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

蔡軍長臉色一變,克魯斯領事的這個情報透露出的信息量很大,最重要的是肯定了日本對申城的野心,對於東非這種強國的情報獲取能力,他完全不懷疑。

“你們爲什麼要幫我們?”蔡軍長側着身小聲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他並不認爲東非什麼都不圖。

克魯斯領事倒是很坦然的解釋:“沒有那麼多爲什麼,畢竟現在遠東帝國,尤其是貴部的處境,你們也沒有必要考慮那麼多。”

對於一個快要餓死的人,這個時候面前多出一塊饅頭,沒有必要考慮這塊饅頭是否有毒,先填飽肚子纔是正理。

克魯斯領事不願意多說,蔡軍長也不好多問,最終還是接收了這批“軍援”。

……

這場定向軍援的幕後策劃者恩斯特,此時,正在尼羅河行省的朱巴訓練基地觀看東非國防第七軍和第六裝甲師的演練。

隨着時代的發展,東非陸軍的編制也終於從師級提高到了軍級,曾經東非最大作戰單位也就是師一級,除了戰時編制過臨時的軍,還有近衛師這個特殊存在以外,和平時期東非根本不存在軍。

隨着時代的發展,軍隊專業化的提升,還有兵種的增加,協同作戰的需求,東非才把原本陸軍整編爲十一個軍,其中包括近衛師,也可以看做單獨的一個軍。

然後分別是第一軍,第二軍……直到第十軍,除此外東非還有九個裝甲師,在裝甲部隊規模上,排在世界首位,第二則是德國和法國,各有四個裝甲師。

尼羅河畔,東非國防第七軍正在針對第六裝甲師,進行各種部署,今天屬於對抗賽,從而檢驗東非步兵對裝甲部隊的反制能力。

恩斯特站在遠處的坡地,舉着望遠鏡,眺望着演習場裡雙方的針鋒相對,對於陸軍的演練效果,他很滿意。

不過,他還是向演習指揮部的軍官們問道:“在熱帶複雜地形裡,我們軍隊的經驗很充足,準備十分多樣,對應方案和應急預案挑不出多少問題。”

“可你們說,如果未來帝國軍隊進入中高緯度國家和地區作戰,會不會遇到問題!尤其是北歐和俄國那種寒冷氣候區域。”

針對皇帝陛下的問題,東非的將領們並不能給出肯定的回答。

國防第七軍軍長蒙特說道:“陛下,對於帝國軍隊的高緯度作戰能力,我們很難給出答案,如果是中緯度溫帶地區的話,應該沒有問題,至於低緯度地區,熱帶和亞熱帶,陸軍有把握應對任何規模的戰爭。”

“雖然帝國幅員遼闊,跨度緯度也多,但是帝國本土,包括殖民地,基本集中在熱帶區域,只有少部分國土在南北迴歸線外分佈,處於高緯度寒帶的領土,更是隻有阿拉斯加一處。”

“所以,帝國的氣候分佈特點,決定了帝國軍隊和軍工體系傾向於中低緯度地區,高緯度涉及很少。”

“阿拉斯加雖然氣候和緯度合適,但是距離本土過於遙遠,無法滿足帝國陸軍的需求,成本太高。”

作爲一個熱帶強國,東非勉強可以模擬溫帶作戰環境,就比如東非國土南端,林波波河以南的國土,大部分就在南迴歸線以南,加上南非高原的海拔,在溫度上基本和溫帶地區相差不多,不過降水偏少。

然後是東非北部的埃塞俄比亞高原區域,海拔平均在兩千米以上,所以也能模擬溫帶作戰環境,東非內陸高原的部分地區,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所以中低緯度地區,東非陸軍的作戰基本不會出現問題。

高緯度就完全不同了,東非僅有的一塊高緯度國土,阿拉斯加和本土的直線距離都超過一萬公里,更別說二者之間的交通也不通暢。

如果從東非西海岸出發,需要經過麥哲倫海峽,亦或者是巴拿馬運河,才能最終抵達阿拉斯加。

但是,麥哲倫海峽通航能力差,自然風險大,而巴拿馬運河又控制在美國人手裡,很顯然,美國不會同意東非海軍從巴拿馬運河借道。

而從東海岸出發,要經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間還要經過南洋,亦或者繞道大洋洲海域,難度也不小。

如果要在阿拉斯加建設訓練場,提升東非陸軍高緯度和寒帶作戰能力,幾乎不可能實現,除非東非只派出小規模軍隊前往阿拉斯加訓練。

蒙特軍長說道:“對於帝國軍隊,尤其是陸軍而言,高緯度作戰,很難在本土實驗,同時對這方面的需求也比較小。”

