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

實際上和東非這種後發國家相比,法國還是家底過於雄厚,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法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資本輸出國,僅次於英國。

這個階段裡,歐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金融中心,除了英法德以外,比利時,荷蘭,瑞士等國家,金融業發展都相對不錯,就是比利時對外資本輸出都在三十億萊茵盾左右,差不多是五億美元。

不過在戰前,這些國家的資本輸出方向和側重點有所不同,英國的投資主要在帝國內部,即英國所佔有的廣大殖民地,其次是整個美洲。

法國的國外投資主要是在歐洲,其中俄國佔大頭,其次是東非,最後纔是本國殖民地。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在於法國殖民地質量上顯然不如英國殖民地,英國資本可以選擇印度,加拿大等地區,並且獲得不錯的回報,而法國殖民地相對而言,投資見效比較慢。

最後是德國,德國的投資可選項比英國和法國就少很多,主要是中東歐和奧斯曼帝國以及東非,值得一提的是奧匈帝國是德國投資的重點區域。

不過,自從世界大戰之後,這種世界金融業的格局也發生了極大變化,比如美國成爲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而東非也從戰前的負債累累,成爲戰後的世界主要債權國之一。

這種轉變實際上和兩國的經濟相適應,戰後東非和美國的工業產量之和,超過世界工業產量的百分之五十,而歐洲則萎縮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也就是大約普法戰爭時期,歐洲的工業產量接近全世界工業產量的百分之六十五。

由此可見,東非和美國等域外國家崛起,對歐洲經濟和工業的強大沖擊和破壞。

就比如南美這一過去英國重點的資本輸出地區,因爲一戰的原因,事實上被美國和東非瓜分掉,而戰後,英國資本想回歸這一地區,幾乎不可能實現,英國資本只能進一步向本國殖民地內部流動。

法國則比英國還要慘,法國最大的投資在俄國,但是俄國工黨上臺導致法國對俄國投資血本無歸,唯一的好消息則是法國遭受的損失肯定比前世小一點,這是因爲東非崛起,讓法國資本找到了新的投資熱土。

其實,從戰前歐洲各國資本輸出的分佈特點,就可以看出來,歐洲的資本流向實際上更傾向於本國的勢力範圍,其次是國際關係相對密切的地區和國家,最後是信譽相對可靠的獨立主權國家。

而東非對於法國而言就屬於第三者,也就是信譽相對可靠的獨立主權國家,這樣的大前提下,法國在東非的投資纔不會受到區別對待。

如果,東非也和俄國一樣不認舊賬,那法國恐怕戰後經濟會直接破產,畢竟法國在東非的投資僅次於俄國,而且這一次法國可不是戰勝國,能夠從德國獲得賠款來彌補本國的損失。

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以及東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恩斯特說道:“在戰後,世界金融業格局發生了十分巨大的變化,雖然英鎊的國際地位依舊維持穩定,但是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而法國因爲戰爭和俄國違約的影響,法郎的地位可能被動搖。”

“這是一戰對世界舊秩序產生最重要的影響,它可能使得國際經濟秩序發生重大變化。”

“這給萊茵盾國際化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也趁着現在的大好時機,建立穩固的萊茵盾區。”

一戰前國際貨幣領域的三大主要貨幣,分別是英鎊,美元和法郎,對應的就是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

而東非萊茵盾因爲歷史時間短的原因,在國際貿易中影響力尚且不如德國馬克,只能排在世界第五位。

當然,這也和東非金融業發展時間較晚,東非市場開放時間晚等原因息息相關。

而現在東非萊茵盾已經有條件成爲世界的強勢貨幣之一,這得益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東非在全世界影響力的極速上升和東非工業的飛速發展。

從上個世紀的南非戰爭開始,到一戰結束,東非成功將自己的影響力從非洲本土,輻射到整個印度洋沿岸,中東和中亞,南洋和東亞,南美等地方,這爲萊茵盾的國際流通奠定了基礎。

在上述地區中,東非建立了相對穩固的經濟勢力範圍和支點,可以爲萊茵盾的流動保駕護航。

而這些區域,也正是東非海軍以及未來空軍能夠覆蓋到,且佔有一定優勢的地區。

就比如波斯灣的第三艦隊,東亞的兩個經濟自貿區,南美南部國家經濟上和東非的深度合作,南洋廣泛的殖民地等等。

而這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英國爲什麼要在戰後,想方設法堵死東非北上通道,進入歐洲的的原因,一旦東非將影響力深入到歐洲,那東非萊茵盾幾乎和世界貨幣沒有區別,嚴重威脅到英鎊的統治地位。

