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

東非全國經濟,目前主要擔當就是這七大城市羣,而根據恩斯特的意見,接下來東非工業發展依舊會圍繞這七大城市羣爲核心發展。

東非產業雖然聚集在這七個主要地區,但是也反映出東非中央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上的協調。

雖然比不上德國,但是對比其他列強國家,東非產業分佈已經算比較均衡的了,這其實也和東非國家地形地勢,資源分佈,交通格局息息相關。

像德國工業分佈均衡,那也是脫離不開這幾個因素,德國工業多分佈河谷等地形中,無法像美國或者法國那樣集中,並且因爲歷史原因,早在邦國林立的時代就奠定了本國經濟整體格局。

東非整體地形上雖然也比較平坦,但也分爲若干高原,沿海平原,盆地,這使得東非經濟和人口呈現出如今分佈效果,不過這些區域面積上相對適中,就比如東非高原就將近百萬平方公里,對比東非國土而言算是不大不小的,東非主要國土中沒有哪個地理單元,能佔到絕對優勢。

如果是東非早期那自然集中在東非高原板塊,因爲那時東非核心領土是東非高原爲核心的,但是隨着東非國土面積迅速擴張,東非高原就不再具備這種條件。

……

隨着全國經濟整體格局分析後,交通部和鐵道部開始總結二五計劃期間兩個部門的工作。

在二五計劃期間,東非鐵路依舊保持高速發展,長度達到二十萬公里,鞏固了東非世界第二大鐵路網的地位,但是鐵路在全國交通中的地位卻是下降的。

交通部部長拉舍爾說道:“過去幾年時間裡,全國交通中鐵路網絡已經相對完善,全國鐵路里程達到二十萬公里,公路發展更爲迅速,在運輸方式中的佔比越來越高,甚至能和鐵路形成競爭力。”

在汽車沒有發展起來之前,鐵路交通在陸地交通中的優勢幾乎無可動搖,而今東非汽車行業蓬勃發展,東非正迅速向汽車強國方向發展,從而對鐵路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

“截止到1909年,我國汽車保有量七百五十二萬輛,二五計劃期間年均汽車產量一百二十萬輛,明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突破一千萬輛,從一五計劃末期開始,東非汽車年產量常年維持在百萬輛以上。”

“這對交通運輸業造成巨大影響,汽車運輸比鐵路更加靈活,尤其是中短途運輸中,汽車具有毫無疑問的優勢。”

東非汽車製造業的強大地位,短時間內已經很難被其他國家推翻,作爲參考,前世一戰結束時,美國登記的客車在五百萬輛以上,所以當時美國汽車保有量應該在這個數字之上,但是也不可能超過當前東非水平。

當前東非汽車生產成本已經被壓制到2000萊茵盾以下,汽車在東非已經從奢侈品變成必要且普遍的交通工具,要知道彼時東非人口也才一億多,也就是說東非大部分家庭都已經配的起汽車。

“如今汽車在全國各地都已經十分普遍,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出行還是運輸,汽車都已經成爲最普遍的工具,就算再偏遠的城市也有汽車存在。”

“而這離不開我國公路交通的蓬勃發展,截止到1909年,我國硬化公路總里程達到四百多萬公里,基本滿足本國交通運輸業需求。”

“毫不誇張的說,公路交通已經取代鐵路成爲我國排在第一位的交通運輸方式,同時成爲帶動我國石油生產和進口的強勁動力。”

拉舍爾接着說道:“同時我國內陸水運和海運規模也在極速擴張,二五計劃期間,我國內陸水運通航河段相對於一五計劃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雖然不及鐵路和公路運輸,但也取得長足發展,海運交通方面主要是沿海地區港口建設日益完善,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我國海運服務能力。”

通過兩個五年計劃,東非現代交通取得了巨大進步,而這種進步的背後確是百萬黑人勞工的森森白骨所鑄就的,公路和運河建設都有大量黑人勞工參與,這也是東非黑人極速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對於拉舍爾的意氣風發,鐵道部門就比較泄氣了,正如拉舍爾所說過去十年裡東非鐵路雖然成績輝煌,但是放在東非本國內來看,卻並不完全如此,主要就是公路和水運發展對鐵路交通形成了巨大挑戰。

當然,鐵道部此時還想象不到,未來他們還會再遇到一個絲毫不遜色於公路的挑戰者,那就是航空,如今東非飛機制造技術進步飛快,在恩斯特設想中,東非航空業規模就算達不到像美國那樣驚人的佔比,也不會太差。

而正是因爲了解公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發展,恩斯特纔會在一五計劃前就限制本國鐵路像美國和歐洲國家那樣盲目和激進發展。

而這無疑是正確的,如今公路交通就已經對鐵路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而公路交通規模依舊在迅速擴張。

當然,公路等交通方式帶來的競爭雖然讓鐵道部有些沮喪,但不可否認鐵路的優勢使得它必然不可能被完全取代。

鐵道部部長猶里斯說道:“我國鐵路從一五計劃到二五計劃,比整個19世紀全國鐵路擴張了近一倍多,兩個五年計劃新建了十一萬公里鐵路,在全國交通方式中的主導地位依舊無可替代,起到了串聯全國主要城市,並且承擔木材和糧食,礦產等大宗商品運輸的主要任務,在國防中也發揮巨大作用。”

“同時鐵道部在二五計劃期間,積極推進鐵路技術革新,包括鐵路信息系統,機車等革新。”

“雖然公路等交通模式興起,但在全國長途運輸中,鐵路的作用是無法被取代的,就算成本最低廉的水運也是如此。”

恩斯特肯定道:“鐵路在交通運輸業中發揮着巨大作用,雖然公路等交通模式快速崛起,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鐵路,但是隻要合理安排,鐵路並不會因此衰退,我早就說過,全國鐵路里程預期是建設大約三十萬公里,雖然比不上美國,但也足夠用了。”

美國鐵路已經達到驚人的四十萬公里上下,而且不可忽視的一點在於,美國本土比東非本土面積小了幾百萬平方公里,所以美國鐵路密度和東非相比優勢很大。

不過這種優勢只是當下的,等到大約四年後,巴拿馬運河開通,美國鐵路就會面臨重大危機,尤其是聯絡兩大洋間的鐵路貨運,很多可能會選擇巴拿馬運河繞路。

而且美國本國的汽車工業雖然受到東非嚴重衝擊,但是也在蓬勃發展,等美國公路交通發展到如今東非的程度,這將給美國鐵路造成第二次衝擊,當然前提是美國鐵路無法及時做出調整。

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40章 新品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291章 “偷國”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494章 假情報第475章 出手第1437章 徵兵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542章 波西米亞紡織工人運動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471章 戰鬥第367章 鐵甲艦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904章 卡賓達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525章 血清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98章 遊歷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775章 紹奎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1184章 通吃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86章 咖啡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1466章 蒸蒸日上的美國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1011章 借錢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289章 教學第820章 購艦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336章 東非菜?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01章 招人第1529章 第十九路軍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
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40章 新品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291章 “偷國”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494章 假情報第475章 出手第1437章 徵兵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542章 波西米亞紡織工人運動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471章 戰鬥第367章 鐵甲艦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904章 卡賓達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525章 血清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98章 遊歷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775章 紹奎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1184章 通吃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86章 咖啡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1466章 蒸蒸日上的美國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1011章 借錢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289章 教學第820章 購艦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336章 東非菜?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01章 招人第1529章 第十九路軍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