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他們只會內耗 內訌 內鬥而已,他們哪有膽量剿匪啊?!
“畢閣老,朕觀那漕運定額本是每年四百萬石,如何如今竟只剩得二百餘萬石,這是何緣故?朕不是着你少徵些白銀、少折些糧色,多徵些糧食麼?”朱由檢皺着眉頭,質問道。
“啓奏陛下,去歲漕糧已足額徵繳,漕糧收得六百萬石,超出額定數目許多。然自去歲至今,漕運抵京之糧卻不足一半。臣曾行文詰問漕運各司,漕運總督崔文升上奏言,糧食難以轉運,皆因河道淤塞所致,且工部已多年未曾修葺河道矣。”
“畢自嚴!你這分明是污衊我工部!前幾年我們忙於修築遼東城池堡壘,去歲又得營建先帝陵寢,無論是錢糧還是人手,我工部哪還有富餘?
我等夙興夜寐操辦差事,爲陛下盡忠效力,你卻只在戶部躺着算賬,全然無所作爲。你就是把賬算得天花亂墜,難道朝廷錢糧就能憑空增多了?
還請陛下爲臣做主,臣斷然不接受畢自嚴這等污衊!”工部尚書薛鳳翔跳腳嚷道。
“畢卿乃我大明首輔,薛尚書,你且客氣些,須得尊重他人。動輒直呼其名,成何體統?”朱由檢沉聲道。
“臣有罪,請陛下責罰。”薛鳳翔瞬間服軟。
“朝堂失儀,罰俸一個月。”朱由檢沒有放過他。
薛鳳翔面色變得有些難看,心想陛下也太偏心了,不過這點俸祿對他來說倒是不痛不癢的,他又不是靠着俸祿過活的。
畢自嚴斜眼掃了薛鳳翔一眼,並沒有與他爭辯,而是繼續說道:“崔文升言及,因糧食久滯途中,去歲南方又突降大雪,糧米保存失當,多有發芽黴變者。其建言將此等壞糧於當地折價變賣,折成銀兩後再解運至京師。”
他沉默了一會兒,決絕道:“陛下,臣以爲崔文升所稱糧食損毀恐非實情,不過是藉故侵吞朝廷糧米的託辭罷了!伏請陛下遣官徹查此事,將崔文升並漕運各司官員按律治罪!”
刷!畢自嚴話音剛落,羣臣一片譁然。這可是百萬漕工衣食所繫啊!現在大明南北都在打仗,壓力很大,難道畢自嚴想讓大明中間開花嗎?!
現在漕運糧食少是少了點,但至少還有啊;到時候漕工叛亂,阻斷漕運,可就一粒糧食都沒有了!北京少了漕運的糧食,可喂不飽京城這近百萬人口啊!到時候是要餓死人的!
就連朱燮元都覺得老畢的言論很荒謬,他悄悄扯了扯畢自嚴的衣袖,出列說道:“啓奏陛下,目今工部庫銀尚屬充裕,近來亦無重大營造工程,可着工部遣人疏浚河道。
再者,漕運總督崔文升辦事不力,致使朝廷近百萬石糧米損毀,理當撤職查辦。然漕運積弊由來已久,若欲清除弊端,還需從長計議,不宜操之過急。”
“此乃老成謀國之言,臣深以爲然。”李國棤站出來說道。
“臣等附議朱閣老之言,還請陛下三思!”衆臣說道。
然而,讓衆人無比愕然的是,畢自嚴對着朱燮元拱手行一禮,而後對着皇帝說道:“懋和所言甚是在理,實乃臣思慮不周。陛下依其所言施行便好。” 朱由檢的表情變得有些精彩好傢伙,這“拆屋效應”算是被你給玩明白了!衆臣也是慢慢回味過來了,一時之間,朝堂沉默,衆人面面相覷,心想,你畢自嚴不是正人君子嗎,怎麼開始玩這種陰謀了,好生狡猾!
醒悟過來的薛鳳翔連忙說道:“朱閣老此言卻也有幾分欠妥!怎地說工部如今有銀錢又得空?目下京營正待整肅,山西尚在用兵,東南眼看又要刀兵再起,我工部的火器訂單早已排到後年去了!
我等鑄造火器,收諸位些許手工材料費,原是賠本買賣!工部哪裡來的銀錢富餘?不過幾十萬兩銀子罷了,如今還不知夠不夠使呢!修運河一事倒使得,原是工部分內差事,但需得從太倉撥銀纔是!”
畢自嚴厭惡地看着薛鳳翔,這就是他之前所說的六部各司有自己的小金庫,面對國家大事卻喜歡推託,根本不願意承擔責任。
他忍無可忍地說道:“薛尚書,你方纔言說,因於遼東修築城池、營建帝陵,致使財力物力人力匱乏,故而無力疏浚河道。
然某親眼所見,你每年皆從太倉支取大筆銀兩相宜河道疏浚之用。今特問你,那筆錢款究竟去往何處?可是被你等挪作他用,亦或私下裡瓜分了不成?!”
該死的畢自嚴又給他算舊賬!薛鳳翔面色變得非常難看,但他還是說道:“雖工部未疏浚運河,然些許小河道及農田水利工程,我等亦會着意營建。且我工部諸事皆循規章,賬冊記錄分明,縱是查覈亦無所懼!畢閣老若有本事,只管來查便是!”
看着下面開始扯皮,朱由檢腦海裡面突然浮現一個詞:“海運!”
天啓年間,渤海灣的海運非常繁華,那時候遼東的軍糧都是通過海運運送的,孫承宗的三方佈置、收復遼東的計劃,都是依託海運爲基礎實現的。只可惜,這一切隨着寧遠之戰的時候覺華島的一場大火幻滅了。
大明的商船下南洋,穿過馬六甲海峽,去到印度、中東和非洲;往東橫渡大洋去到日本,足跡橫跨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非洲。從技術層面來說,海運糧食絕對是可行的,不過會玩技術的不一定能玩轉政治,海運的困難並非來自海洋!
當然,現在大明的海軍拉胯了,成規模的只剩下登萊水師這一支。不過,官方拉胯了,可以直接找海盜啊!南方一兩銀子四石糧食,運到北方就成了二兩銀子,運到九邊就成了四兩銀子。大宗商品,航程短,利潤可觀有保障,朱由檢就不信他一點不心動。
朱由檢眼睛咕嚕一轉,就想好了一個損主意:這件事不能朝廷提,應該作爲詔安鄭芝龍的條件,由他提出,然後負責談判的官員再據理力爭、勉爲其難地答應。
到時候,吃漕運的這幫人去找鄭芝龍麻煩,甚至是弄死鄭芝龍,那可就雙喜臨門,再好不過了。不過,朱由檢並不覺得大明朝廷的這幫人有這樣的能耐,他們只會內耗、內訌、內鬥而已,他們哪有本事剿匪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