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

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

從達累斯薩拉姆出發,向西行大約58公里路程,在這裡可以看見一個嶄新的村落,這裡是黑興根殖民團隊在東非地區的建立的第一個據點。

爲了紀念這個重要的地方,殖民團隊的領頭人亞爾曼給此地取名爲第一鎮(後世坦桑尼亞姆蘭迪濟鎮),象徵着這裡是殖民地開發邁出的第一步。

第一鎮位於東非沿海平原和高原之間的緩衝地帶上,周邊沒有山脈經過,只有西南方向有少量丘陵分佈,地勢相對平坦開闊。

第一鎮處在距離印度洋不遠的沿海平原地帶,緊靠桑給巴爾蘇丹國邊境,受到赤道附近的暖溼氣流影響,第一鎮的年降水量在1300mm以上,周圍草木豐茂。

因爲非洲降水的不均勻分佈,上游在雨季的降水大量匯入河流後,可能會在下游聚集造成洪澇災害,所以第一鎮選址建在一處高地上,可以避免雨季突然爆發洪澇災害的影響。

第一鎮北部有一條大河經過,發源於烏盧古魯山區,亞爾曼團長命名爲小萊茵河(魯伏河),這條河一直延伸到桑給巴爾蘇丹國的巴加莫約進入桑給巴爾海峽。

第一鎮就處在小萊茵河流域,整個地區雨水充沛,又因地處赤道附近,光照和熱量充足,適合水稻,亞麻,玉米等農作物生長。

當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除了遍地的野獸外,只有桑給巴爾蘇丹國的獵奴隊偶爾從此地經過。

因爲桑給巴爾蘇丹國的常年獵奴行動,附近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土著部落,獵奴隊必須深入內陸纔能有所收穫,所以只在這裡短暫停靠。

黑興根殖民團隊在第一鎮周圍挖上壕溝,築起低矮的籬笆用來防止野獸偷襲,這個工程量不小,所以村落的規模不大。

目前在第一鎮大約有八百多居民,其中包括留守此地的殖民團隊成員和剛剛遠道而來的華人移民,還有五百多土著暫且被關押在這裡。

2月第一批七百人的東亞移民通過荷蘭船隊的運送來到這裡,他們大多是被招工的名義騙過來的,實際上他們的後半生可能都離不開東非再回到家鄉去了。

黑興根的僱傭合同長達二十年,想也不用想,只能爲霍亨索倫家族打工一輩子。畢竟來的都是些成年人,在這個平均壽命不長的時代,二十年基本宣告人生的大半要在此度過。

不過隨着未來東非的發展,到那時,就是恩斯特派人請他們離開東非,他們恐怕也不願意再回到那遙遠且多災多難的家鄉。

在達累斯薩拉姆港停靠後,移民被工作人員趕下船,早就準備好的駐港人員,對這些移民進行了消毒工作。

臨時搭建的棚屋裡,每五十人一組,衣服扒光,用木桶裡的水搭配肥皂清理衛生,炎熱的天氣下,也不用擔心着涼。

換上統一的德意志服飾(大部分是恩斯特淘來的普魯士二手軍服),開始剪髮剃鬚。

剪去辮子倒是引發了小規模恐慌,畢竟被鎮壓了近百年,心中還是蘊藏着恐懼。但是來了這裡,那就不是自己說的算了,即使不願意也必須老老實實地接受。

清潔工作完成後,這些人被送往第一鎮,進行開墾工作,殖民團隊用一個月的時間才肅清了周邊的野獸,周邊五六公里都是安全地帶。

因爲這裡臨近桑給巴爾的緣故,附近幾乎沒有多少土著部落,只有幾個規模不大的村落,大多在殖民團隊的物理威脅恐嚇下被驅離,少數不服從者直接被俘虜充當免費勞動力。

至於爲什麼不全抓起來,而是選擇驅離,還是因爲人手太少,每一個殖民團隊的成員當前都是寶貴財富,和這些部落來強硬手段的不划算,但是那些不願意離開自己土地土著的還是被樹立了典型。

現在在第一鎮的戰俘營裡挖渠修路,前幾天的村落壕溝就是用他們來完成的,目前有五百多人正在修築從第一鎮到達累斯薩拉姆港的第一條砂石路。

前期這些土著還是牲畜和機器的替代品,是殖民地的動力來源,第一鎮還有周邊幾十裡的土地等着他們充當畜力。

坦桑尼亞的土地平坦開闊,來到這裡沒有讓這些移民感到不適,因爲第一批移民基本上來自清國北方,那裡也是開闊的平原。

天氣雖然炎熱了一些,但是總比寒冷要好,至於非洲強烈的紫外線對於這些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說算不了什麼。

