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海軍對壘

東非和莫桑比克初步交手的同時,西印度洋海域也不平靜,雖然因爲四國默契,限制海戰爆發,但是各國軍艦依然匯聚在此。

主要是英法兩國想給葡萄牙人壓陣,如果真爆發海面戰爭,那葡萄牙人肯定要被東非海軍爆錘。

至於雙方承諾不發生海戰,真打急眼了那可就說不準了,英法必須監視東非海軍,所以英法派出五艘鐵甲艦在西印度洋遊弋。

其中英國一口氣就抽調了四艘,法國也出了一艘,當然,這個數量對於英法兩國來說並不算多,不過對東非確實也有一定威懾力,大國有時候只要表明態度就可以了。

“葡萄牙這些年來都沒有添置新艦,唯一一艘鐵甲艦也纔剛剛入役,恐怕訓練時間都來不及,莫桑比克這種偏遠殖民地的艦隊更是使用落後的風帆戰艦,數量雖然比東非多,但是戰鬥力比東非差太多,質量不行。”法國海軍准將貝隆說道。

英國海軍少將弗蘭克:“話是這麼說,但是葡萄牙水兵的綜合素養應該比東非強一些,很多都是常年混跡大海的老水手,東非海軍纔剛剛組建幾年時間,這方面肯定不如傳統海洋強國。”

這是英法兩國觀察葡萄牙和東非海面艦隊後得出的結論,雖然葡萄牙海軍裝備差,不過對船舶的操作確實熟練,應對危機的經驗也肯定足一些,不過鐵甲艦和風帆戰艦之間的這種差距遠遠不是人員經驗可以補齊的,所以沒有人會認爲葡萄牙海軍是年輕東非海軍的對手。

從20世紀30年代起,鐵甲艦剛出現時常被用作破交艦,但建造他們最初和首要目的仍是與同艦種戰鬥,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建造鐵甲艦的軍備競賽結束,許多國家利用鐵甲艦來護衛大型商船隊,或者掌控遠離本土的殖民地,也可能二者兼顧。

但是當前能達到這種程度的只有英法兩國海軍,後面的國家都是勉強夠用的狀態,沙俄和奧匈帝國因爲海域條件限制,發展動力不足,德國也還沒有走上瘋狂造艦的道路,美國和遠東海軍算是是半斤八兩。

現在美國海軍就是這麼不堪,美國真正重視海軍發展還要等到1881年之後,當前美國海軍實力甚至比不過遠東帝國,像丹麥和智利兩個小國也在美國海軍之上。

實際上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海軍短時間爆發過,北方大規模造艦封鎖南方的海上通道,南方則爲了打破海上封鎖進行武裝走私,戰爭結束時美國海軍擁有各種風帆戰艦達到了700餘艘,鐵甲艦的數量也達到了5艘的頂級資產。

但是,這支龐大的艦隊,隨着戰爭的結束也就煙消雲散了。美國人將700餘艘戰艦中的大部分出售給了商人,而商人們則將這些戰艦改裝成了商船。雖然,這次裁軍保留下來了部分鐵甲艦和快速戰艦,但是這些戰艦因爲長期缺少維護和保養,只能任憑這些戰艦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被腐蝕。

這一點又繞不開美國地理位置的優勢,沒有國防壓力,所以美國也就沒有動力發展海軍,相較於海軍,美國陸軍更是可憐,只有幾萬陸軍。

所以美國海陸軍前世總是變着法的向國會要經費也就可以理解了,和平時期過的太緊吧。

與美國路線相反的則是東非,同樣是領土面積大國,東非的憂患意識比美國強烈的多,所以軍隊數量一直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就比如擴張領土上,美國剿滅印第安人主要靠的是民兵,東非捕獲黑人則是陸軍爲主力,輔之以民兵,尤其是東非陸軍規模達到後,越是如此,對民兵的依賴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包括東非的工業也是優先發展軍事工業,海陸軍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裝備自給自足,國防工業不假人手。近年來東非海軍比較特殊,因爲東非的造船業確實無法滿足本土海軍需要,主要從奧匈帝國採買,但是隨着巴加莫約造船廠技術日益成熟,用不了多久東非海軍也會轉入獨立發展狀態。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當前海軍規模已經完全夠用纔是真正的原因,再大力發展那英國人就要跳腳了。

