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

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

萊茵市。

在受到瘟疫衝擊之後,東非政府迅速展開了相關行動,從一月份開始,東非就對歐美船隻進行嚴格的審查工作,二月後,擴大到針對全世界所有國家。

因爲目前東非政府也不清楚,哪些國家沒有受到瘟疫的影響。

“目前全國上報的病人數量是一千三百七十二例,其中西部的幾個港口城市就佔了六成以上,東部也出現了大量疑似病例。”

“歐洲國家紛紛告急,北美各國也因爲和歐洲頻繁的貿易和交流,成爲現在的世界第二大疫區,瘟疫正在沿着海路向全世界範圍擴散。”

東非衛生部給出的數據,可以說觸目驚心,要知道在東非的嚴防死守下,東非的感染者都超過千人,而那些沒有做好相關準備的國家,至少要乘以十,而歐洲和北美就更不需要多說了,估計歐美各國政府根本就統計不過來。

而這僅僅是如今東非衛生部獲得的數據,誰知道東非到底有多少感染者,畢竟歐洲大流感很容易和其他流感混淆,再加上瞞報的數據,情況顯然不會太樂觀。

恩斯特說道:“對於疫情,顯然不能放鬆,我們至少要做好準備挺過最艱難的一年。”

大部分瘟疫都是在爆發之初,或者中間階段顯得威力巨大,而恩斯特判斷,這次疫情可能要持續兩到三年時間,而隨着時間推移,這場瘟疫應該會自然消亡。

前世的西班牙大流感就是如此,而東非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度過疫情最嚴重的階段,將損失降到最低,除此外別無他法。

畢竟前世科技那麼發達,應對瘟疫也沒有太好的辦法,恩斯特很大程度上不相信如今東非的科技和醫療水平能夠馴服歐洲大流感。

接着恩斯特說道:“從今天開始,對首都進行戒嚴,嚴格監控進入萊茵市的人員,並且對進入萊茵市的人員進行審查,非必要情況下,最好不要到萊茵市。”

不管怎麼樣,恩斯特首先要考慮的是自身的安全,現在萊茵市還很安全,沒有相關病例。

畢竟,萊茵市處在內陸,而疫情主要來自沿海地區,就算要擴散到萊茵市也需要時間。

民政部部長沃爾尼茨問道:“陛下,是直接切斷萊茵市和外部的聯繫麼?”

恩斯特說道:“切斷?不要異想天開,萊茵市作爲首都,根本不可能切斷和外部的聯繫,光是幾十萬的吃喝拉撒,難道不需要人麼?”

“還有地方官員到萊茵市述職,彙報等工作也不可能讓阻止。”

“所以,用的不可能通過行政指令,來強行實現這一點,而是‘提倡’這一概念,同時加強消殺,檢查工作。”

如果時間放在十年前,東非政府這麼做可能不會有太大問題,畢竟那個時候,東非是典型的行政計劃指令國家,民衆接受度也高。

現在,東非都放開自由市場了,想要讓民衆乖乖服從政府的命令,顯然是不容易辦到的。

當然,如果強推的話,自然也可以做到,但是恩斯特可不想搞得天怒人怨。

恩斯特說道:“時代已經變了,國家的經濟體制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不能再用以前的辦法來對抗這次瘟疫。”

“現階段,東非抗擊瘟疫的辦法應該是在儘量維持社會正常生產運行的基礎上,盡最大的可能推行相關防疫政策。”

當然,這麼做的話,東非防疫的效果顯然會大打折扣,不過恩斯特很清楚,就算東非真的推行全面疫情管控,以國民生命安全爲第一目的的話,那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爲。

東非民衆不僅不會對政府保證大部分人的生命安全而感恩戴德,反而會因爲政府的政策束縛,而對政府的行爲感到不滿。

就算東非真的搞全國戒嚴,那也不可能把疫情拒之門外,所以恩斯特的主張是民衆生命安全和經濟並重。

恩斯特說道:“我們把政府該做的做到位,至少要讓民衆相信,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畢竟真把他們關在屋子裡,他們又不願意。”

作爲一位專制君主,恩斯特本身就沒有道德底線,要不然東非這個國家也不可能出現。

“趁着這個時間段,也正好推進一下經濟相關的政策,促進國內的經濟轉型,一方面刺激和推動企業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提高服務業質量,完善國內經濟循環系統。”

