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4章 脫鉤

斯圖加特縱火案終究還是驚動了東非政府,1931年2月份,東非駐德國斯圖亞特領事館在《國際新聞月報》的請求下,向當地市政府提出了抗議。

不同於其他東非在德國投資的報紙,《國際新聞月報》的身份就是一家東非新聞報刊企業,因此,爲了維護本國企業的海外利益,東非政府也不可能無動於衷。

斯圖加特市警察局。

“庫恩局長,這是一場有預謀的針對東非企業的惡性事件,過了這麼久就都沒有追查到兇手,你們必須做出合理的解釋,否則我有權懷疑你們不作爲。”東非領事館的領事曼弗雷德說道。

面對曼弗雷德的質詢,庫恩局長表現的很不耐煩,他敷衍的說:“曼弗雷德領事,我希望你能冷靜一些,最好能夠對我們的工作多一些理解。”

“關於《國際新聞月報》分部被惡意縱火這件事,我們警局也很重視,並且第一時間就派出了大量人員,調查此事。”

真相則是庫恩根本就沒有這麼做,一方面,褐衫隊做的很乾淨,沒有留下多少證據,另一方面,庫恩並不想得罪德國民族黨。

是的,縱火案的幕後黑手是德國民族黨,這一點大家心知肚明,但是東非方面拿不出證據,自然也就無法直接針對這個德國的黨派,而德國政府對於德國民族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是打掩護,東非也不可能自己獲得證據。

曼弗雷德領事並不打算善罷甘休,他對庫恩局長說道:“我不相信你們一點證據也找不到,否則的話,你們這所謂的警局,難不成是吃乾飯的。”

“如果斯圖加特警察局不能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結果,那我們會進一步向市政府,甚至柏林提出抗議。”

庫恩翹着二郎腿,對曼弗雷德的話毫不在意,他慵懶的躺在椅子上說:“那就不在我們的職權範圍之內,你想去抗議,請隨便,我們也不會阻攔。”

曼弗雷德對他的態度很不滿意,可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強硬的說道:“很好,庫恩局長,我記住你了。”

說罷,曼弗雷德氣沖沖的離開了庫恩的辦公室,他推開門,只見門外站着一個人,他是斯圖加特警察局的副局長諾培德。

諾培德面無表情的看着曼弗雷德離開,然後走進了局長辦公室。

“局長,我們這麼做,會不會得罪東非人?”他小心翼翼的問道。

庫恩不屑的笑了一下,說:“那又怎麼樣,難不成東非人還能拿我們怎麼樣?諾培德,你記住,這裡是德國,東非的手再長,也伸不到這裡。”

“這個曼弗雷德也就無能狂吠罷了,斯圖加特每年那麼多案件,我們根本就忙不過來,而且這次縱火案的背後,可能和民族黨扯上關係,我們就更不能真幫東非人辦事了。”

“如果是平時,給他們幫一個小忙,自然無所謂,可民族黨不是我們能惹得起的,雖然民族黨只是現在德國衆多黨派中的一個,但是,民族黨裡有很多大佬,他們隨便一個都是在德國手眼通天的人物,因此,如何站隊,就不用我多說了。”

“至於這次的縱火案,隨便找幾個替死鬼,給東非人一個交代好了,畢竟,罪犯這種東西,現在斯圖加特多的是。”

庫恩局長準備從斯圖加特的罪犯裡,隨便挑出幾個把東非打發了。

因爲經濟危機的原因,德國大量人員失業,而作爲德國排名比較靠前的大城市,斯圖加特如今的閒散人員自然也不少。

這些失去穩定收入的閒散人員,許多都被迫走上歪門邪道,把斯圖加特變成了一個犯罪天堂,就近一年以來,斯圖加特的監獄都已經人滿爲患。

所以,找幾個替死鬼,對於斯圖加特警察局而言,很容易就可以辦到。

兩天後,斯圖加特的東非領事館就收到了警察局的消息,縱火案的“真兇”被找到了,而且已經被他們擊斃。

雖然曼弗雷德並不相信斯圖加特警察局的措辭,但也只能接受這個方案,他找到《國際新聞月報》的負責人羅恩通報了情況。

“縱火案的真兇已經被抓到,不過根據德國警察部門的說法,縱火案的真兇是一個窮兇極惡的罪犯團體,因此,被發現後,他們負隅頑抗,最終被斯圖加特警方擊斃。”

羅恩對這個說法,顯然不信,他有些無語的說道:“領事先生,這個說法你相信麼?任何事都是有動機的,如果只是普通的罪犯,那他們大多數都爲求財。”

