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

東非在農業領域的這套做法,就類似後來羅斯福有計劃性的大規模銷燬美國農業產品,很顯然,羅斯福新政中對農業生產過剩的處置,也體現出“政府強制干預”的特徵。

這都說明了在經濟危機期間,政府幹預的必要性,畢竟經濟危機本身就是市場調節失靈的表現。

……

1932年5月份,東非的萊茵市,新法蘭克福市兩地政府爲主導,盧薩卡,基特韋,卡布韋等城鎮參加,在萊茵市舉行了中央省航空工業發展會議,會議內容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中央省飛機制造業相關產業的佈局問題,其次是帝國中部機場的選址問題。

萊茵市市長梅塞說道:“飛機制造業是20世紀新崛起的重要產業,飛機的出現,奠定了如今交通海陸空三分天下的格局,雖然航空工業相較於前兩者,差距還很大,但是不能否認航空工業已經呈現出它所具備的龐大市場潛力。”

“我們中央省,作爲帝國的心臟,理應不放棄這個新興產業和市場,同時,通過大力發展航空工業,抵消我們在水運發展上的不足,穩固中央省的帝國核心交通樞紐地位。”

中央省處於東非經濟最中心的位置,起到承接南北,銜接東西的作用,同時也是帝國行政中心所在地,因此在陸地交通建設領域,是當之無愧的東非心臟,匯聚了兩大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以及多個區域性交通樞紐。

但也正如梅塞市長所說,中央省在水運發展的上限並不高,雖然中央省屬於剛果河,以及贊比西河兩大流域交匯地帶,但是因爲地形和氣候的原因,很難在內陸水運上,起到核心節點作用。

雖然省內有人工運河,但是貨運量有限,無法和鐵路,公路形成競爭。

這也是中央省的一大遺憾,不過中央省無法成爲東非內陸水運核心樞紐,其他地區同樣做不到這一點。

在東非的國情下,想要成爲內陸水運核心樞紐,就必須做到一點,那就是能夠溝通東非東西部水運,但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梅塞市長就說道:“對於帝國而言,內陸水運即便能夠實現聯網,它的競爭力也很有限,除了贊比西河干流區域以外,東非甚至缺乏能夠直達內陸腹地的航道。”

“反而是鐵路和公路在通達度,以及隨着技術進步,成本大幅度減少,更符合帝國的國情。”

“而航空將成爲不遜色公路,鐵路,水運的第四種交通方式,而航空工業和汽車,船舶,機車製造又有不同,它對技術的要求更加嚴格,涉及諸多前沿技術,比如材料,發動機,航電,空氣動力等等。”

“這使得飛機制造業的產業鏈更長,技術密集度更高,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和能力要求更加嚴格,且需要更多的專業化工廠和熟練工人。”

“因此,航空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上下游企業,如果只通過單打獨鬥,想在航空工業領域有所成就,遠不如多個城市間的協作更加容易實現。”

說白了,航空工業的複雜性,很容易讓人望而生畏,至少萊茵市政府就不願意承擔自主研發和生產的風險,所以,纔要拉上中央省的其他城市,共同分擔一部分任務,最後形成一個規模性的區航空製造業基地。

梅塞說道:“就比如我們萊茵市,優勢領域在於人才的高度集中,在萊茵市匯聚着全國各地的人才,還有諸多科研機構,所以,在飛機設計,空氣動力研究,新材料研發等領域,萊茵市具有絕對優勢。”

“研發的主力也就由我們萊茵市承擔,而生產則由省內其他城市,結合自己的優勢,進行任務分配,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最後分享紅利。”

不得不說,梅塞的這個提議,還是讓省內許多有實力的城鎮感興趣的,飛機制造業作爲高端產業,哪怕是一些零部件生產,利潤也十分可觀。

現在,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願意和他們進行分享,讓他們參與進來,對他們確實有不小的吸引力。

畢竟,沒有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兩大城市主導,中央省其他城鎮,根本不可能建設航空工業,即便搞出來,也很難和東西部沿海亦或者波西米亞等工業實力強勁地區競爭。

航空工業的投入巨大,如果耗費精力搞出來,卻無力和其他地區競爭,這就完全是一筆賠本買賣。

而有了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參與,那意義就完全不同了,萊茵市可是東非的技術研發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這就能確保航空工業中的技術先進性和人員儲備。

