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8章 旅遊業

阿爾圖佐夫年輕,同時對敵經驗也豐富,常年活動於歐洲各國,專心於對外工作,這樣的人選,兩個人都很放心。

敲定了了人選後,約瑟夫強調道:“這次奧匈帝國的行動,要全力以赴,在行動之前,應該有詳細可行的計劃,我們最低的要求,也是紅旗插在維也納的土地上。”

奧匈帝國這種多民族的邦聯式國家,隨便一場動亂,都有解體的風險,因此,約瑟夫並不認爲奧匈帝國各國的工黨能毫無芥蒂的團結在一起,否則也就不會有什麼奧地利工黨,還有匈牙利工黨之分了。

某種意義上來說,蘇聯的政治模式和奧匈帝國也有相似之處,也是由衆多加盟國組成,但是,這其中俄羅斯太強大,俄羅斯族佔比也高,所以蘇聯比奧匈帝國更加穩定。

緬任斯基說道:“當前,奧匈帝國將成爲我們攪動整個歐洲局勢的重要棋子,也是擴大世界工黨影響力的絕佳區域,我相信在我們的支持下,奧地利工黨的表現,不會讓我們失望。”

有無蘇聯支持,對於其他國家的工黨完全是兩個概念,畢竟蘇聯掌握着龐大的資源,如果此前,蘇聯在匈牙利問題上,能給予匈牙利工黨支持,那匈牙利工黨政權的命運可能完全不同。

可惜,當時蘇聯無法拋開成見,和匈牙利工黨不能精誠合作,同時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使得蘇聯不敢全力支持匈牙利工黨。

當時,正是二十年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戰後高度繁榮的時代,美國經濟有“咆哮的二十年代”,德國也有經濟上“黃金的二十年代”,其他國家,東非,奧匈帝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各個表現不俗,世界帝國主義空前強大。

但是現在攻守之勢異也,資本主義世界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除了東非以外,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帝國,大多社會問題突出,國內動盪不堪。

這也是如今蘇聯敢把手伸向奧匈帝國的重要原因。

即便被其他國家發現,他們因爲經濟危機的原因,也無法對蘇聯進行反制,甚至一個不好,國內的工人就先因爲生存危機暴動了。

戰爭或許是轉移危機的有效途徑,可一戰的陰雲還籠罩在各國民衆心頭,所以,至少在當前環境下,沒有人會掀起戰爭。

至於,蘇聯如今對奧匈帝國政府的顛覆行動,那頂多是干預其內政,更多的是挑撥奧匈帝國內部矛盾,只要蘇聯不派軍隊親自下場,其他國家頂多也就譴責一下。

……

東非,普魯士省。

阿魯沙市。

20世紀以來,阿魯沙在東非幾乎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但是曾經的阿魯沙也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那就是早期東非殖民地乞力馬紮羅省的省會。

後來,乞力馬紮羅省被撤銷,阿魯沙的省會城市地位也自然消散,而沒有了省會地位的加持,阿魯沙在其他領域也日漸衰落。

在1896年的行政區劃調整中,乞力馬紮羅省被拆分,併入濱海省,東方省,普魯士省和高原省。

作爲前省會的阿魯沙則劃歸普魯士省管轄,普魯士省省會則是內羅畢市,但是內羅畢市很尷尬。

經濟上,省內排名第一的是基蘇木,而內羅畢只能排在第二,阿魯沙排在第三,但是因爲阿魯沙曾經也做過省會,因此阿魯沙市民一直不服內羅畢。

許多阿魯沙人認爲如果阿魯沙是省會,經濟只會比內羅畢更高,內羅畢完全是吃了政策上的優勢。

阿魯沙的一家餐廳裡,幾個市民就在討論這個話題,領頭的是勒韋爾,他正在一邊喝着啤酒,一邊侃侃而談。

“以前我們阿魯沙市,在帝國裡排名不說靠前,也能排進前二十,現在全省也就基蘇木在經濟上還能排進中上游,內羅畢和阿魯沙可能也就排在前五十名裡。”

“就內羅畢的經濟,當年還不如把省會交給我們阿魯沙市,也不至於讓整個普魯士省的經濟衰落至此。”

“交通方面,內羅畢也就吃了早期北方鐵路的紅利,當初帝國的鐵路都比較少,先通鐵路的城市有先發優勢。”

“但是,現在是我們阿魯沙的鐵路和公路交通,反超了內羅畢市,而阿魯沙交通上的這種優勢,卻因爲內羅畢的打壓,完全發揮不出來。”

