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雲中大同

大同古云中地,川原平衍,多大舉之寇,虜南犯應朔諸城必窺之地也。這便是歷史中對雲中大同最明確的描述,隋開皇年間爲防禦突厥進攻,在大同川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內徙,大同遂僑置於此,意爲“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趙禎翻開關於大同府的圖冊記載,這是大宋文人整理出來的史冊,對大同府的記載頗爲詳實,一旁的包拯已經開始爲他解釋遼朝大同府的演變:“遼承唐制,即道--州--縣三級。重熙十三年,遼人改雲州爲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爲遼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稱於此,統二州七縣:弘州、德州,大同縣、雲中具、天成縣、長青縣、奉義縣、懷仁縣、懷安縣。

西京大同廣袤二十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設留守衙。北門東爲大同府衙,西爲大同驛。重熙十七年分雲中置大同縣,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果然是龍圖閣的大學士,包拯的一番詳解讓趙禎對大同府的瞭解更爲透徹,大同府的重要便在於他對析津府的守望相助。

看似是燕雲的一部分實爲析津府之屏障、全晉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大同曾爲三代京華、兩朝重鎮,歷朝歷代無不派名將鎮守,既防外來侵略又保中原之安危,被譽爲北方鎖鑰。

如若遼人死守大同,趙禎定然不會善罷甘休,蠶食之計他早已準備好了,從太原府,真定府,以及被大宋拿下的蔚州,奉聖州三個方向向大同府施壓,形成合圍之後斷絕糧草,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斷其水源。

現在遼人居然送來如此大禮,趙禎自然樂於接受,斜斜的靠在錦榻上對包拯道:“遼人獻上大同府只爲借道中京,如此包學士以爲如何?”

包拯稍稍一想便皺眉道:“遼人上京必有異動,甚至關乎國鼎,否則遼人必不會下次重注,以大同府爲禮,以燕雲全境爲媒。”

趙禎驚訝的望着包拯,沒想到這個古板的包希仁居然還有着如此通透的心思,以點及面的想到了上京城的政治,看來包拯這幾年在析津府學了不少的東西,擡頭看了他一眼,年紀僅僅比自己大上一歲的包拯,在樣貌上卻比自己老陳不少,看來在析津府他可沒少吃幸苦。

“沒錯,張儉前來借道乃是遼朝皇太弟耶律重元欲圖謀反,故以大同府爲謀,領遼朝十萬精銳回朝勤王,匡扶皇長子耶律洪基,朕以應允。”

包拯躬身道:“陛下英明,助遼皇正統繼位,乃是有德之君爲之,與理與法皆爲上善之舉。”

趙禎就知道包拯會這麼說,包希仁把禮法看的比什麼都重要,規矩在他面前重如泰山,定然會支持遼人正統皇嗣,這不關乎遼朝是否與大宋敵對,乃是出於公義。

雲中大同對於析津府的重要不言而喻,但包拯也能從中看出端疑,如若官家把析津府升爲陪都北京,那大同對析津府的重要更是顯著,乃是析津府的西北鎖鑰之地。

燕雲全境已然是大宋的囊中之物,這是幸事,但也是大宋的危機,包拯從趙禎對析津府以及大同的安排和規劃上清晰的感覺到遷都纔是官家的最終目的。

包拯擔憂的並不是遷都本質的問題,而是遷都對大宋的衝擊,遷都固然是對草原門戶的鎮守,但如若遷都的代價太過高昂,那在他的眼中便有些得不償失。

趙禎從錦榻上站了起來,走在後苑的小道上,析津府皇宮的建築風格雖與漢唐之風頗爲相似,但其中加入了許多東京城的佈局頗爲相似。

對於析津府的城池和皇宮趙禎尤爲重視,中原王朝對本就是以防禦爲主,雖說這幾年趙禎努力的擴展,但都是向南發展,南海諸國的資源不斷向大宋彙集,也都是爲了對北方用兵。

歸根結底還是運輸限制了大宋的發展,相對於遷都這纔是應該放在首位的東西,火車的研發已經加速進行,而這也是爲什麼趙禎把遷都的時間定在三五年左右的重要原因。

一旦出現四通八達的鐵路,在輔助以公路交通,趙禎相信沒人能阻止得了人們遷徙的腳步,人都是這樣,會用自己的雙腳去選擇更好的生活,即便大宋的百姓極爲踏實也會嚮往更好的生活。

漫步在後苑之中,這裡的假山已經有了,池塘也在修建,而花草樹木的移植已經開始,宮中的內侍和宮女也差不多滿編,包拯在一旁相隨,他在思索如何用妥當的言辭來上諫官家打消遷都的念頭。

析津府皇宮的修建已經耗費了不少的公帑,這在他看來是極大的浪費,這些錢財如若用在別的地方將更加的有價值,這也是他反對遷都的原因,費用太大。

但這些在趙禎的眼中卻不是如此,修建皇宮城池,鋪設公路,這些都是基礎設施,也會爲析津府乃至大同府的百姓提供更多的活計,是帶動兩地發展的重要基石。

這裡的百姓需要安置,並且要轉型成和大宋相同的模樣,否則拿下大同府和析津府如何發展?提高兩地百姓的生活,增加他們的收入才能使得兩地的商業跟着發展起來,大宋說到底還是以商業最爲發展與擴展的動力。