而新法蘭克福市則有高度發達的裝備製造業,說實話,單單是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聯手,就能解決航空工業中的巨大部分問題。

這時,新法蘭克福市市長亨利就說道:“在中央省航空工業中,我們市可以提供核心裝備和工人上的支持,就比如飛機的發動機,機體制造和零部件焊接安裝等。”

新法蘭克福市本身就是東非的汽車製造業中心之一,也是東非鐵路裝備的重要供應商,當初,新法蘭克福市成立之初,東非就佈局了機車製造廠,因此,新法蘭克福市在發動機方面有自己的核心優勢。

世界早期航空工業,飛機發動機的主要技術來源之一,就包括汽車工業,比如活塞式發動機,就是廣泛應用於汽車工業上的,然後被借鑑,使用在飛機上。

亨利接着說道:“其他諸如飛機的航電系統,部分儀表我們新法蘭克福市也可以提供,還有起落架,輪胎等等。”

毫無疑問,新法蘭克福市本身的工業實力十分強悍,這也是這次中央省航空工業會議,爲什麼是由萊茵市,新法蘭克福市,兩家共同主導的主要原因。

萊茵市更善於研發和創新,而新法蘭克福市憑藉完善的產業鏈,還有大量技術工人,也能分到大量利益。

當然,相對於這兩座城市,中央省內的其他工業城鎮,也有各自的拿手絕活。

在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之後,基特韋市就迫不及待的陳述了基特韋市自身的優勢。

“基特韋市在金屬加工領域,還有金屬材料科學領域有獨到優勢,我們可以負責部分金屬零部件的生產加工工作,同時,部分儀表,航電設備,也可以在基特韋市生產。”

這幾年,憑藉此前基特韋市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基特韋市的轉型很成功,在經歷過陣痛後,基特韋市的發展核心,轉向了了第三產業,尤其是影視產業發展,成爲當下東非的典型案例。

但是,基特韋作爲東非老牌工業城市,它的工業並沒有因此衰落,而是轉向高質量發展,就像金屬冶煉和加工,還有精密儀器製造,家電製造業等等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雖然無法和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對比,但是工業實力卻排在中央省其他城鎮之上。

不過,工業轉向高附加值產業後,基特韋市也不是沒有遇到問題,尤其是市場競爭方面,東非擁有不少工業實力強悍的城市,所以,基特韋市在工業發展領域,迫切需要打開窗口,從而讓本市的高端製造業穩定下來,而不是“曇花一現”。

這次航空工業會議,就被基特韋市政府看中,如果能拿到更多的訂單,就能爲基特韋市接下來的工業發展鋪平道路。

對於基特韋市的想法,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並不是很在意,因爲他們家大業大,讓省內其他城市多吃一口也無所謂,而且這還能加強他們在全國經濟中的競爭力和話語權,畢竟,基特韋市想要加入他們,就必然會成爲兩座城市經濟的外延區域。

就像此前梅塞市長說的,單打獨鬥不是萊茵市的目標,萊茵市這座東非首都,它的眼光從來都不侷限於中央省內,甚至是東非本國,而是全世界。

因此,基特韋市只要有能力,萊茵市願意給它表現的機會,而不是限制其發展,新法蘭克福市也是如此。

作爲東非雙子星城市,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和其他雙子星城市不同,就比如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羅安達和卡賓達,哈拉雷和布拉瓦約,它們的競爭十分激烈。

而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合作大於競爭,亦或者說新法蘭克福市根本沒有和萊茵市競爭的想法,畢竟萊茵市可是帝國首都,二者之間的地位是十分明確的,萊茵市就是“老大”。

當然,這也和萊茵市在經濟領域發展的方向和新法蘭克福市不同有關,萊茵市重視第三產業,科技研發和尖端產業,而新法蘭克福市重視裝備製造業,二者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

兩座城市最大的競爭可能就是交通方面,萊茵市雖然同樣是帝國鐵路交通樞紐,但是,更主要起的是備份作用,並不耽誤新法蘭克福市鐵路樞紐在全國經濟中的作用。

新法蘭克福市在戰略上的主要競爭對手,反而是其他東非以裝備製造業爲核心的大城市,像沿海地帶的達累斯薩拉姆,卡賓達,或者中部哈拉雷,布拉瓦約等。

至於基特韋,它的實力雖然在東非不錯,但還入不了新法蘭克福市的眼,所以對於在部分產業上讓利基特韋市,新法蘭克福市也不太在乎。

有了基特韋市打樣,中央省的其他工業城鎮也開始各抒己見,不過,在中央省內其他城市中,也就盧薩卡和卡布韋還算有實力,可以在部分零部件生產上分得一杯羹,其他城鎮,獲得的機會就比較少了。

