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圖佐夫年輕,同時對敵經驗也豐富,常年活動於歐洲各國,專心於對外工作,這樣的人選,兩個人都很放心。
敲定了了人選後,約瑟夫強調道:“這次奧匈帝國的行動,要全力以赴,在行動之前,應該有詳細可行的計劃,我們最低的要求,也是紅旗插在維也納的土地上。”
奧匈帝國這種多民族的邦聯式國家,隨便一場動亂,都有解體的風險,因此,約瑟夫並不認爲奧匈帝國各國的工黨能毫無芥蒂的團結在一起,否則也就不會有什麼奧地利工黨,還有匈牙利工黨之分了。
某種意義上來說,蘇聯的政治模式和奧匈帝國也有相似之處,也是由衆多加盟國組成,但是,這其中俄羅斯太強大,俄羅斯族佔比也高,所以蘇聯比奧匈帝國更加穩定。
緬任斯基說道:“當前,奧匈帝國將成爲我們攪動整個歐洲局勢的重要棋子,也是擴大世界工黨影響力的絕佳區域,我相信在我們的支持下,奧地利工黨的表現,不會讓我們失望。”
有無蘇聯支持,對於其他國家的工黨完全是兩個概念,畢竟蘇聯掌握着龐大的資源,如果此前,蘇聯在匈牙利問題上,能給予匈牙利工黨支持,那匈牙利工黨政權的命運可能完全不同。
可惜,當時蘇聯無法拋開成見,和匈牙利工黨不能精誠合作,同時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使得蘇聯不敢全力支持匈牙利工黨。
當時,正是二十年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戰後高度繁榮的時代,美國經濟有“咆哮的二十年代”,德國也有經濟上“黃金的二十年代”,其他國家,東非,奧匈帝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各個表現不俗,世界帝國主義空前強大。
但是現在攻守之勢異也,資本主義世界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除了東非以外,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帝國,大多社會問題突出,國內動盪不堪。
這也是如今蘇聯敢把手伸向奧匈帝國的重要原因。
即便被其他國家發現,他們因爲經濟危機的原因,也無法對蘇聯進行反制,甚至一個不好,國內的工人就先因爲生存危機暴動了。
戰爭或許是轉移危機的有效途徑,可一戰的陰雲還籠罩在各國民衆心頭,所以,至少在當前環境下,沒有人會掀起戰爭。
至於,蘇聯如今對奧匈帝國政府的顛覆行動,那頂多是干預其內政,更多的是挑撥奧匈帝國內部矛盾,只要蘇聯不派軍隊親自下場,其他國家頂多也就譴責一下。
……
東非,普魯士省。
阿魯沙市。
20世紀以來,阿魯沙在東非幾乎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但是曾經的阿魯沙也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那就是早期東非殖民地乞力馬紮羅省的省會。
後來,乞力馬紮羅省被撤銷,阿魯沙的省會城市地位也自然消散,而沒有了省會地位的加持,阿魯沙在其他領域也日漸衰落。
在1896年的行政區劃調整中,乞力馬紮羅省被拆分,併入濱海省,東方省,普魯士省和高原省。
作爲前省會的阿魯沙則劃歸普魯士省管轄,普魯士省省會則是內羅畢市,但是內羅畢市很尷尬。
經濟上,省內排名第一的是基蘇木,而內羅畢只能排在第二,阿魯沙排在第三,但是因爲阿魯沙曾經也做過省會,因此阿魯沙市民一直不服內羅畢。
許多阿魯沙人認爲如果阿魯沙是省會,經濟只會比內羅畢更高,內羅畢完全是吃了政策上的優勢。
阿魯沙的一家餐廳裡,幾個市民就在討論這個話題,領頭的是勒韋爾,他正在一邊喝着啤酒,一邊侃侃而談。
“以前我們阿魯沙市,在帝國裡排名不說靠前,也能排進前二十,現在全省也就基蘇木在經濟上還能排進中上游,內羅畢和阿魯沙可能也就排在前五十名裡。”
“就內羅畢的經濟,當年還不如把省會交給我們阿魯沙市,也不至於讓整個普魯士省的經濟衰落至此。”
“交通方面,內羅畢也就吃了早期北方鐵路的紅利,當初帝國的鐵路都比較少,先通鐵路的城市有先發優勢。”
