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不同抉擇

第825章 不同抉擇

“費爾南德斯,你真的不再好好想一想,而是要留在東非麼?”

在馬普托港的碼頭上,尤西比奧對着前來送別自己的好友費爾南德斯說道。

費爾南德斯抽了一口煙,深深吸了一口後,皺着眉頭說道:“即便現在回國,又有什麼區別,而且葡萄牙的情況恐怕比莫桑比克好不了多少,我聽說政府戰後欠了不少債,未來經濟恐怕都會被拖累,現在回國的人又那麼多,恐怕工作都不好找,所以還不如留在莫桑比克,至少在莫桑比克這些年對這片土地也有了一點感情。”

與其說是感情,不如說是待在莫桑比克習慣了,就像被關進監獄的囚犯,時間長了就會和社會脫節,費爾南德斯目前就差不多是這個情況。

莫桑比克作爲前葡萄牙人殖民地,雖說不至於淪落到澳大利亞對英國那樣的囚犯流放地,也不會差太多。

在以前葡萄牙還國運昌隆的時代,南美和遠東地區殖民地的優先級肯定在非洲之上,而且在葡萄牙殖民莫桑比克的幾百年裡一直在沿海地區打轉,真正對內陸開發也就是近些年的事。

一方面是其他有價值的殖民地都丟完了,另一方面則是東非的直接威脅讓葡萄牙缺乏安全感,所以對莫桑比克進行了投入。

不過葡萄牙對非洲的重視,時間已經晚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葡萄牙根本就來不及轉變國內民衆對莫桑比克的觀念。

除了那些真正有實力到莫桑阿克發財的人,大部分到莫桑比克發展的葡萄牙人其實都是社會底層,在本土混不下去了的,就比如費爾南德斯和尤西比奧。

費爾南德斯追憶往事道:“尤西比奧,你還記得我們爲什麼會到馬普托來麼?”

尤西比奧說道:“當然,爲了尋找工作機會麼!”

“是啊,我們都是米涅村走出來的,在葡萄牙沒有地,也沒有找到工作,最後才被忽悠跑到這裡務工,所以即便我們現在回到葡萄牙也什麼都改變不了,而且付過船費,這些年的積蓄恐怕也所剩無幾,所以我們還有回去的必要麼?”費爾南德斯反問道。

尤西比奧心裡一緊,費爾南德斯說的確實有點扎心,底層人到哪裡都是底層人,能發家致富的總是少數,而費爾南德斯和尤西比奧顯然屬於多數。

費爾南德斯接着說道:“在葡萄牙,我們沒有一點資產,現在也年齡大了,當初我們離開葡萄牙的時候才十七歲,現在已經接近三十歲,卻還是一事無成,即便回到本土進廠恐怕也競爭不過那些年輕人,如果生活是這樣,那還不如待在東非,東非畢竟是能擊敗英國的國家,所以我認爲這個國家未來應該比葡萄牙更有前途。”

尤西比奧沉默了一會兒,思索過後說道:“或許我們可以先回葡萄牙,然後再找機會去法國或者德國尋求機會,那樣也是一條出路。”

費爾南德斯:“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不過要有渠道,我們學歷不高,工作經驗也不豐富,畢竟這麼多年來一直在種植園工作,回歐洲恐怕找不到這樣的職業,當然,如果有親戚或者熟人帶路那也是一條捷徑,不過這樣一頓折騰下來,感覺和在東非沒有太大區別。”

尤西比奧:“區別太大了,你在莫桑比克待了這麼久,不會不知道東非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吧?這樣德意志人生活的就像機器,沒有什麼風趣,即便東非最繁華的城市也遠不如巴黎和柏林等大城市。”

費爾南德斯:“達累斯薩拉姆也沒有你說的那麼差吧?而且你也真敢想,柏林和巴黎一直都是歐洲最發達的城市,東非的城市可都是很年輕的,再者而言達累斯薩拉姆市可比里斯本強的多,放在歐洲也比很多國家首府要繁華,雖然說東非這個國家比較封閉,但是勝在穩定,我已經過了心高氣傲的年齡,追求安穩反而符合我的心意。”