由此可以把中央省的城市,分爲四檔,第一檔是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第二檔是基特韋市,第三檔是盧薩卡和卡布韋,第四檔基本就不入流了。

在通過激烈的討論過後,中央省航空工業的蛋糕,也就分配完成,接下來的議題就是帝國中部機場的選址了。

所謂帝國中部機場,這其實是一個比較超前的設想,如今民航業的潛力,已經初步得到展現,自然也就有人,想要利用飛機這種交通工具,從而實現物流,客運上的突破,然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而關於這一點,萊茵市,新法蘭克福市還有卡布韋市,三座城市最感興趣,前兩者不用多說,自然希望在航空市場分一杯羹,更希望藉此鞏固自己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

卡布韋就比較特殊了,他之所以對中部機場選址感興趣,完全是爲了能搭上順風車。

所以,在這件事上,卡布韋市長最先發言:“關於帝國中部機場的選址,那必然要選擇在萊茵市,新法蘭克福市還有我們卡布韋市的中間區域。”

ωwш¸ ttκǎ n¸ C○

“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卡布韋就積極融入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倡導的中央都市圈,我們卡布韋市因爲地理位置原因,僥倖成爲這個都市圈的重要核心之一。”

“所以,從二十年代以來,我們卡布韋市積極向東部和北部發展,就是希望能加強和萊茵市,新法蘭克福市的合作,推動三座城市經濟上的一體化,最終加快中央都市圈的形成。”

“所以中部機場,天然應該放在我們三座城市的中心位置,我認爲應該在三座城市中心位置,我們三市共同出資,建設一座集物流,客運,產業爲一體的航空產業區。”

“這座航空產業區剛好距離三座城市都在三十公里左右,同時可以滿足三座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這個距離也可以減少機場的噪音污染問題,同時,不至於讓物流成本偏高,可以保證機場的客貨運需求。”

卡布韋市的建設,能最大限度的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前世21世紀,大部分機場距離市中心的理想距離,差不多就是三十公里到五十公里左右,這點距離,對於目前東非城市而言,也不算遠,汽車半個小時內就可以抵達。

同時可以使得輻射區域範圍最佳,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都是人口過百萬的大城市,卡布韋人口也在二十多萬,同時,把機場和航空產業區建設在此處,也能同時輻射基特韋和盧薩卡,這兩座一南一北的中央省內重要區域性城市。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所謂的帝國中部機場,它和如今世界上的常規機場有很大不同,它更傾向於帶動區域經濟上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客運。

如果只是想發展常規機場的話,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其實早就有了,當然,20世紀三十年代的常規機場,不管規模還是功能,顯然無法和二十一世紀的那些巨無霸相提並論。

第652章 經濟收入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1152章 黑幫第379章 黃金葉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1519章 會議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299章 預判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357章 索加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2章 戰場間隙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680章 緩衝區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998章 貝拉市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92章 挖牆角第726章 深入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79章 總部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924章 海洋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294章 安達手錶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518章 旅遊業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727章 艦隊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850章 移民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228章 留學生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50章 教育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189章 邀請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265章 新世界第694章 訛詐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973章 籌備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615章 交流電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898章 太特市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865章 高原省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1528章 養寇自重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343章 屯田第196章 鐵路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801章 恭賀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1338章 政治互信
第652章 經濟收入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1152章 黑幫第379章 黃金葉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1519章 會議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299章 預判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357章 索加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2章 戰場間隙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680章 緩衝區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998章 貝拉市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92章 挖牆角第726章 深入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79章 總部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924章 海洋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294章 安達手錶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518章 旅遊業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727章 艦隊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850章 移民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228章 留學生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50章 教育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189章 邀請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265章 新世界第694章 訛詐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973章 籌備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615章 交流電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898章 太特市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865章 高原省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1528章 養寇自重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343章 屯田第196章 鐵路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801章 恭賀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1338章 政治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