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9章 會議

20世紀前期,旅遊受衆依舊以高收入羣體爲主,19世紀四十年代,英國出現了第一家專業旅行社,彼時,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經濟快速增長,人們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閒暇時間。

其次交通運輸業發展,大幅降低了旅行成本,使大衆旅遊成爲可能,就比如火車,輪船的出現。

19世紀中期後,美國的旅遊業發展較爲迅速,這也和美國當時高速發展是相對應的,同時,這個時期跨洋旅行比較繁榮,就比如泰坦尼克號事件,美國旅遊業的大發展一直持續到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前。

而東非的旅遊業,纔剛剛進入起步階段,在1910年前,很少有東非平民有旅行這個概念,相關產業也幾乎不存在。

二十年代,因爲社會思想改變,工業和經濟發展,還有之前東非在一戰中攝取的大量社會財富等等,讓東非旅遊業正式起步。

在這種背景下,東非政府也將旅遊業發展放在了七五規劃之中,尤其是東非北方地區,是旅遊產業發展的重點地區。

此時,阿魯沙市政府。

一場關於區域旅遊業發展的會議,就在召開,這次會議普魯士省,東方省,大湖省,濱海省和高原省都有參加,阿魯沙市長蓋倫塔主持這次會議。

“諸位,很高興大家能夠齊聚到阿魯沙來參加這次會議,這次會議的重點,就是商討‘高原北部旅遊規劃’的議題,整合我們五個省相關市鎮的旅遊業資源,打造國際知名旅遊地。”

高原北部,指的就是東非高原北部這一區域,這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景觀和保護區高度集中。

蓋倫塔就說道:“從東部的島嶼,到濱海的沙灘,再到沿海的平原,內陸的高原,森林,草原,沙漠,高山,河流,峽谷,最後是湖泊,高原北部可以說匯聚了豐富的狀況自然景觀。”

“充滿現代和科技感的蒙巴薩島,異域風光的桑給巴爾古城,嫺靜自然的奔巴島,諸多城市匯聚的達累斯薩拉姆城市羣,東非運河,小萊茵河,鐵路聞名的高原城市的多多馬,塞倫蓋蒂草原,乞力馬紮羅雪山,茶園遍佈的肯尼亞山,世界第二大面積的淡水湖大湖,東非大裂谷……”

經過蓋倫塔市長的一番盤點,就能發現,這一區域在旅遊業上的充足資源情況,且這些地方,有不少有較高的國際知名度。

東非大裂谷,大湖(維多利亞湖),乞力馬扎羅山,這基本上都是地理課本中的常客,不僅在東非具有廣泛知名度,就是世界範圍內,出現頻率也很高。

實際上,塞倫蓋蒂草原在前世,也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地方,就比如衆多紀錄片中的非洲草原動物大遷徙,就多取景於此地。

但是,在20世紀前期,塞倫蓋蒂草原的國際知名度比較一般,因爲相關的自然紀錄片比較少見,現在世界連電影都沒有普及,塞倫蓋蒂草原的動物大遷徙也就得不到廣泛傳播。

這種萬物生機磅礴發展的自然奇觀,只有視像化,才能讓其他區域的國家民衆大開眼界。

蓋倫塔說道:“而我們擁有如此多的風景資源,卻空守寶山而不自知,這是對我們優勢的極大浪費。”

普魯士省文旅局局長提問說“蓋倫塔市長,那你有什麼想法和建議?”

東非文旅局是一個近些年才新成立的政府機構,在此前不管文化還是旅遊業,在東非都不太重視,文化方面,東非歷史都才幾十年時間,且很長一段時間裡,東非作爲奴隸制國家的黑歷史,也容不得東非大肆宣揚自己的文化。

而且在一戰前,東非的外交和文化宣傳都偏向於保守,且社會相對封閉,旅遊業就更不用說了,以前閉關鎖國的東非,就是本國人流動都需要手續,對外國遊客更不是很友好。

因此,在20世紀以前,東非對外都是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國家。

也是因爲特殊的國情,所以蓋倫塔市長說道:“我們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加大地區在國際社會的知名度,比如報紙,書籍,廣播,影視等領域,把高原北部的諸多自然景觀,介紹給全世界,把那些外國遊客吸引過來。”

“而我要着重強調的是影視方面,如今電影院在世界上越來越普及,同時電視也開始大規模出現,這也意味着影視行業具有光明的前景。”

“我們東非就是世界影視行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中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市在這個領域,在帝國內也排在前列。”

“這就是我們的優勢,就像基特韋這座新崛起的影視城,在以前,基特韋市在東非根本沒有多少知名度,近些年來卻混的風生水起,許多取景地吸引了不少遊客參觀。”

“所以,我們如果能利用好影視這個宣傳途徑,把乞力馬紮羅,桑給巴爾,大湖,東非大裂谷等介紹給全世界,還怕吸引不來遊客麼?”