大宋是什麼樣的生活析津府的百姓都知道,他們也向往那樣繁榮的生活,這意味着大宋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析津府和大同府兩地需要的官員很多,這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大宋冗官的問題。

開發嶺南之地已經讓大宋甩掉了冗兵的廂軍,官員也得到了適當的安排,現在只需順利拿下大同府便可讓國內閒置的官員北上安置,也可大開科舉興辦教育,空缺官員的位置多,自然參與科舉的人數也多,調動了百姓文人的積極性,這些對大宋的發展極爲有利。

趙禎所看到的東西,官員們卻很少能看到,即便是夏竦,包拯都明白趙禎的用意,對大宋的未來規劃趙禎已經存在肚子裡,就猶如這正在建造的析津府皇宮一樣。

第一千八百零八章聖君回朝,九拜之禮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來自遠方的消息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羅王朝的震盪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長第七百八十五章最毒婦人心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一百一十二章威武個屁……第三百九十二章老兵的最後榮耀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八百四十九章鋼鋒重騎第兩千兩百一十章贖罪第三百六十九章悲催的趙允言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第兩千三百一十三章君臣聚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一百零六章輕紗罩,玉體橫陳第兩千一百一十六章能與誰人說?第三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上)第三百九十四章烏骨部的叛變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一千八百五十六章敲山震虎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獵歸第兩千零一十九章宋軍初敗第三百二十八章蠶食倭國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兩千四百六十三章智慧的閃光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報傳第一千二百零九章噩耗驟至第兩千四百八十二章自取其辱的羅馬第兩千五百一十一章袞冕之下的皇帝第七百四十四章“獨夫民賊”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都城的最後作用第八百一十七章君王的藝術第二百七十七章老狐狸的手段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遼的區別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九十七章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戰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態度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八百思十七章回回炮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僞似真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七百四十一章帝王的小手段第兩千四百零一章政治的另一種形式第一千零七十章只有腦子的蘇子瞻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兩千零四十一章聖山下的奇蹟第二百五十二章最是無情帝王家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兩千六百一十二章造神運動的開始第兩千二百六十章妥協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尋僧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八百三十章禍根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第一千四百章伏閣請對第五百二十二章遼皇的叛逆期第兩千零三十八章百家爭流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哪一個更便宜第兩千一百六十三章圍觀大理寺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兩千四百八十五章晏殊的策略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兩千三百六十八章吐蕃雜兵第二百一十三章夜,登高守靈第二百六十一章八月十五中秋節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魚咬勾了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揮兵八刺沙袞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儒學的作用第兩千五百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陷阱”第五百四十五章逼急了的耶律宗政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一千九百九十九章父與子(下)第三百四十六章大宋直道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一千九百五十八章角廝羅之叛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二百零三章大醫救國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第五百七十章黎明第一千一百零六章開國伯與長城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一千九百六十七章氣吞蒼宇
第一千八百零八章聖君回朝,九拜之禮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來自遠方的消息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羅王朝的震盪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長第七百八十五章最毒婦人心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一百一十二章威武個屁……第三百九十二章老兵的最後榮耀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八百四十九章鋼鋒重騎第兩千兩百一十章贖罪第三百六十九章悲催的趙允言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第兩千三百一十三章君臣聚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一百零六章輕紗罩,玉體橫陳第兩千一百一十六章能與誰人說?第三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上)第三百九十四章烏骨部的叛變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瓊林宴第一千八百五十六章敲山震虎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獵歸第兩千零一十九章宋軍初敗第三百二十八章蠶食倭國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兩千四百六十三章智慧的閃光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報傳第一千二百零九章噩耗驟至第兩千四百八十二章自取其辱的羅馬第兩千五百一十一章袞冕之下的皇帝第七百四十四章“獨夫民賊”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都城的最後作用第八百一十七章君王的藝術第二百七十七章老狐狸的手段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遼的區別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聰明的兩個人結盟了第九十七章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戰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態度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八百思十七章回回炮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僞似真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七百四十一章帝王的小手段第兩千四百零一章政治的另一種形式第一千零七十章只有腦子的蘇子瞻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兩千零四十一章聖山下的奇蹟第二百五十二章最是無情帝王家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兩千六百一十二章造神運動的開始第兩千二百六十章妥協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尋僧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八百三十章禍根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第一千四百章伏閣請對第五百二十二章遼皇的叛逆期第兩千零三十八章百家爭流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哪一個更便宜第兩千一百六十三章圍觀大理寺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兩千四百八十五章晏殊的策略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兩千三百六十八章吐蕃雜兵第二百一十三章夜,登高守靈第二百六十一章八月十五中秋節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魚咬勾了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揮兵八刺沙袞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儒學的作用第兩千五百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陷阱”第五百四十五章逼急了的耶律宗政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一千九百九十九章父與子(下)第三百四十六章大宋直道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一千九百五十八章角廝羅之叛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二百零三章大醫救國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第五百七十章黎明第一千一百零六章開國伯與長城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一千九百六十七章氣吞蒼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