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 三五計劃

海盜海岸的戰爭,對東非而言只是一個小插曲,雖然東非軍隊表現不佳,但是也在東非政府的預料之中。

從南非戰爭以後,東非軍隊長達二十年時間,幾乎就沒有再打過仗,而且沙漠作戰,並且是在將近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作戰,想通過幾千人就控制住局面,本就不現實。

事實上,東非最後穩固當地局勢,還是靠着老辦法移民來實現的,東非從索馬里地區遷徙了近兩千人口,搭配一萬多遠東移民,在北部灣領地才重新搭建其治理框架,並且依靠這些移民,從而支撐戰爭後期補給的穩定。

主要在於替代原土著控制的綠洲,村莊和水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水源問題,在東非沒有清理當地土著居民時,這些土著居民會想盡各種辦法,幫助游擊隊,包括給東非軍隊的水源中投毒。

這使得早期東非軍隊不得不派出兵力看守水井等水源地,而等到將居民換成自己人後,大大加速了東非對當地的控制。

至於原土著居民,自然遭到了東非政府的報復,要麼和抵抗組織被消滅,要麼背井離鄉融入其他國家和地區。

東非對海盜海岸的征服戰爭可以說讓英國人鬆了一口氣,畢竟在武器和兵力優勢下,東非陸軍沒有展現出應有的優勢,這樣英國也不擔心東非對卡塔爾,巴林等英國殖民地造成威脅。

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給海盜海岸土著僅僅提供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支持,東非還打成這樣,東非陸軍拙劣的戰績可以說給英國提供了“定心丸”。

當然,恩斯特本人認爲東非軍隊的表現還是合格的,畢竟這次是異地作戰,東非並沒有情報上的優勢,而且游擊戰術本來就非常麻煩,東非能在半年內平定北部灣領地局勢,足以讓恩斯特感覺滿意了。

而且恩斯特認爲,東非能在半年內擺平北部灣領地,主要還是當地人口少的原因,但凡是個人口過百萬,且有一定文明程度的國家,東非都有必要掂量掂量。

加上東非這次派遣到北部灣領地的軍隊,雖然是西北軍區的精兵強將,但是在東非軍事改革大背景之下,這種純步兵和傳統意義上的騎兵,在東非陸軍中實際已經邊緣化,爲了藏拙東非也不可能派出裝甲部隊和摩托化步兵參戰,那樣容易嚇到隔壁卡塔爾的英國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次對海盜海岸的征服戰爭本來就是一場不義之戰,東非作爲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悍然入侵海盜海岸,本來就不站在道義的一邊,在這種情況下,東非憑藉帝國主義的霸道,在較低損失下,達到了自身的目的,本來就值得東非自己慶賀了。

當然,恩斯特對戰爭結果和過程比較滿意,並不代表軍方態度,尤其是西部軍區的參戰部隊,可想而知,接下來東非軍方將會掀起一股自查自糾的風潮,總結本輪戰爭經驗,重塑東非陸軍內部的組織架構,以及對戰爭形勢的應對情況。

……

在東非對波斯灣地區開展戰爭的時候,東非國內三五計劃也在進行,通過之前的積累和頭兩個五年計劃的加持,東非本國工業取得長足發展,超過了很多原工業強國,所以東非國內對三五計劃的熱情依舊是空前的。

而在三五計劃期間,東非正式將輕工業發展列入本國發展的重點,輕工業作爲東非工業的短板,雖然在二五計劃期間得到顯著提升,但是整體來看,質量和總量上依舊無法和其他工業國競爭。

東非和英國關係緩和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東非產業和英國具有差異性,而這個差異主要指的就是東非不擅長輕工業,所以輕工業發展相對緩慢,這是東非所不能接受的。

同時發展輕工業,東非又面臨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按照東非的計劃不能完美解決市場商品的差異化問題。

