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清宮西暖閣,朱由檢從談太醫手中接過自己的女兒,抱着她蹲在了牀邊。孫世綰疲憊地睜開眼睛,盯着閨女看了好一會兒,突然苦着臉說道:“好醜啊!”
“額!”朱由檢聞言啞然,“醜嗎?這不是挺好看的嗎,有鼻子有眼的。”
這娃娃或許是紫禁城建立二百年以來第一個出生在幹清宮的孩子。不得不說,朱由檢偏心得理直氣壯、偏心得明目張膽,以至於後宮諸多妃嬪都隱隱以賢妃爲首。至於兩位皇后,那跟她們不在一個階層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係。
她們對皇后若即若離、敬而遠之,反倒是綰綰來得早、地位高,跟周皇后關係還算不錯,而周皇后又跟懿安皇后、皇嫂張嫣關係最爲要好。
明代皇子需要按照字輩以及五行相生取名字,公主就隨便了。按照習慣,大明公主往往在出嫁前纔會取大名,平時官方以“皇長女”“皇三女”等稱呼,私下裡稱小名。
由於孩子媽覺得她醜,所以朱由檢的大女兒就叫作“醜醜”。明代人也喜歡疊詞,皇室也有取賤名的傳統,所謂“賤名好養活”。
皇帝生女,本來朝廷不會有什麼反應,不過這也證明了皇帝的生育能力,可喜可賀。大明皇帝致人懷孕的能力從來不差,但是不知道從哪一代皇帝開始,想生下來一個健康的孩子實屬不易,甚至剛出生就是死胎。
醜醜六斤三兩,哭聲嘹亮,能吃能睡,得配倆奶媽。
外廷反應平平,朱由檢卻藉口慶祝,給三千京官每人發了二十兩銀子的紅包。主要是收稅這段時間,幹活的頂着同僚壓力猛猛幹,不幹活的頂着皇帝和宰輔的壓力猛猛彈劾,委屈的委屈,怨恨的怨恨。
朱由檢收夏稅肥了一波,也得安撫一下手下們。官員不也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嘛?對他們太好不行,對他們太惡劣、相互視爲仇寇,也沒辦法開展工作。
二十兩紅包是朱由檢私人發的,不僅太倉收穫喜人,半年稅收足了往年一年的量,朱由檢的小金庫也回了一波血,他的內帑目前有銀二百四十二萬八千兩,糧倉有糧食四百萬石。
除了私人紅包,朱由檢還讓戶部給百官補發了一個月的足額俸祿,這個是整個大明中央和地方官員都有的,不過地方俸祿名義上是朝廷發放,實際操作還是從地方財用撥款的。
朝廷戰事危急,要錢要得緊,前幾年地方留用稅被壓到了一成,老實上交的地方官餓死,也有人直接瞞報的,朱由檢如今已經恢復成了正常的三成左右,朝廷跟地方三七分成,他所做的這一切不過只是想多收點稅而已,大明是窮死的。
大水漫灌之後就是論功行賞了,朱由檢說過要賞罰分明,不然官員幹活不積極。朱由檢讓畢自嚴把能幹的、幹得不錯的手下列個名單出來,這是公然讓他拉幫結派、培植黨羽。
但凡他有私心,就可以通過這種辦法權傾朝野,甚至最終架空皇帝,歷史上很多權臣都是這樣來的。
當然,人都是有私心的,畢自嚴也不例外,不過文武分隔一定程度可以避免,他成了皇帝鷹犬也自絕於百官,想要成權臣多少有點難。
按照大明傳統,首輔是要發揮帶頭作用,與任性的大明皇帝對抗的,投靠皇帝的首輔有多招人恨可想而知。
一場大巡下來,地方的官員被擼下去很多,這樣就空出了很多位置。北京官員的正常編制其實只有一千四百多,實際上卻有三千官員。 要緊的幹活的位置缺員,吃乾飯的閒散人員卻不少,像勳貴、蔭庇官員就是這一類。這些人也不能粗暴開除掉,不然誰知道會不會蹦出一個李自成來。
驛站開支不小,效率卻不太行,北邊的還勉強能用,南方的簡直不堪入目。很多時候,地方的公文都得另外僱人護送。畢自嚴一直有進行驛改,走的是張居正的路子,但他卻沒有張居正的威望和手腕。
張居正驛改是拒絕閒雜人等違規使用驛站,違令者嚴懲,爲此他甚至把地方巡撫級別的官員給下獄了,這才終於發揮了些許作用,削減了驛站的開支。
但是大家見畢自嚴混得那麼好,怎麼可能願意讓他專美呢?大家眼看皇帝鐵了心支持畢自嚴改革,又沒什麼阻止的辦法,那麼就只能加入了。
刑科給事中劉懋在奏疏中指出,驛站每年耗費數百萬兩白銀,且官員私用、勒索驛站現象嚴重,建議裁撤冗餘驛站,削減經費。
“嗯,建議得很好,”朱由檢心想,“建議他下次不要建議了。”
其實什麼稅制改革、恢復張居正考成法改革,這些都是流於表面的東西。真正的深入改革,應該是改革大明這一團糟、無比混亂的官制,責權不明、相互掣肘,想做事的被阻擾,想讓人做事吧,他們又可以相互推諉。
明明是個刑部給事中,卻可以對驛改發表意見;不同部門的官員不能專司職責,六部之間跳來跳去,導致一點專業性都沒有。真正能幹活的只剩下了手下的吏員,吏員升遷無望,只能拼命撈錢。
這部分纔是大明的底層代碼、屎山代碼,朱由檢還不敢去碰,因爲真的有可能導致整個大明的崩塌,只能捏着鼻子勉強使用,依靠着少量的能臣干將,拖拽着整一個臃腫低效的大明朝廷。
盧象升乾得很好,管轄下的州府都交足了夏稅稅額,而後將稅銀親自押運至京師,分毫不少。不像其他省份的稅銀,運着運着就少了兩三成,就這還是看在皇帝打了勝仗,大明一時半會不會完蛋的面上。
如果是流賊遍地的時候,他們就更有充足的理由讓稅銀漂沒了。朱由檢就是要打腫臉充胖子,吊住一口氣。
國家不是一點點變弱的,是在某一刻,突然之間“嘎嘣”一聲猝死的。爲什麼萬曆以後大明稅收斷崖式下跌?還不是因爲薩爾滸之戰打輸了?!
奢崇明和安邦彥也是看着朝廷在遼東戰敗才反叛的,非常黑色幽默的一點是,他們反叛的時候,是打着北上支援遼東的名頭,發動的偷襲。
在朝堂的一些官員的眼裡,秦良玉跟這些反叛土司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土司。所以他們不喜歡秦良玉,也不明白爲什麼幾代皇帝都那麼信任秦良玉。
盧象升剛剛升遷還沒半年,短時間內不適應再升了,倒不是朱由檢捨不得,只是安排好的官員不宜頻繁調動,可以累功升遷。
朱由檢本來想賞盧象升兩個屁股大的宮女的,但是又想起來這廝是個純愛戰神,連妾都不納的,只能作罷,翻箱倒櫃找了把永樂大帝的腰刀,賜給了他,以示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