本身因爲一戰的結束,東非經濟就受到了重大挑戰,這個時候,正好借用歐洲大流感推動經濟轉型工作的開展。

目前東非經濟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經濟質量較差,雖然東非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但是相對於歐美各國,東非產業依舊以中低端產業爲主。

第二則是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的訂單大幅度減少,這對東非現在的產業結構形成了巨大沖擊。

而想要應對這次衝擊的辦法無非是兩點,要麼拓展海外市場,要麼提高國內民衆的消費能力。

但是,拓展海外市場顯然在現階段是行不通的,隨着一戰結束,世界秩序重新迴歸平穩,東非已經失去了拓展海外市場的優良外部環境,反而要應對歐美各國的新一輪挑戰。

當然,歐洲各國想要恢復經濟生產至少還需要數年時間,當下,東非主要的競爭對手依舊是美國。

不過,單單是美國,就足夠讓東非頭疼了,畢竟美國的工業產能並不比東非遜色多少。

而之前,美國因爲歐洲戰爭的原因,國內工業生產能力本來就拉到極限,所以,美國對東非經濟上的威脅十分巨大。

當然,爲了應對美國工業的競爭,東非也並非沒有準備,畢竟從四五末期開始,東非就已經開始強調經濟轉型,這就是爲了避開美國的競爭。

美國的工業實際上和東非處於半斤八兩的水準,而擁有更多中高端產業的歐洲各國,現在還沒有恢復元氣。

所以,東非的目的就是搶佔更多中高端產業,而這個時候,東非從同盟國獲得的那些技術儲備和機械,以及俄國的高端人才,就能夠發揮作用了。

但是,產業轉型對於東非而言,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段,因爲世界市場始終是有限的,東非的工業品牌效應顯然還不能和歐洲相比,而中高端產業也需要時間培育。

而東非工業品牌效益比較差的主要是輕工業產品,涉及到衣食住行中,前兩者和其他國家差距最大。

畢竟房子和汽車等交通工具雖然值錢,但是房子基本很難出口,汽車也等交通工具也並非必需品。

而紡織業和食品行業就完全不同了,更新速度快,且是民衆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可以說食品是最基礎的產業。

每天民衆都要爲食品開支買單,而且吃完還要接着買,循環效果最好,擁有強大的食品企業,可以說等於坐擁一座用之不竭的金山,前世美國的可樂,漢堡,炸雞在全世界傳播就是典型。

總而言之,東非第五個五年計劃或者說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提升輕工業領域的發展質量。

恩斯特說道:“輕工業一直都是我們最大的短板,尤其是和歐美國家相比,我們就算生產再多產品,如果消費者不買單,那就是無效生產,只能浪費資源。”

“同樣是紡織業,東非的產能確實追平了歐美國家,但是國外一提到東非的紡織產品,第一印象就是質量差,價格便宜,而我們現有的紡織企業,也沒有成長爲在國際上比較知名的優質企業。”

東非紡織產品的正常出口量其實也不多,而不正常的則是戰爭期間,歐洲的大量訂單對東非紡織業發展起到了巨大刺激作用。但是,現在戰爭結束了。

這樣一來,東非紡織業就面臨了新的挑戰,同時還要應對美國紡織企業的競爭。

但是,東非紡織業顯然和美國這種老牌強國的紡織業相比,還有許多不足。

恩斯特說道:“國內的紡織企業發展時間短,技術積累差,設備也相對落後,產品質量更差,嚴重影響了帝國出口消費品的名譽和口碑。”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受到東非過去長期完全計劃經濟的影響,現在東非紡織業雖然轉爲民營,但是他們的技術來源,機械設備,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受到過去東非經濟制度的影響。

當然,事情肯定不能這麼看,要知道上個世紀,東非還是一個農業國,在第五個五年計劃前,也不過剛從一個半工業國家變成一個初級工業強國。

從這一點來說,東非的一大批國有紡織企業雖然退出歷史舞臺,但是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卻是無法磨滅的。

如今,東非紡織業能擁有數量龐大的專業工人,這就是東非國有經濟的歷史貢獻。

雖然國有企業效率不高,但是他們短時間內根據行政命令和計劃迅速膨脹,培育了龐大的產業規模,進而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的工人和技術人員。