畢竟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就拿最基礎的輕工業產品來說,一件裙子,哪怕是一樣的材質,也可以通過裁剪形式,顏色,厚度,高度,寬度等等特點,區分成上百,上千,乃至上萬種產品,從而滿足每一個個體的不同需求。

東非國內還好說,可以暫時將這種個體性需求壓制下來,但是一到國際市場,其他國家民衆可不買東非政府的賬了,單調的產品種類幾乎很難和同行競爭。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東非政府的算力不足,全國的數學家和統計人員全部投入,也不可能完成這種工作量,更何況東非缺乏先進和高效的計算機械。

所以三五計劃期間發展輕工業,東非經濟政策必然要做一些變動,給經濟適度鬆綁,交給市場來解決這部分問題。

而東非作爲一個君主制國家,本來從最初開始,就並不排斥市場,之所以完全按照計劃形式統籌全國經濟,其實也是爲了效率,爲了短時間內提高本國工業水平,必然會對一些問題視而不見。

當然,這種經濟上的政策變動,東非依然需要循序漸進,並不會以一步到位形式的開展,就像東非實行完全計劃經濟之前的九十年代,就已經進行了實驗,甚至從1896年到1900年甚至被稱爲“準計劃經濟時代”。

同時,東非本輪經濟政策調整,也是爲了對接國外投資,東非想在可能爆發的一戰中吃到更多紅利,就必然要和國際市場對接。

同時,隨着工業質量提高,東非需要把門開的更大,從而讓東非一些已經比較強的工業領域直接和其他工業國競爭,這樣也能對東非現有的工業形成競爭,避免東非的企業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舉個典型的例子,前世美國民用造船業爲什麼長期難以發展起來,一定程度上就和美國頒佈的《瓊斯法案》脫不開關係,前世一戰結束後1920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瓊斯法案》,也稱“海運商業法案”。

該法案規定:在美國境內航行的船舶必須由美國製造,並在美國登記;或者船舶的所有權至少有75%是美國公民擁有,船員必須是美國公民,該法案由於過度保護美國的造船業,讓美國的民用造船業變成了溫室裡的花朵,徹底失去了全球競爭力。

當然,前世美國民用造船業發展不起來肯定和去工業化,用工成本高等原因有關,這幾乎是前世很多發達國家的通病。

但問題是,除了風帆戰艦時代,一戰和二戰這種特殊時期以外,美國大部分時間,民用造船業都難以和其他國家競爭。

就拿現在來說,英國當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而且英國大力發展金融行業,使得英國工業已經不如美國和德國,可是英國的造船業成本卻比美國和德國低的多,壟斷了大部分民用船市場。

所以允許競爭存在,才能讓本國企業積極改造升級,當然,東非即便放開部分工業領域競爭也是極其有限的,畢竟東非的輕工業現在過於薄弱,所以還需要再政策上繼續扶持,等輕工業發展到當前東非重工業層次以後,才能再討論更多的市場開放問題。

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404章 暴富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42章 移民熱潮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336章 東非菜?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631章 準備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945章 空軍第404章 暴富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381章 國禮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238章 三把“刀”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206章 “收破爛”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78章 奧匈帝國第1426章 鋁都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676章 摩托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1504章 脫鉤第938章 換血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426章 鋁都第536章 間諜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1333章 1919年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賬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487章 太特城第383章 引入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56章 平衡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847章 畜牧業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1164章 爭議第949章 戰敗第850章 移民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103章 “大殺器”第388章 換師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402章 妥協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369章 送別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
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404章 暴富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42章 移民熱潮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336章 東非菜?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631章 準備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945章 空軍第404章 暴富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381章 國禮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238章 三把“刀”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206章 “收破爛”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78章 奧匈帝國第1426章 鋁都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676章 摩托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1504章 脫鉤第938章 換血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426章 鋁都第536章 間諜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1333章 1919年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賬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487章 太特城第383章 引入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56章 平衡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847章 畜牧業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1164章 爭議第949章 戰敗第850章 移民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103章 “大殺器”第388章 換師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402章 妥協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369章 送別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