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

說到底所謂的“自由貿易”,還是要比誰的拳頭大,誰才能真的自由貿易,英國自身的軍事力量已經不足以在南美洲起到主導性作用,所以英國在南美的市場份額也會慢慢萎縮。

不過,即便是要等到英國的影響力完全在南美地區消散,也需要一個過程,至少這個時代皇家海軍依舊是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力量,所以英國依舊能夠在全球事務中佔據主動性。

而貝西霍芬和米希爾兩人,作爲亞歷山大港的工人,因爲亞歷山大港業務範圍的原因,所以一般他們對南大西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狀況纔有更多的瞭解。

米希爾就說道:“反正整個南大西洋沿岸除了帝國以外,也就阿根廷的條件相對好一些。”

“阿根廷可是世界糧倉和肉倉,就算帝國據說每年都會從阿根廷進口一部分穀物和肉類,不過,我們省很難看到這種進口貨。”

對此,貝西霍芬一點也不感覺意外,他理所當然的說道:“那是自然,我們萊塔尼亞省同樣是富饒的地方,我們省的牛羊肉和穀物不比阿根廷差多少。”

萊塔尼亞省確實是東非的優質農牧產區之一,雖然發展時間比較晚,但是因爲獨特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原因,這裡的畜牧業和穀物種植反而更具有優勢。

這裡本來就處在草原和沙漠過渡帶上,不過相較於南部的西南省(納米比亞),萊塔尼亞氣候更偏向於熱帶草原。

再加上當地的地形主要以高原爲主,地勢相對平坦,所以萊塔尼亞省內有廣闊的優質天然牧場。

而萊塔尼亞省養殖的牛羊,除了外部引入的優質品種以外,也有從原本土著那裡繼承過來的本地品種,在東非從葡萄牙手裡接過這片地區以前,當地土著的放牧業就已經比較興盛。

而作爲萊塔尼亞省土生土長的移民二代,貝西霍芬自然在心理上自然更喜愛家鄉當地的物產。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東非佔領安哥拉地區的時間相對較晚,所以當地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近三十多年遷過來的,貝西霍芬的父母就是從東部移居到此地,算是亞歷山大港最早的一批居民。

米希爾對貝西霍芬的同樣深表認同,他說道:“阿根廷人就是靠着賣牛肉和穀物賺的盆滿鉢滿,這一點和我們省類似,農牧業都比較發達,不過相較於阿根廷,我們省的鋼鐵產業和工業纔是最值得驕傲。”

“畢竟,農業看自然稟賦,而工業就更要看人的因素了。”

作爲東非排名靠前的鋼鐵生產省份,1924年萊塔尼亞省的鋼鐵總產量高達三百八十多萬噸,在五五規劃收官前有望超過四百萬噸。

這相當於什麼概念,簡單點說光是萊塔尼亞省的鋼鐵產量,就基本上和法國或者俄國相當。

因爲俄國工黨的原因,俄國的數據並不透明,不過如今俄國大部分地區經濟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所以現在的俄國工業和沙俄時代相比,應該偏弱一些,但也差不了太多。

畢竟帝俄時代的主要工業區,俄國基本上已經收復,而實際上,在佔領烏克蘭東部時,原帝俄的主要工業區就已經全部被俄國工黨控制。

而在帝俄時代,法國和俄國的鋼鐵產量基本上就處於你追我趕的狀態,所以現在兩國的鋼鐵產能大約就在接近四百萬噸水平。

米希爾接着洋洋得意的說道:“我們省可以不從阿根廷進口任何產品,但是阿根廷卻要從我們這裡進口鋼鐵,所以說還是我們省更厲害。”

“阿根廷可能也就只有布宜洛斯艾利斯這一個大城市可以吹一吹了,但是布宜洛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只有一座,是靠着舉國之力發展出來的超大型國際都市。”

阿根廷的首都布宜洛斯艾利斯,從綜合角度來說,就是這個時代,南大西洋沿岸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而且是南大西洋沿岸唯一一個人口快突破兩百萬的超大型城市,而與之對比,東非的卡賓達,羅安達以及巴西的里約熱內盧,人口大約都在一百萬上下。