要說新移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連恩斯特也沒想到,或者說忘了交待,那就是東非靠近沿海的地方氣候比較溼熱更適合種植水稻。

可是這些移民大多是北方人,對水稻種植沒有經驗,恩斯特也沒有準備好水稻種子。

倒不是說小麥不能種植,熱帶地區其實可以種植小麥,但是產量不高,熱帶的小麥適合種在高原地區,可第一鎮處在東非沿海的平原。

就比如印度,德干高原是以小麥種植爲主,恆河平原則以水稻爲主,印度每年小麥產量不比水稻少。

既然如此就暫且用小麥替代水稻種植,不過不再追求產量,種些口糧就行了,其他地區改種經濟作物。

劍麻是黑興根殖民團隊的重點發展作物,後世,地處熱帶的坦桑尼亞是世界知名的劍麻產地。劍麻纖維韌性強,不怕海水侵蝕,是製造船纜、麻袋、地氈的上等原料。

當前時代還是木殼船的時代,劍麻良好的特性加上龐大的市場,使得這種作物的經濟價值正處於上升期,相較於糧食而言,恩斯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種多少收多少。

畢竟糧食市場的開拓是漫長的過程,世界上人數最多的還是農民,規模最大的產業也是農業,各國都有自己的糧食產業,市場競爭烈度可想而知,而且所有主糧都是薄利多銷,不能迅速獲得利潤,這也是美國有那麼多種植園的原因。

而劍麻這樣的緊俏貨就不一樣了,基本上只有熱帶地區才能廣泛種植,而且對降水要求高,畢竟熱帶也不全是雨水充沛的地方,還有熱帶沙漠這種氣候存在。

熱帶雨林也不適合劍麻種植,倒不是說熱帶雨林氣候條件不行,而是開發難度大,單就土地而言,熱帶雨林樹木太多,砍伐樹木就比較困難,小地塊種植的經濟收益又不突出。

而坦桑尼亞就不同,除了氣候條件優越外,土地面積廣闊,尤其是可耕地面積。

後世統計坦桑尼亞國土的可耕地面積可能達到6億畝,佔國土面積的四成還多,能養活4億人。

恩斯特不知道數據怎麼來的,不過自己的前世的親身經歷告訴自己,東非確實適合搞農業。

東非高原面積廣闊,雖然說是高原,但從小生長在華北平原的恩斯特感覺東非和華北很像,也就是東非的海拔高了點,不然在恩斯特眼中基本和平原地帶沒有其他區別。

東非高原最獨特的一點是沒有在沿海形成巴西那種地盾,沿海平原和高原緩慢過渡,經濟腹地條件優越。

所以後世的坦桑尼亞人口分佈十分均勻,不像巴西人口那樣全擠在巴西高原的東南角。

整個坦桑尼亞主體在東非高原上,國內地勢起伏穩定,基本在同一平面,山地分佈在邊境的東非大裂谷帶,比如乞力馬紮羅,那種突然出現在平地上的高聳大山頗爲壯觀。

這也是恩斯特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因爲乞力馬紮羅和非洲草原涇渭分明,不像其他地區山脈和平原之間有所緩衝。

不管怎麼說恩斯特認定東非的自然條件優渥,唯一制約土地開發的只有水資源,前世的坦桑尼亞農業困局,就在於此。

缺乏水利設施和儲水的水庫。雨季大量降水白白順着河流匯入印度洋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所以在未來解決了東非殖民地的引水和蓄水問題,就可以解決東非農業開發最大的制約因素。

(本章完)

第1459章 禍水南引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294章 安達手錶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210章 小丑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830章 蓄水池第1200章 電氣化第290章 長絨棉第1390章 自治第711章 歸國第938章 換血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1269章 距離感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1045章 教育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401章 駁回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67章 大臣路線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822章 卡賓達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47章 聯姻事宜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936章 軍售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837章 颱風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77章 放牧第98章 遊歷第967章 奧拓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364章 燃燒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1154章 斷案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110章 數據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517章 過剩第968章 分歧第774章 搬遷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563章 熱心腸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976章 開始第153章 送酒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157章 “0”號文件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865章 高原省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732章 雙輸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857章 一分爲二
第1459章 禍水南引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294章 安達手錶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210章 小丑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830章 蓄水池第1200章 電氣化第290章 長絨棉第1390章 自治第711章 歸國第938章 換血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1269章 距離感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1045章 教育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401章 駁回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67章 大臣路線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822章 卡賓達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47章 聯姻事宜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936章 軍售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837章 颱風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77章 放牧第98章 遊歷第967章 奧拓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364章 燃燒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1154章 斷案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110章 數據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517章 過剩第968章 分歧第774章 搬遷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563章 熱心腸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976章 開始第153章 送酒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157章 “0”號文件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865章 高原省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732章 雙輸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857章 一分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