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五章虛虛實實

文德殿中,趙禎看着緊張萬分的龐籍和皺眉沉思的包拯道:“若是無事便速速退下,朕這裡還有一大摞的奏疏要看,就不留二位在宮中用膳了!”

包拯搖了搖頭,直截了當的問到:“不知官家有何良策?”

同樣的,龐籍也是同樣的疑問,否則他也不會跟隨包拯一同拜下,官家剛剛說的話讓他們心中實在沒底了……他們只能得到皇帝的準確計劃後,才能安心的離開。

瞧着他們倆執着的模樣,趙禎知道,若是不告訴他們,這兩老貨便能在文德殿中一直耗下去,且還會把事情傳遍整個兩府,畢竟對他們來說兩府相公一齊對皇帝施壓纔是最好的辦法。

這是文人養成多年的習慣,趙禎知曉不告訴他們也不行,其中許多事情甚至需要他們的配合才能完成的天衣無縫,少有破綻。

走下文德殿的御階,趙禎揮了揮手,殿中的內侍走得一乾二淨。

“其實道理也是簡單,朕讓狄青秘密調遣將士們回朝,逐漸減少國朝在西北的兵力,做的越隱秘越好,這樣一來首先是不會被党項人發現,以此壯膽作亂。

二來是爲了避免遼朝密探得知情況,這時候他耶律洪基應該也已經從東套之地開始向中京道而去了。

三來便是給遼人造成一種假象,仿若我大宋現在依然把兵力放在西北,而無暇顧及北平府的防守,朕這是在引誘他們動手,至於遼人會不會南下,這還說不定,有備無患吧。”

趙禎說的輕鬆,但龐籍和包拯兩人卻的駭然變色,北京城現在是大宋的中心,一國帝都之所在,官家此舉很顯然是在賭博,而且是壓上大宋最爲重要的東西的一場豪賭!

不單單是北京城,北平府,大同府,乃至整個燕雲之地都是已經超越東京臣開封府的存在,這裡的繁盛已經超越了原本的大宋四京,是整個大宋最爲繁榮昌盛的地方,來不得半點差池!

若是遼朝真的來攻伐燕雲,一旦出了差池,後果不堪設想。

“陛下萬萬不可!”

包拯幾乎是驚恐的開口反對:“燕雲之地乃是我大宋京畿,西夏既然已經平定,只不過是党項人內遷而已,本事不需如此多的兵力,不如讓將士們班師回朝,以壯國威。”

龐籍默默不語,他知曉包拯的意思,這是讓官家調兵回來,並且是光明正大的調兵,以此恐嚇遼人,讓他們不敢隨意的妄圖南下。

可若是官家早有如此想法,也就不會犒賞三軍並秘密調遣他們回來了,既然西夏已經歸降,党項人已經內遷,本就是用不了這麼多兵力的,官家這麼做必然是要給遼人一個措手不及。

龐籍瞧見準備反駁的官家,躬身道:“陛下的意思臣知曉,這是在給遼人以虛妄之相,讓其以爲我大宋兵甲多在西北,若是遼人來犯,我大宋當迎頭痛擊之,以破其謀,若遼人不來,則這些兵甲則可駐紮輪換,休養生息?”

雖然是帶着反問的語氣,但每一句話都說到了點子上,趙禎微微點頭:“龐相公此言大善矣!朕便是此意,如今我大宋剛剛吞併西夏,此乃休養生息之機,不可連連用兵,但若是沒有萬全,如何抵禦北患?說是以北平府乃至整個燕云爲誘,其實也只是朕一廂情願罷了!”

趙禎說完便帶着兩人走向文德殿的後殿,巨大的宮殿之中是一張測繪的極爲精細的輿圖,上面的山川河流,甚至人文地貌都描繪的一清二楚,這是崇文苑的文人整理黑手從遼朝發回的各種情報最後繪製出來的,着實花了不少的功夫。

趙禎指了指輿圖道:“若是遼人南下,我大宋以戍邊之軍抗之,且輔以奇兵,伏兵,側擊之,不以大勝爲要,只以殺敵多寡爲要務!朕要讓遼人之兵損失慘重!即便是放棄密雲之地也要多多留下遼人的性命!”

龐籍和包拯稍稍不解的對視一眼:“不知陛下此舉何意?遼人死傷再多也是在我大宋的土地之上,我大宋一塊土地也沒有多,反而是密雲有險,得不償失。”

趙禎點了點頭:“確實如此,但朕要的就是儘可能多的殺傷遼人,這是朕思前想後的結果,戰爭打的是錢財沒錯,但同樣的也是打的國內壯丁,遼人若是在今冬受災,揮兵南下找補,朕便讓遼人吃痛,殺的越多,遼人的力量越弱。別忘了我大宋人口萬萬之數,絕不是區區遼人克敵。”

抽絲剝繭,慢條斯理,趙禎把自己的陰謀合盤對龐籍與包拯兩人托出,毫無疑問,兩人被趙禎的話所驚呆,這麼說來官家是打算利用大宋的燕雲作爲毒藥了?