“我們的國土範圍就決定了,帝國軍隊的主要對手,基本和那些高緯度國家關係不大,也不會輕易進入高緯度地區。”

“如果只考慮國土防禦需求的話,那我們對高緯度地區作戰的需求就更少了。”

他說的不錯,一般情況下東非基本不可能和高緯度國家在軍事上發生衝突,因爲二者距離遠,中間還隔着溫帶地區作爲緩衝。

就像東非在中東的勢力範圍和蘇聯接壤一樣,就算兩國真爲中東發生爭端,大打出手,那主戰場也只會在中東或者中亞地帶。

至於說東非陸軍一路橫推到莫斯科,那真是異想天開,同理,蘇聯哪怕把東非從亞洲大陸上趕下海,也不可能繞過印度洋對東非本土發動進攻。

蒙特接着說道:“要談及高緯度作戰,很顯然,這些是蘇聯,德國,瑞典這些高緯度軍事強國才應該考慮的事,我們東非獨佔近半個非洲大陸,四周根本沒有像樣的對手。”

瑞典的軍事實力不弱,雖然如今瑞典在國際社會存在感不高,但是曾經瑞典在北歐和波羅的海地區,也是比較強大的存在,在彼得大帝以前,瑞典甚至能壓制住沙俄,偶爾也跑到中歐的神羅揚武耀威,波羅的海幾乎和其內海沒有太大區別。

一直到彼得大帝時代,俄國通過北方戰爭獲得聖彼得堡出海口,同時戰爭消耗了瑞典國力,使其徹底失去波羅的海霸權,瑞典就成爲了歐洲的二流國家。目前瑞典全國兵力,也才兩三萬人,但是,他們的寒帶作戰能力不容小覷,除了瑞典本身工業能力不錯以外,其複雜的地形,惡劣的氣候,也是瑞典能夠遊離於歐洲紛爭之外的重要倚仗。

這一點從前世芬蘭和蘇聯的戰爭中就可以看出來,畢竟芬蘭背後的主要支持者就是德國和瑞典,瑞典的實力顯然比芬蘭更強。

至少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瑞典是最具有代表性,綜合實力最突出的國家,本土作戰就算不能抵禦外敵,也能崩碎敵人的一口好牙。

當然,總的來說瑞典在如今世界軍事強國中,實力並不夠看,而蒙特之所以提到,這主要針對的就是高緯度作戰這個限定詞。

他說道:“從高緯度區域作戰方面,在寒帶國家中,蘇聯肯定是實力最強,德國北部雖然也處於高緯度,但整體氣候特徵傾向於溫帶地區。”

“而北歐國家,瑞士,丹麥,挪威更擅長相關領域的作戰,因爲他們就生活在那裡,熟悉當地複雜的地形,擁有豐富的野外生存經驗。”

“不過,如果他們離開北歐的舒適區,進入中低緯度作戰的話,那就完全不夠看了,也就欺負一些落後國家。”

高緯度的寒帶國家,實際上數量很有限,全球範圍來看,符合這兩點的也就加拿大,智利和阿根廷部分區域,蘇聯,北歐三國。

而加拿大,智利和阿根廷,沒有相關戰績背書,他們的地理位置,也基本比較安全,遇到戰爭和衝突的風險小。

所以蒙特說道:“高緯度和寒帶作戰,基本發生在歐亞大陸北部,我們東非幾乎沒有機會和這些國家打交道,除非加拿大或者美國等國家,進攻阿拉斯加。”

日本,蘇聯,加拿大,美國都能對阿拉斯加的安全造成威脅,但是,至少目前而言,這幾個國家肯定不會爲了阿拉斯加得罪東非。

加拿大就不用說了,美國在這個時代也很少打仗,尤其是和軍事強國一對一,日本倒是野心不小,可實力在東非面前不夠看。

至於蘇聯,事實上蘇聯還真有人提議,讓東非把阿拉斯加“還給”蘇聯,而他們的理由則是,阿拉斯加是沙皇私自賣給萊茵皇室的,沒有得到蘇聯(俄國)人民的同意,這是賣國行爲,因此阿拉斯加的領土交易不合法。

不過,這種論調在蘇聯並沒有太大市場,首先就是蘇聯本身和東非就沒有多少歷史恩怨,兩國連戰爭都沒有發生過,另一方面,別說阿拉斯加,就是遠東和西伯利亞,對於許多蘇聯民衆而言,都是陌生的地方,更別提阿拉斯加這個隔着白令海峽的地方了。

而蘇聯內部之所以有人提出這種論調,完全是因爲意識形態還有政治投機原因。

畢竟東非在蘇聯眼中,是標準的資本主義和封建帝國,和英國類似,唯一的區別在於,英國曆史上真和沙俄有不少恩怨,所以,蘇聯民衆在對英國的態度上還要更加惡劣,英國基本屬於“壞的流膿”。