阿魯沙的陸地交通,放在東部確實比較突出,因爲它本身就處於四省交匯地帶,不管去蒙巴薩,還是達累斯薩拉姆,亦或者多多馬,內羅畢都很方便。

而這些城市之間的相互交往,通過阿魯沙中轉也非常方便。

因此,阿魯沙成爲了東非一個比較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勒韋爾接着說道:“而有了交通上的優勢,這也意味着在經濟發展上具備了一定的優勢,物流成本和人員往來的成本大大降低。”

“自然條件上,兩地差別也不大,因此,內羅畢現在經濟超過阿魯沙,完全就是省會地位所造就的。”

阿魯沙和內羅畢同屬於熱帶草原氣候,位於東部高原之上,唯一的區別是內羅畢的降水比阿魯沙稍微多一些,但是阿魯沙的年均降水量也能達到至少八百毫米以上,所以降水並不缺乏。

內羅畢年降水量可能也就比阿魯沙多一百到兩百毫米水平,在九百毫米到一千五百毫米之間。

不過,從氣候角度而言,兩座城市放在全世界都是相當宜居的地方,一方面降水適中,另一方面受高原地形的影響,氣候相對涼爽。

勒韋爾的酒友卡西說:“內羅畢還是有不少優勢的,交通方面,北方鐵路是帝國交通的大動脈,雖然阿魯沙的線路更多,但是輻射的區域,反而不及內羅畢。”

“內羅畢通過北方鐵路承接沿海蒙巴薩爲首的東方省,還有大湖區兩個全國經濟都比較重要區域,同時,還能通過北方鐵路,虹吸沿線的資源和人口,集聚產業。”

“也就是基蘇木,靠着港口貿易,才能壓內羅畢一頭,說到底這也是交通區位帶來的優勢。”

“在帝國,也只有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那樣的大型全國性陸地交通樞紐,纔有可能和有水運優勢的城市競爭。”

至於中小型陸地樞紐城市,因爲東非已經建成的發達鐵路和公路網絡,這種樞紐城鎮在東非能找到一堆出來。這個時候就看經過交通線路,資源等方面的天賦了,而途經阿魯沙的交通線路雖然很多,但都是一些支線鐵路,而不是幹線鐵路。

同時,東非經濟主軸是東西走向,也就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區域的貿易,產業更容易聚集,而阿魯沙的交通更偏向於南北走向,在東非赤道以北這個劣勢就更明顯。

赤道以南的區域,因爲東非煤炭等資源,集中在最南端的南非高原等地區,所以南北之間的貨運反而比較可觀,就像巴登省的煤礦輸送到波西米亞工業區。

而阿魯沙附近基本沒有多少重要的自然資源,經濟輻射範圍內的工農業在東非全國也只能排在中游。

卡西接着說道:“基蘇木也不是省會,但是它能成爲普魯士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並且超越內羅畢,這就說明了政治不完全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全部因素。”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阿魯沙在各項條件上和內羅畢之間的差距,而不絕對是省會頭銜這個問題所決定的。”

“至於全國其他城市,他們能超過內羅畢,阿魯沙這種帝國老牌城市,把我們城市的經濟排名拉下馬,這也是正常現象。”

“別的不說,那些沿海的城市,光是海運這一點,就絕對不是我們可以相比的,而我們阿魯沙作爲普魯士省第三大城市,實際上連一些沿海的中小城市經濟都很難超越。”

“不過,好在東非的沿海城市數量不多,否則阿魯沙等內陸中小城市,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東非本土雖然挨着印度洋和大西洋兩大洋,但是海岸線平直,缺乏優良港口這個問題,始終伴隨着東非。

這使得東非只能把精力集中於現有港口改造和擴張上,換句話說,數量不夠,就通過提升港口的質量,從而規避東非海岸線的劣勢。

效果也十分顯著,像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市,卡賓達,羅安達,貝拉,光是人口超過百萬的沿海大城市,東非就高達五座。

而美國只有三座,分別是紐約,費城和洛杉磯,美國的海岸線狀況可比東非好上一大截,優良港口衆多。

不過,在中小型港口城市數量上,東非就比美國遜色的多了。

這種情況也給東非內陸城市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不過放在國際競爭中,其他國家優良港口越多,顯然經濟競爭力就越強,反而給東非帶來了劣勢。

這也是東非政府爲什麼下大力氣也要開通贊比西河航運的原因之一。

一片肥沃的土地,哪怕當下沒有利用開發,未來也能開發成良田,而一個優良的港口,現在發展不起來,未來說不定就能成爲經濟發達的區域,因爲它們的天然稟賦放在那裡。

這一點就像如今的遠東帝國一樣,遠東帝國那種條件,就註定了他一旦解決內部問題,在經濟上就很容易騰飛。

東非政府的許多工程都是爲了解決東非自然條件上的先天不足,而這也是東非經濟在20世紀初騰飛的根源。

卡西也說道:“阿魯沙市經濟,要看政府的眼光和能力,還有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揚長避短,這樣阿魯沙市不說成爲東非經濟的中流砥柱,也不至於拖全國後腿。”

勒韋爾問道:“那你認爲我們阿魯沙應該怎麼發展?”