“但是,現在是我們阿魯沙的鐵路和公路交通,反超了內羅畢市,而阿魯沙交通上的這種優勢,卻因爲內羅畢的打壓,完全發揮不出來。”
阿魯沙的陸地交通,放在東部確實比較突出,因爲它本身就處於四省交匯地帶,不管去蒙巴薩,還是達累斯薩拉姆,亦或者多多馬,內羅畢都很方便。
而這些城市之間的相互交往,通過阿魯沙中轉也非常方便。
因此,阿魯沙成爲了東非一個比較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勒韋爾接着說道:“而有了交通上的優勢,這也意味着在經濟發展上具備了一定的優勢,物流成本和人員往來的成本大大降低。”
“自然條件上,兩地差別也不大,因此,內羅畢現在經濟超過阿魯沙,完全就是省會地位所造就的。”
阿魯沙和內羅畢同屬於熱帶草原氣候,位於東部高原之上,唯一的區別是內羅畢的降水比阿魯沙稍微多一些,但是阿魯沙的年均降水量也能達到至少八百毫米以上,所以降水並不缺乏。
內羅畢年降水量可能也就比阿魯沙多一百到兩百毫米水平,在九百毫米到一千五百毫米之間。
不過,從氣候角度而言,兩座城市放在全世界都是相當宜居的地方,一方面降水適中,另一方面受高原地形的影響,氣候相對涼爽。
勒韋爾的酒友卡西說:“內羅畢還是有不少優勢的,交通方面,北方鐵路是帝國交通的大動脈,雖然阿魯沙的線路更多,但是輻射的區域,反而不及內羅畢。”
“內羅畢通過北方鐵路承接沿海蒙巴薩爲首的東方省,還有大湖區兩個全國經濟都比較重要區域,同時,還能通過北方鐵路,虹吸沿線的資源和人口,集聚產業。”
“也就是基蘇木,靠着港口貿易,才能壓內羅畢一頭,說到底這也是交通區位帶來的優勢。”
“在帝國,也只有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那樣的大型全國性陸地交通樞紐,纔有可能和有水運優勢的城市競爭。”
至於中小型陸地樞紐城市,因爲東非已經建成的發達鐵路和公路網絡,這種樞紐城鎮在東非能找到一堆出來。這個時候就看經過交通線路,資源等方面的天賦了,而途經阿魯沙的交通線路雖然很多,但都是一些支線鐵路,而不是幹線鐵路。
同時,東非經濟主軸是東西走向,也就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區域的貿易,產業更容易聚集,而阿魯沙的交通更偏向於南北走向,在東非赤道以北這個劣勢就更明顯。
赤道以南的區域,因爲東非煤炭等資源,集中在最南端的南非高原等地區,所以南北之間的貨運反而比較可觀,就像巴登省的煤礦輸送到波西米亞工業區。
而阿魯沙附近基本沒有多少重要的自然資源,經濟輻射範圍內的工農業在東非全國也只能排在中游。
卡西接着說道:“基蘇木也不是省會,但是它能成爲普魯士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並且超越內羅畢,這就說明了政治不完全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全部因素。”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阿魯沙在各項條件上和內羅畢之間的差距,而不絕對是省會頭銜這個問題所決定的。”
“至於全國其他城市,他們能超過內羅畢,阿魯沙這種帝國老牌城市,把我們城市的經濟排名拉下馬,這也是正常現象。”
“別的不說,那些沿海的城市,光是海運這一點,就絕對不是我們可以相比的,而我們阿魯沙作爲普魯士省第三大城市,實際上連一些沿海的中小城市經濟都很難超越。”
“不過,好在東非的沿海城市數量不多,否則阿魯沙等內陸中小城市,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東非本土雖然挨着印度洋和大西洋兩大洋,但是海岸線平直,缺乏優良港口這個問題,始終伴隨着東非。
這使得東非只能把精力集中於現有港口改造和擴張上,換句話說,數量不夠,就通過提升港口的質量,從而規避東非海岸線的劣勢。
