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一十二章帝王的“演講”

今天乾宇殿之前的廣場上站着許多官員,他們整齊的排列在兩邊,有些座衙官本是無需參加早朝的,他們只需要在晨朝時點卯即可,但今日大朝會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參與。

沒辦法,滿朝遍野都在傳聞官家近期可能退位,內禪太子的傳聞,並且還是來自於禮部的消息,如此一來準確性就更加的高了。

禮部是什麼地方?下轄的鴻臚寺便是主持各種大典大祭司的地方,即便是外朝使節也在禮部的管轄之內。

從禮部流傳出來的消息不會有錯,因爲禮部接到了禮部尚書歐陽修以及宰執相公范仲淹兩人的鈞旨,還有各自的印信,要求禮部官員準備大典所需的器物。

不光要祭祀天地,還要祭祀列祖列宗,這也許是大宋大勝而歸的信號,但在禮部尚書和宰執相公的鈞旨中還夾着一道官家的旨意,要求按照太子的身型準備帝王朝服,袞服,常服,這就是大大的問題了。

太子別說是製作帝王之服,便是穿着都是極大的僭越,但這是出自官家的旨意,禮部的官員即便是在糊塗也不會不清楚官家的旨意意味着什麼。

官家這是要傳位太子了!消息不脛而走,而禮部的官員第一時間向趙禎上疏,請求旨意的真實性,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禮部炸了鍋。

同時各部也都收到了消息,大家同朝爲官,不少人雖然不在一個官衙,但私下的關係還是有很好的,於是乎消息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朝堂。

動盪是可定肯定出現動盪的,大多數的官員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許多人的想法和蔡伯俙等人一樣,在他們看來官家春秋鼎盛,根本就沒有必要傳位太子。

只需要扶持太子,穩固太子的地位,待官家身體不豫時,再行傳位之舉便是。

眼下太子已經總攬大政,這又有什麼不好?官家想做什麼都可以去做,沒有任何關係啊!何必要執念於傳位太子?

這個觀點是朝臣們最爲支持的,同時還有人認爲,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官家傳位太子,太子便是皇帝,官家這位太上皇如此豐功偉績,到底是聽從官家這位太上皇的,還是聽從剛剛極爲的皇帝的?

並且皇帝的身份應該是尊貴的,但在禮法之中,太上皇的身份要遠遠高於皇帝,這關乎於孝,關乎於大宋的治天下的本!

那就應該太上皇是大宋的最高領袖和君王,皇帝的地位就如同太子了,那既然如此還這麼着急傳位太子幹嘛?眼下不就是這種關係嗎?

當然,還有人心中想的是趙禎怎樣的無雙君王能夠給他們帶來豐功偉績,成就一番事業,在丹青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可年輕的太子趙旭繼承皇位之後,有沒有這個能力?

畢竟有人是爲了自己前途着想的,萬一太子繼位之後,把自己培植起來的人重用起來,別的人豈不是沒有了機會?

傳位太子看似簡單,但背後涉及的改變和利益轉變實在太多太多。

於是乾宇殿的廣場上便排列了整整齊齊準備參與這次大朝會的官員,只不過他們心中所想的,趙禎都知道。

做了這麼多年的皇帝,趙禎難道連這種事情都看不出來?

他是平衡利益的老手,對於趙禎來說眼下的事情就是要讓朝臣們知道自己現在傳位趙旭的好處,並且讓他們知道此事不會對他們的利益產生影響。

雖然這話比較難聽,可趙禎也知道這就是事實,沒人能夠改變的事實,所謂的利益也不一定都是壞的,也有好的利益參雜在其中。

人都是有私慾的,這些私慾中有些是好的能夠爲朝廷所用,有些則相反,趙禎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摒棄人的私慾,這是不人道也是不理智的行爲,最好的辦法就讓人的私慾變成有益的事情,爲國朝所用。

趙禎其實一直在統合這個王朝,平衡這個王朝中所有人的利益,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受到公平對待,但是每個羣體都在改變,或是被削弱,或是被覆滅,或是被眷顧崛起。

團結大多數,這是趙禎的固有想法,他在給大宋的百姓爭取更多的利益,當然也是在給大宋的士大夫階級增加全新的血液。

改變大宋的百姓,就是在改變大宋的士大夫階級,改變大宋的權力結構。

這一點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事情,眼下的朝堂上便是如此,來自寒門之家的官員和來自士大夫之家的官員旗鼓相當。

天空中的太陽光芒照射在高大的日晷上,陰影落在了辰時上,乾宇殿的大門轟然打開,陽光照射在宮殿的廳堂中,立柱的陰影投射在地板上。

百官就這樣進入了大宋規格最高的朝堂之中,趙禎一身華貴的袞冕出行在了高高的御座之上,這裡是專屬皇帝的寶座,即便是身爲太子的趙旭總攬大政的時候,也無法坐上乾宇殿的御座之上。

朝臣們看到了趙禎身上的華貴袞冕心緒再次激動起來,官家是無雙的帝王啊!文武雙全的帝王,開創大宋盛世的帝王,怎麼能傳位太子呢?