雖然東非的卡賓達和羅安達,也各有各的優勢,但是布宜洛斯艾利斯和里約熱內盧分別是阿根廷和巴西的首都,這導致兩地的資源高度集中。

就拿醫療,教育,財政這些領域來說,卡賓達和羅安達這種城市肯定不如他們,所以差距是存在的。

“但是,阿根廷的其他發達城市,發展水平也就和我們亞歷山大港市不相伯仲,但問題在於我們亞歷山大港在省內只能排在第三。”米希爾接着說道。

阿根廷各地區的發展水平極不均勻,比如布宜洛斯艾利斯人口接近兩百萬,放在全世界都能排在前列。

而剩下的城市人口,就直接跳水,比如阿根廷人口排在第二的羅薩里奧,人口僅二十多萬人,第三的科爾多凡剛剛突破十萬,而阿根廷其他的城市人口都不足十萬。

換句話說,布宜洛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和其他地區的差別就和城市和農村的差不多。

除了布宜洛斯艾利斯以外,阿根廷的其他城市在東非城市面前完全不夠看。

所以米希爾傲慢的說道:“我聽阿根廷的船員說過,他們國家裡除了布宜諾斯艾利斯,沒有哪座城市比亞歷山大港市更發達,不管人口還是工業,亦或者交通和城市建設等領域。”

“而且在重工業,尤其是鋼鐵領域,就是他們的首都布宜洛斯艾利斯,連我們省都不如。”

在米希爾的認知裡,萊塔尼亞省在東非的省份中也就中游水平,甚至在西部沿海省份裡都不能排進前三。

在萊塔尼亞省上面,還有剛果省,西海岸省和本格拉省,經濟發展水平都在萊塔尼亞省之上。

但是,就是米希爾眼中“微不足道”的萊塔尼亞省,放在南大西洋沿岸地區,尤其是其他國家嚴裡,那也不是可以隨便碰瓷的。

除了各國的首都和經濟中心以外,沒有哪個國家敢打包票,他們的其他城市在經濟水平上比萊塔尼亞省的城市更發達。

萊塔尼亞省在鋼鐵產業上,在整個南大西洋沿岸都獨樹一幟,再不客氣的說遙遙領先也不誇張。

是整個南大西洋沿岸的最重要的鋼鐵生產中心,也是整個南大西洋沿岸最重要的鋼鐵出口地區,基本上南大西洋沿岸大部分國家,都會從萊塔尼亞省進口鋼鐵。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就比如比利時的剛果自治領,亦或者是英法兩國在西非的一些殖民地。

比利時自身就是鋼鐵生產大國,年均鋼鐵產量在二百萬噸以上,而它的殖民地剛果自治領更是新崛起的鋼鐵產業基地,所以除了能夠自給自足以外,還能對外出口。

而英法兩國,他們主要出於貿易保護主義考慮,並不從東非進口大量鋼鐵產品。

畢竟,如果真從性價比上來說,從東非進口鋼鐵滿足殖民地的發展,不管是價格亦或者運輸成本上,東非鋼鐵的性價比肯定更高。

不過,東非還是通過間接手段,把手深入了兩國的“禁區”,尤其是法國在西非的殖民地,他們雖然限制從東非進口鋼鐵,但是法國的鋼鐵卻極度依賴比利時。

在丟失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後,不僅法國本土工業發展需要比利時的鋼鐵產業作爲補充,就是法國的西非殖民地也需要從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地進口鋼鐵來滿足殖民地建設。

雖然,法國本土的鋼鐵產量也不小,但是光是滿足本土需求都比較吃力,更不用說支援殖民地了。

所以比利時就又成爲了法國西非殖民地鋼鐵需求最好的選擇對象,但是剛果自治領建設的鋼鐵企業可是有東非的股份,所以法國從比利時進口的鋼鐵中,依舊擺脫不了東非的影子。

相比較之下,英國的情況則好的多,畢竟,英國的殖民地多,更是有加拿大這種工業超前發展的殖民地作爲重要補充。

不過,英法和比利時能夠不依賴東非,這是因爲他們本身就是重要的工業國,而南大西洋沿岸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就不可避免的選擇向東非下訂單了。

阿根廷,巴西都是東非鋼鐵的進口大戶,甚至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也會從東非進口鋼材,而萊塔尼亞省的鋼鐵產品甚至通過麥哲倫海峽銷往太平洋沿岸的智利和秘魯等國家,或者北上進入加勒比海沿岸,銷往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等地。

而貝西霍芬和米希爾都認同的南美富國,阿根廷每年從東非進口鋼鐵鋼鐵總量甚至排到了第一位。

這也是之前米希爾爲什麼說萊塔尼亞省可以不從阿根廷進口任何產品,但是阿根廷卻要從萊塔尼亞省這裡進口鋼鐵的原因。

阿根廷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這一點在重工業領域尤其突出,特別是鋼鐵這種最基本的重工業生產部門,阿根廷基本上等於零。