“這樣一來,根本用不着火燒一處辦公地點,他們完全可以撬開門鎖,把裡面的東西拿光後再離開。”

“但是,就我們所見到的,很多貴重器材,都沒有被搬走,直接被一把火燒掉,雖然現在因爲經濟危機的原因,很多東西賣不上價,也能換上一些錢財。”

“而且,我們的辦公地點,顯然也不是搶劫的最好目標,有這功夫,他們完全可以尋找一些更簡單且價值高的目標動手。”

經濟危機以來,斯圖加特市的犯罪率直線飆升,甚至搶劫銀行在現在的德國都不是稀罕事,隔三差五就能看到相關報道,如果覺得難度大,還有綁架勒索,在現在的德國和斯圖加特也是稀疏平常。

曼弗雷德領事有些無奈的說道:“我本人也不太相信斯圖加特警察局的說法,但是現在木已成舟,我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現在,我們領事館只能幫你們爭取一下賠償問題了。”

話是這麼說,可是曼弗雷德和羅恩心裡都很清楚,這件事《國際新聞月報》只能吃一個啞巴虧,至於賠償,德國政府都窮的當褲子了,根本不可能落實。

至於保險,經濟危機到來後,德國的保險行業早就崩潰了,許多保險公司都紛紛破產,或者捲款跑路。

最後是“兇手”,現在已經被斯圖加特警察局擊斃,根據他們的說法,這些“兇手”,顯然也沒有多少身家來抵債。

而《國際新聞月報》的損失,東非政府肯定不可能進行補償,因此,最終只能他們自己承擔這個結果,東非領事館能親自過問此事,就已經算比較負責了。

曼弗雷德只能安慰他說道:“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畢竟這次被燒燬的,只是你們的一處辦公地點,且沒有人員傷亡,以如今整個歐洲的治安狀況,這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不過,我也要對你們這些在德國的公民,發出警示,現在,德國的商業環境還有社會秩序,都不是一處好地方,所以出門在外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對於德國民族黨這種激進政治羣體,避而遠之,免得招惹麻煩。”

如今,全世界的生意都不好做,所以曼弗雷德說德國商業環境差,不無道理,而社會治安上,那更是一塌糊塗。

美國人就算面臨失業問題,大不了上街要飯,再不濟也可以搞些小偷小摸,畢竟美國耕地多,物產豐富,農業產量過剩,如果一個人沒了收入,跑到鄉下農場偷挖些農作物,那些農場主也不會在意,畢竟現在糧食都快爛在地裡了,根本找不到銷路。

而德國,耕地面積少,人口十分稠密,混不下去,那就只能跑路了,至於德國的工業,再發達,那些鋼鐵和機牀也不能當飯吃,當肉啃。

當然,也有很多德國人選擇走上犯罪道路,尤其是德國的城市,這種情況最爲嚴重。

而東非雖然爲本國殖民地招募移民,但依舊優先選擇德國的農民羣體和高水平技術人員,而非城市居民和普通工人,反倒是南德意志王國在德國招募工人和技術人員,但南德意志王國本身作爲一個農業國,根本消化不了多少城市失業人員。

羅恩苦笑着說:“多謝曼弗雷德領事的安慰了,不過正如你所言,這次對我們《國際新聞月報》而言,未嘗不是一次寶貴的經驗教訓。”

……

斯圖加特縱火案的影響,並沒有就此結束,幾天後,曼弗雷德將這次縱火案的處理報告,以及自身對德國民族黨的一些判斷,一起發往了東非的外交部。

這使得這次縱火案上升到了東非國家層面和德國的關係,恩斯特皇帝和弗里德里希皇儲都對此表示了關注。

“這次縱火案,說明了如今德國民族黨在德國的威勢,根據我們情報部門提供的消息,縱火案背後的策劃者,就是德國民族黨黨魁,阿道夫手下暴力團伙,斯圖加特市的褐衫隊一手策劃的。”

“這個組織,如今在德國日益朝着恐怖組織形式發展,招募大量未成年人和混混,流氓和其他不務正業的人員。”

“阿道夫利用他們,對付自己的政敵和反對分子,還有工黨,猶太企業或者個人等等。”

“他們行事手段十分粗糙卑劣,包括敲詐勒索,惡意破壞等等,無所不用其極,而德國政府對於這個堂而皇之的準軍事化羣體,始終無動於衷,放任其野蠻生長。”

“這也說明如今德國社會,正在暗流涌動,伴隨着經濟上的惡化,各種矛盾也一併爆發出來。”

