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換將

滇南地形複雜,孫可望又是具備大智勇的一代梟雄。大順軍平定了四川以後,大軍纔開至遵義附近,便遭到了西營殘部的有力阻擊。

建昌雖然早被李定國攻克,但由於熟悉西明內情的李定國、劉文秀兩人都前往了開封覲見新主,西南順軍此後的進展都不算很順利。

郭君鎮駐節成都,幾次試圖南下入滇,都遭到西軍激烈抵抗,竟然不能斬獲寸土。

從湖南和重慶進軍貴州的苗裡琛,戰事更順利一點,他率領賀珍、藺養成諸部,合力攻破播州。而後便用剿撫並舉的方式,直插貴陽,由於苗裡琛採取的策略更爲正確一些,在南方又有駐紮柳州的馬寶一同進軍,以爲呼應,因此戰果就比郭君鎮豐碩許多。

天法元年冬,貴陽守軍投降,隨後賀珍、藺養成、馬進忠三部,各領兵馬數千人,收降了貴州全境土司勢力,到此年結束以前,貴州全省即告以平定。

前線告捷文書傳至東京以後,李來亨聽完了參謀官們的彙報後,便向顧君恩很有玩味感地說:

“郭君鎮奉命平滇南卻久戰無果,苗裡琛和馬寶這時候都已經平定貴州全省了,賞罰應當如何處置?”

顧君恩拜首道:“微臣身爲兵政府尚書和參軍院總裁,似無此裁量邊將功過的權力,此事還應交政事堂議論。”

李來亨笑道:“哈哈哈,好,什麼事情都交政事堂部議。顧好直竟這樣的安靜嗎?讓郭君鎮班師吧!自從去年春天的徐州之戰以來,大凡南征北戰的重任,都是交由雄麗和劉師傅負責。

他們兩人奔波二年之久,爲大順平定了西北、東北,消除內憂外患,不知道立下了多少戰功!

朕不忍心使愛將暴露於野兩年時間,此事也交給政事堂,還有兵政府、吏政府議論一下。你們討論討論,將郭君鎮、劉芳亮兩位大將召還回京,另加優容,不可慢待。

滇南和寧遠的軍務,就讓郭君鎮、劉芳亮各自推薦大將接手吧。”

雖然李來亨說話和和氣氣,但朝中大臣們都聽得出他的言外之意。自從徐州大戰以後,李過、李來亨父子便都不再親征,軍國大權主要操在了郭君鎮、劉芳亮兩位大將的手中。

現在東南西北,天下幾乎悉數平定,這種託兵權於外的形式,看來天子已有打算進行變動了。

雖然李來亨聲言要讓郭君鎮、劉芳亮自己推薦繼任的人選,但誰又不知道李來亨自己的心目中必然已有了合適人選呢?

內廷外朝並非完全沒有聯絡,特別是在天子故意想要透露一些消息的時候,方以仁很快就從宮中熟人那裡得知了李來亨的意思。

接到消息時,方以仁正在天子新賜的宅邸中,和堂弟方以智一起接待一批從桐城趕來開封參加科舉的士子。

方以仁兄弟兩人,都穿着素色袍褂,頭戴書生網巾,手持摺扇,乍看之下,就和路旁常見的窮酸文人一模一樣。

但府中衆人,對待那位年紀輕輕但已有老學究氣質的方以仁,都顯得畏畏縮縮,不敢直視。

畢竟如今方以智已經加吏政府侍郎,任弘文院掌院學士,對於人才的推薦選拔,擁有極大的話語權。

弘文院即明朝的翰林院,雖然順朝已將其改爲弘文院的名稱,但朝臣士人還是多呼其爲翰林。翰林這條路,是清流上進的一大捷徑,誰不想通過方以智的這條路子蹭一蹭呢?

不過坊間也有傳言,聽說天子不欲方黨權勢太盛,有意遷方以智爲國子監祭酒,讓他好好教書授課去,不再執掌弘文院。

但不管是弘文院掌院學士,還是國子監祭酒,那都是一般士子不能望其項背的地位。

大家能夠有幸進入方府參加飲宴,也無非是沾了桐城籍貫的光。

至於方以仁……

政事堂排名第一位的平章政事,順朝目前唯一一位品級達到太子太師地位的文臣,方太師身爲大順獨相,說權傾朝野是過分了。

但一定要說順朝有哪個官員權傾朝野的話,那麼無論文官武將,似乎也只有方太師能夠享此殊榮。

方以仁靜靜飲酒,他對天子透露出來的意思有些詫異:

“以袁宗第代劉芳亮主管遼東戰事,這並不奇怪。但是讓西寧公李定國代郭君鎮,主官平滇戰事?李定國歸附大順時間不久,驟然加此重任,這就有些隨意了。”

方以智帶着一副西洋眼鏡片,大冬天還搖着摺扇說:

“大兄,陛下如此重用新人,莫非是那句話?聖上用人如堆薪,後來者居上!”

方以仁噓了一聲,笑道:“密之狂妄了,竟然敢抨擊陛下,糊塗啦。”

方以智說:“太宗皇帝和陛下多次都下詔,要求大臣們廣開言路,不得以所謂避諱、違制、犯禁之詞來限制言路,即便只是一得之愚,陛下也能傾聽。

因此近來朝中種種言論,是越來越開放了。這點話有什麼事?”

“陛下非常之人也……你跟着陛下也有些年了,難道還看不透陛下的雄猜之心?無論如何,都要管好自己,這才能做好天法朝的大臣。

否則便是我也救不了爾等。”

方以仁最後一句話是朝着府中其他桐城籍貫的學子說話,這些人都低下了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其實年齡比方以仁還大,畢竟方以仁雖然貴爲太師,年齡也不過三十多歲。

順朝的高官顯爵們,特別是楚闖嫡系出身的潛藩舊臣,幾乎清一色都很年輕,國初的蓬勃朝氣,好像歷朝歷代都沒有過這樣青蔥的景況。

不過比起年輕的重臣們,天法帝自己纔是最年輕的一個人。

方以仁想到此又哈哈大笑地飲酒,正是因爲年輕,所以才能自信,方以仁才能自信於天子的自信。

這樣自信的李來亨,完全還沒到需要清洗國初功臣的程度。

方以仁不禁覺得慶幸,大順開國之艱難,古所未有,自己參與其中,跟隨李來亨走到今天這步已很榮幸。

以三十歲的年齡而位極人臣,何況還沒有開國皇帝剷除功臣的風險擔憂,今後可能還會有好幾十年位高權重的好日子。

幸運啊!何止是幸運?

方以仁仔細想想,決定還是動員親附自己的朝臣們上書,最好還是勸勸李來亨任用西寧公鎮守四川的決定。

他並不是完全反對重用李定國其人,在李定國剛到開封的時候,方以仁也上西寧公的府上和李定國深入交談了一番,對此人的才幹很感欽佩。

而且李定國確實非常熟悉西營內情,也瞭解孫可望的處事手法,用他來對付孫可望是極合適的。

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七十四章 給晉王算一卦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奔楚(五)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六十九章 大順軍以順擊逆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七十六章 撲夷陵(二)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十七章 無派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十八章 建號封爵第十八章 建號封爵
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四十章 萬曆以來所未有的大捷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七十四章 給晉王算一卦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奔楚(五)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六十九章 大順軍以順擊逆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七十六章 撲夷陵(二)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十七章 無派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十八章 建號封爵第十八章 建號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