“因此,我建議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市,進行合作,重點對我們這片區域的人文地理,進行美化和宣傳,然後再通過影視向世界傳播。”

“我們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沙漠,草原,森林,火山,雪山等等,這都是絕佳的取景地點,再加上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市發達的影視產業,各位,認爲我的這個想法是不是很有可行性?”

聽完他的話後,其他人先不說,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市的文旅局人員,就很心動,一方面可以爲自己的部門提升業績,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兩市影視產業的發展。

這種好事,他們自然不會反對,而且要大力支持。

蒙巴薩市文旅局的代表奧恩就說道:“蓋倫塔市長的想法很好,我們蒙巴薩市表示支持,影視產業在未來,肯定是一項重要產業,甚至連印度都有影視產業的發展,我們自然也不能忽視影視產業對我們各個文旅部門,還有城市知名度,帝國對外文化宣傳的巨大作用。”

爲什麼奧恩要提到印度,這是因爲印度在影視產業的發展,在整個世界範圍算是比較突出的,雖然比不過東非,美國,德國,法國和英國這些國家,但也排在世界第二梯隊,和日本,以及部分歐洲國家處在同一水平。

1931年,影視產業和如今的國際政治格局一樣,也是多元化和百花齊放的景象。

各國影視產業基本難分伯仲,也就是東非和美國在規模上大一些,但是德國和法國的實力也不容小覷,藝術性更高且內容比較前衛。

而印度影視產業發展的歷史,並不比其他國家晚,上個世紀末,印度就已經引入電影,1896年印度孟買就放映了第一部引入電影。

1913年印度就拍攝了第一部本土題材的神話電影,之後,印度的電影層出不窮,在默片時代頗具影響力。

這使得印度成爲了東非以外,印度洋沿岸區域,影視產業最發達的國家。而在拍片這個方面,印度確實有天然優勢,就比如印度的神話和宗教題材豐富,歷史底蘊深厚,印度人還能歌善舞。

反觀東非,影視領域的很多題材,依賴“借鑑”,從歐洲和遠東帝國的書籍裡翻找各種故事和材料。

當然,在科幻片領域,東非和美國一樣,反而比較擅長,這可能就是缺乏歷史底蘊國家的共性。

總而言之,印度的影視行業實力不弱,甚至在中東和南洋市場,能和東非進行抗衡,雖然他們在技術和設備上依賴英國,但是影視產業更重視內容和表演形式,印度在這兩個方面的實力確實不容小覷。

奧恩代表說道:“影視市場的擴大,是我們藉助這股潮流,輔助我們自身部門還有東非文化傳播的助力。”

“所以,等我回去後,會向局長還有其他部門把蓋倫塔市長的提議重點反映一下。”

奧恩說完後,其他城市或者省會的代表也紛紛各抒己見,尤其是達累斯薩拉姆市代表最爲積極,畢竟他可不想看到達累斯薩拉姆市落後於蒙巴薩市這個對頭。

而蓋倫塔市長心裡樂開了花,不管怎麼說,只要能提升區域知名度,那阿魯沙這個節點城市,就能最終獲益。

因爲阿魯沙是幾個省份的重要交通樞紐,不管是就近參觀乞力馬扎羅山,還是到阿魯沙周邊的其他區域,這裡都是繞不開的最佳中轉站,提供後勤和補給上的支持。

就比如,如果蒙巴薩的影視公司的團隊,想前往塞倫蓋蒂草原拍攝,那他們需要的裝備,物資,嚮導,甚至是安保工作,阿魯沙市都可以提供。

實際上,蓋倫塔市長都有阿魯沙市自主發展影視產業的想法,可惜,蒙巴薩市和達累斯薩拉姆市的影視產業早已經發展起來,所以,他才轉向和兩地合作。

不過,即便如此,阿魯沙也不是沒有機會分一杯羹,影視公司雖然在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市,可阿魯沙總可以建設分部和取景地吧!

