歐洲各國資本輸出的分佈特點,就可以看出來,歐洲的資本流向實際上更傾向於本國的勢力範圍,其次是國際關係相對密切的地區和國家,最後是信譽相對可靠的獨立主權國家。
而東非對於法國而言就屬於第三者,也就是信譽相對可靠的獨立主權國家,這樣的大前提下,法國在東非的投資纔不會受到區別對待。
如果,東非也和俄國一樣不認舊賬,那法國恐怕戰後經濟會直接破產,畢竟法國在東非的投資僅次於俄國,而且這一次法國可不是戰勝國,能夠從德國獲得賠款來彌補本國的損失。
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以及東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恩斯特說道:“在戰後,世界金融業格局發生了十分巨大的變化,雖然英鎊的國際地位依舊維持穩定,但是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而法國因爲戰爭和俄國違約的影響,法郎的地位可能被動搖。”
“這是一戰對世界舊秩序產生最重要的影響,它可能使得國際經濟秩序發生重大變化。”
“這給萊茵盾國際化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也趁着現在的大好時機,建立穩固的萊茵盾區。”
一戰前國際貨幣領域的三大主要貨幣,分別是英鎊,美元和法郎,對應的就是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
而東非萊茵盾因爲歷史時間短的原因,在國際貿易中影響力尚且不如德國馬克,只能排在世界第五位。
當然,這也和東非金融業發展時間較晚,東非市場開放時間晚等原因息息相關。
而現在東非萊茵盾已經有條件成爲世界的強勢貨幣之一,這得益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東非在全世界影響力的極速上升和東非工業的飛速發展。
從上個世紀的南非戰爭開始,到一戰結束,東非成功將自己的影響力從非洲本土,輻射到整個印度洋沿岸,中東和中亞,南洋和東亞,南美等地方,這爲萊茵盾的國際流通奠定了基礎。
在上述地區中,東非建立了相對穩固的經濟勢力範圍和支點,可以爲萊茵盾的流動保駕護航。
而這些區域,也正是東非海軍以及未來空軍能夠覆蓋到,且佔有一定優勢的地區。
就比如波斯灣的第三艦隊,東亞的兩個經濟自貿區,南美南部國家經濟上和東非的深度合作,南洋廣泛的殖民地等等。
而這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英國爲什麼要在戰後,想方設法堵死東非北上通道,進入歐洲的的原因,一旦東非將影響力深入到歐洲,那東非萊茵盾幾乎和世界貨幣沒有區別,嚴重威脅到英鎊的統治地位。
在英國工業和軍事實力相對滯後發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業可以說是英國最後的救命稻草,所以英國勢必會對其他可能威脅到英鎊地位的貨幣進行打壓。
所以不僅僅是東非的萊茵盾,美國的美元,法國的法郎,德國的馬克等都是英國打壓的對象。
這幾者之中,美元和法郎在20世紀以前,就已經成爲僅次於英鎊的主要國際貨幣,比如美元,他在世界各國儲備外匯中的份額僅次於英鎊,這得益於美國強大的經濟和工業實力,以及美國十分發達的國際貿易。
而法國自從近代以來,就一直在國際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長期以來是國際秩序的主導者之一,在世界範圍擁有廣泛的影響力,以及僅次於英國的龐大殖民地,所以法郎一直都是主要的國際貨幣。
相比較之下,東非萊茵盾和德國馬克實際上都是後來者,德國統一也就是上個世紀中後期的事,普法戰爭之後,德國才成爲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不過剛剛統一的德國,就擁有不錯的經濟基礎,這讓德國馬克的國際份額一直持續高速增長。
而東非萊茵盾雖然出現的時間,比德國馬克還要晚,發揮作用的時間更是不及德國馬克。
畢竟,東非完全放開國內市場,也不過是1910年以後,在此前東非的經濟的國際參與度一直不高。
所以恩斯特說道:“萊茵盾在世界的影響力和它的價值是不匹配的,這是東非作爲後發國家,甚至是世界最年輕國家的劣勢之一。”
美國,德國,日本這些國家和東非一樣,都是後發國家,但是東非還佔着一個世界最年輕國家的身份,東非的歷史僅有不到一個世紀,比美國等殖民地發展而來的國家都要年輕的多。
“所以,萊茵盾國際化必須進一步打開萊茵盾在經濟市場上的知名度,使其成爲一種被廣泛認同的國際硬通貨,從而實現我們縮短我們和歐美國家在貨幣領域的差距。”
“而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我們已經爲萊茵盾的國際化,打下了良好的底子,工業領域,東非工業體量世界第一,同時東非地大物博,物產豐腴,這爲萊茵盾提供了牢靠的內在價值。”
