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布達佩斯事件,各國的態度不一,德國全力支持奧匈帝國政府,而英國和法國則幸災樂禍,不過,他們雖然對現在奧匈帝國的情況抱着看戲的態度,這並不意味他們對工黨有所好感。
在英法等國家看來,奧匈帝國受到重創自然很好,但是匈牙利工黨必須被消滅。
而匈牙利工黨也有自己的支持者,主要是蘇聯和其他國家的工黨組織,甚至包括奧匈帝國其他地區的工黨,就比如奧地利工黨等等。
而遠在海外的東非,對於匈牙利工黨的態度也很明確,那就是支持奧匈帝國政府對其進行鎮壓。
萊茵宮。
東非對於奧匈帝國的本輪政治危機也極其關注,雖然三國近些年來有些貌合神離,但毫無疑問,三個由德意志人主導的世界大國,能夠幫助三個國家在全世界爭取更大的話語權。
恩斯特放下手裡關於匈牙利最終情況的情報對皇儲說道:“這些年德國和奧地利,雖然在和我們的外交中各有各的小心思,但是毫無疑問,三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始終大於分歧。”
“所以,對於這次匈牙利工黨叛亂,我們也要對奧匈帝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弗里德里希,你給哈布斯堡去一份郵電,詢問他們是否需要我們的支持!”
弗里德里希將一封電報放到桌子上說道:“父親,昨天我就已經和魯道夫皇儲進行了溝通,他說這次匈牙利叛亂,對於奧匈帝國是不亞於1848年的政治危機。”
“而哈布斯堡想要應對這次危機,不僅僅是處理工黨分子那麼簡單,還要提防國內的民族主義分子趁機興風作浪,以及蘇聯的干預,周邊國家的異動。”
“現在奧匈帝國可以說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稍有不慎這個古老的帝國說不定就會徹底消失在歐洲大陸上。”
所謂的1848年,發生了震盪整個歐洲大革命,在法國,稍微統一的德國地區,意大利地區,奧地利帝國等等地方,這也代表着歐洲封建勢力的正式衰微。
而當時的奧地利帝國,直接因此變成了後來的奧匈帝國,不得不接受這種二元政治來彌合國家的創傷。
所以,魯道夫將這次匈牙利叛亂和1848年歐洲革命對比,也顯示了奧匈帝國政府對本次匈牙利叛亂的擔憂和焦慮。
對於這一點,恩斯特說道:“實際上從1848年以後,奧地利帝國變成奧匈帝國以來,它就不是一個正常國家,近些年來哈布斯堡所做出的努力,不說完全沒有效果,也是聊勝於無。”
“各個地方的離心力越來越強,這幾乎是無解的問題,除非把整個帝國打碎再重新融在一起,但維也納顯然沒有這麼做的底氣和能力。”
“當然,對於我們而言,奧匈帝國還是要儘可能的維持下去更好,這有利於我們藉助奧匈帝國來增強東非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就比如最近我們推動的德語國家組織。”
“如果,有我們,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共同支持,毫無疑問這將極大增強德語在全世界的推廣。”
“而沒了奧匈帝國加入,雖然不影響德語推廣的大局,但是效果可能也會打一些折扣,從而不夠震撼人心。”
所謂德語國家組織,是近期東非政府在世界範圍提出和試圖構建的新國際組織。
該組織致力於推廣德語在全世界的普及,從而推動德語成爲英語和法語,西班牙語那樣的世界性語言。
之所以英語,法語,甚至是西班牙語被稱爲世界性語言,這得益於三個國家在殖民時代的雄厚積累。
英語不需要多說,廣泛的殖民地和大英帝國在全球的威勢,以及美國的崛起,都奠定了如今英語作爲世界最具有影響力語言的基礎,而且依舊處在擴張階段。
而法語,雖然近些年已經開始出現頹勢,但整體國際接受率依舊很高,除了法國殖民地和影響地區以外,法語在歐洲的應用和影響尤其不容小覷。
就比如歐洲各國的外交活動中,就依舊以法語爲主,很多歐洲上流社會人士都會一口流利的法語,同時法語和德語一樣,是20世紀初歐洲科學交流領域的重要工具,不過,在這方面英語近些年來進步也很快。