而且軍艦技術換代速度也不慢,這個特殊時期,東非大規模購置軍艦,那未來某個時間段東非海軍就要同時間把這批軍艦退役掉,畢竟鐵甲艦壽命也不算太高,可能本世紀末這些主力海軍戰艦就會被取代,所以當前東非海軍循序漸進的發展即可。

反正東非現在以國土防禦爲主,對海權還沒有太大需求,守住家門口就是勝利,即便如此,東非也算是天賦異稟,海軍發展迅猛,但是對東非的海疆來說並不算多。

應對英法葡三國海軍聯合軍演,東非方面也不能裝聾作啞,也和奧匈帝國和德國搞了一個三國聯合海上演習。

畢竟四國會議,奧匈帝國和德國是偏袒東非的,所以作爲大哥,二哥,兩國海軍也要給東非撐撐場面,東非出動了五艘鐵甲艦,奧匈帝國兩艘,德國一艘,當前三國海軍實力相差其實不大,奧匈帝國排在第一,東非第二,德國第三。

所以這次來東非演習的普魯士海軍將領那是相當尷尬,按照三國國力,很顯然德國應該排在第一,但是奧匈帝國實力強就算了,畢竟奧匈帝國有先發優勢,結果東非海軍實力也比德國海軍強,這就沒有天理了。

實際上德國海軍能不能大力發展,完全是當前德國政府想不想投入的問題,很明顯德國在這方面需求還是不高。

施佩有些羨慕的對着奧匈帝國和東非同僚說道:“帝國對海軍的重視程度還是太低,以至於連東非都超越了德國,帝國海軍的地位明顯和德國的地位不匹配。”

奧匈帝國海軍克萊爾中將安慰道:“其實奧匈帝國海軍纔是三者中最可憐的,你們好歹這幾年發展速度快,幾乎每年都有新軍艦下水,奧匈帝國海軍新艦數量明顯不如你們。”

奧匈帝國和德國海軍的話讓斐迪南大公有些小得意,不過他也謙虛的表示道:“東非所處的地理位置很糟糕,雖然因爲蘇伊士運河開通,西印度洋航線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依然各國海軍要關注的區域,而且你們有地形上的優勢,我們東部就是大洋,所以面對海上威脅壓力也大。”

斐迪南大公的話是真凡爾賽,東非地理位置糟糕這句話就讓人很不爽,難道有德國和奧地利被夾在歐洲大陸中間還難?而且直面大洋對於海軍發展來說反而是優勢。

可是伱東非也不所有國土都直面大洋啊!就比如奔巴島和桑給巴爾島,馬菲亞島,科摩羅羣島還有一干小島礁,可以起到拱衛國土的作用,這些可比德奧兩國強太多了。

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797章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008章 分析第200章 分裂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379章 黃金葉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617章 行動第261章 威脅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223章 “療養”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1495章 工程選址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382章 渡河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976章 開始還在審覈……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1349章 犧牲第238章 三把“刀”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844章 魯道夫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84章 談判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357章 索加第371章 生意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72章 菸草種植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110章 數據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238章 三把“刀”第936章 軍售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809章 事後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1024章 監視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29章 艱苦行軍第97章 日常第803章 威脅第1223章 “療養”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404章 暴富第504章 借人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903章 萊茵宮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13章 國際調停第494章 假情報第1157章 “0”號文件
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797章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008章 分析第200章 分裂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379章 黃金葉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617章 行動第261章 威脅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223章 “療養”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1495章 工程選址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382章 渡河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976章 開始還在審覈……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1349章 犧牲第238章 三把“刀”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844章 魯道夫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84章 談判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357章 索加第371章 生意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72章 菸草種植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110章 數據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238章 三把“刀”第936章 軍售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809章 事後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1024章 監視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29章 艱苦行軍第97章 日常第803章 威脅第1223章 “療養”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404章 暴富第504章 借人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903章 萊茵宮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13章 國際調停第494章 假情報第1157章 “0”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