效果也十分顯著,像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市,卡賓達,羅安達,貝拉,光是人口超過百萬的沿海大城市,東非就高達五座。
而美國只有三座,分別是紐約,費城和洛杉磯,美國的海岸線狀況可比東非好上一大截,優良港口衆多。
不過,在中小型港口城市數量上,東非就比美國遜色的多了。
這種情況也給東非內陸城市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不過放在國際競爭中,其他國家優良港口越多,顯然經濟競爭力就越強,反而給東非帶來了劣勢。
這也是東非政府爲什麼下大力氣也要開通贊比西河航運的原因之一。
一片肥沃的土地,哪怕當下沒有利用開發,未來也能開發成良田,而一個優良的港口,現在發展不起來,未來說不定就能成爲經濟發達的區域,因爲它們的天然稟賦放在那裡。
這一點就像如今的遠東帝國一樣,遠東帝國那種條件,就註定了他一旦解決內部問題,在經濟上就很容易騰飛。
東非政府的許多工程都是爲了解決東非自然條件上的先天不足,而這也是東非經濟在20世紀初騰飛的根源。
卡西也說道:“阿魯沙市經濟,要看政府的眼光和能力,還有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揚長避短,這樣阿魯沙市不說成爲東非經濟的中流砥柱,也不至於拖全國後腿。”
勒韋爾問道:“那你認爲我們阿魯沙應該怎麼發展?”
卡西說道:“工農業就不多說了,阿魯沙的上限放在這裡,我比較看好第三產業,因爲阿魯沙的旅遊業資源十分豐富,其他不說,眼前的乞力馬扎羅山,如果能利用好,就能帶動不少產業的發展。”
阿魯沙就在乞力馬扎羅山腳下,而乞力馬扎羅山作爲非洲第一高峰,本身知名度很高,同時它的自然景觀,在東非也是稀罕物。
尤其是乞力馬扎羅山頂的雪蓋,東非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常年都見不到雪,所以雪景對東非人的吸引力不弱,以至於每年有不少人跑到東非最南邊的奧蘭治省觀雪。
卡西接着說道:“除了乞力馬扎羅山這個天然景觀財富以外,我們阿魯沙周邊還有寶石湖,塞倫蓋蒂草原,各種火山,東非裂谷等等。”
所謂的寶石湖,就是前世坦桑尼亞的曼雅拉湖,這片湖泊在東非大裂谷的底部,但實際上,東非大裂谷十分龐大,身臨其境的人很難察覺到這條地球疤痕。
卡西說道:“阿魯沙的自然景觀壯麗多樣,生態優越,氣候優異,這都是旅遊業發展的絕佳條件,如果能把這裡打造成世界知名的避暑勝地和觀光地,還是很有前途的。”
到非洲避暑,這並非玩笑,至少東非內陸許多地區的氣候就廣受國際好評。
這些年來,因爲東非經濟的發展,有許多外國政客,外交官,商人,遊客,冒險家來到東非,並且打破了他們對東非的刻板印象。
就比如東非首都萊茵市,許多歐美外交人員都對其環境和氣候讚不絕口,尤其是蘇聯外交人員。
也就是這個時代,蘇聯不流行出國旅遊,否則的話,東非肯定能吸引大批蘇聯遊客。
勒韋爾對卡西的這種想法,不以爲然:“旅遊業怎麼可能比的過工業,所以,我認爲阿魯沙還是多發展工業,才更有前途。”
無怪乎勒韋爾這麼說,畢竟這不是21世紀,而是二十世紀前期,世界上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就算歐洲,也有大量底層民衆爲生計問題忙碌奔波,所以,勒韋爾認爲旅遊業並不是一個有前途的產業。
當然,這也是這個時代絕大部分人的想法。
不過,東非政府對於這個產業,倒是比較重視,近些年來,東非政府一直在海外大力宣傳東非的自然風光還有各種天然奇景。
現代旅遊業的雛形在東非已經出現,只不過,效果還不明顯。
相對於東非的自然風光,實際上更多的外國人,來到東非,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東非的城市和工業建設。
尤其是對那些落後國家和地區,東非城市和工業的吸引力格外強烈,這也使得東非成爲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上學習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