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9章 禍水南引
日本,江戶。
20世紀初的江戶,毫無疑問是整個亞洲範圍內工業,科技等綜合實力最發達的現代化城市,其中江戶市區的總人口就超過兩百多萬,算上郊區,則能達到三百多萬。
在人口數據上,江戶僅次遠東上海略低,至於其他方面,整體上日本佔優,如果排除外資影響,那江戶則碾壓亞洲任何城市。
畢竟,日本是整個亞洲範圍唯一的工業國和列強。
但目前江戶人口之所以比遠東帝國第一大城市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1923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
這場大地震直接導致了江戶及其周邊地區十幾萬人死亡,上百萬棟房屋倒塌或者破損,當然,日本房屋多以木製爲主,所以即便受到損壞,影響也不太大,但這還是導致大量人員逃離江戶等城市。
如果不是這場地震的話,那江戶可能發展的更加迅速,這場地震甚至影響到了整個日本經濟的發展。
直到現在,江戶都沒有緩過來,還有許多地區沒有重建,所以沒有關東大地震的影響,那江戶早就是無可爭辯的亞洲第一大城市了。
1927年,日本總人口高達六千多萬,幾乎和德國相當,但是如果不考慮殖民地的情況下,德國國土比日本大上不少,而且德國耕地面積和資源也比日本本土強太多。
所以,雖然日本已經躋身於世界強國行列,但是其整體經濟水平,工業實力和歐美非的頂尖列強相比,差距很大。
這一點從江戶街頭就可以看出來,直到如今,江戶街頭的私人汽車數量十分稀少,常見的交通工具以人力車和自行車爲主。
而其他列強國家城市,雖然不至於像東非和美國那樣誇張,汽車也不是什麼稀罕物。
……
江戶,神田區(今千代田區範圍)。
報紙是日本人瞭解世界的重要媒介,早在1870年日本就興辦了第一家報社,自此後日本報紙業迎來飛速發展,上個世紀末就達到近千家規模。
而更早的幕府時代,荷蘭人的報紙就已經成爲日本政府瞭解世界局勢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神田區也有不少販賣報紙的商販,在日本年發行量超過三千萬份的報紙就多達數家之多,由此可見日本報紙行業的興旺。
阪田雜貨鋪,這是位於神田區的小雜貨鋪,今天就有不少人來這裡購買報紙,報紙算是阪田雜貨鋪的副業之一。
“阪田君,來一份《東洋晚報》。”
剛剛吃過早餐,走出家門口的吉野藍,晃晃悠悠的來到鄰居家,也就是阪田雜貨鋪,購買報紙。
“吉野先生,你對國外地理還真是感興趣。”
阪田原二一邊找着今天的《東洋晚報》,一邊和吉野說道。
“那是當然,報紙是我們大和民族瞭解世界的窗口,但是市面上的其他報紙,描述歐美非居多,但是《東洋晚報》卻能另闢蹊徑,讓我們對其他區域獲得更多的瞭解,這可是十分難得的知識。”
自上個世紀日本改革以來,日本出版業就以介紹歐美的工業文明爲主流,當然,現在還要加上一個東非。
這也就是所謂的歐美非,不過,歐洲強國比較多,所以歐指的是整個歐洲,而美,則僅僅是美國,同理,非也僅僅是非洲,畢竟整個非洲大陸,除了東非以外,沒有其他國家能拿得出手。
至於美洲,雖然加拿大發展不錯,但加拿大是英國殖民地,並不具備借鑑意義。
而關於日本報紙對東非的關注,其實上個世紀就已經有了,但僅限於兩國的領土爭端,或者南非戰爭這種大事件。
當時,日本對東非的關注並不多,且侷限於軍事,政治等領域,但彼時東非卻並非日本學習的對象。
因爲上個世紀東非經濟比日本強不到哪裡去,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前。
情況的轉折發生在南非戰爭之後,擊敗了大英帝國和葡萄牙的東非,自然而然的成爲了日本學習的“模板”之一,之後的二十多年裡,東非經濟猶如脫繮野馬,迅速騰飛,這進一步引起了日本對東非的興趣。