阿根廷只有少量的輕工業可以稱道,就比如紡織業和食品加工業,而重工業和絕大部分工業產品,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就比如阿根廷的鐵路,雖然阿根廷鐵路網在整個拉美地區最爲密集和發達,但是其鐵路建設的許多工業材料,都是進口獲得的,就比如鐵軌,機車,各類鐵路設備等等。

米希爾說道:“阿根廷的工業發展層次,和其富裕程度完全不成正比,應該算得上是全世界少數不依賴工業而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

“這就是老天爺把飯喂到了阿根廷人的嘴裡,而不完全是他們努力的結果,就拿畜牧業發展來說,阿根廷人把牛羊放在地裡,不需要投入多少管理,它們就能自己生長出來,這和澳大利亞情況差不多,真是讓人羨慕的自然環境。”

之所以這麼說,這是因爲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生態系統和東非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東非的畜牧業發展,註定會比阿根廷和澳大利亞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卻是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缺乏大型猛獸。

南美洲和澳大利亞因爲地理上和其他大陸相對隔絕的原因,這導致兩地的生態系統演化和其他大陸有很大區別。

尤其是澳大利亞,缺乏頂級獵食者存在,這導致在澳大利亞,野貓野狗和兔子都能氾濫成災。

而澳大利亞最具威脅性的生物恐怕就是灣鱷了,但是灣鱷基本活動範圍在水裡,並不會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太大影響。

而澳大利亞陸地上唯一拿的出手的袋狼,也基本上也快從澳大利亞本土滅絕了,未來不排除從東非動物園引入的可能性。

阿根廷的大型猛獸比澳大利亞多一些,但是基本上也不成氣候。

反觀東非,如果東非人敢放養家畜而且不盯着,那非洲草原的獅子,豹子和鬣狗們可就能大飽口福了。

也難怪米希爾會說阿根廷是老天爺餵飯吃,從這個角度來說澳大利亞同樣如此。

當年,光是爲了從野獸那裡奪取更多的生存地盤和消除潛在危險,東非可是把整個地面來回血洗了幾遍,將許多野生動物和當地土著打包送給了上帝他老人家。

貝西霍芬點點頭說道:“羨慕也沒有用,畢竟阿根廷的土地就處在那裡,他們既然搶到了,自然也就能享受到那份紅利。”

“說直白一點,我們東非的土地同樣是搶來的,只不過條件沒有阿根廷那樣優越罷了,但是正是因爲環境上的差距,卻促成了我們東非更加努力上進。”

“從而成爲整個南半球唯一的工業國和成爲世界列強之一,反觀巴西和阿根廷,澳大利亞,他們也有大國之基,但是卻只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混吃等死。”

“從這一個角度上來說,我們國家遠比他們更加偉大,而且這種偉大是通過自身努力的結果,誰也不能輕易剝奪。”

“而阿根廷現在的富貴,就猶如鏡花水月,沒有強大的工業,在國際社會上就永遠只能成爲附庸者,而一旦有人起了心思,那阿根廷的富貴路就很容易被截斷。”

“阿根廷的產業是極度不合理的,在這個工業化得天下的時代,阿根廷如果不能及時轉變經濟結構,未來很大概率會因爲一個浪花就拍死在海岸上。”

貝西霍芬和米希爾的交流中,充滿了作爲帝國公民的優越性,而這也是東非能夠提供給本國公民的精神贈品之一。

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492章 靜坐戰第1081章 消耗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1305章 封賞第1239章 兵變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453章 借款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830章 蓄水池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700章 龍騎兵第149章 王位第513章 抉擇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304章 調停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092章 菜市場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215章 交涉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992章 入籍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372章 平原省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596章 壓迫感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31章 部落衝突第1037章 電氣化第967章 奧拓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774章 搬遷第936章 軍售第58章 密謀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524章 整合資源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388章 人才招聘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86章 咖啡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156章 軟刀子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676章 摩托第539章 鄰居論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550章 戰友敘舊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509章 起步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162章 打魚第992章 入籍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
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492章 靜坐戰第1081章 消耗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1305章 封賞第1239章 兵變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453章 借款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830章 蓄水池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700章 龍騎兵第149章 王位第513章 抉擇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304章 調停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092章 菜市場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215章 交涉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992章 入籍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372章 平原省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596章 壓迫感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31章 部落衝突第1037章 電氣化第967章 奧拓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774章 搬遷第936章 軍售第58章 密謀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524章 整合資源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388章 人才招聘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86章 咖啡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156章 軟刀子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676章 摩托第539章 鄰居論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550章 戰友敘舊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509章 起步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162章 打魚第992章 入籍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