但趙禎卻不打算拖延,在朝臣們準備請奏的時候,大聲道:“瞧瞧朕看見的都是一羣什麼人?我大宋的朝臣?肱骨之臣?可笑!朕看到的是一羣懦弱的人!只懂得在朕的庇護下撈取功績的人!”

朝臣們頓時被整蒙了,什麼情況?他們本是來請奏官家不要傳位的,怎麼能否定自己的能力?

終於有人開口了,趙禎在早朝之前就定下,任何人都可以在百官的隊伍中不出班而開口,這樣一來免得鼓起的勇氣因爲擔心而喪失。

趙禎從御座上站起,“這難道就不是恐懼?朕聽聞來自西方智者的一句話“戰勝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這一次朕傳位太子意義非凡,同時也是爲大宋開啓了傳位的先河!難道諸位臣公不想和朕共渡難關?共襄盛舉?!”

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一百六十八章祭禮第六百零一章清障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一千八百六十七章八百黑手的歸宋之旅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兩千五百六十六章抵達阿母城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你的財富朕不在乎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三百八十章党項求放過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兩千二百三十九章置之死地的十面埋伏第七十二章劉娥背後的女人第九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兩千零六十三章歐陽修的詞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五百八十二章不祥之兆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黑汗分裂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無處不在的大宋商賈第兩千一百四十七章對抗無處不在第九百一十八章党項人的未來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來十萬人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六百四十八章民憤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一千零五十八章絕望之地,倭國第七百一十九章神奇的羊毛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二百五十六章皇帝大婚(下)第九百七十二章來自遼朝的冤大頭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變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一千五百零四章有朋自西方來第二百三十八章當官不坐衙的蔡伯俙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皇宋欽定憲法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一千九百六十七章氣吞蒼宇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四百五十九章小小的青鹽第兩千二百九十二章比兇獸還要可怖的人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來自大宋皇帝的威脅第兩千零三十二章巫瑪的索求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妖人第一百三十三章仙術?戲法!神仙?凡人!第兩千三百五十六章堅如磐石,動如潮海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四百五十三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屠滅敵烈部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兩千二百四十九章不得了的“蔡記”第兩千三百九十三章不可小覷的委積軍第兩千五百三十八章趙禎的誠意第六百九十三章遼朝撤軍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在商言商第一千八百九十二章無法回頭的蘇軾第兩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潰前夕第八百八十六章太后與相國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二百六十三章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兩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現第六百第二十章顛倒黑白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帝國的得意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一百四十五章新官上任第八百六十八章沒藏氏的應對之策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四百七十四章劍指南海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八百八十六章是人還是神?第兩千零四十一章聖山下的奇蹟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吐蕃人的精神壁壘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縣,華夏正朔第八百三十六章李元昊之死第五百五十五章人總是有私心的
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一百六十八章祭禮第六百零一章清障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將星升起第一千八百六十七章八百黑手的歸宋之旅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兩千五百六十六章抵達阿母城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你的財富朕不在乎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三百八十章党項求放過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兩千二百三十九章置之死地的十面埋伏第七十二章劉娥背後的女人第九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兩千零六十三章歐陽修的詞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五百八十二章不祥之兆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黑汗分裂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無處不在的大宋商賈第兩千一百四十七章對抗無處不在第九百一十八章党項人的未來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戰爭第一千零二十六章持節而行,必有上國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來十萬人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六百四十八章民憤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一千零五十八章絕望之地,倭國第七百一十九章神奇的羊毛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二百五十六章皇帝大婚(下)第九百七十二章來自遼朝的冤大頭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變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一千五百零四章有朋自西方來第二百三十八章當官不坐衙的蔡伯俙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皇宋欽定憲法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一千九百六十七章氣吞蒼宇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五十章王宅風波第四百五十九章小小的青鹽第兩千二百九十二章比兇獸還要可怖的人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來自大宋皇帝的威脅第兩千零三十二章巫瑪的索求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妖人第一百三十三章仙術?戲法!神仙?凡人!第兩千三百五十六章堅如磐石,動如潮海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四百五十三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屠滅敵烈部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兩千二百四十九章不得了的“蔡記”第兩千三百九十三章不可小覷的委積軍第兩千五百三十八章趙禎的誠意第六百九十三章遼朝撤軍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在商言商第一千八百九十二章無法回頭的蘇軾第兩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潰前夕第八百八十六章太后與相國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二百六十三章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兩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現第六百第二十章顛倒黑白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帝國的得意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一百四十五章新官上任第八百六十八章沒藏氏的應對之策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四百七十四章劍指南海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兩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誅第一千八百八十六章是人還是神?第兩千零四十一章聖山下的奇蹟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吐蕃人的精神壁壘第一百二十一章神州赤縣,華夏正朔第八百三十六章李元昊之死第五百五十五章人總是有私心的