卡西說道:“工農業就不多說了,阿魯沙的上限放在這裡,我比較看好第三產業,因爲阿魯沙的旅遊業資源十分豐富,其他不說,眼前的乞力馬扎羅山,如果能利用好,就能帶動不少產業的發展。”

阿魯沙就在乞力馬扎羅山腳下,而乞力馬扎羅山作爲非洲第一高峰,本身知名度很高,同時它的自然景觀,在東非也是稀罕物。

尤其是乞力馬扎羅山頂的雪蓋,東非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常年都見不到雪,所以雪景對東非人的吸引力不弱,以至於每年有不少人跑到東非最南邊的奧蘭治省觀雪。

卡西接着說道:“除了乞力馬扎羅山這個天然景觀財富以外,我們阿魯沙周邊還有寶石湖,塞倫蓋蒂草原,各種火山,東非裂谷等等。”

所謂的寶石湖,就是前世坦桑尼亞的曼雅拉湖,這片湖泊在東非大裂谷的底部,但實際上,東非大裂谷十分龐大,身臨其境的人很難察覺到這條地球疤痕。

卡西說道:“阿魯沙的自然景觀壯麗多樣,生態優越,氣候優異,這都是旅遊業發展的絕佳條件,如果能把這裡打造成世界知名的避暑勝地和觀光地,還是很有前途的。”

到非洲避暑,這並非玩笑,至少東非內陸許多地區的氣候就廣受國際好評。

這些年來,因爲東非經濟的發展,有許多外國政客,外交官,商人,遊客,冒險家來到東非,並且打破了他們對東非的刻板印象。

就比如東非首都萊茵市,許多歐美外交人員都對其環境和氣候讚不絕口,尤其是蘇聯外交人員。

也就是這個時代,蘇聯不流行出國旅遊,否則的話,東非肯定能吸引大批蘇聯遊客。

勒韋爾對卡西的這種想法,不以爲然:“旅遊業怎麼可能比的過工業,所以,我認爲阿魯沙還是多發展工業,才更有前途。”

無怪乎勒韋爾這麼說,畢竟這不是21世紀,而是二十世紀前期,世界上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就算歐洲,也有大量底層民衆爲生計問題忙碌奔波,所以,勒韋爾認爲旅遊業並不是一個有前途的產業。

當然,這也是這個時代絕大部分人的想法。

不過,東非政府對於這個產業,倒是比較重視,近些年來,東非政府一直在海外大力宣傳東非的自然風光還有各種天然奇景。

現代旅遊業的雛形在東非已經出現,只不過,效果還不明顯。

相對於東非的自然風光,實際上更多的外國人,來到東非,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東非的城市和工業建設。

尤其是對那些落後國家和地區,東非城市和工業的吸引力格外強烈,這也使得東非成爲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上學習的目標之一。

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949章 戰敗第197章 建議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991章 抵達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942章 宣戰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926章 機耕路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1164章 爭議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492章 靜坐戰第727章 艦隊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1189章 邀請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88章 衝突升級第655章 茶產業發展狀況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390章 勸離第1361章 影響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110章 數據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255章 五五開第75章 大逃亡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78章 奧匈帝國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1437章 徵兵第1518章 旅遊業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631章 準備第639章 不對等交易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547章 登陸第696章 油井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1281章 酒館第204章 “流放”?“潤”!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67章 大臣路線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809章 事後第471章 漏洞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
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949章 戰敗第197章 建議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991章 抵達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942章 宣戰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926章 機耕路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1164章 爭議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492章 靜坐戰第727章 艦隊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1189章 邀請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88章 衝突升級第655章 茶產業發展狀況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390章 勸離第1361章 影響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110章 數據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255章 五五開第75章 大逃亡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78章 奧匈帝國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1437章 徵兵第1518章 旅遊業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631章 準備第639章 不對等交易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547章 登陸第696章 油井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1281章 酒館第204章 “流放”?“潤”!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67章 大臣路線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809章 事後第471章 漏洞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