“這或許也是德國政府默許阿道夫和德國民族黨做大的原因之一,而我們也必須爲此做好準備。”

“因爲根據這幾年的情報瞭解,阿道夫此人對我們東非的態度,算不上友好,甚至因爲他那一套雅利安人論調,多次在公開場合故意貶低東非,稱東非是虛假的‘德意志’,只有德國和奧地利這種纔是純正的德意志民族。”

阿道夫一直都在東非情報部門掛着號,因此,對他和他所領導的德國民族黨,東非的情報機構掌握着許多信息。

而這也讓東非政府瞭解到,這位德國民族黨領袖對東非潛在的敵意。

這其實都已經算好的,畢竟阿道夫可是直接把工黨和猶……列爲了公開層面上的敵人。

恩斯特說道:“阿道夫在德國做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德國的態度,而其中,也包括對東非的潛在態度,如今看來,德國從來都沒有把我們當做一家人,因此,在和德國的合作上,我們也應該保持警惕。”

“同時,鑑於如今德國社會的民族主義情緒,甚至是極端種族言論,這有可能在德國引發一些針對帝國企業和私人的行爲發生。”

“所以,當前階段,應該給企業,或者在德國的公民發出提醒,避免慘劇的發生,這次斯圖加特縱火案,說不定就是開端,所以我們必須提前做好預案。”

兩國關係的惡化,勢必會影響到經濟層面上的合作,自從一戰結束以來,德國上到政府下到民間,對東非的不滿情緒就在日益加深,平常時間段,德國還能維持理性,不被情緒所左右,而如今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整個德國彷彿都已經失去了理智。

而阿道夫在德國如此聲勢浩大,就是這種社會環境所造成的,他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爲了德國民衆對現實不滿的宣泄口。

普通人在對現實不滿時,無非希望有人站出來替他們主持公道,相對於被德國政府嚴防死守的工黨,德國民族黨就成爲了最佳選擇。

畢竟,德國民族黨的政治口號,一個比一個喊的響亮,尤其是德國民衆最想聽到的,就比如雅利安人種論,看起來滑稽,可在如今德國信徒廣泛,畢竟,絕大多數德國人都認爲德意志比其他國家和民族更加高貴。

這就像一個普通人,他自然會潛意識裡覺得自己比別人更高人一等,更加優秀,至於不這麼想的,那精神境界也不屬於普通人範疇了。

而雅利安人種論,又和東非的國家,民族等意識形態發生了激烈衝突,這種言論一旦在德國做大,那東非和德國的關係必然進一步惡化。

因此,東非政府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尤其是思想言論領域,甚至可能和德國成爲敵對關係,畢竟,承認了德國的雅利安人種論,這等於承認東非是所謂的“落後民族”,同時,這種言論,可能引發東非國內的衝突。

而輿論上兩國切割,就有可能牽連其他領域,比如投資,貿易,交往,軍事合作等等。

恩斯特說道:“阿道夫是一個危險的人物,尤其是他對東非的厭惡,甚至不加以掩飾,這種人未來如果成爲德國首相,加上此前本就冷淡的兩國關係,甚至可能徹底導致兩國的決裂。”

“因此,對於接下來德國政局的變化,我們要格外關注,同時,加快在一些領域和德國的脫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第1285章 挖坑第1133章 最後的準備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1435章 雙總部第696章 油井第487章 太特城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345章 援助團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992章 入籍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552章 過往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287章 西逃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276章 酒精第1296章 接見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1189章 邀請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88章 衝突升級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942章 宣戰第446章 災情第428章 談論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1264章 在東非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539章 中東第871章 “萊茵”市第547章 登陸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714章 伊林加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299章 預判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155章 震怖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360章 安排第1305章 封賞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1018章 磋商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2章 戰場間隙第55章 到東非去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958章 巴拉圭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1498章 移民第1395章 下藥第550章 戰友敘舊
第1285章 挖坑第1133章 最後的準備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1435章 雙總部第696章 油井第487章 太特城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345章 援助團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992章 入籍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552章 過往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287章 西逃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276章 酒精第1296章 接見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1189章 邀請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88章 衝突升級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942章 宣戰第446章 災情第428章 談論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1264章 在東非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539章 中東第871章 “萊茵”市第547章 登陸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714章 伊林加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299章 預判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155章 震怖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360章 安排第1305章 封賞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1018章 磋商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2章 戰場間隙第55章 到東非去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958章 巴拉圭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1498章 移民第1395章 下藥第550章 戰友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