當然,恩斯特還沒有提到一點,那就是東非國庫充足的黃金儲備,在金本位時代,這對於東非萊茵盾而言是一個巨大優勢。
“現在萊茵盾所缺乏的是外部影響力,所以爲了提高萊茵盾的國際流動性,在新經濟形勢下,帝國應該着手建立萊茵盾的國際支付體系,國際清算體系,國際儲備體系等等。”
“這對於我們在五五規劃期間,進一步完善本國金融業體系,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帝國的金融業得到較大發展,是在一戰之前,相對於歐美國家可以說十分不成熟,所以我們現階段的一個經濟任務,就是整頓國內金融業市場,建設完備金融系統。”
“同時,在國家層面,計劃籌建一個新的國際金融業中心,方便帝國和世界各國的經濟往來和交流。”
在此前,東非的國際金融業中心是蒙巴薩,在一戰期間,因爲東非成爲世界主要工業和戰略資源出口國的原因,蒙巴薩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其國際金融業中心的地位也得到了極大加強。
但是,蒙巴薩的一個缺點也讓人無法忽視,那就是蒙巴薩處於東非的東海岸,這不利於東非和大西洋沿岸地區國家展開金融相關領域的發展。
所以恩斯特說道:“蒙巴薩的地理位置有缺陷,或者說東非的地形讓我們金融業發展受到阻礙,所以爲了加強金融業建設,方便東非和國外的交流,應該新增設兩個新的國際金融業中心。”
“一個是卡賓達,一個是達累斯薩拉姆市,卡賓達成爲東非西海岸的國際金融業中心,而達累斯薩拉姆市則成爲東海岸金融業發展的重要補充。”
實際上,如果不是東非西北的加蓬省和喀麥隆省,因爲自然因素限制,導致難以開展經濟開發,交通比較差的原因,西海岸的新金融業中心肯定是越靠北越好。
就像蒙巴薩一樣,他的位置最方便東非和遠東,印度洋沿岸國家等地區交流,而再往北就是索馬里地區,雖然也是東非領土,但是索馬里地區的氣候環境過於惡劣。
而東非西北部的加蓬和喀麥隆則是另一個極端,索馬里是典型的熱帶沙漠區域,而西北部則是典型的熱帶雨林地區。
東非增加兩個新的國際金融業中心,其中東西海岸肯定要各有一個,這也就是蒙巴薩和卡賓達,而達累斯薩拉姆市被確立該屬性,則是爲了方便東非中部和南部地區的發展。
雖然東非是兩洋國家,但是東非東西海岸的差距還是存在的,東海岸的經濟整體上比西海岸強一個檔次,畢竟東非東海岸的宜居帶更長。
而西海岸的宜居帶只有安哥拉沿海,這使得二者經濟體量上存在巨大差距,當然,這也和西部開發時間較晚,資源人口更少等有關,畢竟東非西部目前經濟甚至比不上東非的中部。
“除了三個國際金融業中心的建設以外,同時加強萊茵市國內金融業中心的功能和地位。”
萊茵市作爲東非首都,同時又是國家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天然有建設國家金融中心的優勢,實際上,如果不是航空業尚且不夠發達的原因,萊茵市同樣是可以建設成爲國際金融業中心的。
但是,現階段肯定無法達成這個目標,畢竟萊茵市現在的交通還是依賴陸地交通,也就是鐵路和公路的樞紐城市地位,這隻能方便東非國內資本的匯聚和輻射,而不利於和國外的交流。
這同樣和東非的地理有關,東非佔據近半個非洲大陸,但是周邊沒有強國,甚至是規模相當的經濟體,除了東非以外,非洲經濟第二發達的國家居然是埃及,這個半殖民地國家。
而埃及人口只有將近一千萬,耕地也僅限於尼羅河兩岸的狹長地帶,工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且沒有獨立發展經濟的主權。
但是,除了埃及以外,東非的其他陸地鄰國和地區,可以說更是慘不忍睹,只有南德意志王國一個獨立國家,其他都是各國的殖民地,而南德意志王國的體量又太小,人口僅達到數百萬規模。
所以東非一國的經濟體量就佔到了整個非洲的九成以上,從工業角度來說,東非完全可以一國代表整個非洲大陸。
所以,非洲大陸的經濟情況,不足以支撐現階段萊茵市成爲國際金融業中心。
而在全世界內陸城市中有這種條件的反而更有可能是莫斯科,畢竟莫斯科所在的俄國地跨歐亞大陸,陸上鄰國衆多,而且經濟體量都很可觀。
所以理論上,莫斯科是可以藉助歐亞鐵路和公路網,從而成爲歐亞大陸金融中心的,但是,這也僅僅是理論上,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歐洲尤其是西歐的經濟比俄國強大的多,而從歷史長期角度來看,遠東帝國未來經濟勢必也會重新復甦,所以俄國的地理位置,看似兩頭通吃,實際上兩頭都吃不到,反而有被兩端發達經濟體虹吸的可能性,而前世俄羅斯經濟也證明了這一點。
不過,俄國的地理位置優勢不能因此而否認,畢竟有一句話叫做事在人爲,俄國人只不過沒有這樣的能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