到現在,東非已經徹底成爲日本羨慕嫉妒恨的世界性強國,但是日本報紙對於這種“對手”的吹捧也越發激進。
德國,東非,美國,英國和法國,這是如今日本最推崇的五個工業國,恨不能取而代之。
而日本報紙,對於這五個國家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領域研究也越發深入。
享受同等待遇的還有遠東帝國,但是日本對遠東帝國的研究,顯然是不懷好意。
除此外,日本報紙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相關信息瞭解就比較少了。
而《東洋日報》就是重點介紹一些非典型國家和地區的報紙,尤其是對一些地區的礦產,耕地,氣候等等介紹頗多。
阪田也知道吉野喜歡瞭解這些東西,所以他纔有了這場對話。
“這是今天的最新一版《東洋晚報》。”很快阪田就從報紙堆裡翻找出來一張報紙,遞到吉野手上。
吉野像在自己家一樣,拿過報紙,坐在阪田雜貨鋪的椅子上,翹着腿,閱讀了起來。
“今天《東洋日報》的國家志板塊又是菲律賓,那個美國和西班牙的殖民地。”
實際上的菲律賓,應該分爲三塊,自北向南分別是是美國殖民地,也就是呂宋羣島,然後中部米沙鄢羣島,依舊掌握在西班牙人手裡,南部則是東非的棉蘭老島殖民地。
上一次美西戰爭中,西班牙實際上沒有完全從菲律賓撤出,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東非的存在。 菲律賓中部的西班牙殘餘殖民地相當於東非和美國緩衝地帶。
吉野這個地理愛好者對此也比較瞭解,所以他很清楚,今天《東洋晚報》介紹的地區,應該是呂宋島爲主的美國殖民地,因爲過去菲律賓殖民地的核心就在呂宋島。
他接着讀到:“呂宋諸島,面積逾十萬多平方公里,其民四百萬,在日本之南,屬南洋大國,今米國附屬……”
因爲僅僅包括呂宋島等島嶼,所以菲律賓,或者說美屬菲律賓總人口,遠比前世要少許多,僅有四百多萬,而前世這個時期,菲律賓總人口可能已經突破一千萬。
對於前面這些內容,吉野顯然不感興趣,因爲這些都是他熟知的內容,所以他很快就跳過。
“菲律賓資源頗豐,金、銅、錳、鋅、煤礦之豐富,難以計量,尤其金銅伴生礦爲最,西班牙時期,以此爲利。”
當然,棉蘭老島上的這些資源實際比呂宋島更加豐富,就比如銅礦和金礦,佔到整個菲律賓的七成左右,但是《東洋晚報》沒有提及。
“碧瑤,比科爾等地多盛產金礦,銅、煤在北部山區,素力高,煤炭百萬之巨,島多鎳礦……”
《東洋晚報》不僅詳細的描述這些資源的分佈情況,甚至用簡易的地圖,將大致位置進行了標註。
看到呂宋島的資源分佈圖,吉野已經激動的幾乎直流口水,哪怕是那個儲量可能只有百萬噸且品質不高的煤礦,都能引起其內心的波瀾。
百萬噸煤炭,可能也就是一些工業國一年的年產量,但是,對日本而言,那也是不容小覷的資源,更何況這僅僅是已經探明的,而且煤炭只是呂宋島微不其道的一種資源,金礦和銅礦等,纔是真正的大餐。
吉野不禁對阪田感嘆說:“如果帝國佔據菲律賓,那畫面該有多美好!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外加豐富的資源,還有優異的氣候條件……”
阪田打破他的幻想說:“想法很好,但是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美國可不是我們現在能挑戰的。”
吉野說:“那也未必,菲律賓畢竟距離美國萬里之遙,而且是殖民統治,我們未必沒有機會,接着往下,報紙上肯定有美軍在菲律賓的大致情況……”
作爲《東洋晚報》的老客戶,吉野很瞭解這份報紙的全面性,上面大概率有菲律賓美軍的情況。
果然,吉野就在下一行找到了駐菲美軍的基地分佈情況,馬尼拉,蘇比克灣,斯騰堡等等,甚至詳細標註了陸海軍兵力分佈,還有一些基礎設施情況,駐菲美軍規模僅有一萬人左右。