“唉,我們都老了!”尤西比奧也跟着感嘆道,當然以這個年代的人均壽命而言確實如此,當然,也不至於太誇張,畢竟如果無大病大災,普通人活個七八十歲一樣沒問題。

人均壽命畢竟只是統計學,這個年代光是兒童夭折率,就能把人均壽命拉低不少。

“不過,我還是不認爲待在東非是一個好主意,畢竟東非是德意志人的東非,我們葡萄牙把他們得罪慘了,留下來難免會被清算,就算他們大度,恐怕也會拿有色眼光看待我們。”尤西比奧勸說道。

對於這一點,費爾南德斯反而自信的說道:“肯定不至於,東非雖然不是很開放包容,但也不至於太過封閉和保守,東非有很多世界各地的移民,除了黑人以外,沒聽東非人說過歧視某個國家,我想日後也是如此。”

“那可說不準,不過我是打定主意先回到本土,畢竟我還有家人,所以只能祝你好運了,我的朋友,如果有機會就給我寫寫信吧!”尤西比奧和同伴做着最後的告別。

費爾南德斯鼻子一酸,給了尤西比奧一個大大的擁抱。

“祝你好運,我的朋友。”

在葡萄牙商船飄逸的風帆下,尤西比奧等葡萄牙人和自己昔日的同事,戰友,親人揮手告別,從此雙方的命運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最終留在莫桑比克的葡萄牙人多達四萬多,超過了東非政府的預算,不過對這些願意融入東非的葡萄牙人,東非政府選擇照單全收。

畢竟這個時候莫桑比克太缺人手,這些葡萄牙人留下來可以協助東非對南莫桑比克地區的開發。

這些葡萄牙人也成了東非公民來源的組成部分,當然,隨着時間推移和同化政策推進,未來自然不會再被稱之爲葡萄牙人,而是直接被併入德意志民族。

像東非這種情況,德奧兩國其實也挺常見,只不過奧匈帝國同化能力太弱,本國內其他民族實力太強,同化政策不好開展。

只不過德奧兩國再怎麼說,吸納的人口多是歐洲人,東非還融入了亞洲人,所以東非的所謂德意志民族很“不”純粹,雖然大家本質上都一樣。

就德奧兩國的位置,是天然的歐洲人種熔爐,處在中心地帶,經濟水平也不差,能對東,南歐的弱勢文明起到一定的同化作用。

所以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純粹的單一血統民族,就比如美國是典型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但盎格魯撒克遜人並不是最多的。

奧斯曼帝國作爲綠“羅”,和東羅馬實際在底層民衆上最大的區別只是文化認同上的區別。

第695章 納塔爾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658章 方針第1399章 加入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351章 過往第861章 分贓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82章 麪粉廠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354章 電報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1506章 焦夫鎮第187章 勸說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015章 市場第1166章 體驗第128章 打探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9章 接觸戰第925章 造船業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1531章 協商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37章 補丁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837章 颱風第833章 拖拉機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51章 在法國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600章 嘗試第220章第1章 穿越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199章 結款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108章 歷史課第1315章 交接第618章 良知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550章 戰友敘舊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780章 追蹤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1045章 教育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382章 渡河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8章 普奧聯動第1238章 教唆第1084章 底氣第596章 壓迫感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33章 尋找“光明”第936章 軍售第65章 電燈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988章 彀中計劃
第695章 納塔爾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658章 方針第1399章 加入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351章 過往第861章 分贓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82章 麪粉廠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354章 電報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1506章 焦夫鎮第187章 勸說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015章 市場第1166章 體驗第128章 打探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9章 接觸戰第925章 造船業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1531章 協商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37章 補丁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837章 颱風第833章 拖拉機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51章 在法國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600章 嘗試第220章第1章 穿越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199章 結款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108章 歷史課第1315章 交接第618章 良知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550章 戰友敘舊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780章 追蹤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1045章 教育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382章 渡河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8章 普奧聯動第1238章 教唆第1084章 底氣第596章 壓迫感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33章 尋找“光明”第936章 軍售第65章 電燈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988章 彀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