包拯稍顯擔憂的開口道:“那……若是遼人並不南下犯邊呢?”

趙禎稍顯尷尬的說道:“若是遼人安穩本分,那朕的如此動作便是真的調遣西征的將士們回京,反正是輪番戍邊,總有他們能回家的時候。”

包拯不再說話,沒錯,官家此舉確實是進退兩可,只不過消耗的費用卻着實有些多了,單單是党項人內遷便耗費了朝廷半年的稅收,犒賞三軍更是用掉了內藏庫許多錢財,三才最近看向國庫的眼神都有些發紅了……

趙禎在安樂椅上坐倒,一邊搖晃一邊問到:“朕召兩位相公留身奏事,爲的就是讓兩位般朕想想,遼人今冬南下有幾成?”

原來是這事,揣摩一個國家與揣摩一個人其實差不多,都要看這個人現在身處的狀態,龐籍開口道:“官家,臣以爲遼朝南下應是和今冬寒冷的程度有關,若是天大寒,硯冰堅,遼人南下的可能便大,若是不然則小矣……”

對此包拯卻有不同的看法:“臣以爲,遼人南下主要還是該看遼朝的準備,遼朝得了河套之地大半,糧食定然是掠奪殆盡的,又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若說遼朝沒有應對之法乃是萬萬不可能。

若是儲備充足,即便是今冬奇寒,遼人也能扛過這個冬天,待春暖花開,他們便會注重糧食,屆時定然會以一切可能之手段籌糧,以防冬災。”

包拯的話說的有理有據,並且正好刺中了趙禎的擔憂,沒錯,他就是擔心遼人熬過這個冬天,人在那裡跌倒就會在哪裡爬起來,更何況是一個國家?

若是遼人熬過這個冬天,那可就麻煩了……

第四百八十七章皇宮中的五角星第兩千六百一十四章瘋狂的信仰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九百六十三章殿試與祭天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七百二十六章無價之寶?破爛貨!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兩千零八十三章神秘的商人第一千五百章趙禎與王安石與“三不足”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兩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堅持第兩千三百零二章東京城的作用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九百八十八章內聖外王,豈可受辱?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六百零四章今軍無事,就使蹴鞠第兩千零四十二章怪圈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五百九十二章端午與足球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國的重要性第七百六十二章上京雲動第八百三十八章大宋的下一步棋第六百七十五章眼紅的張儉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九百零七章戰前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號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平安京之亂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騎紅塵帝王怒第兩千兩百章塵埃落定第兩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兩千零三章西進的種世衡第五百一十九章遺詔第八百零三章西夏崩潰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一百二十三章流言如風第兩千二百四十三章趙仲旻之死第六百三十九章蔡伯俙的辦法(下)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兩千四百六十七章好皇帝?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四百零二章雙管齊下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良禽擇佳木而棲第兩千零五十八章論“天時地利人和”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兩千五百八十三章智慧的遷徙第踉蹌一百零三章登聞鼓聲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簾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摩擦摩擦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無奈第一千零九十五章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論道?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營第兩千五百零五章西方與東方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九百二十五章大宋商品甲天下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新的皇權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後的底牌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四百八十章君臣夜話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兇找到了第一百七十五章皇帝的新裝(三千字三更)第八百思十七章回回炮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鵬珈羅之變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熊與狼之論第兩千四百一十五章角廝羅的到來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兩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兩千零七十一章宮牆上的老倌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烏古部的薩滿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炮火之下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
第四百八十七章皇宮中的五角星第兩千六百一十四章瘋狂的信仰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九百六十三章殿試與祭天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七百二十六章無價之寶?破爛貨!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兩千零八十三章神秘的商人第一千五百章趙禎與王安石與“三不足”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兩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堅持第兩千三百零二章東京城的作用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九百八十八章內聖外王,豈可受辱?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六百零四章今軍無事,就使蹴鞠第兩千零四十二章怪圈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五百九十二章端午與足球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禍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國的重要性第七百六十二章上京雲動第八百三十八章大宋的下一步棋第六百七十五章眼紅的張儉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九百零七章戰前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號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平安京之亂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騎紅塵帝王怒第兩千兩百章塵埃落定第兩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兩千零三章西進的種世衡第五百一十九章遺詔第八百零三章西夏崩潰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一百二十三章流言如風第兩千二百四十三章趙仲旻之死第六百三十九章蔡伯俙的辦法(下)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兩千四百六十七章好皇帝?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四百零二章雙管齊下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良禽擇佳木而棲第兩千零五十八章論“天時地利人和”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兩千五百八十三章智慧的遷徙第踉蹌一百零三章登聞鼓聲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簾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摩擦摩擦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無奈第一千零九十五章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論道?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營第兩千五百零五章西方與東方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九百二十五章大宋商品甲天下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新的皇權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後的底牌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四百八十章君臣夜話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兇找到了第一百七十五章皇帝的新裝(三千字三更)第八百思十七章回回炮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鵬珈羅之變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熊與狼之論第兩千四百一十五章角廝羅的到來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兩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兩千零七十一章宮牆上的老倌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烏古部的薩滿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炮火之下第六百九十章巷戰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