因此,吉野信心滿滿的說:“一萬美軍,而且孤立海外,只要能切斷他們和本土的聯繫,也就不攻自破。”
“美屬菲律賓總人口也有四百多萬,如果成爲帝國殖民地,完全可以像朝鮮那樣,成爲我們進攻南洋地區的跳板。”
朝鮮是日本入侵亞洲大陸的跳板,而菲律賓則是日本進入南洋的重要戰略要地,前提是把呂宋島從美國人手裡搶過來。
否則這裡反過來就成爲了美國鉗制日本進入南洋的工具,所以吉野認爲,未來日本經略南洋,必然要優先佔領遠東帝國東南蛋灣島,否則就只有菲律賓這一個選項。
上個世紀,日本試圖吞併南琉球羣島的圖謀被東非破壞,這也導致他們沒有機會吞併蛋灣島,可以說這是日本最痛恨東非的一個原因之一。
當然,日本對美國的惡意也不小,畢竟日本近代屈辱史開端的“黑船事件”就是美國造成的,而且近些年來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問題上的不愉快也越來越多,進一步激化了兩國矛盾。
因此吉野說:“東非,美國,蘇聯,三國對帝國的危害最大,也是未來帝國在東北亞,南洋地區霸權的威脅者,我們和這三個國家終有一戰,蛋灣島,菲律賓,庫頁島三地,必然是未來戰場。”
“而三個國家中,尤其以美國對帝國威脅最大,所以帝國政府應該優先將美國視爲心腹大患,諸如菲律賓,夏威夷,關島等戰略要地,應該早做準備。”
“先制霸東北亞,再兵進南洋,最後佔領澳大利亞,則帝國大事成矣。”
“尤其是按照《東洋晚報》對澳大利亞的介紹,如果帝國能夠獲得其煤炭,鐵礦之利,那未來無其他國家,如今日這般對帝國在資源上進行限制。”
吉野的野望實際上就和前世日本所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不謀而合,只不過這裡把澳大利亞的重要性提高了不止一個層次。
受到《東洋晚報》等報紙的介紹,可以說日本人,對於澳大利亞的貪婪也在日益增長。
根據《東洋晚報》的描述,澳大利亞的各種資源,尤其是基礎工業資源,簡直超出了日本這個貧礦國的想象。
尤其是動輒以億噸爲單位的大型鐵礦,煤礦等資源,當然,根據《東洋晚報》的描述,那就是澳大利亞德不配位,也頗受日本民衆和政府認同。
《東洋晚報》過去提到,澳大利亞不過英國囚犯的放逐地,今日民不過百萬之衆,卻獨享豐富耕地和資源,但凡這裡不是英國的殖民地,都有成爲大國的潛力。
日本國民感同身受,我們六千多萬人擠在日本這個小小島嶼國度上,澳大利亞不過幾百萬人口,國土面積卻高達七百多萬,這還有天理和人性!
實際情況其實已經很明顯,那就是以《東洋晚報》爲首的報紙,在挑撥日本社會對南洋和大洋洲的貪婪慾望。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東洋晚報》其背後金主是東非資本,目的就是爲了挑撥日本和英美等國家的關係,在遠東地區,利益最大的終究還是英國人,不管遠東帝國,還是南洋,或者大洋洲,英國都佔據最好的市場和土地,以及各種資源。
但是英國的軍事實力,這些年來持續下降,明顯已經配不上這些地區,不管是東非,日本還是美國,都對其動了心思。
當然,東非和美國並不焦急,日本卻很難抵擋住誘惑,而東非政府不過是加速這個過程而已。
隨着十幾年東非在日本輿論方面的發展和投入,以《東洋晚報》爲首的報紙在日本國內頗有影響力。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日本國民和政府,灌輸“東亞之富,猶不及澳洲之富。”這一個觀點,從而提高日本對澳大利亞的重視。
至於東非提供的一些數據,也完全是事實,就比如近些年來東非等國家在澳大利亞開發的鐵礦和煤炭等資源,早就讓日本人眼紅了。
遠東帝國的資源在澳大利亞面前都簡直不值一提,而且澳大利亞的軍事實力,人口等等,顯然比遠東帝國更容易征服,四百萬人口,哪怕日本通過移民都能把澳大利亞同化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