這樣,阿魯沙未來說不定能把兩地的一些影視產業分流過來。

當然,這是長期任務,當下,蓋倫塔市長的目的還是把旅遊線路建立起來。

他說道:“我們高原北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所以最好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而這就需要建設交通線路,住宿,餐飲等等服務設施。”

“最好能形成一條旅遊環線,每個城市都分得一杯羹。”

“最終建設一個集觀光,探險,旅行,狩獵,沙灘,垂釣,登山,徒步,療養,騎行,漂流等等爲一體的國際性綜合旅遊園區。”

光是功能和可玩性,蓋倫塔市長就已經很難一次性概括,這也印證了旅遊產業在高原北部的前景。

不過,其中觀光和狩獵,毫無疑問對外吸引力很強,像東非大裂谷,光是名字就很有噱頭。

而東非本身就是大型野生動物的“天堂”,狩獵也就成爲了一個十分有吸引力和刺激性的項目。

在東非並沒有完全禁止“狩獵”,有不少合法狩獵區,可以在政府許可下,進行狩獵活動。

而且這種合法狩獵區大多分佈在東非北部,之所以形成這種格局的原因,也有東非政府扶持北部經濟發展的原因。

東非北部的資源和氣候,遠不如南部,反映在經濟上,就是北部的工農業相對於南部都比較弱。

當然,這裡南部和北部,主要是依據赤道劃分。

赤道穿過東非,東部挨着索馬里的朱巴河流域,中間挨着大湖(維多利亞湖)北部沿岸,然後橫穿整個剛果雨林,除了中間經過的大湖區以外,兩邊大部分地區都可以說是“不毛之地”。

因此,爲了扶持東非北方經濟,第三產業就成爲了重要選項,東非北方因爲氣候和資源限制,本身在農業和工業上的基礎條件,就很難和南部競爭。

蓋倫塔市長說道:“不過,這個項目的投入十分龐大,且需要我們各省和各個市鎮的相互協調和配合,所以,爲了方便大家的合作,我們可以在阿魯沙市設置一個長期會議地點,就高原北部地區旅遊業發展,進行統籌管理。”

說到這裡,蓋倫塔市長也算圖窮匕見,阿魯沙市的最終目的,還是爲了成爲這個項目的核心區域。

畢竟這種跨地區的多省市合作,必然要有一箇中心,而阿魯沙顯然是綜合條件最佳的選項。

單單是蓋倫塔市長之前所說的區域,其面積就超過三十萬平方公里,涉及五個省,這麼大的地區,想要統籌整合區域的資源,位於中心的阿魯沙市都是不二之選。

其他人自然也清楚蓋倫塔市長和阿魯沙市的野心,但是並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爲阿魯沙市的位置,交通和資源都是這個項目能否實現必不可少的一環。

其他不說,單單是乞力馬紮羅這個非洲第一高峰,就位於阿魯沙市,是吸引國內外遊客的最重要的旅遊業資源之一,他們又不可能把這座海拔高達五千多米的大山搬走,還有許多東非比較知名的火山,湖泊也在阿魯沙市。

除此外,塞倫蓋蒂草原,東非大裂谷也和阿魯沙有重要聯繫,阿魯沙是沿海通往這兩個區域最便捷的通道,而海外遊客,又必須經過沿海地區,因此阿魯沙作爲區域交通樞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參會人員對於把阿魯沙設置爲這次旅遊業項目的中心城市並不反對,也找不到理由反對。

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239章 兵變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21章 裁軍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285章 挖坑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308章 滲透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255章 五五開第1442章 公園取經第511章 輸血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903章 萊茵宮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354章 電報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144章 貿易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600章 嘗試第1326章 野望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775章 紹奎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833章 拖拉機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287章 西逃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1285章 挖坑第793章 籠中鳥第1224章 收網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84章 消息第766章 集結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76章 應許之地第81章 煤礦第1474章 人口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547章 登陸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83章 到達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330章 跑路第316章 萊茵盾第164章 肉類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629章 教育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1045章 教育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
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239章 兵變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21章 裁軍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285章 挖坑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308章 滲透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255章 五五開第1442章 公園取經第511章 輸血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903章 萊茵宮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354章 電報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144章 貿易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600章 嘗試第1326章 野望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775章 紹奎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833章 拖拉機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287章 西逃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1285章 挖坑第793章 籠中鳥第1224章 收網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84章 消息第766章 集結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76章 應許之地第81章 煤礦第1474章 人口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547章 登陸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83章 到達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330章 跑路第316章 萊茵盾第164章 肉類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629章 教育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1045章 教育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