這種認知並不完全和意識形態有關,畢竟世界上對英國恨的牙癢癢的國家不在少數,遠東帝國,德國,法國,美國,東非,印度……世界上大半國家和地區,對英國的評價比蘇聯好不了多少。

也就只有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這種英國親兒子殖民地,和英國纔是一家人。

對於蒙特的理由,恩斯特挑不出漏洞,但是,他可不認爲以後東非沒有這樣的機會,畢竟,二戰可是時間不遠了。

如今,德國的阿道夫風頭正盛,極大概率成爲德國新首相,而德國和蘇聯,法國必有一戰,還有意大利的貝尼託,西班牙內亂,奧匈帝國內部問題等等,整個歐洲根本不可能一直維持如今的和平局面,歐洲以外,日本對遠東帝國的戰爭已經開打。

所以,在新一輪的世界變局之中,東非必須提前做好準備,甚至是參與戰爭,這就要求,東非必須加快在軍事領域的提前佈局。

恩斯特對蒙特等人說道:“未來帝國是一個世界性大國,而不僅僅是區域性大國,因此,帝國軍隊未來的活動區域,可能也不僅限於中低緯度,也有可能涉及高緯度,寒帶區域。”

“陸軍應該做好這方面的心理建設,雖然本土很難模擬高緯度和寒帶環境,也不應該以此爲由,不針對性訓練。”

“我們國防軍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建設世界一流的強軍,什麼是世界一流?那就是和其他軍事強國對比。”

“而世界主要的軍事強國,除了帝國以外,都分佈在中高緯度的溫帶和寒帶地方。”

“如果我們只滿足於中低緯度作戰,那帝國軍隊完全可以學習美國,或者英國,這樣還能節省不少軍費,畢竟我們東非本來在陸地上就沒有太大的國防安全需求,殖民地軍隊,基本就可以解決各種區域內的危機。”

蒙特等人皺着眉頭聽完恩斯特的教育,但是他們完全找不到反駁的理由,正如恩斯特所說,帝國陸軍的經費,本來就是偏高的,如果只滿足於自守,完全不需要現在的規模,甚至裝甲師都可以砍掉大半。

第六裝甲師師長布萊尼說道:“陛下說的對,帝國陸軍不應該固步自封,如果要建設世界一流強軍,那我們就不能只限於在中低緯度作戰,而是全地形,氣候都可以應對,不過我們真的要把阿拉斯加建設爲新的訓練場地麼?”

布萊尼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阿拉斯加,畢竟阿拉斯加目前屬於東非領土,面積也夠大,地形複雜,氣候也完全符合寒帶特徵,唯一的缺點就是距離東非本土過遠。

針對這個問題,恩斯特倒是靈機一動,他說道:“如果想要找到一處適合帝國陸軍練兵的地方,我倒是有一個不錯的想法。”

“那就是南美,南美最南端很符合我們的需求,那裡甚至已經屬於南極範圍,地形多樣,氣候寒冷,而且,距離東非距離不遠,海運也十分便利。”

蒙特說道:“不過,也不是不存在問題,就比如那裡終究屬於阿根廷和智利兩國,他們出於安全考慮,可能對我們在那裡訓練軍隊,存有疑慮。”

這是正常現象,畢竟哪個國家敢輕易讓軍事大國把軍隊放在其領土上訓練演習,萬一演習是假……

恩斯特對於這一點倒是並不太擔憂:“我們可以先和兩國接觸,只要有一個國家同意,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至於安全問題,我們也可以拿出誠意。”

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1164章 爭議第1276章 酒精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862章 後續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394章 硬氣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832章 押解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1018章 磋商第822章 卡賓達第1325章 卡塔爾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114章 抉擇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1395章 下藥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417章 炊事車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850章 移民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383章 引入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193章 “理想國”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381章 國禮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871章 “萊茵”市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700章 龍騎兵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447章 趣談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936章 軍售第511章 輸血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958章 巴拉圭第81章 煤礦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441章 回國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50章 教育第128章 打探第820章 購艦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801章 恭賀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263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8章 普奧聯動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861章 分贓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801章 恭賀
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1164章 爭議第1276章 酒精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862章 後續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394章 硬氣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832章 押解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1018章 磋商第822章 卡賓達第1325章 卡塔爾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114章 抉擇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1395章 下藥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417章 炊事車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850章 移民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383章 引入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193章 “理想國”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381章 國禮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871章 “萊茵”市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700章 龍騎兵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447章 趣談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936章 軍售第511章 輸血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958章 巴拉圭第81章 煤礦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441章 回國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50章 教育第128章 打探第820章 購艦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801章 恭賀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263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8章 普奧聯動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861章 分贓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801章 恭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