如果不是因爲如此,東非紡織業在1910年後,就算民營企業,總不可能直接找到大量有豐富經驗的工人來發展。

當然,現在這些國有資產賣都賣了,東非政府也不可能重新再搞一批國有紡織企業出來,至少對於紡織業而言,民間的效率和對市場的敏感度要高於東非政府。

不過,恩斯特顯然不會因爲這個原因,就對東非現在的紡織業放任自流,尤其是在面對歐美國家,甚至其他地區競爭的時候。

恩斯特說道:“在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經濟的重點就是引導全國經濟的轉型,完成設備和技術,甚至是管理模式上的更新迭代,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這樣才能應對國外企業的競爭。”

“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從而推動企業淘汰掉落後設備,同時鼓勵技術研發和創新。”

“我們的企業想要活下來,就只能卷死歐美的同類型企業,而和其他國家的企業相比較,我們就是輸在技術和生產效率上。”

“就拿紡織業舉例,我們的紡織業不缺乏原材料,但是技術和宣傳上卻比歐美遜色一些,這使得我們很難和其他國家競爭。”

東非是棉花,生絲,羊毛,各種麻類生產大國,這也是恩斯特說東非紡織企業不缺乏原材料的主要原因。

而顯然,原材料充足且價格相對低廉對於紡織企業十分重要,畢竟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連棉花等基礎紡織業發展材料都沒有的國家,基本也無從發展紡織業。

歐美各國中紡織業發達的國家,要麼像美國那樣,自身就可以種植和生產,要麼像英法那樣從殖民地大量獲取,除此外,就只能學習德國通過進口來滿足本國需求了。

而德國進口棉花等原材料,價格上容易被其他國家拿捏不說,還有被切斷供應的風險,這在一戰中就已經得到了體現。

而德國紡織企業之所以能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其發達的紡織技術研發和應用,通過大工業生產降低了成本,同時提高了成品質量,這也是目前東非所追求的。

而同時不具備以上條件的國家,那發展紡織業就十分困難了,比較典型就是前世的蘇聯,蘇聯缺乏天然棉花種植區域,所以不得不花大代價,在中亞攔截河水,在沙漠裡搞出一堆棉花種植區。

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光是西方社會禁止對蘇聯棉花出口,就能讓蘇聯的紡織業原地爆炸。

而很顯然,蘇聯這種體制的國家,剛好是英法德奧美東這些帝國主義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不對其進行制裁的可能性幾乎爲零。

而從這一點上來說,東非擁有大量天然棉花等原材料的種植和生產區域,可謂十分得天獨厚。

而且,東非的棉花產區,分佈十分均勻,從北到南均有分佈,這讓東非的棉花戰略安全十分穩固。

原材料充足,價格相對低廉,雖然比不上英國從殖民,尤其是印度那種靠着低廉人工成本種植的棉花便宜,但是這也讓東非本國棉花的基礎價格在國際上依舊有競爭力,而一戰前,德國從東非大量進口棉花就是典型證明。

所以,從原材料種類,質量和價格上,東非棉花的綜合條件僅次於英國,這是東非紡織企業的天然優勢。

但是,東非紡織企業想利用好這一基礎優勢,就必須採用更好的技術,設備和管理模式。

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688章 巡邏兵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092章 菜市場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809章 事後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862章 後續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1316章 對話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360章 安排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1302章 巴庫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840章第36章 濱海區第418章 學徒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343章 屯田第320章 雙標第925章 造船業第396章 推測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961章 危與機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307章 德國誕生第820章 購艦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261章 威脅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1053章 波斯灣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430章 客人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403章 撤資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163章 年底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369章 送別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9章 接觸戰第520章 發電廠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315章 清倉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289章 教學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320章 雙標第830章 蓄水池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1085章 兩國交易
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688章 巡邏兵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092章 菜市場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809章 事後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862章 後續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1316章 對話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360章 安排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1302章 巴庫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840章第36章 濱海區第418章 學徒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343章 屯田第320章 雙標第925章 造船業第396章 推測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961章 危與機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307章 德國誕生第820章 購艦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261章 威脅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1053章 波斯灣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430章 客人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403章 撤資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163章 年底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369章 送別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9章 接觸戰第520章 發電廠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315章 清倉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289章 教學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320章 雙標第830章 蓄水池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1085章 兩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