而西班牙語完全就是吃老本,不過得益於西班牙曾經在大航海時代的家底,所以如今西班牙語依然算的上是重要的國際性語言,尤其是在拉美地區有着廣泛的影響力,從墨西哥到阿根廷,一連串的西班牙語國家。
當然,近些年來西班牙語事實上已經被德語超越,不管人口,影響力還是應用領域皆是如此。
自從德國統一以來,德語就成爲了歐洲的強勢語言之一,加上奧匈帝國等歐洲德語國家,這讓德語在歐洲發展進步很快。
同時,因爲德國在二次工業革命中成爲歐洲新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中心,所以德語在世界範圍,關於科學,工程,哲學等領域影響力日益加深。
畢竟,德國作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之一,世界其他國家想要發展本國工業和科學教育,就必然繞不開德語,很多一流和前沿的科學技術文獻,毫無疑問,會德語的人能夠更早接觸和方便學習。
而奧匈帝國在德語推廣中的作用,則主要是德語在文學,音樂等方面,強化了德語的文化地位和底蘊。
不過,真正讓德語正式在20世紀初超越西班牙語,甚至是法語,毫無疑問東非的崛起起到了一定乾坤的作用。
畢竟,現在德國和奧匈帝國再強大,它們的影響也很難走出歐洲,而東非補齊了這塊版圖。
首先,東非本身就是人口過億的超級大國,東非的存在,直接讓全世界的德語人口增加了接近兩億,畢竟除了東非本土以外。
東非還有僅次於英國和法國的廣闊殖民地,而毫無疑問,在東非的殖民地上德語是主導性語言。
除此外,還有南德意志王國,阿比西尼亞帝國,比屬剛果殖民地,達爾馬提亞的混血德意志人居住區,委內瑞拉西北部等地區,都因爲東非的推動形成了一定數量的德語人口聚集區。
所以說,東非對於德語在亞非拉三大洲的推廣起到了主導作用,極大的拓展了德語在全世界影響的範圍。
其次,東非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革命僅次於德國和美國的次一極中心,這倒不是說東非的貢獻小,而是東非科技教育爆發已經是20世紀後,纔開始徹底發力。
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大約從上個世紀中後期就已經開始發生,當時,東非顯然無法和德國和美國進行競爭,別說德國和美國,就是很多歐洲國家的科技教育,都不是東非能碰瓷的。
不過,到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東非科教領域正式爆發後,迅速拉平了差距,如今東非已經是和德國,美國並列的世界三大世界科技中心。
而東非科教領域的爆發,毫無疑問進一步鞏固和大幅提升了德語的世界地位,就比如各國在東非的留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東非的學術研究和技術走向世界等等。
最後是德語的應用領域,東非功不可沒,而語言的應用,就離不開外交,貿易等方面,東非作爲比德國更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推動了德語在世界外交和貿易方面的極大拓展。
拿外交領域來說,東非因爲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原因,天然更有利於德語推廣,很多國家,他們爲了自身利益的原因,不得不培養相關的德語外交人員。
比方說東南亞和中東,德語基本上已經成爲各國外交部必須常備相關語言專家,來解讀東非的一些官方文件還有政治通牒,從而來避免外交上的事故,畢竟東非是真的能把手伸到那裡。
而貿易領域,東非的作用也比德奧兩國要突出,之所以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在於東非的經濟體量更大,門類更多,發展更加全面。
