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

簡單來說,發展潛力良好和其他條件比較優越的鄉村地區肯定會受到重點關注,這樣才能讓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在一五和二五計劃期間,雖然東非強調均衡發展,但也不可避免東非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工業化中的巨大優勢,發展速度明顯比其他區域更快。

這一點其實也是前世蘇聯面臨的問題,蘇聯初期城市發展方針中雖然強調控制大城市發展,但幾十年的時間證明,幾乎沒有取得太大作用。

恩斯特曾經也試想過東非按照德國城市模式發展,不過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這並不是可行的。

單從人口和國土面積上來說,就不太現實,就拿目前德國來說,其國土面積只有不到六十五萬平方公里,只佔到東非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德國人口卻高達六千多萬,比東非的二分之一還多一點。

所以德國的人口密度和地形因素支持德國城市發展模式,但是並不適合東非,東非想學習德國模式,至少東非人口在增加三倍以上,因爲東非面積比整個歐洲還要大一點,但人口比歐洲整體要少很多。

目前東非城市發展模式,主要是區塊模式,尤其是中部,東部和西部這三大板塊,形成區域性的城市團組,在通過全國大交通實現全國範圍的工業生產合作,畢竟東非一個省基本就相當於歐洲中等國家面積,三到四個省差不多就分別和德國,法國,奧匈帝國面積相當。

而東非又和遠東帝國,俄國,美國等同樣超大型國家不同,上述國家中,除東非外國家發展更加不均衡,比如美國經濟重心在東北部,俄國在西部,遠東帝國則在東南部。

東非西部雖然和東部相比有些差距,但這種差距並不像其他國家那樣明顯,這也塑造了東非的城市佈局,單從城市分佈均衡的角度來說,東非介於歐洲和世界其他區域之間。

總得來說,東非城市不像德國那樣均衡,也不像其他國家那樣過度集中,這就牽扯到資源利用效率等問題。

在城市發展中,公共資源利用效率和人口息息相關,而大城市人口多,就可以提升資源利用率,從而減少建設成本。

就比如加油站,在大城市加油站因爲人口聚集,一般情況下使用率肯定比中小型城市要高,而再往下到鄉村地區,那使用率更低,要是在偏遠一些更是如此。

而學校,醫院等典型的公共資源也是如此,就比如恩斯特前世的小學,是一所典型的村小,在恩斯特上學的時候還有上百人規模,等恩斯特長大後,常年學生甚至難以維持在三十人以上,有些村小甚至只有個位數學生,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當然,學校和醫院等公共資源又屬於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有時候也不能單方面考慮經濟效益,所以對於東非資源投入,肯定要多方面考慮,使得綜合效益最大化。

這也就是恩斯特要求政府官員從多方面角度考慮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工業化發展較快的今天,東非必然要做出一些取捨和犧牲,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恩斯特:“如今我國人口處在高位增長階段,所以很多問題尚且不會顯現,但是人口增長終究會達到一個極限,我們很難預測這個極限具體在哪一年,通過我國城市化,尤其是一五和二五計劃期間,城鎮化提升速度來看,假設我國未來每十年城市化率提高大概五個百分點。”

“那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可能需要七,八十年時間,所以我們甚至可以以七十年爲一個時間段,從而考慮我國城市和農村公共資源的分配問題,當然,從歐美國家城鎮化經驗來看,我國或許只要四,五十年時間就有可能實現當前歐美工業強國水平,我也比較傾向於後者。”

如今德國城鎮化水平是百分之六十多,而德國統一時城市化率大約是百分之三十五,也就是說德國達到現在這個水平用了差不多四十年時間。

東非目前城鎮化水平尚且不如德國統一時的情況,但是兩者相差不遠,所以按照德國工業發展速度的話,那東非城鎮化達到現在德國水平,需要至少四十年時間,而達到百分之七十至少需要五十年。

由此可見,工業化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簡單的,德國高速工業化階段可以說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優勢,從德國統一之前算起,也花費了將近百年時間。

而東非想要完成工業化的難度並不比德國低,想要一口吃成胖子幾乎不可能,如此一想,前世蘇聯也是如此。

在二戰前,蘇聯城市化水平才堪堪突破百分之三十二左右,也就是說即便完成頭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化水平也才和如今東非,或者德國統一時的水平差不多。

所以前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其實並沒有完成工業化,只是將蘇聯變成了一個工業強國,這還是建立在蘇聯龐大體量基礎上的。

如今東非將本國定義爲一個半工業國,那二戰前的蘇聯按照東非標準也只能是半工業國。

如果按照恩斯特所說,理想狀態下東非都需要至少四,五十年才能徹底實現工業化,那蘇聯差不多也需要這麼長時間。

這還只是理想狀態下,實際上後來蘇聯發展的並不理想,到蘇聯解體時城市化都沒有達到百分之七十這個在恩斯特看來得工業化門檻,所以蘇聯從始至終都不算徹底完成工業化。

當然,東非工業化速度上的“緩慢”,也進一步激發了恩斯特希望歐洲爆發大戰的心理,如果能趕上這個機遇,那東非就能大大減少本國工業化的時間。

而且如果碰上這種機遇,東非城市化增速甚至能夠超過兩個五年計劃的效果,前世一戰打了將近四年時間,如果這個時間越長,那就對東非和美國等域外國家越有利。

如果再合理佈局戰後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大蕭條,那東非又可以進一步縮小和歐美工業強國的差距。

如果能充分利用一戰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大蕭條,理想狀態東非下東非至少能縮短十五年發展時間,彌補和歐美國家間的差距。

而實際上,東非的城市化水平達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東非就可以取得像前世蘇聯那樣的影響力,畢竟東非和蘇聯一樣都屬於大體量國家,其實美國就已經給東非做出了示範,美國城市化水平目前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但是其經濟水平就已經穩居世界第一的位置,縱然英國(本土)和德國城市化水平分別超過百分之六十和七十,也不可能抹平和美國在經濟體量上的差距。

而當東非城市化水平超過百分之五十,除了東非本身以外,基本沒有國家可以影響東非後續的經濟發展。

當然,城市化水平是工業實力的重要參考標準,但也不是唯一標準,畢竟前世還有南美一堆“水貨”,各個城市化水平動輒超過百分之八,九十,實際經濟水平卻一塌糊塗的存在。

第128章 打探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725章 戰前算盤第1199章 討論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801章 恭賀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560章 記者會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861章 分贓第572章 停火線第1518章 旅遊業第833章 拖拉機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640章 工地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51章 坦噶港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525章 血清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50章 教育第1184章 通吃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49章 疾病防控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474章 人口第179章 總部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1372章 平原省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204章 “流放”?“潤”!第194章 迎接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556章 氣吐血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524章 幸福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772章 心態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390章 勸離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356章 鐵路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152章 黑幫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195章 拜訪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519章 會議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62章 打魚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3章 在柏林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463章 代理人
第128章 打探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725章 戰前算盤第1199章 討論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801章 恭賀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560章 記者會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861章 分贓第572章 停火線第1518章 旅遊業第833章 拖拉機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640章 工地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51章 坦噶港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525章 血清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50章 教育第1184章 通吃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49章 疾病防控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474章 人口第179章 總部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1372章 平原省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204章 “流放”?“潤”!第194章 迎接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556章 氣吐血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524章 幸福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772章 心態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390章 勸離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356章 鐵路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152章 黑幫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195章 拜訪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519章 會議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62章 打魚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3章 在柏林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463章 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