在英國工業和軍事實力相對滯後發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業可以說是英國最後的救命稻草,所以英國勢必會對其他可能威脅到英鎊地位的貨幣進行打壓。

所以不僅僅是東非的萊茵盾,美國的美元,法國的法郎,德國的馬克等都是英國打壓的對象。

這幾者之中,美元和法郎在20世紀以前,就已經成爲僅次於英鎊的主要國際貨幣,比如美元,他在世界各國儲備外匯中的份額僅次於英鎊,這得益於美國強大的經濟和工業實力,以及美國十分發達的國際貿易。

而法國自從近代以來,就一直在國際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長期以來是國際秩序的主導者之一,在世界範圍擁有廣泛的影響力,以及僅次於英國的龐大殖民地,所以法郎一直都是主要的國際貨幣。

相比較之下,東非萊茵盾和德國馬克實際上都是後來者,德國統一也就是上個世紀中後期的事,普法戰爭之後,德國才成爲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不過剛剛統一的德國,就擁有不錯的經濟基礎,這讓德國馬克的國際份額一直持續高速增長。

而東非萊茵盾雖然出現的時間,比德國馬克還要晚,發揮作用的時間更是不及德國馬克。

畢竟,東非完全放開國內市場,也不過是1910年以後,在此前東非的經濟的國際參與度一直不高。

所以恩斯特說道:“萊茵盾在世界的影響力和它的價值是不匹配的,這是東非作爲後發國家,甚至是世界最年輕國家的劣勢之一。”

美國,德國,日本這些國家和東非一樣,都是後發國家,但是東非還佔着一個世界最年輕國家的身份,東非的歷史僅有不到一個世紀,比美國等殖民地發展而來的國家都要年輕的多。

“所以,萊茵盾國際化必須進一步打開萊茵盾在經濟市場上的知名度,使其成爲一種被廣泛認同的國際硬通貨,從而實現我們縮短我們和歐美國家在貨幣領域的差距。”

“而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我們已經爲萊茵盾的國際化,打下了良好的底子,工業領域,東非工業體量世界第一,同時東非地大物博,物產豐腴,這爲萊茵盾提供了牢靠的內在價值。”

當然,恩斯特還沒有提到一點,那就是東非國庫充足的黃金儲備,在金本位時代,這對於東非萊茵盾而言是一個巨大優勢。

“現在萊茵盾所缺乏的是外部影響力,所以爲了提高萊茵盾的國際流動性,在新經濟形勢下,帝國應該着手建立萊茵盾的國際支付體系,國際清算體系,國際儲備體系等等。”

“這對於我們在五五規劃期間,進一步完善本國金融業體系,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帝國的金融業得到較大發展,是在一戰之前,相對於歐美國家可以說十分不成熟,所以我們現階段的一個經濟任務,就是整頓國內金融業市場,建設完備金融系統。”

“同時,在國家層面,計劃籌建一個新的國際金融業中心,方便帝國和世界各國的經濟往來和交流。”

在此前,東非的國際金融業中心是蒙巴薩,在一戰期間,因爲東非成爲世界主要工業和戰略資源出口國的原因,蒙巴薩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其國際金融業中心的地位也得到了極大加強。

但是,蒙巴薩的一個缺點也讓人無法忽視,那就是蒙巴薩處於東非的東海岸,這不利於東非和大西洋沿岸地區國家展開金融相關領域的發展。

所以恩斯特說道:“蒙巴薩的地理位置有缺陷,或者說東非的地形讓我們金融業發展受到阻礙,所以爲了加強金融業建設,方便東非和國外的交流,應該新增設兩個新的國際金融業中心。”

“一個是卡賓達,一個是達累斯薩拉姆市,卡賓達成爲東非西海岸的國際金融業中心,而達累斯薩拉姆市則成爲東海岸金融業發展的重要補充。”