就比如德國,雖然德國經濟也很強,但德國聞名於世的主要是工業產品,絕大部分國家從德國進口商品也主要是工業品。
而東非不僅是工業大國,同時是農業大國,礦業大國,尤其是在橡膠,棉花,茶葉,咖啡等農產品領域,鉻,錳,石油等重要礦產產品的國際貿易量都很大,甚至足以影響這些重要物資的世界價格波動。
而毫無疑問,東非工農礦業的發達,使得德語在世界貿易中的權重也越來越高,甚至這讓德語有了挑戰法語和英語的基礎。
而除了英法德西四種語言以外,世界其他語言的影響力,就小了不少。
20世紀初,漢語人數最多,但是國際影響力有限,甚至不如日本。
葡萄牙語,東非可以說是促成葡萄牙語衰落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如今葡萄牙語的影響力基本上靠巴西這個農業國支撐,至於葡萄牙本土和殖民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葡萄牙本土徹底被巴西超越,而葡萄牙的殖民地實在太少太小,基本上以一些規模不大的島嶼爲主,像佛得角,東帝汶之類的。
俄語,俄語也隨着沙皇俄國時代的擴張,成爲比較有影響力的語言,但這些地方基本被沙俄吃幹抹淨,成爲俄國,也就是如今蘇聯的一部分。
雖然,蘇聯很大,人口很多,但是這顯然不足以支撐現階段俄語成爲世界語言之一。
對比,現在不僅德語國家數量衆多,而且經濟大部分都不錯,體量也比較大,世界分佈也比較均衡。
唯一穩穩壓德語一頭的,僅剩下英語,而東非所倡導的德語國家組織,其目的就在於推動德語追趕英語,至少兩者應該並肩齊驅,當然,能超越英語就更好了。
恩斯特說道:“奧匈帝國是重要的德語國家,如果它解體,毫無疑問,在如今奧匈帝國境內,德語的影響力將大大萎縮,所以單從這個角度來說,奧匈帝國保留下來,就對我們是有利的。”
雖然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國家,而且政體上匈牙利和奧地利共享權力,但毫無疑問,德語在奧匈帝國佔據絕對優勢。
除了奧地利以外,在匈牙利,波西米亞,達爾馬提亞等等地區,也有大量德意志人居住。
再者,奧匈帝國的政治,文化,經濟領域也以德意志語爲主,就比如匈牙利的統治階層,他們嘴上反對奧地利,但是大部分人肯定也會德語,這種情況在奧匈帝國的其他區域同樣存在。
所以,整體上來說,奧匈帝國是一個德語國家。
弗里德里希說道:“確實如此,如果奧匈帝國解體的話,那分裂出來的國家政府,必然會選擇本民族語言作爲官方語言。”
“甚至他們可能爲了鞏固權力,說不定還會打壓德語的發展空間,畢竟他們獨立的話,就必須和奧匈帝國做切割。”
恩斯特說道:“所以對於奧匈帝國進行支持,符合我們的利益,這些方面,你看着辦,而且,單單是打壓匈牙利工黨這一點,也不會落人口實。”
打壓工黨是如今世界各國,除了蘇聯以外政府的政治正確,當然,英國工黨政府應該算例外,不過,英國工黨雖然和蘇聯有些曖昧,但是他們對於蘇聯反對態度更多,畢竟道不同,不相爲謀。
而東非就完全沒有顧慮了,工黨的危害對東非皇室更甚,所以,打壓奧匈帝國的工黨,對東非來說毫無壓力。
弗里德里希說:“既然如此,那我們也只能在經濟領域給予奧匈帝國一些幫助了,畢竟奧匈帝國距離我們太遠,我們也不可能像德國一樣,出兵幫助哈布斯堡。”
事實上東非在情報領域,是能給奧匈帝國提供支持的,但是,東非的情報組織屬於見不得光的存在,所以這一點自然弗里德里希也沒有提。
恩斯特說道:“也只能如此了,我們能給奧匈帝國的幫助,也僅限於在一些非關鍵債務上的免除或者延期,現在哈布斯堡財政困難,而評判也是一大筆開支,所以這估計也是魯道夫最想從我們這裡拿到的結果。”
“只是,希望他們不要翻車,真讓匈牙利工黨做大,畢竟,如果戰爭規模太大的話,對於奧匈帝國又是一次傷筋動骨。”
和德國不同,奧匈帝國自從一戰後,恢復元氣的速度就很慢,所以,如果再經歷一次高強度的內戰,那還真有可能對奧匈帝國造成重創,甚至有導致奧匈帝國解體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