實際上,如果不是東非西北的加蓬省和喀麥隆省,因爲自然因素限制,導致難以開展經濟開發,交通比較差的原因,西海岸的新金融業中心肯定是越靠北越好。

就像蒙巴薩一樣,他的位置最方便東非和遠東,印度洋沿岸國家等地區交流,而再往北就是索馬里地區,雖然也是東非領土,但是索馬里地區的氣候環境過於惡劣。

而東非西北部的加蓬和喀麥隆則是另一個極端,索馬里是典型的熱帶沙漠區域,而西北部則是典型的熱帶雨林地區。

東非增加兩個新的國際金融業中心,其中東西海岸肯定要各有一個,這也就是蒙巴薩和卡賓達,而達累斯薩拉姆市被確立該屬性,則是爲了方便東非中部和南部地區的發展。

雖然東非是兩洋國家,但是東非東西海岸的差距還是存在的,東海岸的經濟整體上比西海岸強一個檔次,畢竟東非東海岸的宜居帶更長。

而西海岸的宜居帶只有安哥拉沿海,這使得二者經濟體量上存在巨大差距,當然,這也和西部開發時間較晚,資源人口更少等有關,畢竟東非西部目前經濟甚至比不上東非的中部。

“除了三個國際金融業中心的建設以外,同時加強萊茵市國內金融業中心的功能和地位。”

萊茵市作爲東非首都,同時又是國家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天然有建設國家金融中心的優勢,實際上,如果不是航空業尚且不夠發達的原因,萊茵市同樣是可以建設成爲國際金融業中心的。

但是,現階段肯定無法達成這個目標,畢竟萊茵市現在的交通還是依賴陸地交通,也就是鐵路和公路的樞紐城市地位,這隻能方便東非國內資本的匯聚和輻射,而不利於和國外的交流。

這同樣和東非的地理有關,東非佔據近半個非洲大陸,但是周邊沒有強國,甚至是規模相當的經濟體,除了東非以外,非洲經濟第二發達的國家居然是埃及,這個半殖民地國家。

而埃及人口只有將近一千萬,耕地也僅限於尼羅河兩岸的狹長地帶,工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且沒有獨立發展經濟的主權。

但是,除了埃及以外,東非的其他陸地鄰國和地區,可以說更是慘不忍睹,只有南德意志王國一個獨立國家,其他都是各國的殖民地,而南德意志王國的體量又太小,人口僅達到數百萬規模。

所以東非一國的經濟體量就佔到了整個非洲的九成以上,從工業角度來說,東非完全可以一國代表整個非洲大陸。

所以,非洲大陸的經濟情況,不足以支撐現階段萊茵市成爲國際金融業中心。

而在全世界內陸城市中有這種條件的反而更有可能是莫斯科,畢竟莫斯科所在的俄國地跨歐亞大陸,陸上鄰國衆多,而且經濟體量都很可觀。

所以理論上,莫斯科是可以藉助歐亞鐵路和公路網,從而成爲歐亞大陸金融中心的,但是,這也僅僅是理論上,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歐洲尤其是西歐的經濟比俄國強大的多,而從歷史長期角度來看,遠東帝國未來經濟勢必也會重新復甦,所以俄國的地理位置,看似兩頭通吃,實際上兩頭都吃不到,反而有被兩端發達經濟體虹吸的可能性,而前世俄羅斯經濟也證明了這一點。

不過,俄國的地理位置優勢不能因此而否認,畢竟有一句話叫做事在人爲,俄國人只不過沒有這樣的能力罷了。

第7章 擴大生產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53章 送酒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04章 飲食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220章 萊茵人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368章 插曲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27章 地圖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418章 學徒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249章 熱度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330章 跑路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1165章 抵押物第1315章 交接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141章 學習第1045章 教育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1200章 電氣化第109章 聖誕節第444章 到家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258章 夜襲第1128章 開端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166章 體驗第925章 造船業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304章 調停第618章 良知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681章 金沙薩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179章 總部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368章 插曲第513章 抉擇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304章 調停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390章 勸離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43章 行政區劃第673章 象牙第108章 歷史課第184章 談判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867章 推銷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50章 教育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30章 入侵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1239章 兵變
第7章 擴大生產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53章 送酒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04章 飲食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220章 萊茵人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368章 插曲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27章 地圖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418章 學徒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249章 熱度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330章 跑路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1165章 抵押物第1315章 交接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141章 學習第1045章 教育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1200章 電氣化第109章 聖誕節第444章 到家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258章 夜襲第1128章 開端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166章 體驗第925章 造船業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304章 調停第618章 良知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681章 金沙薩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179章 總部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368章 插曲第513章 抉擇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304章 調停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390章 勸離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43章 行政區劃第673章 象牙第108章 歷史課第184章 談判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867章 推銷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50章 教育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30章 入侵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1239章 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